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0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91K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000字(多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一

講真,我看到書中百分之八十的時候還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講什麼。但我總覺得最後會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結局並沒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這是十五歲少年的成長記,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中間穿插中田和星野發生的玄乎事又為何,雲裏霧裏。

讓我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國途中受過的恩惠以及冷漠,這是現實的,最後星野幫助到底,他講述的自己做司機的經歷,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揮,這不免讓人心疼。他説自己從請假到無故曠工,肯定會被炒魷魚,不過又安慰老伯説,自己那麼優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個怎樣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後,他説中田處事的影子已經成為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時候都會想如果是老伯又會怎麼説呢?我想被中田影響的是他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尋找。在這一過程中,星野愛上了《大公三重奏》音樂,瞭解了貝多芬,他在最後都沒有忘記帶走光碟,應該音樂也會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給人輕鬆美好的,背景又是艱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為缺乏家庭的愛,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吧。從他化身烏鴉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對父親是有多恨,雖然是虛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寫作手法,對於殺貓片段,就讓人感覺身處那血腥畫面。卡夫卡是愛母親的,他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但是卻遭到了拋棄,最後也沒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習慣便是閲讀,無論在什麼場所都有寫到這個,所有他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實經歷時也認識自我,面對生活。與其説是因為在虛幻世界裏佐伯的話語,倒不如説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們面對糟糕生活的第一反應,但只要你會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狀態一定不會一直持續,甚至過早得結束生活,現實會告知你這不是辦法。但在醒悟這一過程中,受到善意和愛是很重要的,這是人間值得的唯一説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島,櫻花,還有旅館前台,大島哥哥。一點點微弱的星光點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遠不要放棄,一定有愛你的人。

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後感 篇二

“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這是書中一位主人公——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話。田村卡夫卡的思想與靈魂讓我十分羨慕與敬佩,他是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在孤獨中獨行,在獨行中成長。

虛構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常常讓人眼前一亮。當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以為會與小説家卡夫卡有關聯,但是我完全想錯了,這本書的題目就已經把我吸引住了。《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説,延續了他一貫的虛構的故事設定,又深刻投射出現實社會的影子。

書中兩條線索並行,一條線索就是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並逐漸成長的經歷。田村卡夫卡為了掙脱父親的冷酷與詛咒,毅然決然地在十五歲生日離家出走。他試圖去另外一個地方來擺脱父親的詛咒,但那些詛咒如同宿命般還是發生了,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他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安身之地便是圖書館。“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畢淑敏的這句話也是書中十五歲少年的寫照。但他也曾試圖拒絕現實、逃離到“森林”,來追求精神成長。不過最終也接受了“母親”的勸告,直面現實、融入社會、承擔起責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們每個人的凝結,我們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現實人。成長對於我們來説不僅僅有身體上的成長,同時也追求精神成長。每個人的人生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過自己努力爭取來的,我們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中不免會遇到不順心、有孤獨,但這並不是讓我們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些更應該成為成長道路上的精神豐收。

相信自己,終會由軟綿未定的靈魂變為最頑強的少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000字 篇三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從沙塵暴中逃出時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塵暴時的你了。”這句名言正是出自於此書,書中的內容總體來説是分為兩條故事線來寫的,分別是用寫實手法的田村卡夫卡為躲避預言尋找母親而離家出走的一條線和用魔幻手法的中田自神祕昏迷事件後發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的另一條線,最終兩條線在甲村圖書館相“匯合”。

小説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後,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脱了童年的。天真,並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成人世界。成長是一個從無知走向有知的過程。“卡夫卡”的成長藴含着更深刻而多層次的內涵:其一,從個人層面來説,“卡夫卡”的成長是對責任的體悟。“卡夫卡”的成長是一條洞悉絕對自由選擇不可能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勇於承擔責任,堅持做最頑強的15歲少年的道路。其二,從社會層面上來説,“卡夫卡”的成長是對歷史和傳統的接受以及對現實的坦然面對。“卡夫卡”對母親的尋找就是對歷史和傳統的不斷追尋,“佐伯”象徵的不僅是孕育主人公的母體、故土,更象徵着整個歷史和文化傳統。“卡夫卡”與“佐伯”的結合象徵了“卡夫卡”對歷史和傳統的接受。走進“森林”是“卡夫卡”對歷史和傳統的深入認知。在“森林”中與“佐伯”相遇後,“卡夫卡”最終聽從了“母親”的勸告,返回東京,象徵了“卡夫卡”從拒絕現實社會到融入社會,從放棄精神成長到承擔責任。《海邊的卡夫卡》書寫的是綿軟未定的靈魂如何透過人的精神成長、聚斂成形,實現靈魂與尊嚴自由浮現。

説回小説中中田的故事線,村上春樹運用了多種隱喻來諷刺和批判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比如通過描寫一次在山上的“學生集體昏睡事件”,來展現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人們造成心靈和思想的傷害,同時藉助中田“永遠失去記憶和讀寫能力”來批判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民眾實施的“精神催眠”,造成日本一度陷入對戰爭的痴狂,即使民眾對戰爭深惡痛絕,但也無法改變殘酷的現實。而小説中的“集體昏睡事件”的主體是小孩子,也更能體現一個主題:如果不停止無休止的戰爭和殺戮,一個國家的未來將危在旦夕。

其實放在現在來看,卡夫卡也是我們自身,逃避是我們面對糟糕生活的第一反應,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我們也不能因為受到了挫折而躊躇不前,我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名為“烏鴉”的少年來鼓勵我們。正如書中將命運中的困難比喻成沙塵暴一樣:“從沙塵暴中逃出時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塵暴時的你了。”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四

昨晚把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完了,本來預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速度超出我預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從來沒有寫過看書的讀後感,這是第一次,希望獻給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年輕人。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説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為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裏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為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脱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裏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説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説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為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説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説: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