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專著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2W

教育專著讀後感【多篇】

教育專著讀後感 篇一

畢業十年了,十年來一直在從事教育工作。一項工作從事久了會覺得有些自己已經得心應手,在不斷的實踐中忽略了理論學習。

2010年的12月,參加了國培計劃後,和省內各地的同行們相互交流,逐漸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來後將所學到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不久前閲讀了一本關於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國際教育新理念》,這是由顧明遠先生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孟繁華博士主編的一本關於教育理念的圖書。全書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與學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個新的名詞,每一位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導。但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一樣,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總有差距。不管什麼樣的教育理念,都要通過教育實踐落實到教育活動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書本上看來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教育中,現實的教育資源缺乏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實際的教學條件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進行,當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貫徹。

在閲讀完《國際教育新理念》後,給我啟發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終生教育思潮。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説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終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而且還包括職業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業。

對於教師來説,每位中、國小的教師都應該將終身教育運用到實際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瞭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師的理念、知識無法得到更新,顯然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人才!

對於學生來説,要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

瞭解終身教育對我們不斷學習、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識技能有很大的鼓勵作用,並且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尤其重要,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某種知識,而且能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學習型社會表現在強調了學習的終身性、學習的全民化、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徵是善於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生學習。關於平等性主要體現為在學習型社會中,人要進行終生學習,必須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話語權利。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實現,必須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育中學校教育居於壟斷地位的終極型教育形態,實現社會各部分教育之間的聯繫和相互開放,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同時賦予各自以不同的職能和義務。

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教育氛圍共同構成的大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把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會各方的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教育力量,對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會風氣,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認識智能。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能。

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

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傳統教育只重視課堂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

音、體、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誌。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麼“差生”。

長期以來,我們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杆,這對一部分更擅長動手的孩子來説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其目標在於培養成功的人格。不僅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更應該看到怎樣去發展人的潛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也應該投入到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習慣的養成上!

在這一點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如何評價和激勵傳統意義上的“差生”。

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

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們的預期效果和學生實際反映出的結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看待和縮小差異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教育書籍專著讀後感 篇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夢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活力、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可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夢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當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夢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資料、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中的夢想教師,應當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理解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一樣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當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本事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主角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進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能夠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必須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裏,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提高,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我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夢想教師”中的資料,更是感觸頗深。“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胸懷夢想,充滿活力和詩意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職責感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夢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並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此刻的很多教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主角,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僅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我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

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教師所説的那些可怕主角。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我的形象,僅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夢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活力、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夢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夢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夢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禮貌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後感 篇三

這段時間,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好書——《愛的教育》。

這本書主要講了,來自意大利的小男孩安利柯,他一學期的所見所聞。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人是可萊諦,他家是開柴火店的,他家雖然很忙,但可萊諦也不會忘記學習,作業也是在幹活時抽空寫完成的。他雖然幹了很多苦力活,但他從不抱怨,是個能幫父母分擔又懂事的男孩。可萊諦的教會我要感恩父母。

故事讓我腦子湧出了一個畫面:早上七點,媽媽準時叫我起牀,我起不來,媽媽又叫了我一聲,我才急忙起來了,覺得好煩啊!媽媽又問我有沒有刷牙,有沒有把書全部收拾好?有沒有帶好口罩?……我不情不願的回答:“我都做好了!”媽媽把早餐做好後,又催我快點來吃早餐,我邊吃邊想:媽媽太煩了!我吃完早餐後,準備去上學了,媽媽又説:“過馬路要注意安全,知不知道?”我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出門後,我覺得媽媽好嘮叨,實在太嘮叨了。但現在我知道是媽媽關心我。看到了可萊諦的感恩,又感受到了媽媽對我的關心,我也要像可萊諦一樣感恩自己的父母,愛父母。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我們要孝順父母,也要尊重老師,還要與同學和諧相處。不要與父母、同學、親人吵架,因為我們要心懷感恩。《愛的教育》告訴了我們怎樣去愛。愛是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愛是尊重老師;愛是和同學友好相處……

這本書值得大家讀讀。

教育專著讀後感 篇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能夠暫時忘卻自我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能夠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教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當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僅增長見識,還能夠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教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教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教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異常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美術的,但我本身一向認為讀書能夠讓自我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供給適當的精神營養。我能夠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一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當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教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教師高尚得多。在那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那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教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異常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説:“沒事,教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教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提高,並和學生一齊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教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教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感受之三:做教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應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我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教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日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日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日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日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日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日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日“過電影”沒有?八問今日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日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日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一天按實際情景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比較了一下,我也經常提議學生問問自我今日學習了什麼資料,今日複習鞏固了嗎?今日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理解教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當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教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教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説,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構成自我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教師”的呼喚!

教育書籍專著讀後感 篇五

二十一世紀是個只是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世間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很慶幸自我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在這個時代做一名教師不僅僅自我要有必須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轉化。素質教育是八十年代後期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對基礎教育的傳統模式衝擊很大。《辭海》中把基礎理解為: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對素質教育這個概念,理論界、教育界從不一樣的層次進行界定,有多種説法。從現實的情景看:素質教育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額實際需要,使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社會諸因素的影響相結合,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以及心理健康諸育德完整結合。素質教育德實質是進取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地將人類科學地、道德的、審美的、勞動的多方面的素養內化為自身的較為全面的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要科學地把握素質教育的內涵,面向全體學生,五育和諧發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素質是根本,是保證素質教育質量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應從師德修養,政策法規,教育理論,教學業務水平等幾方面去提高,拓寬視野,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基本功。

作為一名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也很重要。教師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和引導學生的過程就是師愛的付出和流露的過程。師愛是一種高尚的、偉大的教育之愛,師愛本質區別於親情和友愛,師愛不僅僅具有親情那樣的無私關懷和體貼、友愛,那分真誠和友誼,還具有了愛的理性、規範性和科學性、社會性。關懷而不庸俗,嚴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縱構成了師愛的顯着特點。師愛要體現全體性,師愛要突出平等性,師愛要顯現及時性,師愛要表現全面性,師愛要堅持原則性,師愛要具有無私性,師愛要顯示一貫性,師愛要有愛的效應性,師愛要追求科學性。

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我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教師的,教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完美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師愛作為一種學識、本事的表現,是指教師僅有具備教書育人的本領和才能,教好書、育好人才成為可能。這樣教師的學識、本事等構成了師愛實現的教師知識素質系統。師愛作為一種美的藝術,是愛的藝術在師愛中的反映,這是師愛的方法論。所謂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理所當然。師愛的社會性要求我們把師愛當作社會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説,師愛實現要求社會為之創造必要的條件,僅有教師安於教,教才有活力!高爾基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僅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夠教育孩子。

熱愛孩子,熱愛教育事業。這是每一名教師永恆的主題,有時候,科學真是一種讓人失望的在存在。我們覺得太陽永恆,可它説太陽不永恆;我們認為宇宙是永恆的,它又發話了,宇宙不永恆。這個世界總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教育應當是人類歷史,社會永恆不變的。愛好文學的朋友肯定永恆,這永恆是偉大的作品中所傳達的一種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力量,這力量足以移山倒海,足以為人類的靈魂打開一片無限廣闊的天地;喜愛繪畫的朋友肯定永恆,永恆是光和影在花布上的定格,生命中又許多美的瞬間,抓住了這一瞬間便抓住了永恆;教育是永恆的,它留在幾千年的禮貌中,在一代代人智慧的傳承中,在未來的期望中。所有的永恆構成了人們共同的期望,我們才會孜孜以求,兢兢業業!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

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我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當學會的`,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僅有“真”才是美,僅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向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必須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尊重學生,一視同仁;講求效率,仔細認真;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精讀細講,教學相長。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教育專著讀後感 篇六

愛,一個多麼熟悉的字,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才真正知道愛是無私的,愛是偉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裏,才會享受愛。書中人與人之間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我感動不已!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四年級男孩兒安利柯以日記的方式,從四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一直寫到第二年的7月份,記錄了他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記錄了他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所累計的愛,他一天感受一點,一天反思一點,每天都在愛的世界裏成長。

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人肺腑,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清掃煙筒的小孩,把清掃煙筒賺來的三十個銅幣丟了,他無法回家,於是路過的同學都用自己的錢幣來幫助他,沒有帶錢的同學就把自己的鮮花贈送給他,我覺得這一段是最感人的,這讓我感到了一個人要是有了一顆無私愛心,就會是一個擁有一切高尚品質的人。在《愛的教育》這本感人的書中,處處都是這種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終於深刻體會到同學之間、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關愛。應該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別人,我們自己遇到困難時總想獲得別人的幫助,而我們平時遇到有困難的人時也應該盡力而為地去幫助他,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有時雖然是微小的,但它是無私的、珍貴的、非凡的、偉大的。

我相信,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點的愛,那麼我們的世界將會永遠充滿着愛!

教育書籍專著讀後感 篇七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資料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一樣,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樣,“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説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資料、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經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髮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係。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裏,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裏,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繫,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專著讀後感 篇八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現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後感觸頗多,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造美好的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

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説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於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

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着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杆、開“後門”。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環境改變了教育,而教育則改變了一切!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共同閲讀這份每個家長必做的家庭作業。書中有一個欄目“父母課堂”中的幾句話值得借鑑——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要真正瞭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謝《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我提供的幫助和啟迪。最後祝願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秀教師,培養出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