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多篇)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 篇一

“白家講壇”欄目近日推出“易中天品三國”,從小對“三國”不很瞭解也不喜歡的我居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讓我下定決心去一睹《三國演義》和《三國志》。

易中天先生的語言非常的幽默,他將一些現代詞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績優股”“帥哥”等,讓我覺得“三國”並非是一大堆煩人的“文言文”,而是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還有易中天先生的語言是調侃的。當他講到劉備、關羽、張飛“寢則同牀”時,猜測“他們的太太在哪裏”。有學者説他不學術,但是易中天迴應道:““他們的太太在哪裏”是句學術上的評論,調侃也是做學問的方式,如果沒有調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易中天先生還善用肢體語言,他在節目中曾侵親身示範三國中的“坐姿”和“跪姿”以及每一個姿勢的作用。我想有哪一個老師或講師會在課堂或講堂上這樣做呢?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也是我被他所吸引的最重要的原因。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篇二

首先是對關羽的認識,易先生曾反覆在書中提到他能夠獨擋一面,是一個人才。但我個人認為,他僅僅是一個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麼本事都沒有的幸運兒。如果不是遇到像劉備這樣的主,估計什麼官職都輪不到他。曹操對他的信任估計主要還是對劉備眼光的信任。首先,關羽所有的成就都與幸運掛鈎,他斬顏良時就是靠運氣,在亂軍中偷襲別人,而且是在己方軍隊大佔優勢的情況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後來殲滅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幫他了,他什麼都沒做,對方大軍就被洪水淹沒了。他就這樣取得勝利。

這樣的人當運氣不在和他一起時,他只能面對失敗。呂蒙將他擊敗,並不是因為呂蒙多麼有能力,而是因為關羽這次沒有了一貫屬於他的運氣。誰都知道,關羽在荊州修有大量的城牆,用來對抗吳國。不過這人只懂得運用硬件設施,卻不知道軟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羣沒用的人,最終導致荊州的淪陷。

其實如果他有本事,也不會落得走麥城的下場。但面對徐晃,他又一次表現出他的無能。竟然被對方以少勝多,真是不應該。就這樣一個傢伙還獨當一面,簡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論據,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對關羽是戰神的傳統觀念,在結論時又過大的表現了能力,這使得前後並不是太確切。

但易先生對曹操的評價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首先他在書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這與我第一次讀三國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別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對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對丁夫人的態度,估計是我見過古人中,對夫人最好的一個。這很難讓我們把他和對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詐曹操聯繫在一起,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對於這本書,我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論據充分,語言幽默,觀點自由。對我們瞭解這段歷史有很大幫助。不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他的現場演説,因為現場的很多動作是書中所無法描寫的。

當下的易中天被稱為是百家講壇中的“超女”,紅極一時。當然,也有很多罵聲,説他是曲解歷史,誤人子弟。在我讀完《易中天品三國》後,沒有像電視上説的那種“嫁人就嫁易中天”的衝動,也沒感到他是一個曲解歷史,譁眾取寵的騙子。

易中天是根據三國正史中的人物傳志,用現代的心理學和個人的人生閲歷去註釋歷史人物大約的想法。也許是對,也許是錯,但比較人性化。因為三國的意思就是中國大陸上同時存在的三個國家,像現在世界中的國家一樣,都擁有自主權的,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各國家的將領、謀士在面對戰爭時所做出的戰略戰術發生的戰役,根本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都是以本國利益個人利益為前提的。

三國既是一個**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袁紹關渡之戰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後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 篇三

觀看了央視的《百家講壇》,我認識了易中天先生,懷着極大的興趣,我又拜讀了他的《品三國》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雖然我沒有真正細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説對三國有一個膚淺的瞭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在《品三國》這本書對三國的講解風格和歷史態度。我不禁為易中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的撲朔迷離的歷史、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裏,也對魏、蜀、吳三國興衰的原因大概瞭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國》中講述了三國時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徹,曹操、周瑜、關羽、魯肅、劉備、孫權等人在他的妙筆下栩栩如生。例如:講到空城記時,司馬懿不敢上城,因為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還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對人物的刻畫比較全面,這樣,才更真實。讀過《三國演義》,裏面的偉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點功勞,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讓鬼啊神啊的都來顯靈顯聖,以突出人物的睿智與神聖,其實多看幾遍,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譜。易中天對人物的評述比較真實,是因為在他看來:惡人不一定十分惡,時勢、環境都是造就人向惡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響的。

易老師的講解非常幽默,對歷史的態度非常認真,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實。讀完易老師的書後給我很大啟發,而我們應該從他的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中反思我們教學的態度:怎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抓好常規教學,創新教法,突出重點,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動力!是激發國小生各項能力的直接動力!我們應當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才能引發求知的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學會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採用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給學生傳授豐富多樣的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認識興趣和對所學技術、技能的好奇心,從而為其創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想到的第一句話,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總之,這部書,讀一讀還是比較好,你一定會收穫不小。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篇四

至於觀後感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就是計劃不如變化事在人為。比方説據易中天推測的曹操起兵的原因是為了造福百姓,成為治世能臣。他當時沒有想要稱霸天下。但是在弱肉強勢的亂世中。為求自保只能把自己放在風口浪尖上。你愈強人口百姓愈多佔地面積愈廣那你的政治對立面的敵人如劉備等,就愈弱。當然曹操一直對待下屬百姓都是不錯的。政治方面做的也很好。之所以為成為奸雄,那也是被—逼的,皇帝在曹操的地盤。當時是獻帝,獻帝雖無大過,在各個方面比起曹操的雄才大志差的就不是一星半點。在一個不如自己的老闆手下混。那還不如取而代之。為早日一統天下,和平年代做點犧牲。曹操犧牲的是名聲但換來的卻是天下一統。只是為歷史作貢獻。在三國中我最佩服曹操的也正是這點。

我看了十多遍易中天品三國,發現易先生很多問題都只片面作答。特別是赤壁之戰,幾句話就説完了,很多明晰都沒有説清楚。比方説;曹操為什麼要在那個時候殺了蔡瑁,張允。曹操接到黃蓋的納降書後為什麼不起疑?為什麼在黃蓋寫了納降書後的幾天就突然起了東風?這還只是赤壁之戰的問題。

一邊品三國的歷史真實,一邊回想三國演義,很有意義。

曹操三頒求賢令,不拘一格,不拘小節,知人善任,善於重用和信任人才。這在中國皇帝中是少有的,終於為統一大業打下堅實基礎,是有大功於國家和人民的。

至於道德,從秦始皇到慈禧、宣統,有哪個是道德好的,這主要是帝制這種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標準以及其於國於民的作為,將秦以來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級吧!秦始皇大概亦應不低於此等級。

曹操的案早就該翻了。

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蔣幹盜書、龐統獻計、借東風、義釋曹操¨¨¨都是虛構的。是史無記載或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三國演義不朽的光輝,聽講不少人把這小説家言作必讀的兵書。

凡口、隆中都在襄陽附近,劉備駐守凡口六七年,因此應是諸葛亮先拜訪劉備,以後更有往來,這是有史記載的,劉當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時機。到荊州將發生變故,當時劉備、孫權、曹操、孔明¨¨¨都應料到。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於是就有了三顧,這有更多的史料記載。其中一顧二顧是否見面,不知道。但即便見了面,有什麼好談?關鍵是誠意和專用。到第三顧出了“隆中對”,從此君臣相依。

諸葛亮初出山,只是劉備的私人顧問,並無具體職務,不知是否有史料證實。那時徐庶還未走,不過亮初出山,表現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輕騎佔襄陽,大概也未在襄陽留偵察。曹知劉已走,從襄陽親率五千輕騎日行300裏來追日行十餘里的劉備和十幾萬扶老攜幼的百姓。劉備説:“夫濟大事必與人為本”。堅持同行。途中劉派關羽率全部兵力萬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斷後或不讓關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結果曹追到當陽,劉只能率數十騎逃走。這可能是初出山,無實戰經驗所致。到赤壁追曹時,又未派人守華容,讓曹大笑而去。不過這些都無損諸葛亮光輝的一生。

三顧時劉備46歲。自桃園結義以來到赤壁大戰,劉備這大半生都是寄人籬下,還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難見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難中,劉關張的真情,舉世無雙。因此當關羽被害,伐吳是必然的,到託孤,給桃園結義劃上完整的句號。

易先生認為:諸葛亮的空城計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因為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1)派一隊偵察兵進城看看;(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樓;(3)圍而不打。何至於掉頭就走呢?但兵貴神速,勝負往往在一線之間。既深知諸葛一生謹慎,自己又累敗於他,一見有異常,先走為妙。三國演義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也許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無必勝把握。比如派隊偵察兵入城,此時從城牆上或城外突然亂箭射帥怎辦?因此,不打無把握的仗,先全 身而退是上策。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 篇五

易教授不僅講的簡明扼要、內容深刻,還風趣幽默。易教授用一些時下非常流行的詞如CEO、粉絲來為三國人物重新定義。易教授説道,劉備集團是一個剛剛建立卻又瀕臨破產的企業,極需要一個能幹的CEO帶領企業擺脱低靡的狀態,重振雄風,而諸葛亮就是這個能幹的CEO。

我不禁聯想起來,一個好領導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審察好領導的重要標準就是舉賢用能。劉備之所以能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是因為有了卧龍先生這位好的CEO,誠然不可誇大個人作用,但這的的確確都是孔明“隆中對”的功勞。一個好的領導往往是高瞻遠矚的,孔明在他的諸葛廬中就幫劉備從當時的軍閥紛紛割據一方,各自混戰的時候規劃到了十二年後的魏、蜀、吳三分天下。我看過很多“水煮”方面的書,什麼《水煮三國》《水煮水滸》《水煮紅樓》《水煮西遊》《水煮戰國策》等這些書無不從古代故事中肯定好領導的作用。

劉備作為一個家族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卻能力排眾議,不顧家族成員的反對(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關係也夠鐵,完全是劉備家族的核心成員),吸納非家族人諸葛亮,做企業的靈魂CEO,這是何等的氣魄!而我們現今的企業家族倒想是封建王朝,父親老了,子承父業,外國有摩根、哈默等家族,中國有不勝枚舉的百年老店。這些企業的高層你一個非親非故的外來户休想踏進董事會的門。而我們的劉玄德同志能使這個家族集團有機的融合,在文有諸葛亮、蔣琬、法正、楊儀,武有張飛、關羽、馬超、黃忠、趙雲五虎將的輔佐下,團結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使劉備家族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牢不可破的整體,這真是那些小資所必須要學習的東西。

由此看來,好的領導是成功企業的一半。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所以千里馬們首先要找到一個好的企業,還要遇上一位好領導才能一展抱負哦!

《易中天品三國》觀後感 篇六

這幾天我看了《易中天品三國》的“大江東去”,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故事人物的真正形象以及一些歷史上不存在的故事。

《易中天品三國》一共有五十二集,但我也才看了一集。這一集告訴我們故事裏的人物主要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隨着時間的流逝,歷史形象漸漸消失了,而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卻完全刻化在人們的腦子裏。

它還主要講了一個“不存在”的故事——空城計。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諸葛亮由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變成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書上的空城計是這樣的:

“街亭失守後,司馬懿帶領大軍往西城攻來。諸葛亮只有兩千五百名士兵和一些文官。他令打開四門,自己在城上彈琴。司馬懿來到城下,聽到諸葛亮的琴法不亂,以為有埋伏,就撤軍了。”

之所以説這故事不存,是因為有人指出兩點:一、司馬懿斬了孟達後,根本沒有去攻街亭;二、如果司馬懿去攻了城,諸葛亮即使用了“空城計”,他也不會退兵的:第一,他可以派偵查進城查看一下,第二,他都聽清琴聲了,為何不讓神箭手把他射下來呢?第三,他就是不進城也得把城圍起來啊。司馬懿是個有謀之人,他是會想到這些辦法的。所以根據這幾點描述,我們可以認定這是故事是不存在的了。

事實上,古時候許多故事至今還是個謎。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揭開這些謎團!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篇七

懷着對三國的嚮往之情,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與智慧,我閲讀了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撰寫的《易中天品三國》系列書籍。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説,小説演義,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説紛紜。

《易中天品三國》系列書籍講述了三國時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徹,曹操、周瑜、關羽、魯肅、劉備、孫權等人在他的妙筆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對人物的刻畫比較全面,更顯真實,《三國演義》裏面的偉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點功勞,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讓鬼神都來顯靈顯聖,以突出人物的睿智與神聖,其實多看幾遍,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譜。易中天對人物的評述比較真實,是因為在他看來:惡人不一定十分惡,時勢、環境都是造就人向惡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響的。我不禁為易中天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這本好書扣人心絃,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了就不想再放手。這裏面的故事也很真實。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羣雄割據的時代—三國時期中的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劉備、孫權、曹操等英雄人物傑出的偉績或事業。從諸候割據講到三國鼎立,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整個故事。在這本書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劉備、孫權、曹操。如果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人物的話,我三個人物都喜歡:劉備,雖然一直寄人籬下,只有一點才華,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等氣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團結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質,讓我很佩服。孫權所領導的江東集團是一個歷經兩代三世建立起來的:創始人孫堅,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領導是孫權。江東集團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孫權也是不小的人物。孫權,他是一個有政治才能,是個老成謀國的人。孫權在十八歲時還年紀輕輕,但在政治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們敬仰。曹操他雖老謀深算,但他在政治、軍事才能方面極其出色,思維也很敏捷,值得我學習。

這正所謂曹操是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其中,諸葛亮給我印象很深,他讀書"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韜等人都"務於精熟",唯獨他自己"觀其大略"而已。所謂"不求甚解",其實就是不鑽牛角尖;而所謂"觀其大略",其實就是善於抓住要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大氣的人。一個大氣的讀書人,總是會一下子就掌握了書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會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大氣的將領和統帥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樣。除了耕作和讀書,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是喜歡"抱膝長嘯"(據説是一種氣功),二是"好為《梁父吟》"(是一種樂曲)。在三國時期,除了這三位傑出人物外,還有趙雲、郭嘉、諸葛亮、張飛、關羽、魯肅等傑出將領。這真是"亂世出英雄"啊!

以前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完易中天的品三國,讓我長了很多知識,為人處事上有了一個新的觀念。現在是和平時期,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不能丟的,像桃園結義這樣膾炙人口的佳話,很直得我們當代的青年學習,對朋友同事要以誠相待。我們要關注歷史,要向古代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的知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想到的第一句話,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