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命若琴絃》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9W

《命若琴絃》讀後感【多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一

史鐵生,人如其名,一個殘疾的完人,命運逐漸鑄就他鋼鐵般的內心,讓他勇敢地省察並直麪人生。他扶輪問路,探索生命的意義,69年去延安插隊雙腿癱瘓,後來又患上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如今靠透析維持生命。

回顧他的作品,代表作《我與地壇》安慰並鼓舞了無數人的靈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闡釋着陝北黃土高原上的愁苦生活與人性之美,《務虛筆記》細膩的發出對生命的一次次叩問,《命若琴絃》含着盈盈熱淚歌唱命運多舛,今年初又出新作《扶輪問路》《妄想電影》,不論公道的命運,只求擁有過程。

這些作品始終貫穿作者的淚光閃閃的憂鬱情調,都是與他生命歷程相呼應的情感,我們從中能感受到生命的跌宕起伏,也聽到了作者對人類存在終極意義的睿智呼喊。

《命若琴絃》講述了兩個瞎子的一段生活經歷,重提了一個自人類產生以來就不斷探尋的問題——人活着是為了什麼?老瞎子五十年來只為彈斷一千根弦取出琴中的復明藥方,當盼望已久的時刻來臨卻是一張無字白紙。老瞎子彷彿就看透了命運,他為了讓小瞎子也能心有所繫的活下去,又把謊言傳給小瞎子。

書中有許多談及命運的內容,聯繫作者其他的作品,他信奉尼采的“愛命運”。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最英明的指引,要對一切命運都要保持愛的態度,“上帝創造了無限種命運,要是你碰上的這一種不可心,你就恨他嗎?”“就好比抓了一手壞牌,你罵它?恨它?耍着賴要重新發牌?”

愛命運,應該對它説是,然後將壞牌打得精彩。在《命若琴絃》中,小瞎子經歷了一場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的愛情的打擊後,問“幹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平靜地説“就因為咱們是瞎子。”我想這個回答就是愛命運的表現,就因為上帝給予咱們是瞎子,我們就是瞎子,因為無法改變,恨也無濟於事,唯有愛,唯有將命運過得精彩。

然而人總是心中有慾望,對命運的不公總帶有牴觸,所以人才會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開始追求。一根弦要兩個點才能拉緊,生命之弦、心絃也是如此,一頭繫着目的,一頭繫着追求,你才能在中間緊繃的過程上彈奏。老瞎子的師傅在臨死前説“人的生命就象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看來目的本來就沒有,人的存在價值在於對目標的追求,這裏的目標就是“彈好了就夠了”。目標的存在正是為了使得價值更好的體現,説的正是“拉緊了才能彈好”。老瞎子知道自己的目標是虛空的,但是人畢竟要活着有價值,於是他將白紙塞到小瞎子的琴中,陳要彈斷一千兩百根弦才能取出那張復明藥方。一代人騙一代人,為的就是給命運一個價值,就算價值的體現是通過一個虛無的目的。

虛無的目的其實是大有作用的,它讓老瞎子彈琴説書,忘乎自我,等到目的解開面紗,他回憶起過往的歲月“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鬱都是那

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始虛設。”

目的和追求是輪迴的。書的結尾又回到了開篇時的場景:“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這種頭尾呼應也許就是種暗示,目的追求是輪迴的,在生命的路途中,我們不斷的為自己設定目的,為目的而去追求。

也正是這種不斷的輪迴,也就無所謂上帝賜給我們的命運,無所謂我們的來去,無所謂身邊的過客。從這點能品出一些道家的思想,“無”之道,“無為”之道。我也是才疏學淺,根本不懂什麼道家思想,但是從作者在《扶輪問路》中説過自己信着莊子一些的話,可見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

命運不會給我們十全十美的生活,生活是要自己去追求的。想起高三考完那個暑假,自己彷彿是被防空了。因為在高中,每個人的目標都很明確——好大學。老師也是畫了一個很可口的大餅——大學,讓我們充飢,我們如飢似渴地讀書,為的就是六月的那兩天。

黑色高三很累,安慰自己的話就是等大學聯考結束我要補眠,我要到處玩,我要做想做的'事情。可當大學聯考過去,我仍舊睡不好,沒處玩,發現當時想做的事情也沒了興趣。拼命三年的目的彷彿是虛空的,回憶起黑色的歲月,我也和老瞎子一樣感覺很快樂,感覺那是的同學們很瘋狂很拼命。當自己知道將來的路不是止於大學聯考,我知道目標要不斷確立,追求要不斷,而且在目的和追求中的過程應該要去感受、去享受、去重視。

過程給予我們的是獨特的生命之樂趣——失敗後的沮喪,成功後的喜悦,失去時的痛苦,獲得時的得意,相逢時的欣喜,離別時的不捨,思念時的惆悵,大學聯考過後,同學們各奔東西,那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命運給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我們沒得抱怨,因為路是自己走的,不要想路最後會通往何方,只希望一路上自己能且歌且行。“你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這也是史鐵生對人類終極意義的睿智呼喊。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二

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命若琴絃”這四個字,讓我對命運產生了無盡的遐想。是什麼人的命若琴絃?還是所有人的命都若琴絃?當我打開這本書,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着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着美好的願望,説書為生。

老瞎子估摸着就在這幾天,他就能夠彈斷一千根琴絃了。因為師傅告訴他,只要能親手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取出裝在琴槽裏的藥方,便可以治癒自己的眼睛。他就能親眼看見這明亮的世界,所以顯得非常激動,雖已七十歲依然信心滿懷。然而,當老瞎子真正彈斷一千根琴絃,拿着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時,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支撐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倒了。就像一根斷了的琴絃,再也彈不出悦耳的曲子。他坐在藥鋪前的台階上,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説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此時老瞎子才恍然大悟……

對於年輕的小瞎子來説,他渴望愛情,而他暗戀的姑娘己遠嫁他鄉,痛不欲生的他更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也用師傅的方式告訴小瞎子:“是我記錯了,不是一千根,是一千二百根。”然後將“藥方”裝進小瞎子的琴糟裏。老瞎子想:“這孩子再怎麼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二百根斷琴絃是支撐兩代瞎子活下去的希望,使他們懷揣着夢想,匆匆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越嶺、趕路、彈琴,就算身體疲憊也樂在其中。雖然只是一個虛設的謊言,讓老瞎子充充實實活到七十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一張“藥方”,不管內容怎樣,它使我們的生活有了方向、有了希望,也有了動力,我們會為之而努力、奮鬥、拼搏。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經歷許許多多的痛苦與無奈,但有目標就會使我們堅持下去。到最後才發現,與結果相比,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更是生命長河中的曾經。

讀了史鐵生先生寫的《命若琴絃》,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的命就像琴絃,繃緊了才能彈出好曲子,彈好了就夠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三

讀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着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説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來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説過:只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貌”的信念,彈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最後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但是誰都説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台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説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我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來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鍾愛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好想得太好,正因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正因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咱們為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説:“要想復明,務必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因此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必須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以前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這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因此能活下去,是正因它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取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夠説,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正因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正因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正因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正因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絃》讓人更加知道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之後,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但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説:“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性命。他們的性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性命也就應如此!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正因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就應做到了,正因小瞎子堅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咱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務必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好處。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性命好處的題中應有之義。性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戰勝自我,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好處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務必賦予它以好處,務必有東西證明它的好處。“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好處。”人務必選取一種東西作為生存好處的證明。史鐵生選取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性命的存在方式,一種好處的證明,他説“只是正因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寫作。”

正因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因此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説史鐵生在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又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咱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1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樣辦?

《命若琴絃》讀後感2000字 篇四

對於史鐵生,我是從《我與地壇》認識他的,以前對文字沒什麼概念,感覺只是標誌一般的東西而已,沒想到史鐵生的文字改變了我對文字的看法,看到了一個人在生活中倒下了,但在精神上又站起來的過程讓我震撼了。我的確感受他的那份心裏的變化,或悲或喜,也感受到了他在地壇裏面心裏的安逸和飄得很遠的思緒。文字的感動開始了,於是我又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着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説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先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説過:只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貌”的信念,彈琴賣藝為生,不知不覺最後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但是誰都説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台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説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明白自我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先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為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説:“要想復明,務必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必須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東西是顯而易見的,認的一生有些東西很重要,也有些東西讓我們在無所謂的執着着,我們很難看破,因為我們很難懂得。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多了一份讓我看不透的神祕。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以前千方百計尋找_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這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取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夠説,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精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絃》讓人更加明白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之後,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但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説:“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就應如此!空間相冊名稱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能做的就是怎樣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就應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務必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好處。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好處的題中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戰勝自我,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好處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務必賦予它以好處,務必有東西證明它的好處。“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好處。”人務必選取一種東西作為生存好處的證明。史鐵生選取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好處的證明,他説“只是因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寫作。”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説史鐵生在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又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_,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樣辦?

命若琴絃讀後感 篇五

“無所謂從哪裏來,也無所謂從哪裏去”,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絃講述了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瞎子師徒,年輕的徒弟經歷了愛情的幻滅,年老的師傅更是被擊破了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的終結之前看一眼這個一直在黑暗充滿希望幻想色彩的世界。他們都歷練着痛苦,但最終他們都頑強地踏上了人生之路。老者將希望重新傳授給徒弟,給年輕人的未來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兩代人的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延續與輪迴,也寄寓着濃厚的宿命意味。老者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絃,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説了一輩子的書,最後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絃上”。於是,我們看到師傅對於徒弟的良苦用心,他們踩着彼此的腳印,就這樣一步步的走下去。宿命不斷的輪迴,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當支持着他們唯一會下去的目標,在現實與希望的催擊下悄然滑落,他們苦苦追求與艱辛營造的美好世界頓時傾塌,此時此刻他們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眼前的虛無,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同樣,紮根於他們心中的心絃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這緊繃的過程彈奏心曲。而此時對與他們希望追求支持着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頑強的走完生命的終結。對於我們,目的本來沒有,但雖是虛設,可非

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倘若目的不明確,心絃如何能拉緊,拉不緊心曲又如何能彈響呢?

師徒兩代人的盲目和孤獨,是人在宇宙中困境的體現,他們頑強的求生,則投射着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摻雜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自身的力量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絃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