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1W

第一篇: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四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五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

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説:"有了這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2014-3-18

第二篇: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撇開世事的繁華,端坐在書桌前,澄淨我的思想和靈魂。看着滿架的書桌,隨手取下一本,是《孫雙金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這是我幾年前去義烏聽名師上課的時候在會堂大廳裏買的。現在想起來,真佩服義務人的商業眼光,他們總能在在最恰當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非常投其所好地為你準備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讓你在熱血沸騰的驅使下,揮金如土般地買下他們所為你準備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有時你並不討厭的,反而會感謝他們及時滋潤了你的生活,給你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感受。這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想幾年前在會堂聽大師講課的情景,至今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那時一種怎樣的澎湃和激情,他們的激情點燃的我們心中沉睡的熱情,只想去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語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第三篇:教育專著讀後感

《養成教育》讀後感

永安鄉夏莊國小

付映珍

2014.3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同時,這點我對於我自己也是深有體會的!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

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第四篇:教育專著讀後感

施秉縣馬溪中學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育是一門藝術

————《班主任兵法》讀後感

施秉縣馬溪中學李禹武

《班主任兵法》記述了作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與學生之間“鬥智鬥勇”的教育故事。我讀過之後,覺得許多做法操作性強,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鑑意義,使我很受啟發。

收穫主要有兩點:

收穫一:我認識到教育是一種藝術,必須用心研究。作者把兵法運用於班主任管理實踐中,這本身就是一個創造。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者,應該心裏時刻想着教育本身,眼睛看到教育之外。我們有時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往往就事論事,就教育談論教育,結果拘泥於死板的理論,無法施展手腳。如果能跳出教育的小圈子,眼睛關注一些教育之外的東西,自覺地把其他學科其他門類的思想或經驗借鑑過來,就能觸類旁通,開闊我們的教育視野,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

收穫二:我認識到教育不是一種大面積的播種,而是個別的栽培。教育並不是像平原地區的玉米或水稻播種那樣,面對整齊劃一的田地,用機械化的方式撒種,秋後就可以收割。教育如同園藝師,面對一株株形態各異的花木,需要用心琢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習性,進而

區別不同對象來修枝剪葉,灌溉施肥,使之成為美的化身來裝點世界。書中的學生,脾氣秉性習慣好惡,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勢必捉襟見肘,難以奏效。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心理學,教育學的常識和自己的智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展示了教育自身豐富多彩的美麗。

除了以上兩點收穫之外,我還有兩點疑惑:

第一、關於師生關係。讀過這本書,我有一種感覺,書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簡直是一種“貓”和“老鼠”的關係,班主任工作就是“管理”學生,而不是“教育”學生。班主任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站到了學生的對立面,挖空心思地去“對付”學生,運用兵法去戰勝學生!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鬥智鬥勇,永遠重複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作者在“自序”裏説,他最憂慮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的學生看了這本書會有什麼想法,他們會怎麼看我他們還會像以前那樣尊重我嗎? ”作者為什麼憂慮?為什麼不敢坦然面對學生?是否心虛?我認為,《禮記》説,“教學相長”,班主任和學生應該是共同提高的進步夥伴,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朋友。

第二、關於教育目的。從這本書中,我感到作者運用兵法的最終目的是“管住”學生,或者是“殺一警百”鎮住其餘學生,使其不再搗亂不再犯錯,只要學生在班主任面前服服帖帖,就是最大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效果” 。但是,作者沒有想到,教育的目的是“喚醒”,是喚醒學生的內心,使其從心裏產生一種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也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教師在與學生“交鋒”過程中到底抱着怎

樣的目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道我的這些想法是不是有些吹毛求疵的嫌疑,但我想,一本書引起了讀者的思索和探究,這便是它最大的價值了。

2014年5月20日

第五篇:教育專著讀後感

教育專著讀後感

江濱國小丁麗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 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 忘卻繁雜的瑣事。 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 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 ”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確實有這 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 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 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 ,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對於師生來説,開學都是一個特別的時刻。怎樣營造良好的氛圍?怎樣鼓舞學生的士氣?怎樣讓學生很快喜歡上自己?《彼岸的教育》開篇便介紹了5個成功的創意。首先吸引我的是“是對還是錯”。活動先從教師開始,由教師在幻燈片上寫出4句關於自己的話,其中3句是與事實相符的,另一句則是錯誤的。讓學生對這4句話進行判斷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向學生進行自我介紹的最佳時機。隨後,每個學生也以此形式來讓大家做關於他自己的“判斷題”。其實像這樣的“介紹彼此”的活動,我們很多教師也進行過,可大多有點嚴肅,有點拘謹。而這個活動顯然情趣萬千,能讓師生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瞭解彼此,親近彼此。接着,書中又介紹了“他是誰”,“猜,猜,猜”等遊戲,目的只是“讓新同學儘快互相認識,讓學生明白我們從錯誤中學到的並不比從正確中學到的少。”

而一學年的最後一天該怎麼過?當這個問題橫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腦中映出的是一些忙亂的畫面:表揚進步的學生,寄語調皮的孩子,發放喜報及獎品……值得回味之處甚少。而美國教師貝絲·劉易斯的經驗之談讓我大開眼界。“給下學年的學生寫一封信”是讓學生把在課堂上獲得的成功竅門,值得珍藏的回憶和笑話,以及任何一個新同學需要或希望知道的寫下來。透過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到學生採擷記憶中珍寶時的喜悦,可以想象到教師閲讀時那難以名狀的快感,更可以想象到下學期的學子拿到這份“祕籍”的驚喜,真是一舉多得,其樂無窮!

《我在成長,我在寫》中告訴我們:“要立足課堂??並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隨時隨地地記錄,就意味着要隨時隨地地思考,思考我們的教育生活,思考我們的人生。

同時書中竇老師毫不吝嗇地道出了頗含人生哲理的四條建議: 一是改變態度。“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啊,“再偉大的人物,歷史也不能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只是繁花盛葉中弱不禁風的一葉草兒,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二是享受過程。“生命是一個括號,左邊是出生,右邊是死亡,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號。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無論是精彩還是糟糕。”竇老師的這句話説得多好!每一個人都有着獨特的人生過程,有風景如畫,也有的殘頁敗筆;有繁花似錦,也有落葉紛飛;有春華秋實,也有雜草枯榮??只要我們仔細品嚐,品出它的意義,即便過程有些艱辛,即便其間會遭遇痛苦,我們就會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三是活在當下。“要相信每一個時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開。”這句話,聽起來有幾分禪意,但如果真具備了這樣的心態,人生的快樂便是無處不在了,知足長樂嘛! 四是學會感恩。“懷着愛心吃菜,勝過懷着恨吃牛肉。”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樸實中卻道出了幸福的本質意義。我一直認為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源於每個人心底的一種暖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