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多篇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

昨晚,乘着雨後的涼爽,捧起塵封許久的《外國中篇小説百年精華》,隨意翻了幾頁,便翻到了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題目很怪異,有點像科幻小説,但通篇讀下來,除了作品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實則與一般意義上科幻小説的寫作手法和敍事方式並不一樣。雖然小説的風格怪異,甚至有點荒誕,卻留給讀者無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表面看來,小説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因為變成一隻甲蟲而為人屏棄,最後在孤獨中死去。而在我看來,主人公真正的悲劇不是變成一隻甲蟲,而是對現實的逃避。當格里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了自己身體的變化,在最初的驚訝和慌張之後,更加使他鬱郁不悶是為了替父親還債,為了讓妹妹讀音樂學校,拉小提琴,為了負擔起當長子養家餬口的責任而單單挑上這麼一個累人的差使旅行推銷員,長期日夜顛倒的作息制度,毫無起色的人際關係,不被重視的社會地位,相比較於變成甲蟲的事實,格里高爾疲於奔命的生活現狀更令他沮喪。小説的大部分筆墨用於描述主人公在變形後,周圍人對他態度的變化,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變形前的生活只是通過主人公的心理獨白講述出來,筆墨不多,卻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個小人物的艱辛、無奈。

變成甲蟲之後的格里高爾從一開始害怕嚇着自己的家人,自卑地蜷縮在沙發下,還用白布遮住自己丑陋的身體,到後來由於逐漸被人遺忘,連善良的妹妹也懶得打掃他的房間,漸漸地連人應有的最基本的廉恥心也沒有了,變得漠然、麻木,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或許從變成甲蟲的那天起,格里高爾想恢復原樣的願望早已被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擊退了,即使因逃出房間遭父親毒打,抑或是被人遺忘,會萌生重返人類世界的願望,但這種想法畢竟是曇花一現,對現實世界的自我逃避是導致格里高爾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他躲藏在甲蟲的身軀下,旁觀着人類世界的悲歡離合,寧願被當作怪物被人遺棄,也不幻想着重返人類世界。

如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人對卡夫卡《變形記》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或許這就是大師級別作家的過人之處。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2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夫卡的短篇小説。

這篇小説被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名叫做格里高爾·薩姆沙的推銷員變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身體變成了甲蟲,但他的思維卻仍然是人類的。他的變化使他自己與他的家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出現在他的祕書,母親與父親面前時,他的祕書開除了他,他的母親嚇壞了,而他的父親十分生氣,將他趕回他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雖然成為了甲蟲,但他漸漸地還是習慣了這種生活。他的妹妹仍然很關心格里高爾,願意每天給他送食物。雖然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但是仍然很關心家庭狀況。雖然他已經失業,但仍然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以及送她妹妹去音樂學院的事情。因為他的變化,他的妹妹決定將格里高爾的卧室裏的傢俱全部搬走。格里高爾看見他喜歡的所有東西被搬走,他很傷心,於是衝出了房間,試圖拯救她他心愛的傢俱。結果,他嚇暈了他的母親。他的父親憤怒了,用蘋果不斷的攻擊格里高爾。他的妹妹的態度則從關心轉為厭惡。

第三部分:為了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的一家人四處打工賺錢。母親為陌生人縫製內衣;仍在上學的妹妹當上了售貨員,她甚至將從前用作娛樂活動的首飾也賣掉了;而父親則為銀行職員送早餐。妹妹也懶得關心格里高爾了,只是偶爾為他送上食物。在數日之後,全家人對格里高爾忍無可忍了。就連平時最關心格里高爾的妹妹也主動提出將他的親哥哥踢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下飢餓又沮喪,他身患重病,身上傷痕累累,在凌晨時,頭垂在了地板上,鼻孔中吐出了最後一口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我們一般都會覺得變成了一隻甲蟲後會有不同常人的能力,然而在卡夫卡的筆中,他沒有得到超能力,只是身子變成了甲蟲罷了。結局是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在這個故事中,這隻甲蟲最終竟然沒有變回人類,而是默默地死去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他們最終變回了人類,然而當我看到這個結局時,我驚呆了。這位推銷員格里高爾竟然是以甲蟲的形式死去的,這是最難以想象的。卡夫卡的變形記裏沒有格里高爾變形的過程,只是告訴讀者他變形了,這本書裏沒有“魔法”,只是格里高爾變形後的不便與痛苦。

格里高爾是無辜的,每次他受到傷害都是因為他想做正確的事,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觀察到。

當父親想讓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進入他的房間時,雖然格里高爾完全服從父親的指揮,父親也許察覺了格里高爾的良好意願,但仍然不停地發出‘噓噓’聲,令格里高爾十分煩躁。他看到格里高爾在轉身,但是卻擠不進一扇房門,從父親的表現來看,他沒有耐心等待格里高爾做煩瑣的動作。格里高爾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情,於是擠進了房門,但是父親卻毫不在乎格里高爾的處境,只在乎把他趕進房間,沒打開另一扇門,把他硬是推了進去,使格里高爾血流如注。從這個情節不僅可以看出格里高爾是無辜的,也能看出他的父親的沒耐心,對他兒子的遭遇沒有感到焦急心痛,只是覺得這是一隻可恨的怪物。

當格里高爾的妹妹要求婦人們搬掉格里高爾的傢俱時,格里高爾覺得惋惜,因為這是他用了幾十年的傢俱,以及所有他喜歡的東西。他試圖搶救,卻嚇壞了他的母親,遭到了父親蘋果的轟炸,受了重傷。從這裏也同樣可以看出格里高爾的無辜,以及父親的狠毒,他不在乎格里高爾的感受,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荒謬的,故事的內容令我們震驚。卡夫卡的變形也可能是真實的,在現實社會裏,我們人人都在變形中——作業人、考試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錢人、迷惘人、物化人——變形是異化的具體過程,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劇變。一旦產生變形,周圍的整個世界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形後的格里高爾在發現自己成為甲蟲後,只是顯現出了一點驚訝,沒有顯現出絲毫的恐慌,那是因為他只在乎工作,最終他的個體性被社會性漸漸吞噬。

所以,在格里高爾變形後,個體性是無關緊要的,只有工作是重要的。因此在他醒來後,沒有恐慌,第一個想到是他的鬧鐘沒有及時叫他起牀去趕火車上班。他只是從家人和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家人對它冷漠時,他同樣持有這種態度,只有在受到傷害或屈辱時,才考慮到自身。

社會性和個體性是一個完美的人必須存在的兩方面。文中的祕書與家人們只有個體性,忽視了格里高爾對他們的友善,理解。而格里高爾太注重社會性,忽視了最重要的個體性。因為太過於重視工作,雖然他獲得了父母的尊敬以及美美的愛戴,但是最終因為缺乏個體性遭到了毀滅。

要成為獨立的,完美的人必須不能忽視社會性以及個體性。

格力高爾終究是悲慘的,雖然他缺乏個體性,但是他是可憐的,他變形了,而且再也不能變回來了。

他的結局就是,身上嵌着腐爛的蘋果,冷漠的死去。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3

卡爾維諾在1982年講稿裏説,博爾赫斯的每個小説,多少都在映射宇宙的無限性;鏡子、死亡、黑暗、永恆;然而,博爾赫斯自己説道,無限性是卡夫卡小説的特性。他漫無邊際的黑暗,他敍述的故事中那些深不可測的權威。如此説來,按照“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概念,那麼他未完的《城堡》也是“無限性”的體現之一:畢竟,如果K最後有一個結局,那就無法體現永無至盡的黑暗了,一個句號,意味着他不再與騎桶人、鄉村醫生們一起,永遠處於“未完成”的墜落之旅。《小徑分岔的花園》裏提到了一個沒有結尾的小説: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小説暗示着永未完成的時間。而卡夫卡,則是用未完成的小説暗示永無止境的世界。

另一個啟示是馬爾克斯的著名故事:在閣樓上讀到“格里高裏清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然後大呼“小説可以這樣寫?”然後就開始他的偉大征途了。很難説清,還有多少人用何種方式在卡夫卡的文本里獲得經驗,另加詮釋?於我來説,初讀《騎桶人》時,看到“我”越飛越遠,“終於消失”時,被這個奇妙的敍述角度攪得思考不能。但於他,似乎怎麼解釋,都不怎麼完善。

詮釋和解讀,易讓人鑽牛角尖。我們回望卡夫卡那些讓人震懾的東西,包括《城堡》那永無止境的長,《鄉村醫生》的完全非邏輯性,《騎桶人》的輕逸與自我消失,《變形記》讓馬爾克斯震撼的、完全不加解釋的變化過程。卡夫卡之令世界驚異不是因為他的繁麗多變,而是他的簡約。他去掉了太多太多現代小説約定俗成的規矩,扭轉了它們。相比起來,海明威自認為把英語的亂毛剪了個乾淨,但他至少是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裏敍事。卡夫卡則遠在其外:語言以及他的精神另構成一個世界,完全不合邏輯,只符合語言本身。維特根斯坦以為,哲學是種語言遊戲,卡夫卡就是在玩這種遊戲——雖然,如大多數文本的色彩所暗示的,他也許並不快樂。社會學家會認為那是周遭世界對他心靈的投影——倘若真的這麼想,那就太低估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這樣想象他的:他一路走來,信手破壞了所有即定規則;他破掉了文本們故步自封的玻璃罩,給出了萬千眾像折射的可能性。由於這些規則此前如此森羅密佈,於是,他的破壞如此觸目,以至於像爆破的火焰一樣,激發了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們的聯想和讚歎。但他自己對解讀卻不置一詞(也因為布羅德發表這一切時,他已經死了)。對他的一些解析,譬如絕望,譬如灰暗,譬如敏感,想必都是準確的;但對於他的奇思妙想,我傾向於認為,那是他的破壞行為,而不是構建。雖然這種破壞最終構建了另一種屬於他的體系和世界,並且在多年以來,成為20世紀文本的新傳説。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4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説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的陌生感。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裏,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應該陌生人還要陌生。”陌生,就是當看到一盆水時,天真無邪地認為是一盆液態玻璃。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5

暑假裏的一天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彈不得。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哥里高爾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感到了一陣陣的温暖。哥里高爾也很瞭解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配合着。全書開始時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習性越來越像大甲蟲,開始喜歡吃一些腐爛的事物——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這本書給了我太多啟發。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人性的險惡,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會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夠多讀些這樣的好書。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6

這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以前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到達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理解。習慣了就好。到那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期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狀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最後,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最後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樣!但是,他又對以前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此刻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能夠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也許,比原先還要完美,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但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7

Gregor死了,他死得波瀾不驚,比他變形那天引起的震動小得多。他死了,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妹妹直到這時才發現,Gregor的身體已經完全乾癟了;母親帶着憂傷的微笑叫走了妹妹。Gregor死前的晚上,他的最後一瞥是落在母親身上的。他回到自己的房間,懷着温柔和愛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

頭天晚上,他是想去向妹妹表白,只有他欣賞她的小提琴演奏,他是想告訴她,他要把她送到音樂學院去深造。如果不是因為變形,他是計劃在聖誕節宣佈此計劃的,而且很堅決,雖然為此他需要額外籌錢。變形這一不幸事件打亂了他的計劃,也使得家裏的經濟狀況惡化。

變形前,他是家裏的經濟支柱,他為能夠讓一家人過上安穩的生活而高興。變形後,父親不得不重新開始工作,妹妹也不得不幫着做家務,而之前,Gregor認為在妹妹這個年齡,她不應該為家裏的事情操心,而是發展自己的興趣,比如拉小提琴。雖然還有使女和老媽子,家裏還是騰出房間租給三位房客。

Gregor的變形打亂了一家人的生活,改變了Gregor以及他妹妹的命運。卡夫卡設定的Gregor變形這一情節雖然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但是世間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卻不時有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比如車禍,比如工傷,比如重大疾病等等。面對親人遭遇的不幸,家庭每一個成員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經濟的,工作的,更是心理的,情感的。

Gregor變形後,他的三位親人從最初的震驚,痛苦,不接受,到關心,照顧,到無奈,到忽略,到冷淡,到不能忍受,這一系列心理和情感變化在我們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找到例證的。由此看來,變形這一情節雖然荒誕,由此引出的人間悲劇的的確確是符合現實主義的。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8

卡夫卡和梵高一樣,都是死後出名。《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受卡夫卡影響的大作家很多,闡釋卡夫卡作品風格的文章也很多。

但一個作品,不可能只有口口相傳的偉大,它必定還有直擊人心的偉大,否則第一張口從何而來?所以我打算,什麼都不要看,只看《變形記》本身,然後談談感想。

一覺醒來,男主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這個想象力在今天不算牛,放在遙遠的神話時代,也不算太出挑。

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呢?這種變形僅僅只是無來由的一次想象嗎?

男主是個旅遊推銷員,一個人養着父母和妹妹,欠老闆一大筆債務,需要四五年才能還清。這個基本設定很普通,如你我。

變成大甲蟲的男主,無法工作,成了廢物。除了要被供養,還嚇人。

請想一下,我們現實生活中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嗎?答案是,會的。

如果以大甲蟲來象徵突然喪失工作能力的人,一切都説的通了。

比如因外界刺激而精神崩潰的人,又如因某些事件而突然殘疾的人,再或者,由於違反法律而身陷囹圄的人。

在本該賺錢的年紀,沒有了賺錢的能力,會發生什麼?這也是男主變成大甲蟲之後要面對的事情。

卡夫卡筆下看似荒誕的想象,卻深深隱喻着現實。在一次不現實的變形以後,刻畫了那麼多現實的細節和人性,可能才是作品的最難寫、最有價值、也最有共鳴的地方。

作品藉由細節反映了人性,是西方小説的常見筆法。但作者並沒有用過於諷刺、過於辛辣的語言,因為他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控訴男主的家人。

正是由於大家都是無可奈何,所有的鈍角最後卻突出了一個尖鋭的鋭角,才讓人覺得這不是某些特定人的悲劇。而是,將這鋒利的鋭角直指社會和人性。

我們可以看到,家人對於男主的厭惡是一個依時間漸變的合理過程。從人物看,父親最為堅決,妹妹是逐步鬆動的,母親到最後還是模稜兩可。這可能正是符合人性的。

看這部作品,讓人不僅同情男主,也同樣同情他家人。家庭間的矛盾在日常本就是不可避免,而現在失去經濟來源,無異於塌天。

作者的天才在他詳盡的細節描寫中展露無遺,情節合理的向前推進,而人物的刻畫、變化,人性的揭露,都那麼深刻而自然地完成了。

這種控訴,是無聲的,但卻深深地刺激人的神經。正因為他寫的那麼漫不經心、那麼自然而然,才讓人猛地回頭一想:怎麼會這樣?

在社會中,人都是無力的;面對命運,人也同樣無力。但無力時,我們的人性還發着光。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不會變成一隻“大甲蟲”,遭人嫌棄。

最後我想説,哪怕是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若用生命做考驗,只有一部分父母做的到。還有比瞬間丟失生命更痛苦的事,那就是長久無盡的折磨。

我們不能指望父母能為我們獻出一切,因為反過來説,我們為他們,也不見得做的到。

如果你變成“大甲蟲”,或者親人變成“大甲蟲”,你會怎麼做?

誰知道,男主最後不吃不喝,悄無聲息的死亡,不是他最好的選擇呢?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9

變形記永遠是一場可怕的噩夢,不幸地降臨在了主人公格雷高爾的身上。

變形記講述了格雷高爾在結束了一夜好夢之後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樣子嚇跑了經理,嚇昏了母親,於是被父親毫不留情地趕回房間裏。家人對格雷高爾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彎,這還不絕望?從此以後,格雷高爾孤獨地呆在冷清的房間裏。他要學的只有一件事——接受家人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畢竟是格雷高爾長着一副嚇人的外皮。可是誰有知道格雷高爾嚇人的外皮下面有一顆善良的人心。這時,格雷高爾在絕望的大山中看到了一塊希望之石,在妹妹的細心照顧下,格雷高爾看到了一絲淡淡的愛意。這讓格雷高爾不僅有了自己還會變回自己原來的樣子,生活還會恢復原狀的信心。但家裏的經濟狀況破碎了格雷高爾好轉的信心,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格雷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最終,他的妹妹實在不能忍受格雷高爾,家人對待格雷高爾的態度也越來越惡劣。而格雷高爾因為長時間不吃東西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死讓這個疲憊不堪的家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格雷高爾好像從來都沒有過這個人,一場噩夢終於結束了。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0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學校看了一部真實紀錄片——法蘭琳卡《變形記》,我看完之後深有感觸。

這個紀錄片主要講的是一個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和一個在貧窮地區生活的勤勞簡樸的吳宗宏互換七天,讓他們體驗另一種生活。易虎臣經常不學習,逃課去網吧,為了iphone4s才肯參加節目。到了山區,孩子們熱烈歡迎他,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在這裏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餵豬啊之類的,七天之中,他和每個孩子都成了朋友。其中他特別關注一個叫“小黑”的男孩子,易虎臣幫他見到了因犯錯而入獄的爸爸。監獄裏,小黑和爸爸抱頭痛哭,站在一旁的易虎臣又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七天的生活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捨不得易虎臣,唱着歌歡送着易虎臣,回到家後,易虎臣第一次來到廚房,為家人做了一頓晚餐,也不再提iphone4s,父母看在眼裏,高興在心裏。

再看看吳宗宏,第一次坐飛機,非常興奮,一到了新家,看到了許多新奇的東西:有沙發,有電視等等好多東西,晚飯時,易爸爸一下子給了吳宗宏一千元,這在他的世界裏可是個天文數字。易爸爸和易媽媽都對他很好,但他還是做一些能夠做的事。為易媽媽買生日禮物;和妹妹易蓉拍了照片;在易媽媽生病的日子照顧她,給她熬粥,大家都很喜歡他,七天過去了,他回到山裏依舊和父母過着省吃儉用的生活,他相信總有一天會真正走出大山。

自從看了這節目,我覺得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吃好的,用好的,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時,我們就像以前的那個易虎臣,有時還跟父母頂幾句嘴,像這類的節目我們要多看,明白的才會越多。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1

剛開始讀這篇小説的時候,我感到很奇怪,好端端的一個人從一大早上起來,居然變成了一隻噁心的甲殼蟲。在主人公醒來之後,一家人看到他,絕望至極,在我們看來,難道還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嗎?

在格里高爾醒來之後,他所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身體發生了變化,而是想急着趕去上班,他居然沒想到當別人知道自己的身體變成了一隻蟲子,大家還會不會接受他,可見,他是多麼的善良。當經理逃走之後,家人便把他關到了一個房間裏,隔離開來。剛開始的幾個月,妹妹每天都送東西給格里高爾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是格里高爾又感覺到了温暖,事情也好像得到了緩解。

可是,家裏的經濟能力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所以格里高爾的父親、母親、妹妹都出去找了份工作。心理上的負擔逼瘋了他,他每天也只能活在回憶中的痛苦之中,他想剋制,卻剋制不了,理智也已經失控。他多麼想回到過去啊,可是,他又對過去的生活充滿了恐懼,甚至,他有點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格里高爾就是卡夫卡生活中的真實寫照,他不僅僅是在寫小説,他更是在在寫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結局是耐人尋味的,主人公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樣,或者,比原來還要好,在妹妹的跳躍中,已經忘記了格里高爾這個人,或許,根本就沒有這個人,以前的生活都只不過是幻想。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2

這天下午,我們看了《變形記》。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對自己產生了一些想法,有了新目標,這次觀看,也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

這次的變形記的主角是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和山裏娃吳宗宏。

在互換主角之前,城市公子哥易虎臣,每一天都和老師作對,嘲笑同學,不愛上學,鍾愛手機,在他的心裏語文老師是他的天敵,生活老師是他的剋星;而在雲南大山的吳宗宏,每一天幫忙小同學煮飯,被他們趟過河流,幫家裏採松脂掙錢。

在變形的七天中,當易虎臣應對着這綠色的森林,心裏難免有些好奇。在羊腸小道、坎坎坷坷的大山裏穿梭着,經歷了幾小時的跋涉,迎接他的是藝術野山花。穿的破爛,面黃肌瘦的同學,凹凸不平的泥土操場,破爛的籃球架,竹子做的五星紅旗旗杆,四壁禿廢的教室,那一刻,易虎臣心裏不知道是什麼味道,也許是後悔與無奈,也許是可憐與同情,心裏酸酸的,莫名的淚水不禁往下流。

七天的主角互換後,易虎臣明白了對他人的態度及做人的道理,吳宗宏的學校得到了捐助,孩子們不用住在破爛的宿舍裏,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安心上課。

此刻,我也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珍惜此刻的一切,去幫忙那些需要幫忙的孩子,還要懂得關心孝敬父母正因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吳宗宏為了賺錢而打工,我們更就應學習他的勞動潛質。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3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

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4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驚,嘴裏還不停地説着一句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可是看着自己的身驅説到,我現在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限難地從牀上滾了下來,然後從門縫裏鑽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着牛奶,可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後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從那以後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子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裏的頂樑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可是他現在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樑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裏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心情來餵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後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現在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後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説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醜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後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5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卡夫卡的《騎桶者》,在那篇課文中我初次體會到了卡夫卡的魅力。在大學裏我又閲讀了卡夫卡寫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較而言,後者要難懂許多,但是通過這兩部作品的閲讀我也更加喜歡上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這次大學語文需要我們賞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賞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變形記》,相比於《城堡》的讓人找不到頭緒的情節來説,《變形記》顯然更能讓我讀懂。《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年輕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大甲殼蟲後發生的事。格里高爾變成了甲殼蟲後,母親一看他就會發哮喘病,父親一直都很憎惡變成甲殼蟲後的格里高爾,試圖把他弄死。只有那個妹妹在起初的時候還對他很好,給他打掃房間,給他準備他喜歡吃的食物,為他搬掉房間裏面的傢俱讓他有更多的空間活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妹妹對他也變得冷淡了,到最後妹妹變成了最憎惡他的一個人,他們都想把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弄走,這樣才能使生活變得正常。最後格里高爾在自責中死去了,家人們得知了消息並沒有表現是什麼難過或者惋惜的心情,他們辭退了那個女傭,避而不談格里高爾的事,準備去旅行一趟,然後回來開始新的生活。

讀完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為格里高爾感到不平和同情。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商店破產後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來源。他任勞任怨,不管那個推銷員的工作多麼辛苦他都不會對家人們抱怨些什麼。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時他就會特別高興。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歡小提琴,還曾經祕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進修。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間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在變成甲殼蟲之後,父親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蘋果砸他,導致他的背上一直嵌着一個蘋果,這可能也是導致格里高爾最後死去的原因之一。但是格里高爾並沒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親,他還是喜歡去看看他的父親在做的那些什麼一直維持的習慣。在他們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他也擔心他們該怎麼度過。而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甲殼蟲之後一直都很害怕,不敢去看他,在整個故事中她並沒有多惡意的傷害格里高爾,但是最後對於格里高爾的死也沒有產生多麼大的反應。我們試着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兒子死去了那會是怎樣的情景。但是呢,在這裏的那位母親明顯對於自己的兒子已經在意識上拋棄了,這也是格里高爾可悲的地方,連最該疼愛自己的母親都不管他的死活了。在變成甲殼蟲的那段日子裏,格里高爾唯一欣慰的是有個妹妹並太不在意自己的變化,為他打掃房間,為他準備食物。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妹妹也變得失去耐心了,最後她居然強烈的要求把那隻甲殼蟲弄走。那個格里高爾一直認為是一個好妹妹的,他努力想幫她完成夢想的妹妹,最後居然也放棄了他,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有誰還能支撐着活下去。而更加可悲的是格里高爾在這種情況下還為他們着想,自己需要馬上離開這個家,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生活。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幾個人物之間所要表達的含義。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後遭到的待遇不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冷漠,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關係由無私的親情最後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你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那你就必須離開,不管你是我的哥哥還是我的兒子。在格里高爾死後,一家人解脱的樣子就讓我反感。在生前,格里高爾拼命地為這個家奮鬥,但是他遭到變故後,他的家人是怎麼對待他的呢?這種落差,這種冷漠加於他的身上,試想誰都不能承受的。格里高爾在接受命運的同時也不時地表現出自己的孤獨和無奈。在大家都欣賞妹妹的小提琴演奏時,他只能小心翼翼的爬過去,他也想看她的表演,但是父親憎惡他,母親怕他,他當時是抱着多麼矛盾和忐忑的心情慢慢的悄悄的爬過去的呀!在最後大家都拋棄他了,之前那唯一令人欣慰的妹妹也變成了催命的巫婆,利益關係難以維持了,馬上顯現出來的就是那最真實最冷酷的真相。

在閲讀這部作品時不禁讓我想到卡夫卡的生平,他曾經三次訂婚,但是卻終身未娶。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有這個——害怕親人之間相互親熱的表層之下藏着的卻是一顆相互利用的心,這結果的確會讓他十分心寒。而文章中的父親角色似乎就象徵他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父親脾氣暴躁,對自己的不關心但是喜歡限制他的生活。我們似乎可以把《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想象成卡夫卡自己,他在生活中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的壓力都從格里高爾這個人物中表現出來了,其中流露的無奈、痛苦、憂鬱正是人類文明中無法抹去的污垢。

在故事的結尾格里高爾帶着自責和絕望死了,但是這死至少對他來説是一件好事,他是善良的。也正是他的善良更加反映了他的家人們可憎的嘴臉。這樣的設計也更引得我們讀者能對人性進行更深刻的的思考和反思。作文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6

這個故事的資料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十分的吃驚,嘴裏還不停地説着一句話:這到底是怎樣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但是看着自己的身驅説到,我此刻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艱難地從牀上滾了下來,然後從門縫裏鑽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留意翼翼地喝着牛奶,但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後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

從那以後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貌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裏的頂樑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但是他此刻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樑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裏人的情緒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情緒來餵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後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此刻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後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説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醜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後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篇17

卡夫卡是一個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時間長河逐漸沖刷出來的大師。《變形記》無疑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變形記》通篇圍繞着格里高利奇異而悲慘的經歷展開。線索極其簡單,卡夫卡卻用他無與倫比的陰鬱爆發力將之豐滿成了一個浸透異色的故事。《變形記》的最大魅力當然不是情節。真正帶給文章生命的,是一個以前的文學作品中罕有的概念——異化。

《變形記》的開頭就有了這麼一句:“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的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無比的甲蟲。”故事由此展開。

而故事的結尾則顯得諷刺。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卡夫卡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謂非常精準。他曾説過:心臟是一座有兩間卧室的房子,一間住着痛苦,另一間住着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可見他的悲觀。談及死亡的虛無,魯迅先生曾經引用“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的詩句來形容,然而這部小説的結尾處,格里高爾的死帶來的是一家人的歡笑和如釋重負,格里高爾的父母已經開始歡喜地盤算着他妹妹的婚事,這整個是一種“眾人皆歡笑,親戚亦已歌”的狀況,實在讓人心生寒意!

《變形記》創作於1920年,正值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時期,而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個人的原子化。如果説,圈地運動把人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話,那麼隨之而來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則把人從家庭、社區、團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真正原子化的個人。而這種獨立、不受外界力量束縛的原子化個人正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所夢寐以求的勞動力。今天,我們的現實中,這樣的原子化個人處處皆是:高高的公寓樓裏,住户與對面鄰居共處了幾年,卻彼此毫不相識;自由職業者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奔波、穿梭,而不受任何限制……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人的孤獨感、人在遇到巨大困難和挫折時那種被拋棄、被孤立的感覺就不可避免了,這也正是卡夫卡所刻畫的主人公得到如此遭遇的時代背景。

在《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説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儘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是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説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卡夫卡是智慧的。又是天真的。智慧在於他把握住了我們所有人扭曲的笑容,天真的是,他竟然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無助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