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專著讀後感 優選2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導語】

教育專著讀後感 優選20篇

教育專著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萌芽書庫”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教育專著讀後感篇2:教育專著讀後感篇3:教育專著讀後感篇4:教育專著讀後感篇5:教育專著讀後感篇6:教育專著讀後感篇7:教育專著讀後感篇8:教育專著讀後感篇9: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0: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1: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2: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3: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4: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5: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6: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7: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8:教育專著讀後感篇19:教育專著讀後感篇20:教育專著讀後感

【正文】

篇1:教育專著讀後感

讀一本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能夠改變人的一生。而如今與書為友,享受這種温馨的感受是難得的,讀書,收穫安靜的富足《愛的教育》,我感到愛是心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師愛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愛得越深,奉獻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愛的世界生命之花處處開放,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教師獻給學生的是自我的知識、智慧、時間、精力,我們所期盼的只是學生早日成長、成才,這種愛是高尚的,純正的。

讀完《愛的教育》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小説主人公是三年級學生安利柯,但我認為與其説是安利柯,不如講是在他周圍的用全身心的愛傾注於他以及他一樣的孩子們身上的師長們。他們的言行中洋溢着愛的氛圍。所以,孩子們也變得可愛,純潔起來。如:安利柯的母親是個富於同情心的婦女。她會帶着孩子們送布給報上記載的窮婦人。並且她十分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當安利柯發現這户窮人正是同學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時的強調:“不要做聲!”以免傷害到男孩的自尊。當克洛西看到他們,她又暗示兒子去與同學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動。她還很會藉機教育孩子。在告訴安利柯“萬聖節”的意義時,她也會告訴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紀念許多英雄。安利柯的父親似乎是從來都不對孩子“火”的,他總是會用很温和的語氣來“訓人”。

當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態度不好”時,他給兒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並非有意,並且告訴他,要諒解別人的一時無禮,還應敬愛辛苦的先生。學期結束,他會提醒兒子去向朋友們告別,以及去向曾對不起的人謝罪請求饒恕。他也很關心其他所認識的人的情景,生活裏充滿歡笑。安利柯的先生當然也不能不提。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關心,一點點的小病都逃可是他的眼睛。他對犯錯之後又認錯的孩子從不多家指責,只是説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這種事了。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我的家人,並告訴孩子們,這個團體是他們的又一個家。他對自我的行為從來都負責,自我犯了錯,即使是芝麻點兒大的事,他也不會忘記道歉説:“對不起。”還有許多的人:如,他們都用自我的言行,教育孩子們如何去關愛他人。整個世界充斥了一種叫作“愛”的空氣,輕輕飄蕩着,縈繞在每一個地方。這種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孩子們以及每一個人學會--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教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東西啊!讓我們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明天。為人師的同行們,讓我們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讓我們教育着並愛着學生們!

篇2:教育專著讀後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能夠暫時忘卻自我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能夠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教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當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僅增長見識,還能夠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教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教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教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異常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美術的,但我本身一向認為讀書能夠讓自我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供給適當的精神營養。我能夠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一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當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教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教師高尚得多。在那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那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教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異常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説:“沒事,教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教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提高,並和學生一齊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教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教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

感受之三:做教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應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我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教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日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日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日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日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日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日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日“過電影”沒有?八問今日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日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日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一天按實際情景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比較了一下,我也經常提議學生問問自我今日學習了什麼資料,今日複習鞏固了嗎?今日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理解教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當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教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教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説,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構成自我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教師”的呼喚!

篇3:教育專著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教育專著讀後感!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我好的經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我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説白了不是自我不行,而是自我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我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期望大家爭做名師。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進取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景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受益非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明白,愛能夠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我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僅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我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當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教師的必須不能讓自我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我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僅如此,書中所供給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供給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我怎樣以身作則,幫忙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期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説:“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我能行,自我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

經過廣泛的閲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本事,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篇4:教育專著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

老子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我們對此話頗有觸發,可將之引申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的職責不在於如何教,而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果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那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認為:教、學、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領,是引導,是為了學,最終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説:“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説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的規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術,導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説文解字》曰:“學,覺悟也。”學,是對教過程的理解和體悟,是教的終極目的。做,是為了鞏固學的成果,是教與學的反饋,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的過程,是聯繫實際的過程,也是檢驗教與學的正確與否的過程。這個過程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僅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把理論用於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僅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是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教、學、做三者是學習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過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作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和諧融合。其理由是:經過認知、體驗、實踐,促進感悟,使之內化於心、外顯於行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主體認知和行為的過程。所以,教師的職責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資料、學的資料和做的資料必須和諧地統一齊來;教師不但要將教法和學生學法聯絡,並且要將自我的學問聯繫起來。概而言之,教師的職責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法必須貼合學法,做到邊教邊學。其實,教師僅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本事,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本事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本事,即使離開了教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猶如快馬加鞭,一日千里,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因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僅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此乃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教學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此刻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所以,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説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所以,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因而做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當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今日我們有幸拜讀《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黎明的曙光,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陰影和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讓我們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何謂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包含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説,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識和經驗都源於生活,都源於生活實踐,知識的內涵與生活的內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誕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其實,“教學做合一”與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就是説,生活是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這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僅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歸根結底則是一句話:“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本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所以,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由本站網友投稿]

耽讀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嶄新的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日,我們回顧陶行知先生的話,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創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徹頭徹尾的形而上學思想,是脱離客觀實際的唯心主義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唯物主義教育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夢想的教育。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學情景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教師。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進取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資料進行教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教師應當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個有生命的蠟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黨的教育事業,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繼續奮行,引領我們繼續探索和領悟。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也是“教學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僅有愛其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偉大旗幟。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甚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歡樂,均不為教師所關心。我們無論在教學資料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情感活動的中心是愛,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的交流,聯繫這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就是愛,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圖在其《夢想國》中認為,人的心靈是由慾望、理性和精神構成的。慾望和理性,主要調控人的物質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則指向主體的存在被社會所認可和肯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漂亮;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可愛;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聰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所構成的。教育應當把育愛與教真有機地整合起來,其終極價值是使人真正成為有自然情感、社會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受教育者富有“愛滿天下”的人,熱愛黨、熱

愛國家、熱愛自我、熱愛他人、熱愛知識、熱愛智慧、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熱愛事業、熱愛生活。僅有育愛,才會使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會自覺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學做真人,踐行真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構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激發愛的情感,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師生互動,充當學生的一員,與他們交流、溝通、合作、互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在人生的教學道路上用自我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們深深感到,愛心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播下愛的種子,“被陽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師愛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為一名教育者,自我心中應當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滴水,能夠穿頑石;清泉,能夠潤心田;愛心,能夠撥心絃。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期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擔負着黨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對學生有愛、有信任,心甘情願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不斷提高自我的知識素養及業務水平,努力使自我成為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成為學生的一頭源遠流長的“活源頭”,用自我的愛編織着學生成長的搖籃。在自我熱愛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用我們的愛心鑄造我們崇高的師魂!讓我們一齊努力,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而奮鬥不息!

篇5:教育專著讀後感

這個星期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經過對生活樸素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忙!我認為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忙,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資料是講,安利柯的父親看見安利柯走路時不細心撞了一個婦人,連對不起也沒説就走了,感到十分生氣,並告訴他今後應當怎樣尊敬別人,培養好的品德。

説實話,其實我有時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當有家長陪同時我都很有禮貌,但當家長不在時我就變懶了,見到誰就當沒看見,頭一低就過去了,連句話都懶得説。

記得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我家對門的阿姨,我連理也沒理,低着頭就往前走,裝做沒有看見,也不知人家是怎樣想的,是不是從此把我看成一個壞孩子呢總之,我這樣是十分不禮貌的。

還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當我走到馬路口時剛剛變紅燈了,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因沒看見紅燈,繼續往前走,眼看對面的車就要過來了,本來這時應當趕緊把老奶奶拉回來,可我還在猶豫,到底去還是不去呢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我身旁的一位阿姨連忙把老奶奶拉回來,並對她説:“紅燈了,先不能過。”之後,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十分的後悔,後悔我當時猶豫什麼。我發現我的愛心突然間全都飛走了。我對自我説,以後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

一個人要培養好的品德,必須從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將來就成不了大事。

今後,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就連忙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要及時幫忙;包括給老人讓路、給盲人引路、見窮人施捨、見傷員施救這都是禮貌的表現,這都是愛的表現。

我真期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滿愛心!

篇6:教育專著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可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景不一樣,所以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一樣。教材資料是死的,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情景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日,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日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説:"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能夠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僅有改變自我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本事。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僅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篇7:教育專著讀後感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令我收益匪淺。

我覺得安利科是個孝順的孩子,也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潑、好動,在他生活中有許多關懷他的好朋友,時常鼓勵他,安慰他,所以他才能夠順利成長,也能夠從中獲取經驗。

給我記憶最深的是二年級的學生羅貝蒂,他為了保護一個一年級的國小生朱利奧不被馬車撞到,自我卻來不及躲開,被馬車把腳骨壓碎了,經後只能靠枴杖行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忙別人的同學是有的,但像他這樣了為保護別人而犧牲自我的同學,我們就不必須有幸遇到了。看到這一個故事,令我想到了報紙上的一則報道: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鐘裏,竟沒有一個路人上前攙扶。等到120急救車趕到時,老太太已經去世約20分鐘了。同樣是兩個值得幫忙的人,可是遇到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一個得到了別人捨命相救,一個去世了很久才被人發現。這些行人跟捨身救人的羅貝蒂簡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為安利科身邊有這麼多善良的夥伴,他才能夠明白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意義,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同學之間無法摧毀的友誼,什麼是師生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什麼是父母永無止境的愛!我相信如果有了這些品質,明白了什麼是真、善、美的人,必須是世界上生活的最完美的人!

篇8:教育專著讀後感

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藉着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日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着很多的“學習殘疾人”,只可是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籤而已。他們帶着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瞭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景並非如此。她發現自我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教師宂長複雜的説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教師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與迷惑時,教師就提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教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教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教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教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團體遊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教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教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佈滿了自我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教師家長眼裏註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教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麼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教師是用什麼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那裏,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並且加倍關懷,可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餘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昨日我聽餘偉坤媽媽講,餘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麼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説,教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忙,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我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我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本事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本事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我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篇9:教育專著讀後感

近段時間,我校開展了“讀教學專著,走成長之路”的教師讀書活動。期間,我讀了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那裏,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並所以成為職責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麼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職責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所以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我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本事、自主學習的本事,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篇10:教育專著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夢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活力、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可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夢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當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夢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資料、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中的夢想教師,應當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理解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一樣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當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本事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主角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進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能夠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必須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裏,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提高,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我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夢想教師”中的資料,更是感觸頗深。“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胸懷夢想,充滿活力和詩意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職責感的教師;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夢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並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夢想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此刻的很多教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主角,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僅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我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

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教師所説的那些可怕主角。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我的形象,僅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夢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活力、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夢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夢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夢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夢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禮貌的燦爛輝煌!”

篇11:教育專著讀後感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

極其豐富。主要體此刻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所以,教學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説明的。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所以,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叫,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

篇12:教育專著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資料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一樣,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樣,“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説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資料、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經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髮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係。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裏,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裏,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繫,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篇13:教育專著讀後感

假期,學校佈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閲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教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當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應對我們的學生,應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此刻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我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經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並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篇14:教育專著讀後感

最近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闢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此刻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提議,每條提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為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啟迪,使自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着我。

經過閲讀該書,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進取互動的班團體,怎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怎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微笑起來……

書中提到:當一位學習困難的兒童跟本事較強的兒童在一齊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他以異常的關心和耐心;要讓他去完成專門為他挑選的作業,並且評價他的成果;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能夠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到來。讀後這些話久久在耳邊迴盪,它給了我很多啟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這樣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應對的他們時,要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應當多與他們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從而對症下藥。我們還應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做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和真誠,從而度過學習上的難關並逐漸樂於學習。

篇15:教育專著讀後感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職責。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齊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期望自我能夠到達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證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為與學生有必須年齡差距的教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教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一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先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為我們來説,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本事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此刻我們面前,可是我們能夠經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當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當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篇16:教育專著讀後感

《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暑假讀書心得

暑假前學校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求全體教師在閲讀完《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後寫一篇不少於1000字的讀後感。初讀了一遍後,覺得和自我預期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充當的主角應當在傳道、受業、解惑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這本書的側重點卻是不一樣的,《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所説的資料大部分是説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及各個教學環節等方面來説的,在知識的專業性上闡述並不多。所以,在之後的閲讀中我站在另一個角度來學習來閲讀,有了不一樣的收穫。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細節。真相在細節,細節捕捉讓我們再教育實踐中不只是聽其言,更是觀其行,而對於真相而言,“行”永遠是勝於“言”的;力量在細節,一種教學經驗的總結,加入僅僅只是告訴我們這些經驗是什麼,有哪些方面組成,而沒有細節性的事例呈現和説明,就很難走進我們的心靈;魅力在細節,在法學領域中經常有這樣的説法:程序是美的,那麼換成是教育領域,那麼細節是美的;問題在細節,教育中大而化之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細節上的推敲不夠,把握不準,雕琢不細,從而導致教育的科學性不強,示範性不高;意義在細節,教育上有很多理論,教學上有很多規則,管理上也有很多規章,所有這些要求和規定僅有在細節上體現時才有意義。

其次、強調細節。強調細節並不是不關注大局、放棄宏觀。事實上,細節僅有在方向正確、戰略明確、目標設定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因而,在細節的把握上,教師們不能碎片化地理解細節,而要注意把細節放在全局中去考量,這樣的細節雕琢才更有意義。所以作者將細節分為五大類: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資料。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夢想的效果,必須擺脱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説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可是的話,一個細小可是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脱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我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我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我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學校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並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第三、充分運用資源努力成為一名學習型教師。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教師更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本書中鄭教授提出在教研活動中向同事學習、向專家學習、經過網絡學習等。其實學習的機會很多看我們怎樣把握,比如在教研組,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一些教學方法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虛心向身邊的同事學習,避免自我出現不必要的的教學失誤。教師想快速的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每一天必須用一點時間進行教學反思。經過自我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發掘課堂教學中一些不易被發現和難以解決的細節問題。教學反思也為教師經常性的修正行為方式,不斷改善自我的課堂教學,供給了努力的方向和實踐的策略。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於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十分值得我們教師細緻體會和借鑑。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我們也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我的行為細節,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

篇17:教育專著讀後感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説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一樣,可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以往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一樣。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期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主角,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往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所以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當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並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當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必須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一樣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當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説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夠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確定本事等等,讓學生歡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供給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此刻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期望與夢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學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篇18:教育專著讀後感

二十一世紀是個只是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世間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很慶幸自我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在這個時代做一名教師不僅僅自我要有必須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轉化。素質教育是八十年代後期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對基礎教育的傳統模式衝擊很大。《辭海》中把基礎理解為: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對素質教育這個概念,理論界、教育界從不一樣的層次進行界定,有多種説法。從現實的情景看:素質教育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額實際需要,使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社會諸因素的影響相結合,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以及心理健康諸育德完整結合。素質教育德實質是進取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地將人類科學地、道德的、審美的、勞動的多方面的素養內化為自身的較為全面的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要科學地把握素質教育的內涵,面向全體學生,五育和諧發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素質是根本,是保證素質教育質量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應從師德修養,政策法規,教育理論,教學業務水平等幾方面去提高,拓寬視野,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基本功。

作為一名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也很重要。教師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和引導學生的過程就是師愛的付出和流露的過程。師愛是一種高尚的、偉大的教育之愛,師愛本質區別於親情和友愛,師愛不僅僅具有親情那樣的無私關懷和體貼、友愛,那分真誠和友誼,還具有了愛的理性、規範性和科學性、社會性。關懷而不庸俗,嚴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縱構成了師愛的顯着特點。師愛要體現全體性,師愛要突出平等性,師愛要顯現及時性,師愛要表現全面性,師愛要堅持原則性,師愛要具有無私性,師愛要顯示一貫性,師愛要有愛的效應性,師愛要追求科學性。

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我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教師的,教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完美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師愛作為一種學識、本事的表現,是指教師僅有具備教書育人的本領和才能,教好書、育好人才成為可能。這樣教師的學識、本事等構成了師愛實現的教師知識素質系統。師愛作為一種美的藝術,是愛的藝術在師愛中的反映,這是師愛的方法論。所謂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理所當然。師愛的社會性要求我們把師愛當作社會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説,師愛實現要求社會為之創造必要的條件,僅有教師安於教,教才有活力!高爾基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僅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夠教育孩子。

熱愛孩子,熱愛教育事業。這是每一名教師永恆的主題,有時候,科學真是一種讓人失望的在存在。我們覺得太陽永恆,可它説太陽不永恆;我們認為宇宙是永恆的,它又發話了,宇宙不永恆。這個世界總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教育應當是人類歷史,社會永恆不變的。愛好文學的朋友肯定永恆,這永恆是偉大的作品中所傳達的一種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力量,這力量足以移山倒海,足以為人類的靈魂打開一片無限廣闊的天地;喜愛繪畫的朋友肯定永恆,永恆是光和影在花布上的定格,生命中又許多美的瞬間,抓住了這一瞬間便抓住了永恆;教育是永恆的,它留在幾千年的禮貌中,在一代代人智慧的傳承中,在未來的期望中。所有的永恆構成了人們共同的期望,我們才會孜孜以求,兢兢業業!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

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我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當學會的`,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僅有“真”才是美,僅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向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必須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尊重學生,一視同仁;講求效率,仔細認真;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精讀細講,教學相長。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篇19:教育專著讀後感

作者福祿貝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是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創立了一種對當時來説是新型的學前教育機構,並以“幼兒園”這個獨特的名稱命名,能夠説是首倡者。

書的第一篇是總論,作者寫的很抽象。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才能夠有所理解,並且真的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的本質在他的身上得到發展和表現,成為覺悟,並使這種覺悟在人的生活中發揮作用。人的本質具體是指什麼呢它是“構成自然本質並永久地顯此刻自然中的東西”。本質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們必須求助於人類的智慧和才智,我們只能建立空中樓閣。”對於幼兒來説,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兒童本質的體現。所以,學前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讓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展。兒童從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上起,人們就應當按照他們的本質去理解和正確對待他,讓他自由地、全面地運用他的本事。此刻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期望孩子能夠學到別人不會的東西,各種興趣班,暑期班,培訓班越來越多。為了強調某些本事和肢體的運用而犧牲其他本事和肢體,這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所以,“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作為教育者,如果永遠以領導者自居,對學生進行命令和干預,讓教育和教學起着毀滅的、阻礙的作用,反過來是害了孩子。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牀上或搖籃裏,這樣不僅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卧牀從早期起不應過於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當儘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到達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枴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我發現自我有走人的教育讀後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於兒童過分的保護,並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於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心理的鍛鍊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福祿貝爾把人的教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幼兒期和少年期,幼兒期又分為一般嬰兒期和幼兒期,少年期有分為少年期和學生期。在幼兒期,幼兒把他以前內化的東西重新外化,在這一階段,感官發展十分重要。少年期,外部的東西成為內部的東西,即學習的過程。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家庭生活對兒童來説就是他生活的榜樣,會對他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而擔任學生期的人的教學任務的主要是學校。在這一節裏,福祿貝爾對學校的性質、任務、教學資料、教育方法等學校教育問題作了論述。

“恩物”是福祿貝爾設計的一套活動玩具,為了讓兒童開展遊戲和其他活動,因為他十分重視遊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他認為遊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展最高階段。在遊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的享受歡樂。但可惜的是,作為成人我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歡樂。對於兒童的遊戲,他們不僅僅不進取的參與,還採取各種行為進行阻止。認為玩泥巴太髒,玩水衣服會濕……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遊戲。而往往僅有這些兒童自發選擇的這些遊戲才能顯示出他未來的內心世界。一個遊戲着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於遊戲中的兒童是兒童生活最完美的表現。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我的花園裏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我想,此刻幼兒園裏設立的植物角就是一個十分好的例子。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對以後生活的預習。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應當重視這個時期的遊戲,給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雖然整本書看下來,我還有很多地方並沒有真正的讀懂,我想,以後我還是應當再仔細的讀。

篇20:教育專著讀後感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當有自我明確的教育夢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註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僅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趣味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鬆、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完美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藴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我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確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羣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日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歡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歡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悦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我始終堅持着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我。我們經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為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完美的生活。

【小編簡評】

教育專著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教育專著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重點突出,語言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