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84K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精品多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一

讀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説《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博客介紹裏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為《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閲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裏,他為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為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是需要邊讀邊思考的,小説貌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藴含着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説、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裏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説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説假説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着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裏説: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着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着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着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着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藴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説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説服力。

因為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説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為喜歡,因而對於小説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為人的寫作對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説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着簡單的生活。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為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為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羣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温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為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裏呆着了。

《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着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裏寫的,“閲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裏,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為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藴含着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閲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類型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書中説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為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説,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説,“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温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二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 ,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為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qut;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湧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説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説,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 。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説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為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三

今天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五百多頁的書只用了3天的時間就看完,足以看出此書對於我的吸引力、看出我讀的是如何如痴如醉。沉醉於一本書,不眠不休地一氣讀完的行為和感覺於我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10多年了吧?總感覺沒時間,總感覺心靜不下來。啊,這次終於又體驗了一次,感覺真好啊!

之所以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因為慕名,慕名而讀。閲讀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故事按三條線索依次獨立展開:15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山梨縣的16名學生在山上離奇昏倒;昏倒後醒來的、變得智障的、能與貓對話的中田聰的故事。

在看的過程中,心情隨着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有困惑,為那些不明所以的事件;有思考,如文明始自人類開始建立樊籬時;有恐懼,如逮貓人的殘忍行徑。感覺作品中有一種強烈的唯心的、宿命的東西,如田村卡夫卡之父的詛咒一一實現、如佐伯的死、如中田聰的預言和死亡等等,一切都擺脱不了宿命的安排。

雖説是本消遣性的小説,但是讀書時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因為書中到處是隱喻以及充滿了哲理的語句,需要用心去思考、理解。讀這本書,讓人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即村上春樹思想的深邃,想象力的豐富、大膽、自由、飄逸。大家真不愧為大家啊!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四

假期裏,再次拿起了《海邊的卡夫卡》……

與第一次的“讀”有所不同,它觸動自己的不僅僅是“閲讀”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而是合卷後感悟青春期“折騰”。

小説中少年田村卡夫卡糾結於內心的誘惑和罪孽,被衝往世界的盡頭的旅途中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高中三年,我的學生們歷煉成長的挫折,進入大學學習的他們在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命運就是沙塵暴,我們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我從沙塵暴中逃出,我已經不是跨入時的我了。

責任始於“夢中”。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説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當年的我也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不也是經歷過相似的波瀾嗎?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裏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我們大多的時候,不過是鐘錶的擺,按着規定的軌跡運行,無力左右什麼。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着承受,我們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的“小空間”。

田村卡夫卡作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在世界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遊移,在波濤洶湧的世界上,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也有温存和美好。

好在年輕,我相信我的學生終能經得住折騰,世界對於他們來説,還有許多經歷需要他們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