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6K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多篇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篇1

別人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為誰工作》。閒暇時細閲,頗有感觸。就象書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歡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好處,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會充實幸福。

?我為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就應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我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於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我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我更是遙不可及。於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我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能夠幫忙我們,它啟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然而,工作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處,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達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目標,也有自我的夢想,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到達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為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美麗的人,我們才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為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為誰工作讓我們一齊來調整好自我的心態,一齊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活力,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理解: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我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職責、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我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着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明白我們不是在為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們是在為自我的夢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我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為自我而工作,在為自我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就應負起天經地義的職責,義不容辭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於工作,忠誠於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為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為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為自我的人生而工作,一齊努力、一齊奮鬥,為建立和諧社會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篇2

現在市面上的書籍有很多,讀書的途徑也有很多,有時覺得不讀書有緊迫感,怕知道的太少,想讀書時,可是那麼多書刊卻不知道哪一本最合適,上學期末學校為我們統一訂購了《教師閲讀地圖》,“閲讀地圖”這四個字吸引了我,寒假期間,由於疫情的影響,在家剛好有讀書的環境和狀態,這一書融閲讀結構、閲讀路徑、書目評價、閲讀方法、使用案例等於一體,對教師專業成長有極大幫助,是一本很實用教師閲讀指南。

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閲讀專業書籍類型和數量質量。俗話説:“取法於上,得乎其中;取法於中,得乎其下”,閲讀不同層次書籍,能決定問題解決能力高下。閲讀經典書籍能影響思維方式,提升思維水平。同時,作為教師閲讀書籍類型還應該科學。一名教師理想閲讀規劃是:本體性知識佔50%,專業知識佔30%,人類基本知識20%。如果是班主任則是:教育管理知識佔50%,專業知識佔30%,人類基本知識20%。書中既有各類優秀書目推薦,也有名著好書評價,方便按圖索驥,讓讀者一目瞭然。如語文學科知識推薦書目孫紹剛《名作細讀》一段話讓我感觸很深:“語文教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講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東西來”。許多語文教師(包括我)確實在課堂上沒有發掘出知識點魅力,缺乏文本解讀能力,只重複教參上結論。而在課堂上,除了不厭其煩地介紹作者、寫作背景、背誦默寫以及修辭分析,內容主旨歸納外,教學究竟離文本有多遠?一是對課文進行微觀分析不見功力,內涵分析蜻蜓點水,二是教材價值沒有得到挖掘,造成教學資源極大浪費。由此可見,教師如果缺少好書引導,只會迷失在職業領域誤區中,越陷越深,喪失反思力和改進工作自覺。

教育教學需要“潤物細無聲”安靜潤澤,真實成就感來自將教室裏事情做到儘可能卓越。教學活動是一種複雜艱辛過程,需要教師認真經歷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後反思,潛心體會過程之中收穫與挫敗,是師生生命一天天交匯,溝通,沒有勵志性口號賞識,沒有一夜間成功,沒有灰姑娘“愛”魔法棒,喊一聲“變”,教室裏便會井井有條,教學祕密不在戲劇性逆轉一剎那,而是隱藏在靜靜探索與體驗之中。真正思考,是專注於內安靜,外在光環只是額外獎賞,不應該成為教師成長追逐目標。一個學科教師成功,來自讓自己學科在教室裏散發出迷人魅力;一個班主任成功,來自建成真正優秀甚至卓越班集體;一個校長成功,來自打造出真正優秀學校。過多閲讀脱離真實教育教學勵志型書籍,會讓人始終處於亢奮與幻覺之中,從而更加浮躁,而教育,更需要“潤物細無聲”安靜潤澤,只有在安靜潤澤狀態下,才會有真正思考,也才會有真正教育,並獲得真正幸福完整。《教師閲讀地圖》推薦《愛心與教育》、《教學勇氣》等書籍,或細緻呈現教育全過程,讓人看到一個優秀教師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或直面教師職業乃至於心靈中諸多真實問題並進行梳理,這樣書才是真正值得推薦閲讀。

我們習慣討論“怎麼教”,反覆琢磨考慮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理念等,教學方法等,強調學生主體性,重視課堂雙邊活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強調精心導入、精妙過渡、精練板書、精彩討論、精緻課件,語文課越來越強調錶演性、可觀賞性,公開課成為四十五分鐘舞台藝術。這些外在形式,喧囂評課追求,都不如讓執教者安靜深思:對語文教學而言,第一位是教什麼,而不是怎麼教。教什麼甚至決定了怎麼教。語文課特殊性,需要教師充分利用並挖掘課文原生信息和教學價值,考驗是教師思考複雜問題能力,而進行深思熟慮,授人以漁,唯有去浮躁,保持安靜心態,產生潤澤課堂。

教育不是“管”,“哄”,是“幫”,注重一生德行發展。教育目是發展學生,是着眼於學生一生德行養成,不是着眼於班級“太平無事”。作為班主任,我們平時用得最常見辦法是“管治”“官治”“控制”,其基本手段是批評,呵斥,懲罰,請家長等,班主任高高在上,控制班級;學生順從屈就,口服心不服。或者採取“哄”辦法,語重心長激勵讚賞談話,寄予良好願望期待,學生當面感動亢奮,背後一笑了之,兩天變樣。這種“香蕉加大棒”教育方法,帶來只是學生情緒上變化,難以持久,容易反覆。本書推薦王春曉老師《做一個專業班主任》中,王老師認為:“幫”是解決問題最好方法。“幫”問題學生時,教師是研究者,希望學生冷靜、清醒,動力是智慧。往往具體事件解決只是教育起點,通過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真心幫助問題學生,教育效果最好。另外,班主任對班級管理應制定預防性措施,由紀律管理逐漸過渡到個別問題學生管理,進而實現因材施教。

“對課堂秩序需求不應超過對有意義教學需要”,“不同課堂條件下課堂管理任務各不相同”等名師名言,也真正體現了教育目是着眼學生長遠發展,教育措施不是千篇一律。佐藤學《靜悄悄革命》中描述“潤澤教室”裏,輕鬆自如師生關係,每個人都得到大家自覺尊重,每個人呼吸和節律都那麼柔和,體現了對學生真正愛與尊重。

掩卷回味,本書對學科教師,班主任,教科研工作者,教育理論家等都提供了系統、有針對性閲讀地圖,書中有大量詳實分析材料和實踐案例可供學習借鑑,許多中外卓越教師寶貴教育經驗,既讓人耳目一新,又大獲裨益。我最大感受有三點。

一、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無論執教哪一學科都要有淵博的知識。誠如前文所述,我非常欽佩魏老師及他們新教育團隊的每一位老師,他們酷愛閲讀,胸中有羣書,胸中有全體學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更加遊刃有餘地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學生。

二、書中説的浪漫時期、精確期、綜合期很有道理,我們應該更清醒地認識自己。浪漫時期閲讀的書籍太少了,以至於沒有多少知識底藴。但我們不能一味地悔歎自己,悔歎時間,悔歎人生。更多的是既要看精確時期時專業方面的書,也要補上浪漫期廣泛閲讀的這一課。

三、閲讀專業書籍要學以致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本書中所列的兩位實驗者,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卻有不同的感受,第一位實驗者完全理解偏了,如果他不多看一點專家對這方面的解讀,憑着自己的感覺走,那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

總之,專業成長離不開專業的指導,《教師閲讀地圖》如同一劑良藥,使人神清氣爽;又似一束強光,為我們撥雲見日。相信讀過此書的同志會和我一樣,看過之後能瞭解很多值得教師閲讀的書籍,也能幫助自己規劃自己的專業發展。《教師閲讀地圖》一書,值得終身為伴。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篇3

愛能夠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學習動力,但愛在何處?我們常常這樣問自我。是的,愛看不見,摸不着,猶如透明的空氣,瀰漫在我們四周,卻不被我們所察覺。然而,讀了《愛的教育》,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愛,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時時刻刻伴隨在我們身邊。像一米陽光,親暱温柔地撫過你的身體;像一杯清水,時時滋潤你的心窩;像一條沒有盡頭的田間小路,盛開野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採擷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讀《愛的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多是反省自我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要潛移默化;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要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要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確定本事,讓學生歡樂成長;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供給教給家長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我的體會是作為我們教師要多關心我們的學生,僅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認真領會“新基礎教育”的精神,師生的發展會有新的突破。針對工作中的教育問題,我們要清楚明白自我身為教師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篇4

最近,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一書,對其中教育條件的論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學是應該具備根本條件,缺少了它們,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愛和關心孩子是教育學的條件

這是因為學生不是老師選擇的,老師與學生的聯繫也不是血緣的那種關係,而是非常簡單地,當孩子出現在教室裏時老師與他相見。所以説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必須具備愛心,且這種愛心真是教育者的偉大之處。老師對學生的愛成了教育關係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凡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總是一個好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反之,一個不太愛學生的老師其教育生涯總是不成功的。

愛是教育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去愛每位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投入“情”和“愛”,才會盡心盡力去幫助學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遵循“師愛為本”的思想,用愛心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像春雨潤物似的浸潤、感染,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他們感悟生活,做有心人,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養分,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護每位學生,展現教師人格魅力是我們教師的工作原則。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質上的愛,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愛是那些愛呢?概括起來就是幾種愛:平等的愛、理解的愛、尊重的愛、信任的愛、民主的愛。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做父母的都能經常不斷的與孩子進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這樣的交往的話,那麼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老師愛他的學生,師生感情好,那麼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的學生,師生關係緊張,那麼表揚,學生認為是在哄人,批評,學生認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對學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條件

“我不會放棄對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學生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發展和前途充滿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因為信任而改變的學生數不勝數,一個學生偶而犯小錯,老師對他説;”相信你會該好的,老師對你是信任的”,又是比嚴厲的訓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來的我深有體會:信任對師生是雙向調節的,老師對學生信任,學生也會對老師信任。有據話説得好,信則靈,不信則無,所以説,給學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總之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是一本大書。讓我們用愛的實踐來譜寫教育職業生涯的亮麗樂章。

教師教育專著閲讀心得體會篇5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部書,就彷彿跟著作者進入到了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進行一次旅行。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説服力且充滿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們對什麼是教育與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這樣説: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很多教師非常熱愛教學,但他們卻時常遇到很多困難,並因此感到無助和恐懼。是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初上講台時如履薄冰的緊張,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應回報時的煩惱,滿腔的熱忱得不到理解時的苦悶,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面前的無奈。有時,那熱愛教育的心會懷疑、會動搖、會退縮。

作為一個教師,該如何在熱愛教學的同時又不失勇氣呢?這種勇氣又來自哪裏呢?帕克以他的實踐經驗給出了我們答案:他提出了作為一個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技巧之外一個特殊的、不被人重視的領域——教師的內心。他指出了好老師與不好老師的區別:他認為,好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而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於他正在教的學科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學科和學生聯合起來,也就是説,好的教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聯合能力的:“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裏牽引,力在這裏繃緊,線梭子在這裏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他進一步闡述,對熱愛教學的教師來説,教學牽動着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作為一個教師,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的這種所謂的“聯合力”,每一個教師,不論他優秀與否,肯定都過幾節自己滿意的課,這些成功的課是他把自身、學科和學生結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認為: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對優秀教學而言,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問題比技巧更重要。

作為教師,想要成長,想要做個好教師,該怎樣才能找到自身、學科和學生的最佳結合點呢?以我對本書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勤學習。

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教學理論。不僅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生活學習,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談到向學生學習,許多老師可能會皺起眉頭感歎:我們的學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們的學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嗎?當我們的學生坐在電腦前嫻熟靈巧玩着遊戲,嘴裏唱着周杰倫的説唱詞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有優於我們的能力。帕爾默的發現是:教師要讓自己處於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變革之中。如果不學習,教師很快就會陷入不適應、不穩定、不平靜的恐懼之中。正如《孫子兵法》説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裏的知己、知彼主要通過學習。

2)多鑽研。

教師要鑽研教材、教法、研究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在備課的時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點、難點,瞭解學生的實際認知,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正如那些名師所説:一堂精彩的課,功夫在課外。例如,聽名師於漪老師的課,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課外,首先是修身、好學,而後是管理自己的課堂。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實踐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帕爾默就是以他的導師為榜樣,在漫長的實踐中不斷反思,尋找到一種與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的。

3)保持心靈的開放。

帕爾默認為:對優秀教學而言,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為教師,我們要成長,就必須作一些學術以外的事:交流內心生活。“今天我們怎樣當教師?”——許多人都問過於漪這個問題。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須追求人格的完美。於漪的這種人格的完美與帕爾默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的心靈應該是開放的,他有勇氣把他的一切展示給學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內心世界,他不僅在教學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説: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帕克告訴我們,教師的威信、教師在課堂的那種泰然自若的定力,來自教師的內心。當教師喚回了自身的認同和自身的完整時,也就是他的人格趨於完美時,就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和共鳴。因此,教師應該經常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這樣我們才有資格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説:“方法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我們做什麼,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我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願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我們都能找到教學的勇氣、保持教學的勇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