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傷逝》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8W

《傷逝》讀後感【精彩多篇】

《傷逝》讀後感收穫與體會 篇一

魯迅借用涓生的口吻説了一個痛心的愛情悲劇。

一個呼喊自主決定,無所畏懼的獨立女性,最終葬送在自己背棄家庭和世俗輿論所追尋的美好愛情裏。

我覺得魯迅對愛情的思考,對婚姻的思考,對女性在婚姻裏獨立問題的思考,真真是很有深度的,我服氣這洞察力。

魯迅惜墨如金,這個故事如果換做別的作家,可能會寫成一個大長篇,我服氣他的筆力。雖然很短,但裏面已經放進很多細節,足夠把故事細膩地交代完全。

雖然是小説,但我完全不懷疑其真實性,這就像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

涓生在子君死後對他們愛情展開回顧和思考,在書寫中,他彷彿看懂了子君,看到了自己,也看清了悲劇的原因。

對於悲劇的發生,涓生是有責任的,雖説愛情本就脆弱,涓生也是受害者,但是讀到涓生從男性視角對女性獨立和自我追求上過於理性的高要求,我感到憤怒可氣,我氣這種一心撲在事業上的男人的冰冷無情,氣他看不到在同居關係裏的女性,往往本能地把照顧生活放在自我追求之上,所以才顯得如此不求上進。儘管同居前的子君獨立自強,思想前衞不顧世俗眼光,但是一切勇敢的來源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擁有愛情,因為有涓生。當生活的壓力和瑣碎把愛情消磨殆盡,子君當然會怯弱。涓生當初看不見這些,還冷冷的氣憤和暗笑子君曾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個空虛,看得我心裏冰涼。

通篇讀完,看到涓生對往事細膩的回顧和懺悔,這時的他分明又是懂得的。涓生遲來的領悟讓我感到心疼又遺憾,我想很多男人都不明白為何一段美好的感情會走到荒蕪,涓生看到了。可他已不能做什麼,他的生活還要繼續,他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他能做的也只有寫下悔恨和悲哀,忘記自己忘記子君,用遺忘和説謊前行。

男人和女人腦子裏裝的不是一個事,更何況人的個性有別,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伴侶。愛情易碎,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女性在婚姻中要獨立,不願妥協的勇敢固然震動靈魂,但是主動放棄金錢和社會地位只會讓你的勇氣在慫恿你離家出走之後無路可去。

《傷逝》讀後感 篇二

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感,這個詞讓我想到的是遺憾、悔恨、情殤……整個文章讀下來,讓人覺得氣氛是悲涼無奈的,兩個打破世俗而結合在一起的戀人,最終因為現實的生存問題而走向分離。我覺得文中的子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會影響的舊思想的社會背景下,她衝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勇敢地和家庭抗爭,堅決地説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話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義無反顧的和涓生這個又窮又酸的書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這份沒有“麪包”的愛情。當子君跟涓生之後,就放棄了以前的許多生活,放棄了她的驕傲,放棄了她的優雅,為生活的瑣碎而操持,洗碗、做飯、養油雞,為小事而與鄰居官太太爭吵……子君的重心都轉移到這個家了,在愛情當中不斷的付出,而這個時候,涓生認為他變了,她不再看書了,從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變成一個世俗的女子,他認為以前愛的那個優雅的子君不見了,現在這個越來越沒有神采沒有內涵的子君,他再也不愛了。

而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是形而上學的,一方面自擬要打破封建思想的牢籠,要做新時代有新思想的青年,可是他表現出來的卻是骨子裏的守舊與懦弱,他與子君一起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關注奇怪的眼光,而子君卻能當能問心無愧的面對這些眼光,後來他開始煩子君了,逃出家門,“終於在通俗圖書館裏覓得了我的天堂”,而這天堂原來也只是為着“裝着兩個鐵火爐”,並非為了看書的高尚,到了後來,光景越來越慘淡,他認為這一切是因為與子君結合而被教育局開除的結果,甚至到了後來他假想到子君的死……我認為在這裏涓生是自私的,在愛情中只是一個索取的角色,當愛情的激情褪去的時候,同時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他把責任推向子君,而不想想自身的問題。他説在教育局裏做事,就像鳥販子手裏的小鳥,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痺,將來忘卻了飛翔,可是他離開教育局,終於展開翅子去飛了,可是離開籠子久了,卻飛不遠飛不高,生活毫無保障,他又開始想念在關在籠子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進只是表面上的嘴巴上説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的考驗的。

涓生最後對子君説:“我不愛你了。”他口口聲聲説要説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他真的不愛他了嗎?還是他根本就不明白愛是什麼?在那個時候,他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曾經‘深愛’的女人,讓子君過上好的生活,這是他的無能和逃避應有的責任。他説出這句話,徹底傷害了子君的心,正是這句話結束了她的愛情,將她逼上了絕路,在這裏,涓生是一個無法對愛負責的愛情鄶子手。涓生説出不愛,可後來當子君真的離開,他又開始懷念以前的美好的日子,開始想起子君的好,當他聽到子君死的消息的時候,開始黯然‘傷逝’,一切無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餘下的日子裏,多半都會一直傷逝下去。就像很多本應該好好珍惜的人和事,當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當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説到最後,總結一下,在愛情當中,既不能像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也不能像涓生那樣逃避應該為愛情付起的責任。

《傷逝》讀後感 篇三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説《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説:“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説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説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説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説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説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愛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賴男人,那便會使自己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理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後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吧。

《傷逝》讀後感 篇四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説,小説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後造成了悲劇。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裏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温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後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

傷逝讀後感 篇五

《傷逝》創作於1925年,這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説,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本已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在社會的壓迫和自身的盲目與自私下失敗了,傷逝讀後感。

張愛玲曾在作品中提到一句話:"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着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1925年,是五四運動時期,所有的年輕人都在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嚮往着自由戀愛的刺激與甜蜜時,魯迅,作為一個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領域均有貢獻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看到了與別人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在人們盲目追求自由戀愛的同時,會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這樣的壓迫是沉重的,是可以讓所謂盲目的愛情四分五裂的。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與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這句話是涓生説的,顯然,這句話中包含了太多,對於子君,涓生是後悔的,如果沒有他,子君不會離家出走與他同居,揹負着別人的唾棄和家人的責罵活着;如果沒有他,或許她不會被生活壓迫至死,沒有時間聊天散步,每天只有做飯,餵雞,洗衣服;如果沒有他,或許,子君不會死。

對於生活,涓生是悲哀的,他與子君的愛情好不容易獲得成功,最終卻因為生活而破裂,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日子就無法繼續,在涓生看來,貧困的生活讓子君不再像從前一樣有靈氣。

有人説,子君是小説中最無辜的人,為了涓生,她放棄了一切,無論是錦衣玉食的生活還是閒適安逸的家庭,她都放棄了,她只是想與涓生廝守,她盲目地愛着涓生,信任涓生,所以切斷了自己所有的後路,到頭來,涓生自私的用一句"我不愛你了"將她的靈魂奪走了。

其實這樣想也不全然對,子君是可憐的,但如果當初沒有遇到涓生,沒有聽他説西方的故事,她就沒有機會知道兩性其實應該平等,戀愛應該自由,也不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打破傳統打破封建的豪言壯語來。

“'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我們交際了半年,又談起她在這裏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時,她默想了一會兒後,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説了出來的話。”

子君的態度是堅決的,她説出了五四時期所有嚮往自由的青年想説的,這話對涓生來講無疑是動人的,它“很震動了我的靈魂,此後許多天還在耳中反響,而且説不出的狂喜”,涓生看到了中國女性並不如厭世家所説的那樣無計可施,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

如果説婚前的子君的子君是大膽的,勇敢的,那麼婚後的子君就慢慢變得麻木了,“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是讀書和散步。”可見子君認為結了婚就是自由了,她沒有外出找工作,只是靠着涓生吃飯,每日每日的洗衣服,做飯,飼油雞,飼阿隨,再也不是以前的她了。子君沒有真正地獨立起來,這也是造成最後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子君的死並不全是涓生的錯,如果子君在婚後找到一份工作,兩個人也不會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更不用説尋死了。

《傷逝》是一部愛情小説,但又不純粹講愛情,看多了,倒也更接近生活了,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愛情只是一件虛無的東西,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撐和堅定的信念,是走不下去的,涓生和子君曾不止一次幻想婚後的生活,更大的房子,女僕,悠閒的生活,他們只是純粹的幻想,沒有結合自己的經濟狀況。愛情是浪漫的,更是莊嚴的,一旦在一起了,就要對其負責。

有人説,看一個人是否愛另一個人時要看她的眼睛。"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子君的眼裏透露出來的全然是崇拜、愛慕的顏色,那是作者第一次寫到子君的眼神。

“但也還彷彿記得她的臉色變成青白,後來又漸漸轉做緋紅,孩子似的眼裏射出悲喜,但是夾着驚疑的光,雖然力避着我的視線,張皇地似乎要破窗飛去。”(範文先生網 )這段眼神描寫相較之前更為精彩,面對涓生的單膝下跪,子君顯得很慌張,到還是可以看出子君是答應了的。

那是這段愛情最美的時刻了吧。“她卻是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數讀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所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夜闌人靜,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需由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

當一個人非常喜歡另一個人的時候,他能記住對方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個眼神,想必也是非常喜歡的吧,正如涓生那句話:“因為她愛我,是這樣地熱烈,這樣的純真。”

最後一次提到子君的眼神,是在片尾了,相比於之前的甜蜜驚慌,這次顯得很淒涼因為涓生告訴她自己已經不愛她了,對於子君,這句話如同大刀凌遲了她的靈魂。“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有蘇生,眼裏也發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找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

看得出來,或許世上別的事都無法使熱愛涓生的子君害怕,貧窮也好,繁忙也罷,她都能一一忍受,只要涓生還愛着她。子君為愛而活,所以當她聽到她的愛情結束了這個結果時,她選擇逃避,好像這能減輕一些痛苦一樣。

子君最終還是沒能逃避自己,死在那個冬春交接的時節。

村上春樹有一句話:“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的本身就是要傷害另一個人。”

對於子君,或許涓生的存在就是最致命的陷阱。

無論如何,涓生是一個自私的人,他教會了子君追求自由,給了她愛情,卻沒有對她負責到底,從頭到尾,他最愛的一直是自己,他沒有交付真心,只是迷戀被崇拜被認可的感受,喜歡着子君對他的熱愛,讀後感《傷逝讀後感》。他甚至連一枚戒指也沒有給子君,只是單膝下跪就算作求婚。婚後的子君不再與他“温習”,不再散步聊天了,他便對子君厭煩了,他沒有子君那樣的勇氣,面對別人的嘲諷也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她,倒是一直讓子君受着。失業之後他漸漸覺得子君是他的負擔,還想到了子君的死。最後又自私地告訴子君自己已經不再愛着她了,將心中的負擔一股腦兒拋向子君,間接地逼死了子君。

在我看來,愛情不可能永遠熱烈,到了一定的程度,熱烈將會慢慢冷卻成為一種責任,厭倦也是正常的,但須為了責任而包容、習慣。

涓生是個自私的人,但他也只是一個自私的人罷了。如果沒有社會的冷漠對待,沒有世人的惡意,沒有生活的壓迫,可能這段愛情會成為一段歷史,被世人銘記。

這只是如果。

其實面對任何一項重大的決定,我們都應在作出決定之前冷靜分析利弊,衝動只會釀成慘劇,而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看戲的人了。魯迅先生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希望借《傷逝》來警醒世人。

至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