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通用多篇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

《愛的教育》這部書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他出生於1846年10月31日,是小説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他的作品有《軍營生活》、《西班牙》、《巴黎遊記》、《愛的教育》等等。他從小就酷愛學習和寫作,在1886年創作了這部被譽為世界少年最優良的讀物之一的《愛的教育》。《愛的教育》原名叫《心》。這是他的作品中間算是銷行最廣的書。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來寫的,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反映了社會個階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事物的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感情的處置方法。100多年以來此書一直暢銷不衰的原因是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説的是:小主人——安利柯,在街上散步的時候,遇見了一個非常瘦弱、臉色蒼白,還抱着一個小孩子的女乞丐向安利柯討錢。他什麼也沒給這個女乞丐,只是看着她就擺擺手走開了,其實安利柯身上裝着許多錢的,他只是不想把錢給那個女乞丐。安利柯媽媽她是這樣説的:“你不該這樣。一個真正不幸的人伸手乞求時,我們不該視而不見、假裝不知啊,尤其是為了吃奶的小孩兒而乞求的母親,那懷中的小孩説不定正餓着,如果真是這樣,那位母親該是怎樣的難過呀!假如你母親——我,不得已要對你説‘安利柯啊,今天不能再給你食物了’,你想,那時的我,心裏會是怎樣的難過的呢?”

回想起了他母親説的話,我想起了以前,曾經站在我面前的、那些要求我幫助的那些窮人,家裏也説不定一樣有正餓着的老人和小孩正需要我的幫助,如果當時我可以給他們一些錢,或者就一個硬幣,他們一定會感激萬分,可是我當時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因為我當時認為他們這一些又髒又臭的乞丐根本不需要我們大家的同情。

我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一起創出一個愛的世界!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2

一位教育專家説過: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説“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説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可以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大量做題,研究大學聯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新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會學。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簡單的課堂提問!

新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國小教育的核心在於喚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知識(知識決不是第一位的目標)。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3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剛剛上四年級的學生,出生在一個生存絕對富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學習勤勞努力,待人誠摯友善,安利柯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家裏的條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樂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導安利柯要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

《愛的教育》是世界兒童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日記體小説,這部小説通過一個國小生的日記,以充滿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記錄了孩子們在整整一年中學習生存的點點滴滴。全書故事簡單,風格質樸,感情濃烈,展現了一幅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的動人畫面,是一九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一零本小説之一。

安利柯的身邊有着一羣心腸善良、充滿愛心的同硯。班長代洛西是個熱忱的孩子,當他得知克洛西的父親是服刑回來的人時,為了不傷同硯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這個祕密。當面臨克洛西的父親的時候,代洛西真摯的話使這個曾經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間的真情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頭腦的集大成者,是當代鶴立雞羣的偉大教育理論家和理論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4

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的,全書共100條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是教育家給教師指路的,闡述着教書育人的真理,確實給我們教師在教學方面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我們展現了教師教育人生態度的一種凝練,使我們明確怎樣去做一個優秀的教書育人者。

通過學習《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穿過時空隧道走進了1918年12月28日,去詳細瞭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種急於認識這位大教育家的慾望。蘇霍姆林斯基從出生到上國小一直到工作,成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總是積極向上的,勤懇的,一生寫作了41部教育專着,1200篇童話,生前被評為烏克蘭功勛師,獲得2枚列寧勛章,多枚馬卡連科獎章。應該説,蘇確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蘇聯的教育事業上,這一點是公認的,是我們現代教師應該學習的精神。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於教育去培養,所以儘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

而今,我國的中學生正處於新舊體制常常發生碰撞,許多問題不可能盡如人意和適時解決,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着父母離異的、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面對中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僅靠原有的教育教學與德育工作難於應付局面。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社會、學校、家長都在呼喚心理學直接參與學校教育工作。陳學詩、沈漁村、李心天等一批專家、學者呼籲為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⑤應廣泛開展心理衞生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國小增加心理衞生課⑥,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得以正常發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導,不良心理與行為得到矯治,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與壓力,愛學、會學並富有創造性。個性健全發展,能夠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成書於十九世紀初期,雖然在時間上和我們相隔很遠,但其內容中閃現的教育理念是和我們在同一時代的,尤其是書中要求教師培養和諧的全面發展的學生,強調學生應該善於自我表現的理念等等。總之,書中有許多建議是我們教師今天應該借鑑的。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5

最近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闢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每條建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為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啟迪,使自己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着我。

通過閲讀該書,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積極互動的班集體,怎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怎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微笑起來……

書中提到:當一位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他以特別的關心和耐心;要讓他去完成專門為他挑選的作業,並且評價他的成果;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到來。讀後這些話久久在耳邊迴盪,它給了我很多啟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這樣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面對的他們時,要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應該多與他們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從而對症下藥。我們還應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做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和真誠,從而度過學習上的難關並逐漸樂於學習。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6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7

前段時間我認真閲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書中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很值得大家一讀!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8

我認真地閲讀了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頗多。

“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讚譽。“以天心點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為人師表的神聖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於這些稱呼和讚揚呢?

熱愛幼兒。教育幼兒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説:“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幼兒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幼兒,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俗話説:“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幼兒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幼兒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幼兒的靈魂,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9

魏書生説:“一名好老師,必須永遠相信自己的學生,不管多麼笨的學生,腦子裏其實都埋藏着無窮無盡的潛力。事實上,不是學生腦子裏缺少資源,而是我們缺乏勘探這些資源的能力。”關於管理,魏書生提倡民主、科學的學生自主管理。

魏書生管理最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思想,其教學策略之高明,教學手段之巧妙令人稱道。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學生對管理活動的認識。曾經有學生問他:“您還能做我們的班主任嗎?”魏書生説:“為什麼不能?”學生説:“我們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請副班主任來管嘛!”學生問:“副班主任在哪?”魏書生説:“就在每位同學的腦子裏!”談話中,魏書生除巧妙地向學生傳達了對學生的信任外,還向學生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這就是: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來説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師來約束學生,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我約束。效果上,減少了學生對管理的牴觸以至對抗的情緒,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實效。

其次,魏書生創造性地創設了多種自我教育形式,如:寫“説明文”,寫“心理病歷”等,大力倡導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以儘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自己的行為產生自我約束,真可謂“一舉數得”。

另外,除課堂教學,魏書生還把大量的課外教學活動(包括德、智、體)等科納入了班級管理的軌道,如定期定人檢查作業批改作文,課前一支歌等,加強了教學與管理間的聯繫,推動了教學管理與班級管理的整體自動化。善始善終,持之以恆。凡事不做則已,一做必做到底,既顯示了制度執行的一貫性,又鍛鍊了學生的意志力。

魏老師讓我深刻理解:所謂班級管理,並非是説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就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對立關係。其實,施教與求知的目標決定了師生在管理過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過了他們之間的排斥與對立,學生完全可以成為管理活動的主人,前提是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並採取高明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0

愛,一個多麼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裏,才會享受愛,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後,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是無處不在的,讀後感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裏,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老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可以使人絕處逢生,愛可以使浪子回頭,愛又可以激發人無窮的力量。

是愛,使我們能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愛,給予了我們內心的温暖。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愛是寬恕的,愛又是包容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在今後的日子裏,讓我們共同沐浴在愛的海洋裏。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1

這本書是説關於愛的故事。主人公是安利柯,他是一個優秀文明的小男孩。我還認識了很多可愛的孩子,卡隆,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勤奮的斯代地,可愛的波列科西……他們給了安利柯最深厚的友情。當然,還有疼愛他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師,他們給了安利柯最無私的愛。書中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有《窮人》、《小石匠》、《感恩》等等。其中,《窮人》這篇文章深受我的喜愛。父親對安利柯的一段話更是讓我深受啟發,他説:“當你受到不幸的時候,別人幫助你,可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應該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去幫助別人,你願意看到和你一樣活潑可愛的小孩為了温飽努力掙扎嗎?那是一件多麼寒心的事呀!”是呀,在我遇到困難時,心裏有煩腦時,我總能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或許是父母,或許是老師,或許是同學,或許是素不相識的路人……有了他們的幫助,成長的路上,我才能擁有七彩的陽光和金色的夢想,

可是,在享受幸福的同時,我卻很少想到為他人做些什麼。從電視上,報紙上,我知道在我國的一些貧困山區,還有很多孩子每天只吃一頓飯,他們上學要走很遠很遠,課外書對他們來説更是一種奢侈品……讀了父親的話,我想: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們班有個同學叫廖開俊,他是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他的爸爸媽媽到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很想他們,學習成績退步了,我是不是可以試着走近他,用温暖的話語去鼓勵他呢?我在心裏給自己打下了很多的小問號。

愛,是無私的。人人都可以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許正是這一點點光芒,就能給他人帶來温暖和信心,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這是我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所感受到的。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讓更多的人點亮心靈之燈,把無私的愛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2

《每個孩子都能樂成》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舉行了一五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結果表明,現實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門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這學期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大教學論》《教育漫話》《愛彌兒》《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理想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一九種》(張斌賢劉冬青)《西方教育頭腦史》(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外國教育管理史》(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社會轉型與教育變革》,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革的旗手,畢生投身於中國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形成了本身獨特的教育頭腦和理論,如"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頭腦,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身分,對當今。

這學期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比方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迫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幼兒的早起教育也是家長比較關心的讀後感。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3

愛的教育,以一篇國小生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一個國小生的所見所聞,使我感受到生活中的人們是多麼的需要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關心,而這種幫助、理解和關心,都離不開一個最最根本的東西。愛。讓我懂得了生活中不能缺少人與人之間的愛。

愛是什麼?我帶着這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打開了這本書。讀過後,我不禁潸然淚下。這樣一本小小的書裏,藴含着數也數不清的充滿着愛的故事,一件件的雖説都不是什麼大事,但卻都能反映出故事裏人物的心靈是何等的高尚,何等的富有愛心。他們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我麼心靈深處,使我懂得了生活中不能缺少人與人之間的愛。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愛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就説父母的愛,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是他們沒日沒夜的守候着我們,細心地照料着我們,白天上班,晚上守夜,勞累至極卻沒有一句怨言;在我們陷入困境時,是父母陪伴在我們的身邊,鼓勵着我們,給我們信心;晚上,在我們休息後,他惡魔你會給偶我們一個温馨的吻,道一句晚安。這些都表現出父母對我們親切的關懷和深深的愛。

愛是什麼?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講解它的含義,而它的意義卻已隱藏在書中的字裏行間了,現在我可以充分的回答這個問題:愛,是對祖國的熱愛,是對父母的敬愛,是對老師的敬重和終生不忘,是對周圍人的關心,是對窮苦人的同情,是對殘疾人的尊重和幫助。愛是温暖的春風,它能融化人們心中的冰雪;愛是温柔的雙手,它能撫平人們心中的累累傷痕;愛如空氣一般,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卻能夠瀰漫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帶跟每一個人。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時間。只有為別人花費他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才會更有意義。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篇14

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説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