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名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1K

第一篇: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教學名著讀後感

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我選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説"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於在孩子們那裏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

奮一些。

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裏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着,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説:"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轉載自百分網http://,請保留此標記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

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本文由百分網提供,原文地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第二篇:教學名著讀後感

教學名著讀後感

——讀《在與眾不同的教室裏》

北安中小鞏志先

激-情、創新、執着,是我閲讀《在與眾不同的教室裏》的過程中在腦海裏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語。

這是一部八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他們的精神像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兩百多頁,處處有鮮亮的符號,標示着他們成為幸福教師的關鍵因素,讓我欲罷不能。當我廢寢忘食地品嚐完這道精神大餐之後,竟發覺自己越發的飢腸轆轆。它讓我明白,我完全就是精神上的特困户,我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

萊福?艾斯奎斯的56號教室是令人震驚的。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裏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他證明着一個人能夠在最小的空間裏創造出最大的奇蹟。他非常熱愛他的事業,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他才華橫溢,課餘時間帶領孩子排練莎士比亞戲劇,教孩子學高等數學,教孩子打籃球、棒球及演奏吉他,還籌集經費帶着學生到全國各地去旅遊。他的學生並不以英語為母語,他們就是通過排練莎翁的劇本來學習英語的。

“他在霍巴特國小20多年的經驗已經證明,思路開闊的教師,即能拓展課程內容,增加教學時間,增強學習難度的教師,能夠給貧困兒童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為孩子的成長負責的教師,必須是思路開闊的教師,且知道該怎麼給孩子提出一定難度的要求。

他有兩大-法寶,一是依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層次論”,讓孩子們學習做事的“六大境界”,教孩子們反思人們做事的原因,並把原因分成六個等級,依次是:不想惹麻煩,想獲得回報,取悦他人,按規矩辦事,出於對他人的考慮,有自己的為人處世原則,並按此行事。他鼓勵孩子做第六級的思想者和行動者,讓孩子們自己制定一套行為準則。第二大-法寶是,通過隱含虛擬的經濟制度的遊戲來管理班級。他在56號教室裏培養孩子們養成這麼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做什麼事都追求做得最好。他告訴孩子:走卓越之路,成功無捷徑。 萊福?艾斯奎斯還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心:

要打造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定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教師不在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一年的時間,在他的勤奮努力下,無論怎樣的班級,都會變得非常優秀。無論老師有沒在教室,所有的孩子都非常文明守紀,他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普通的人通過勤奮努力能夠創造一間與眾不同的教室。

萊福?艾斯奎斯用一年的時間,教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生活方式。沒有對教育的滿腔激-情,沒有孜孜不倦的追求,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萊福?艾斯奎斯是做不到這個境界的。這也是艾斯奎斯給我的啟示。

羅恩?克拉克更是一個激-情四射的教師。因為他原本就熱衷於探險,他不是帶孩子全國旅遊了,而是帶着他們周遊世界。且不論這在我們這裏是否可行,就憑着他對孩子的那種情感就讓人不得不佩服他,敬仰他。他對教師和家長提出的第一條忠告就是:做孩子的工作,

先決條件是你必須有激-情。他強調要讓學生知道你從學習中獲得激-情是很重要的。他認為“好教師必須要有創造力,因為你不能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事情”。只要你總能對教育工作充滿熱情,對學生充滿積極的期待,你就會有不竭的創新源泉。而創新又能讓你的學習與工作永遠充滿激-情,永遠不會產生職業倦擔

羅恩?克拉克認為他的兩大-法寶是: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和對學生明確的要求。他強調-教師必須讓教育變得有趣,通過各種辦法把課上得有聲有色,把教室變成一個孩子們想來的地方。他能做到讓孩子們每天都期待着他的到來,同時想着:瞧瞧,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他建議老師們要想辦法讓班上每一個孩子都有遠大夢想,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挑戰有多大。你必須關照每一個孩子,並看到他們的潛能。他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和孩子們呆在一起,瞭解孩子們所關心的東西,讓自己與學生有共同語言,然後創造性地建設他的課程,他的課程是以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為基礎的,這樣就特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羅恩?克拉克創造性的55條班規也是特別引人注目的。這55條班規集禮儀修養、紀律守則和做人原則於一體。如,規則18,努力讓自己儘可能有條理;規則50,保持樂觀心態,盡情享受生活;規則51,不怕困難,全身心投入;規則52,犯錯不要緊,關鍵是汲取教訓。班規不能只管學習。克拉克説,恰當的行為舉止與禮儀修養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當孩子們變成了一家人——大家相互尊重,以禮相待,相互支持,學習才會在教室裏發生。確實,我們要在

教室裏建立學習共同體,前提必須是成員之間相互的信任與支持。

第三篇:教育教學名著讀後感

讀《邱學華與嘗試教育人生》有感

暑假按照學校“十二五讀書”活動要求,我細細地拜讀了《邱學華與嘗試教育人生》,深有感觸,邱學華用“嘗試”二字精闢的概括出了他的工作態度、教育理念、和人生信條,他用畢生精力提出、驗證、總結出來的“嘗試教學法”震驚了教育界,極大地推動了基礎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也給從事教育的人們開闢了一條既快樂又實用的教育之路,使他們受益匪淺。

當然,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我也不例外。邱老師總結的教學活動的“四前四後”:學生在前,教師在後;嘗試在前,指導在後;練習在前,講解在後;活動在前,結論在後。還有他在書中寫到一則兒歌,生動的描寫了那些被家長溺愛的孩子的形象:“吃飯媽媽喂,走路爸爸背,長到十八歲,幹啥都不會”。還有他總結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一般可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多向交往、多層次多向交往。還有一堂課的安排,以練習為主線,教師的講解穿插在練習之中,可以用這樣四句話概括:先練後講,練在課堂,邊練邊講,訂正在當堂。等等這些話語都深深地觸動了我。

基於對學生的無限熱愛,對教育的無限熱誠,稚嫩的邱學華16歲那年嘗試着去給和他同齡的孩子們上課,並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風格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從此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也堅定了它從事教育的信心,為了提高知識內涵,他又進入東北師大教育系深造,為他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起步打下了基礎,從此,他又嘗試當中

學教師,當大學教師,嘗試當科研工作者,每一次嘗試,他都傾全力付出,他的嘗試都必須是成功的嘗試。他奉行“實踐出真知”的理論,不管走到哪,不管身兼幾職,他都避輕就重,可以棄官不做,可以放棄優厚的工作條件,但一定堅持深入教學實際,而且還自己親自參加教學實驗,在教學第一線獲得了嘗試教學法的許多第一手的寶貴材料。在從事嘗試教學法的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他從未停止過對其進行理論探究,幾經波折,從不言棄,經過實踐,提取,經過理論上的昇華,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的完美結合,結出的碩果便是廣為各家各方所稱讚的嘗試教學。於是他深信,在此基礎之上,學生也能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在嘗試中創新,只要敢於嘗試,學生就能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並最終獲得新知。按照這一認識論,邱學華數十年潛心研究,以其不倦的親身實踐,樂此不疲地進行嘗試教育的實驗,並最終取得了成功——使嘗試教學法成為所有教育界人士歡迎和認可的寶貴的教學方法。這種執着地工作,持久的熱愛,不斷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邱學華的常識教育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孟子的“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和當代的革命家毛澤東,鄧小平??無不重視嘗試,親身嘗試,而邱學華吸取了不斷髮展的中化教育思想的營養,繼承和發展了中化教育的優良傳統,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嘗試教學法,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嘗試教育理念是以“先讓學生試一試”為指導思想,以“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 ,成功能創新”為理論核心,以中華教育思想為理論核心,把“先導後試”和“先講後練”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化成“先試後導”與“先練後講”的新操作模式,讓學生在嘗試練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然後再由教師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解問題與答疑解惑。這樣的教學法,有助於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學習,並鼓勵他們開動腦筋來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並最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建構知識的能力與綜合素質。這種教學法緊緊抓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學習的要義,以嘗試的形式,解放學生的心智,促發學生自主思考,從而達到創新學習方式與獲得學業成績提高的最終目的。多年來,大量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了邱學華嘗試教學法的成功之處。

邱學華嘗試教學法所倡導的“先試後導”與“先練後講”立足於“三為主”(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練習為主),重視“七個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間的互補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師生間的情意作用、課本的示範作用、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知識的遷移作用),培養“三種精神”(嘗試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邱學華的數學教育思想的六個方面:第一,培養“一個興趣”(即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喜歡學數學)第二,狠抓“兩個基本”(即口算基本訓練和應用題基本訓練“第三,體現”三個為主”(即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練習為主)第四,做到”四個當堂”(即當堂完成作業,當堂校對作業,當堂訂正作業,當堂解決問題)第五,

應用“五步教學法”(即嘗試教學法)第六,“六段式課堂結構”(即基本訓練,導入新課,進行新課,課堂作業,課堂小結)這些都非常符合目前我國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精神實質,也與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在許多地方有着契合。邱學華説,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接受現成知識的被動性,讓學生在嘗試中主動探索,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與大膽創新的機會和空間,更加適合於當代教育培養新人才的需要。

《邱學華與嘗試教育人生》一書客觀地全程紀錄了邱學華與嘗試教育的風雨路程,也無聲地記載了他的嘗試教育人生。工作中,他的勤奮敬業的教育與教學實踐,滿腔熱情指着與教育教學改革,全面系統的教學法實驗,富有創意的教育理論昇華,無一不令我欽佩不已。品味良久,默默反思,十幾年的教育工作中,欠缺許多,十幾年的學習和總結生涯又些許的淡漠,我們應該以邱學華的不斷嘗試的精神指導我們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用他的嘗試教學法充實我們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能力,爭做新時代的師德的典範,教育的模範,教育先鋒。

第四篇:教學名著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教學名著讀後感。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水滸傳》有感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着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讀後感《教學名著讀後感》。

讀《紅樓夢》有感

——又話林妹妹

《紅樓夢》,以前胡亂地翻過幾次,今又重讀,竟發現自己愈來愈對林妹妹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為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鬱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説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讚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於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裏面,卻帶着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並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為的是讓姐妹們擺脱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沒有認的!

再説説她的純潔和不着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於大家閨秀來説,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麼多,她讀《西廂記》是帶着對張生和崔鶯鶯執着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麼讀這樣的書呢?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寶姐姐呢?真的好嗎?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説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説“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得同情,隻身來到賈府,在這裏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麼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説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捍衞自己,這源於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説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説她“好一張厲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無足輕重的,既不掌握賈府的財政大權,又不管日常瑣事,因此,丫鬟和僕人們都不怎麼看重她,又沒有人庇護她,面對落花又怎麼不處境傷情;思念母親又怎不落淚葬花呢?別人沒有這種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説她哭哭啼啼,説她病懨懨的身子,説她小家子氣……

以淚來償還前世的思債,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淚也要流乾了,有多少債也該還完了。她的命運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淚”與她的淚流終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還未享受人間的繁華時,就灑手離開人間,與寶玉的愛情就這樣成了泡沬。或許是該去了,債還完了,淚流盡了……

純潔,天真,不諳世事複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熱烈大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純潔的水做的,但是能衝擊巖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動的水。

歎只歎那舊社會的大網給了林妹妹太多的壓抑和沉悶,歎只歎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卻不能在一起,美麗的黛玉卻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盡力了。

在賈府這個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許是上天對其薄如紙的命的一種補償,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來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經歷那種痛苦,她也不能再經受痛苦了!上天給她的最大恩賜是留住了她的美麗,儘管帶了些淒涼。王熙鳳工於心計卻被一張破席給捲走了。寶釵也只能獨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隻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她的的確確是一塊純潔的,無瑕的“通靈寶玉”。

第五篇:教學名著讀後感

教學名著讀後感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匪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閲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閲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

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説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