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品三國》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77K

《品三國》讀後感【精品多篇】

《品三國》讀後感 篇一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祕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雖然曾經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説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品三國》這本書的講解風格。

當然三國裏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子龍,周瑜,魯肅,當然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説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麼人力資源是那麼的重要,如果一個單位不會用人的話,那麼這個單位將會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着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是一樣的,靠什麼壯大,靠的人,説白了企業是辦事的不是辦人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麼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麼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的信譽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意味的説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後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靠什麼傳播,靠什麼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麼企業文化,還談什麼發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説,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但是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首先氣質上就低人一等,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説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學習的。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中,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我謝謝易老師帶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品三國讀後感 篇二

我讀完《品三國》最大的發現是《三國演義》身為歷史小説,卻又諸多情節胡編亂造,無中生有,而且於理不合。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正歷記載中,那事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理由如下: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查兵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麼,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來,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國演義》的説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三十萬人,諸葛亮的軍隊只有三千五百人,那麼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就走呢?

我讀完《三國演義》還明白了天下歸晉的原因: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政權都有矛盾,有衝突,有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因為堅持,蜀漢先亡。因為放棄,曹魏也亡。因為妥協,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

以上便是我讀完《品三國》後的有感了,謝謝大家。

品三國讀後感600字 篇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本學期我們和教師一齊閲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中國分裂成三個諸侯國分別是: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國的皇帝分別是曹丕、劉備和孫權。書中記載了這三國不斷相爭,最終由武晉王一統天下的故事。

這本書裏,諸葛亮就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了。

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顧全大局的人。在諸葛亮身上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諸葛亮舌戰羣儒、諸葛亮草船借箭、諸葛亮三氣周瑜等。在這麼多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船借箭了。

周瑜要謀殺諸葛亮,就叫諸葛亮十天之內完成十萬支箭,諸葛亮卻一點兒也不害怕,他還説在三天之內就能完成十萬支箭,周瑜聽後高興極了。第一天和第二天諸葛亮一點動靜也沒有。到了第三天,諸葛亮把所有偽裝的東西都做好了,到五更的時候他對魯肅説:“此刻是大霧天,曹操不敢出兵。”就在這是江中突然傳來鼓聲,曹操一聽心想:諸葛亮必須有陰謀。於是曹操叫士兵放箭,誰也不明白他們中了諸葛亮的計謀,都把箭射到了諸葛亮偽裝的稻草人上,密密麻麻扎滿了箭,看上去可真像被箭插滿了的魚啊。就這樣,諸葛亮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十萬支箭。魯肅見了,敬佩的説道:“孔明,你就是神仙啊!”孔明聽了,笑了笑。魯肅見了周瑜,把剛才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情告訴了周瑜,周瑜聽了,大吃一驚。周瑜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確實比他厲害。

諸葛亮可真聰明啊!讓我感受到了只要認真去對待事物就回去的成果。一個人有了真正的聰明就要認真的去對待。

讓我們一齊去學習諸葛亮這個人物吧!

《品三國》讀後感 篇四

我很愛看《三國》,其中我喜歡智勇雙全的姜維,喜歡求賢若渴的劉備,喜歡趙雲的勇猛,更喜歡諸葛亮的智慧。説實話,我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

在書中,他有些仙風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謀,幾乎百戰百勝,極會調兵遣將,知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幾乎無所不通。在《借東風》中,他先走一步,讓周瑜計謀失敗,同時還讓吳軍勝利,在華容道中他網開一面,這麼多的事能是巧合嗎?不,不能。是他頭腦中有一種思維和邏輯,有虛擬的事情結構。最主要的是讀書多,知道很多的知識才行。在書中他還會些仙術呢。

我還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薦才能,要不然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劉備,這就是“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很愛看《三國》,品《三國》,能悟出許多道理。

品《三國》_ 篇五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

三國已走進了我的生活,他就像一位年長的智者不倦地教導我如何處世做人。

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不恥下問,不可以貌取人。當初劉備兵敗,若非他有着謙遜愛才的品質,博大的胸懷,如何得到卧龍孔明的出山相助?沒有諸葛亮,後來怎麼會有劉備的雄起?當初龐統想投靠東吳失敗後去投靠劉備,而劉備卻因龐統相貌醜陋拒絕,若非劉備及時悔悟,以真誠打動龐統,恐怕永遠失去了一位謀臣。沒有了這兩位決定劉備命運的謀臣,就沒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也就不會輕易地取得巴蜀。

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顧全大局,不要妄自尊大。當初關羽就是因為太過自負,沒能顧全大局,結果激怒了孫權,最終不僅失去了荊州,更丟了自己的性命。

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對待他人要温和。這事可有來頭,要由張飛説起。當初他醉打曹休為關羽報仇時,由於下手太酷,導致失去徐州,另外還丟了小命,哪一件都是壞事。“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在生活中與人要和平相處,否則最後落個眾叛親離,哭都找不到地啊……

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隱忍,控制情緒,不可衝動。劉備為關羽報仇一事就是被衝動衝昏了頭腦,率領幾十萬大軍,硬是被人家東吳一把火燒了個一掃光。所以説,為人要常懷一顆平常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是真諦。

讀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不要輕言放棄。赤壁一戰,勢單力薄的孫劉聯盟,面對百萬曹軍,沒有氣餒,一把火將老曹燒得沒了脾氣;夷陵之戰,同樣是一把火,吳國把蜀國的家底全部燒光。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輕言放棄,相信奇蹟就會發生在下一刻。學習亦是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讀三國如品人生,它或甘或苦,書寫着人生的大戲!

品三國讀後感 篇六

這個暑假讀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被裏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雖是梟雄卻有宏偉的目標;劉備,雖是販商卻有安漢興劉的志向;孫權,雖是官二代卻仍發展孫吳集團;司馬一家,雖為家臣卻有成就霸業的心願,併為其發奮努力。

今天我就要對劉備這個人做一番粗略的評價。

劉備出生於旁落的皇族,是個皇族至親,以賣草鞋為生。在黃巾起義的時候結識關羽、張飛這兩位虎將,並且桃園三結義,成為了兄弟。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關羽温酒斬華雄,卻沒有受到袁紹賞識;在長板橋退軍之際,張飛大喝三聲,嚇退80萬曹軍……對於他們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户曉了,而劉備雖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義。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卧龍諸葛亮;不顧家事,飛騎去請鳳雛龐統;在蜀川之地,不到萬不得已不奪蜀川。這些都是仁義之師的象徵。

然而他卻犯了最低級的錯誤:沒有主觀見解。在隆中對中,當諸葛亮提出攻佔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國首都(這樣劉備的大將虎將都分開,兵力也分開,容易讓東吳乘虛而入),這個方案明顯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劉備卻沒有發現,或者説發現了也沒有指出來,是導致了當時最強戰力蜀國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將兼兄弟關羽和張飛死後,劉備更是魯莽而是去了謀略,竟然舉整國之力去硬攻東吳,最後因為水土不服和天氣等原因使陸遜火燒連營,進而氣死了劉備。強盛的蜀國就此衰落,劉備畢生心血付之東流。如果當時他不是隻想着報仇,而是與東吳進一步結盟,東吳肯定會因為招惹劉備得到原諒同意結盟,進而直搗黃龍,一統天下完成安漢興劉的心願。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備雖是仁義之君,卻在處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復仇,是一個充滿仁義道德卻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説過:一本《三國》治新東方。可以看出,《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用很大,多讀只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歷史上對劉備的見解很多很多,這只是我的判斷與見解。

品《三國》_ 篇七

三國時期,戰火紛飛,湧現了無數英難好漢,如常山趙子龍,長阪坡七進七出,浴血奮戰,斬殺曹軍五十餘位大將,忠義兩全。其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也有像趙子龍一樣的人,在進行着像長阪坡之戰那樣無畏的戰鬥,他們就是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們進行的戰鬥沒有硝煙,也沒有長阪坡的豪邁,他們不會橫刀立馬,上陣殺敵。但是,當他們穿上白色的防護服,戴上口罩,全副武裝走進病房,他們就是戰士,一種和病毒抗爭、救死扶傷的偉大戰士。

現在病毒猖獗,我們都躲在家裏面閉門不出,但是,白衣戰士們卻豪不猶豫地當起了逆行者,去和那無情的病毒抗衡,去挽救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們。他們日日夜夜奮戰在抗擊疫情的一線,視病人如親人,悉心照料。工作時,他們儘量不喝水,也不上廁所,為了就是節省緊張的防護資源。在除夕夜,當我們正在觀看春晚節目,徹夜歡騰時,他們正在醫院裏為他人治病。我們的年夜飯是豐盛的大魚大肉,而他們,卻只是一桶普普通通的方便麪,還得從百忙之中抽空吃。但是,他們從不叫苦,只是兢兢業業做着那隨時都有可能感染上病毒的危險工作。

無論是在三國時期裏忠義兩全的英雄好漢,還是現在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對國家忠誠,守民族大義、團結一心的中華精神都在傳承,從來沒有變過。

品三國讀書心得 篇八

關於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數都來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小説,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計”,這是《三國演義》中家喻户曉的典故,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也提到過,但後來在裴松之作注的時候被駁回。其證據是:諸葛亮屯兵陽平的時候,司馬懿官局荊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陽戰場。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國》上部的最後,易中天教授寫了一篇附錄叫《心平氣和説空城》,專門對“空城計”做了探討,發表了他獨特的見解。

而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軍事才能卻是值得懷疑的。例如赤壁之戰,這是三國史上的一次最大戰役,它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而從文學典故中看來,這場戰爭的勝利主要歸功於諸葛亮的“借東風”,然而杜牧在《赤壁》這首詩中卻説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索十二喬”,“借東風”的實際上是周瑜,不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孫劉聯盟;他對劉備集團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這些都是政治功勞,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未必是傑出的軍事家。

所以文學形象往往大多來自民間形象,而深入研究歷史,注重的應該是歷史形象,將歷史“還原”。

歷史有三種形象,也有三種讀法。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一種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時代意見”;還有一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看歷史,這叫“個人意見”。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説人物,以人物説歷史,以歷史説文化,以文化説人性;站在平民立場,運用三維結構講述三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