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懺悔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懺悔錄》讀後感【多篇】

懺悔錄讀後感500字 篇一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己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説什麼。

懺悔錄讀後感 篇二

《懺悔錄》一書,我買了二十來年了,一直沒有時間去看這大部頭著作。這次是斷斷續續地從去年春節後看到今年春節期間。55萬餘字,終於讀罷。

首先,我被盧梭式的真誠和坦率的自我剖析精神所震撼。那論辯式的開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悲憤啊,悲憤!滿腔的悲憤!盧梭向腐朽的時代社會提出了勇敢的挑戰!

盧梭1712年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是牧師的女兒。盧梭當過學徒、僕人、夥計、隨從、象乞丐一樣進過收容所,在經過長期的自學和奮鬥之後,才逐漸成了音樂教師、祕書、職業作家,從下層人民中脱穎而出。

盧梭勇敢大膽地把自己不能見人的隱私公之於眾,他承認自己的卑劣念頭和下流行為,他説過謊,行過騙,調戲過婦女,偷竊過東西,他懺悔自己嫁禍於人,懺悔自己拋棄朋友,懺悔自己背叛新教信仰……盧梭拿着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真誠到毫不隱瞞、嚴酷無情,甚至令人驚訝的程度,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真是“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自揭隱私,誰人能行?相比之下,自覺汗顏。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我被盧梭對社會政治不平等的大無畏批判精神所折服。盧梭有一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惡的社會環境卻使人變壞。這一論斷在當時的社會上提出,真是太偉大、太有勇氣了,不愧為思想家。他現身説法,講述自己“本性善良”,“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我將會成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但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平等,卻使我受到了污染,“從崇高的英雄主義墮落為卑鄙的市井無賴”,“作惡的強者逍遙法外,無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因此揭示出社會不平等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盧梭的自我剖析和懺悔轉化為對社會的譴責和控訴,對人性惡的挖掘升級為嚴肅的社會批判。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一部論著以其傑出的思想被恩格斯譽為“辯證法的傑作”。

再次,我被盧梭充分的自我意識和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所鼓舞。盧梭與天主教神學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對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個體,人自主行動的動力是感情,認為“先有感覺後有思考,這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盧梭無疑是十八世紀中把個性解放的號角吹得最響的一個思想家,他提倡絕對的個性自由,反對宗教信條和封建道德法規的束縛,這是《懺悔錄》中的思想的核心。這部自傳是最活生生的個性解放的宣言書,個性自由的思想在當時十八世紀,顯然具有非常革命的意義。與三百年前的盧梭相比,自己的思想僵化得無地自容,老了就圖個安生,只有帶着花崗巖腦袋去見盧梭了。

最後,我被盧梭清新優美以及辛辣論辯的文筆所折服。盧梭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正是法國封建專制主義最後掙扎的時期,對一個平民思想家來説是完全敵對的,是格格不入的。盧梭他居然拒絕國王的接見和賜給年金;他竟然表示厭惡巴黎的繁華和上流社會的奢侈;他還膽敢對“高貴的等級”進行如此激烈的指責:“貴族,這在一個國家裏只不過是有害而無用特權,你們如此誇耀的貴族頭銜有什麼可令人尊敬的?你們貴族階級對祖國的光榮、人類的幸福有什麼貢獻!你們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敵,凡是在貴族階級顯赫不可一世的國家,除了專制的暴力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外還有什麼?”“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以及對統治階級迫害和貴族特權的責問、反擊與挑戰。

盧梭對金錢的看法:金錢金錢,煩惱根源!我怕金錢,甚於我愛美酒。對金錢的極端吝惜與無比鄙視兼而有之。我熱愛自由,我憎惡窘迫、苦惱和依附別人。只要我口袋裏有錢,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獨立,不必再費心思去另外找錢。窮困逼我到處去找錢,是我生平最感頭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惜金錢。我們手裏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正因為這樣,我才牢牢掌握自己佔有的金錢,不貪求沒有到手的金錢。盧梭對鄉村景色以及戀愛過程的描述是清新優美的,開創了一代新的文風。

盧梭説“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遙遠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讀過《懺悔錄》後,我更認為:盧梭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勇氣膽識的思想家,一個獨樹一幟的文學家。

懺悔錄讀後感 篇三

零星的斑駁記憶中,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靜靜佇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極力隱忍而不斷顫抖的身軀醒目得突兀。他驀然轉身,不是意料中憤怒的臉龐,竟是平靜木訥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張堪稱儒雅俊秀的臉。莫名的壓迫感無形的凝聚,席捲而來。對了,是那樣一雙眼睛,狼般桀驁不馴,鷹般犀利深邃,掩映着沖天怒火,讓我無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樣一種姿態:“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無數苦難加諸於身;他看似卑微,卻目空一切。

我通過《懺悔錄》這部自傳式著作來了解盧梭其人。如同許多生不逢時的文人一樣,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學這條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羣追趕着奔向草原。他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有鐘錶匠學徒、翻譯、音樂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師……,卻鮮少有能做的好且長久的;時勢所逼,他曾改投過新教;也幹過一些不光彩的勾當,還有過窮困潦倒,上頓不接下頓的時期。總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運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點自我放逐,隨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讀不懂他內心的緣故。縱然他有百般掙扎,失意墮落過,可一顆堅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為外界驅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辭,可他的內心卻是一塊沃土,像摻雜了各類營養的蔬菜粥,一股腦兒將營養補齊,細膩多情,見微知著。最初,我懷着膜拜的心情來讀這部小説,心想着這必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讀完後才漸漸意識到自己之前有多膚淺,膜拜感隨之蕩然無存。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大人物怎樣通過運籌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終攀上高峯,卻是一個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壓迫,引發了思想的頓悟後經由不懈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可憐的盧梭,他的吶喊聲消散在這無聲無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語的呢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想來也是大勢所趨。

我很難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論,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盧梭構築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自我: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教學,只東拼西湊地學了些零散的知識。父親早期的自由式啟蒙教育和女教師朗貝爾西埃小姐的調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於音樂方面,正是他感興趣的,所以,儘管他本人愚鈍且樂感很差,還是依靠各種自學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門道,逐步漸臻佳境。當然,期間他吃過不少苦,無數的嘲諷和譏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就是這麼固執,帶着傻氣,誰還能説他不可愛呢?我也説過,盧梭是一路摸爬滾打才逐漸走出陰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運的毒瘤偏不肯放過這苦命的人,煉獄的淬火越燒越旺。於是,災難還在延續,伴隨這種近乎毀滅性的厄運,他沒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過眾叛親離是怎樣一種悲慼麼?在《愛彌兒》一書出版後,盧梭深切體會到了。他厭惡並憎恨那些為善虛假的嘴臉,而上流社會最不缺的,就是這種人。他越發不安,感到與所處的社會格格不入。空氣渾濁得有如毒霧,呼吸間有種快窒息的錯覺。好不容易決定隱居,遠離紛爭,做一頭離羣索居的狼。

可命中註定,沒有人會遂其心願。

朋友們希望他按照他們的指示過活,便費盡心機逼他離開退隱廬重返巴黎,美其名曰關愛照拂他,殊不知一場滔天的陰謀正在醖釀。含沙射影的謾罵性文章層出不窮,都説“謠言止於智者”,顯而易見地,當時的智者大都見鬼去了。各種詆譭和人身攻擊都使可憐的盧梭心力交瘁,他的身體也自此每況愈下。那一切,足以毀了一個內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種種侮辱和打擊下,來自政府的追緝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義終將為他平反,而那些設置陰謀,心思歹毒的傢伙終有報應。《懺悔錄》的創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沒有過多的感情色彩,洋洋灑灑百萬字,回顧其生平。他説過這樣一句話:“即使到目前為止,我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值得回憶,但是,我覺得,只要我寫的時候坦率真誠,這回憶錄就能變得有趣。所以,我決心以一種沒有模式的真實性來使這本回憶錄成為一部舉世無雙的作品,以使人們至少有這麼一次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是多麼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誠實態度啊!

對於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於言表。他是一個偉人無疑,是思想的先哲,敢於同社會的不公正叫板,並且始終有一顆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極其普通,有自私、貪婪的一面,曾因難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慾而與有夫之婦有染,為她們的高雅和美貌所傾倒。此外,他還偷過東西,做過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丟下重病的朋友獨自旅行。更惡劣的是,與戴萊絲同生的5個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兒院,隨意得彷彿那是吃剩的骨頭,扔了就完事。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內心陰暗醜陋的人絕不敢把自己的罪過公之於眾,他敢毫無保留地承認,説明他能正視自己,並能以真正平和的心態來完成自我的懺悔。與此同時,難能可貴的一點,他從不急於為自己辯解些什麼,反而彰顯其坦白的初衷和懺悔的決心。這樣一個人,縱使有些缺點,人們放在對等的角度考慮,也會被輕易原諒。我想,或多或少,很多人都能從《懺悔錄》中看到自己的一個縮影。也許只是一個片段,一個場景,一句話而已。但足以與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原諒他亦是原諒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盧梭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懺悔錄》中有記錄:“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賺錢的工作,用我的筆,不是去抄樂譜,而是去寫作,按照我已有的,並自覺有能力維持下去的那種勢頭,會讓我過上一種富裕,甚至奢華的生活,只要我稍許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就行。但我感到,為了吃飯而寫作,很快就會窒息我的天賦,我的才氣不在筆端而在心間,完全是一種高瞻而豪邁的思維方式產生的,也只有這種思維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氣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圖的筆寫不出有力的,偉大的東西。需求和貪婪也許會使我寫得快點,卻不會使我寫得好些。我始終覺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種職業時,它的地位才顯赫可敬。”多麼可貴的信條,多麼豁達的心境。因為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絲膜拜的感覺,就像膜拜日出東昇、海天相接、晝夜更迭、四季變幻、雲捲雲舒,自然而又神聖。心被一下下撞擊,比看完一場恐怖電影還要刺激、興奮。

另有一點,值得一提,盧梭的金錢名利慾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個子兒也不剩的時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館中大快朵頤;他可以徒步旅行,沒錢的話就隨意找個公園的長凳或到橋底下,照樣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緊。後來名氣大了,作品相繼出版,入不敷出時也沒想要以名聲和作品來獲得額外的經濟補貼。多麼高尚而值得稱頌的品德啊!即便是身處最絕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發出的光芒將使任何一個人自慚形穢。

每一個偉人都是特立獨行的,他們思想透徹,意志堅定,孤獨是他們的必修課。稱之苦行僧一點也不為過。看!那懸崖邊的凌霄花,一低頭就是萬丈深淵,它們誓不因此退縮、怯懦,只依舊挺着高昂的頭顱,睥睨塵世。

《懺悔錄》讀後感 篇四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説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能夠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能夠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提高的階梯,有了今日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讓您快速寫好讀後感。本欄目包含中外名著,期望對您有所幫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經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經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我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明白我在説什麼。

懺悔錄讀後感 篇五

本來,追求學問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奧古斯汀在上述人生歷史中形成的學問觀念卻對他認識基督帶來了障礙偏差。這些偏差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奧古斯汀一直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但是,學問帶來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無法擺脱世俗幸福的引誘,並把其當作生活的目標,從而怠慢了對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認∶大約十二年,我始終留連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要説求而得之,即使僅僅寄以嚮往之心,亦已勝於獲得任何寶藏。.。.。.

第二,對學問的喜愛以及由學問帶來的滿足使奧古斯汀有意無意地把他喜歡的學問和學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儘早接近耶穌和聖經的機會。他承認自己對聖經的一度蔑視,他以為“聖經這本書和西塞羅的典雅文筆相較,真是瞠乎其後。”後來,他才醒悟,聖經正是真理的最高昭示。

第三,奧古斯汀掌握了高深的學問和理性思維的方法後,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會自然現象和規律,從而使他誤以為通過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絕對真理的鑰匙。「因信稱義」的門被他關上了。他説∶“我靈魂的病,本來只能靠信仰來治療的。”但他卻拒絕了。

説到底,奧古斯汀對理性、學問的崇拜就是對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經一度迷戀過的摩尼教時説∶“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一善一惡,同時並存。他們不願在主裏面,而想在自己身內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正因為奧古斯汀一直執著以知識和理性來尋求終極真理,所以當他聽到蓬底希那講了《神貧者》的故事後,大受震驚,對好友阿利比烏斯發生了這樣的喊叫∶“我們等待什麼呢?你沒聽到嗎?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這個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學問在尋求終極真理方面的蒼白無力,也叫出了奧古斯汀對理性崇拜、學問崇拜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