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留守兒童心理現狀、成因分析及干預對策

欄目: 德育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7W
留守兒童心理現狀、成因分析及干預對策

用愛心澆灌“孤獨的花朵”
——留守兒童心理現狀、成因分析及干預對策
 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為當前中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的突出問題,關注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每一箇中國小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2008年2月25日,太湖縣天台聯合國小校園裏非常熱鬧,同學們都領到了嶄新的課本。當天下午三點多鐘,12歲男孩章楊宇跟其他同學都一起放學回家。不過章楊宇卻顯得有點異樣,他回家時書包空空的,所有新書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屜中。
  “爺爺,我可以親你一下麼?”放學後的章楊宇回到家裏,看見爺爺正圍坐在桌前打麻將,就上前對爺爺輕聲説道。爺爺聽到這句話心裏還直樂,可他不知道這竟是自己與孫子見的最後一面。
  當天晚上,姑父曾與章楊宇約好了要孩子到他家裏去住。可等了好久沒等到章楊宇,姑父趕緊給他家裏打了個電話,得知也不在家裏。又去電學校詢問,被告知學校已經放學了,章楊宇也不在學校裏。
大家頓時慌了。家人發動鄰居在屋前屋後展開了大搜索,最後在人跡罕至的祠堂後面發現了他。被發現時,他吊在祠堂後一間小屋子伸出來的橫樑上,已經沒了氣息。
  章楊宇的屍體被發現後,人們在他褲子右邊的口袋裏發現了一封遺書,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遺書寫在當天發下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材料》封皮的背面。遺書的內容大概是:敬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請你們原諒我,我不能再愛你們了。我還欠麗麗姐20元錢,請你們替我還給她。你們每次離開我都很傷心,這也是我自殺的原因。落款日期是正月19日。
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以這樣的方式凋謝了,每一個有愛心、有良心的人都會在靈魂深處拷問:誰應該對小楊宇的死負責?還會發生多少小楊宇這樣的悲劇呢?
一、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分析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羣“制度性孤兒”,他們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羣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安徽心理學會、安徽醫科大學先後對安徽縱陽、肥西等地的近千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揪心:七成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很多留守兒童有抑鬱、焦慮、孤獨心理,甚至少數有自殺觀念。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出現扭曲和變形。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69.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對於國小生來説,其認知水平主要還處於形象思維發展階段,其成長需要也還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質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上,而對於外出務工的父母來説,對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一般是能夠很好地滿足的,而對於依戀的情感心理需求卻基本上不能滿足。所以,處於國小階段的留守兒童的認知水平較低以及依戀情感的不能滿足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出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卑心理障礙
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歡具有自豪感,留守兒童由於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尤其是國小階段的女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於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着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係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後表現出的自卑心理問題越明顯。
二是孤僻心理與人際交往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後最早形成的人際關係,依戀的程度與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和性絡特徵。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衝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有失落感,在一段時間裏不愛説話,不愛和別人交往,變得自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等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三是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覺得寂寞無聊,進而產生心理躁動和抑鬱問題。如一位九年級女生在日記裏這樣寫道:“媽媽,你知不知道,自從你和爸爸、妹妹走後,我一個人在家裏有多麼寂寞,有多麼傷心,從你們走後,我幾乎從來沒有笑過,天天我一個人在家裏哭,回想着以前咱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着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
五是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認為家裏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後都表現出一些心理間題,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重男輕女的偏遠地方,女孩表現得比男孩突出。
    總之,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範,表現為脾氣急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打罵教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
     心理學和醫學研究表明兒童若長期處於慢性緊張和慢性壓力下,會導致海馬細胞受損,由血液受損導致其他器官損害,處於亞健康的狀態,應對壓力的能力和學習能力下降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是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思想根源,由此可以聯想到馬家爵事件,甚至學生的自殺、出走等等事件。其實這些都是心理的問題。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父母關愛的缺失和家庭教育存在“誤區”。
在教育學中有個歸零教育理論,就是“3+2-5=0”,就是説30%的學校教育,加20%的社會教育,如果減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養效果還是等於零。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的親子氛圍。父母的關愛和撫慰是兒童“愛與歸屬”的必要條件,親子教育的缺失,導致兒童對父母的撫慰、關注與愛的渴求缺失,這樣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由於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親子互動減少,因此親子關係也會不同程度地疏遠。而留守兒童的代管者只能對其實施温飽式的哺育,兒童從小缺乏愛撫和親子間的情感交流,這樣會使兒童早期社會經驗出現不同程度的缺乏。不穩定的家庭教養易引發各種兒童品行問題與心理障礙,會對兒童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在學習、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幫助、引導和督促,也導致了一系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出現。 還有父母由於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又由於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2、監護人教育不當
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隔代監護型,即由祖輩,或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方式。祖輩的思想、生活習慣多與時代不合拍,不利於兒童社會化,易造成兒童適應不良;祖輩大多溺愛孩子,對孩子要求放鬆和原則放寬,易使孩子養成刁頑任性的不良個性和行為。“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我縣一名學生祝某某,從在外婆家,從小父母不在身邊,有加上身體瘦弱,外公外婆對她十分疼愛,儘管家境不是那麼富裕,還是儘量在物質上滿足她,在她犯了小錯誤時包庇她,後來演變成公開和外公外婆作對,偷外公外婆的錢。
二是上代監護型,即把孩子託付給親朋好友,如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上代監護指由父母同輩人,一般為親戚或朋友來代養的方式,對孩子的監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強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一是親友要維持自身生計,難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一留守兒童心聲:“我每次到我大姨家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總覺的自己是多餘的,每每看到表妹跟大姨撒嬌,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下,我多想躺在媽媽的懷裏撒嬌”)二是孩子不屬親生,或過度溺愛,易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性格;或過於嚴厲,易使孩子產生消極對抗的情緒和行為。
三是自我監護型,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或其它各種原因,監護的責任落在孩子自己頭上。這種類型的孩子無論在生活上、安全上、學習上、思想上都存在問題。
3 學校教育的誤區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於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目前,對於留守兒童較好的管護措施是實行寄宿制,但大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據調查,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中國小學校對於寄宿學校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負責。而班主任負擔極重很難深入細緻地關心所有留守未成年人,還有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的引導;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棒棍的驅使下,只重視成績,用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的觀點來衡量學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幼兒園就開始評比,也只考慮成績。其實在許多成績好的背後都隱藏着令人痛心的問題,有的學生為了考好成績作弊,考不好了甚至改成績單。有位教育家説:“教育是個慢性的過程,我們不能急於求成。”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教育的根本就是愛與責任,教師要用愛與責任,發掘出孩子的最精彩的一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留入手:
1、 轉變觀念,注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好百好”的學習至上論,讓許多孩子生活在壓抑、單調的環境裏,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沒有了夢幻般的童年,沒有了陽光,也沒有了自然……只剩下了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他們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質很可能不如別人。或因此而忍受壓力,或出現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無抗挫折能力等等。而這些才真正是我們孩子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東西。
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態度對待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更是可怕。很多老師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太差,他們便一無是處,這種態度對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打壓,他們可能因這種態度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焦慮暴躁情緒,甚至徹底喪失學習興趣,最後破罐破摔, 厭學、棄學,與學校、老師和家長對抗,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孩子早戀了,有的孩子自殺了,甚至有的孩子殺了老師、父母。許多的事件,讓我們至今想來仍心憂心痛。這些都是孩子的錯嗎?我們做老師的難道不該反省嗎?
2、用慧眼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併為他們喝彩。
小實驗《白紙黑點》告訴我們,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些優缺點,就看你的眼睛盯在什麼地方,不要牢牢盯住孩子的缺點,要轉動你的眼球,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每個孩子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天堂,他們美好的心靈,有時表露於外,我們一眼就能看到;有時卻隱藏於內,被表象所掩蓋,並給人造成錯覺。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哈佛大學三百五十年校慶時,有人問學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為豪的不是培養了六位總統、三十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是給予了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讓每顆金子都閃閃發光。面對問題學生,我們要善於在孩子的缺點中發現 “那一點點光”,並用無微不至的師愛呵護護着他生命中的“那一點點光”。讓教育智慧昇華,煉就一雙慧眼,總會有那一瞬間,一顆流星、一點螢光,在廣袤的夜空,成為亮麗的風景,讓我們感受到每一個鮮活生命的與眾不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因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一般在學習和生活上存在諸多惡習,教育又難以得到家庭地支持,想讓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談何容易?我們只有耐心地去教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去説服,用一雙慧眼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哪怕是一次作業能認真完成,一個小問題能答好,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用成功的喜悦去打動他們的內心,滿足他們要求撫愛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彌補他們成長中急需得到的父愛和母愛。在老師的耐心地薰陶感染中,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達到“隨風潛入液,潤物細無聲”的美好佳境。
老師的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最大源泉,同時,老師的否定也是孩子失敗的巨大因素。沙礫下有金子,正如每個人都有軟肋一樣,每個人都有長處,換一種眼光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很棒的。
3、正確運用“貼標籤效應”
有一個故事説:有一個學校請來了著名教育學家來學校指導工作。這個教育學家非常厲害的就是他指導過的學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學生也以見他一面為榮。這所學校有一個班以問題學生和學困生出名。學校很頭疼。就對這個教育學家説,您來看看這個班的學生怎麼辦吧。
    於是教育學家就來到這個班,見了一班的學生。摸摸這個頭對所有人説,這小夥不錯一定可以成為大企業家。看一個小女孩安靜坐在哪説你可是個好公關的料……以此他誇講了許多學生。這幾個學生在他走後高興極了。連教育學家都這麼説那我一定是塊好料。從此真的越來越好了。許多年以後,他又來。校長説,你真是神了你説的那幾個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們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麼看出來的?結果教育學家説,我什麼也沒看出來呀。我甚至沒有好好看他們。我只是故意這麼説的。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我要説的所謂的“貼標籤效應”, 它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要經常對孩子説你真行,是個聰明的,有主見的,有能力的,可愛的孩子。讓他覺得他就是這樣的孩子在心裏上認可自己。就會在心理上按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做這樣的孩子。其實這和我們現在所説的賞識教育有點象。如果你總説一個孩子笨、是個淘氣的搗亂的不關心集體的。長了他也會覺得自己真的是這樣的,反正也這樣了,那就這樣吧。而讓孩子失去了進步的機會。所以我想説無論對於我們自己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學生一定要給它們貼好標籤。每個班都有所謂的差生,這些差生是一開始就那麼差嗎?是智力不行嗎?為什麼好學生會越來越好,差生會越來越差,什麼都差。他臉上貼的就是差的標籤。誰都認為他差,連他自己都這麼認為。他能不差嗎?威廉詹姆斯曾經説過:“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壞孩子是罵出來的。
4、掌握恰當的教育方法
(1)少些嘮叨
在《常回家看看》中不是有一句歌詞"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嗎,可見天下父母都是愛嘮叨的,其實老師也是一樣。你們可能是關心,可能是擔憂,可能、總而言之都是為了孩子好,可你們不妨問問普天下的孩子有幾個孩子喜歡嘮叨呢?
嘮叨的準確定義是:説起來沒完沒了。對孩子的嘮叨其實是批評孩子的缺點,而且是沒完沒了地説。任何人都喜歡聽讚揚的話,而不是批評的話,如果有人沒完沒了指責你,你心裏能不煩嗎? 嘮叨的實質是一種變相加壓,是利用孩子的弱點和做老師的權威來給孩子施加壓力,以達到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的目的。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自我意識較強,他們總認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情,老師的嘮叨和干預破壞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必然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感。這還有心理學上有一種“超限逆反”,也就像醫學上的對某一藥物產生抗藥性。吃多了反而沒用了。就是為什麼老師們的嘮叨沒有起到作用,反而適得其反的原因。
(2)換位思考
請大家按我的要求做件事:用手指擺個人字給我看。引出不能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要求孩子做什麼,要換位思考。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和孩子有矛盾時要及時溝通,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隨意,也不要太刻意,規矩不可少,但不能太多。對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可行,切忌泛而多。最好目標數字化,白紙黑字化。
(3)學會批評
俗話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句話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豐富和改變,人們不斷的給苦藥加上糖衣,使良藥不再苦口也能利於病。忠言能利於行的前提是聽得進去,可有幾人能聽的進逆耳的忠言呢?誰不喜歡聽好話呢?你們願意一天到晚聽別人的指責和批評嗎?不如讓忠言變得順耳,批評孩子,首先要懂得尊重他們,要對事不對人,語言要婉轉。曾有人提出“三明治”的批評方法:先表揚,然後指出缺點,最後給予信心,寄予厚望。
(4)抓住關鍵
醫學上忌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眉毛鬍子一把抓,有些留守兒童存在許多問題,如不講禮貌、愛説謊、小偷小摸、學習成績差、有暴力傾向等等,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的讓他全部改變,就像是做遊戲“打老鼠”一樣,太多的老鼠太多的洞,會讓你措手不及,這時你就要分清楚,什麼是主要問題,根源問題,要抓住這個問題,集中精力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不要有太多的雷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規矩越多越容易觸犯規矩,這也是心理學上“代幣療法”治療成功的關鍵。
5、學會關愛
(1)要讓每個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下。
一則伊索寓言: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使戴着斗篷的遊客脱掉斗篷。冷風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結果遊客反而戴得更緊了。太陽出來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遊客,只一會兒工夫,那位遊客就自動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樹陰下納涼。以上的故事和這則寓言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極其淺顯的道理:為人應該寬容,用專制、暴力的方法,對於解決新問題往往無濟於事。只有暖和、寬容地對待一切,採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把事情辦好。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學會寬容學生、愛護學生。
從感情上拉近與留守學生的距離.這是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效果的前提。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以如山的父愛、如水的母愛去關愛對待留守學生,讓學生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們對於外界往往採取封閉和抗拒的態度,只有能感受到教師真心對他的愛,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我曾聽到一位班主任講了一件十分動人的事,她説,她們班的好多孩子時常脱口叫她“媽”。我想,為什麼會這樣?只有教師真正的把愛傾注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以父母般的愛,孩子才會這樣吧!愛,是學生的心靈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陽光,特別是對留守兒童更像久旱之甘露。教師要給他們更多的温暖,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温情。用温暖的愛溶化他們心中的冰山,用真摯的情點燃他們自信和進取的火種,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特是愛效益。                            
如何施愛  ?愛不需要做 轟轟烈烈的大事,愛也不需要刻意的表達,更不需要完美的形式,要讓孩子理解愛的真正意義。有一個梨的輪迴的故事和給媽媽洗腳的視頻啟示我們——教師對孩子的愛不能只在形式上作出某些動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意義。其實愛就在生活中,愛在學習中。
愛在生活中。教師一次微不足道的關心,一點一滴的愛,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天冷了,提醒孩子要加件衣服、學生釦子開了,輕輕替他扣上、生病時,送上一句“好點了嗎?”課間與他們遊戲、交流。這些都能使他們感動很久。“於細微處見真情,”教師充滿愛心,坦誠相見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
             愛在學習中。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的配合,才不會出現5(天)+2(天)=0的現象。可是,留守兒童基本上屬於學困生,該怎樣學習呢?家庭作業不會沒人教,作業有無完成沒人管,長此以往便產生了厭學的心理,對此,我們就更需要多付出一些愛,多犧牲一些時間去輔導他們,不讓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
        首先,我們可以適當降低他們的學習目標,家庭作業只須做基礎題,抄抄詞語會讀書,讓他們能初步感受學習的樂趣。 
其次我向全班提出“不讓一個夥伴掉隊是全班同學的共同責任”,在班級成立幫扶小組,安排成績優秀同學與他們同桌,提醒、督促他們遵守紀律,專心聽課,課餘當“小老師”輔導學習,幫助改進學習方法。讓他們感覺在學習上老師同學沒有離棄自己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再次,定期進行交流反饋,可以利用課堂提問、書面作業、課外活動等形式讓他們覺得學習,我能行,從而愛上學習。
而一般關注的是“兩極學生”,即成績好的和問題大的,對於那些各方面都不出眾的“中等老實生”關注很少。其實他們屬於拉一把就上來,放一放就下去型。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讓我們通過飽含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絃,讓孩子在温馨、幸福的愛的暖流中茁壯成長。
(2)愛的給予要適當。
“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這是留守兒童教育的最終目的。
漫畫《愛與礙》,對孩子的愛不能過分吝嗇,也不能過分慷慨。飛蛾出繭時,必須經過一番掙扎,身體中的體液方能流到翅膀裏去,兩隻翅膀才能有力在空中飛翔。有一人看見它痛苦的掙扎,就用剪刀把它剪了一個洞,它很快出來了,可是身體臃腫,翅膀萎縮,不但不能飛翔,反而一會兒就死了。——愛的給予要恰當,否則就會害人。我們不充當警察,也不能當保姆。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授之於漁不如授之於欲。我們要教育留守兒童,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鍊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可是很多老師很困惑的是:“我對他們的關懷可以説是無微不至,可是他們還是無動於衷。”這就是愛的給予還要注意層次,不同階段只能滿足其當時的需求,切忌胡亂加碼,使得愛十分的廉價,孩子不懂的去珍惜!
(3)真心的關愛是來自其本身的感受 ,要 弄清他們缺少什麼,真正需要什麼。四川抗震救災時浪費的捐贈物資價值在5億元以上,原因是人們沒有弄清楚災民的真正需要,有些物資在當地根本用不上,衣服大小不適合,被褥沒有防潮層,很多食品保質期太短,家用電器一時用不上就遭遇損壞等等。好心並沒有辦好事。 這就 提醒老師們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7、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也是促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若班級學生關心集體,愛護集體,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團結友愛,個人的進步與集體的榮譽緊緊連在一起,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留守兒童”才能感受到他們是與整個集體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同時班主任還可採取相應的辦法,例如把優秀學生與“留守兒童”編在一組或同座, 開展“手拉手”結對子、“小組學習競賽”,組建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在小組的交往與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並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慮。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對輔導小組的關注和有計劃的指導和參與,可以使留守兒童的朋輩輔導小組成為促進兒童心理髮展的有效途徑建立寄宿制留守兒童星級評定製度,即每月在寄宿制留守兒童中,按評比標準進行“文明之星”、“學習之星”、“勞動之星”等十星評比活動,激發兒童爭星、創星激情,讓每位孩子都能較及時地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改進不足,促進孩子不斷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不斷樹立新目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如開展公益活動為其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環境,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在活動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如通過活動來讚揚並鼓勵其繼續發揚自律、自強精神,利用地方閒散的教育資源,成立“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服務隊”,利用農閒時節,承擔起留守兒童部分的課外教育工作,協助監護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兒童,讓全體學生都緊緊地團結在集體之中,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温暖、集體的力量,從而彌補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損的情感交流與溝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別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裏,野百合也有春天。”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管他強大還是弱小,優秀還是平凡,最終都會綻放花朵,散發自己的芳香。別忘了給遲開得花澆水。世界上真正雄居塔尖傲視羣雄的人只是極少數。相信,一個孩子只要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人格,只要他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標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無論他最終是否卓越,他的人生都將是快樂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