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議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方法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7W

淺議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方法論文(多篇)

參考文獻: 篇一

[1] 羅玉明 。 高中生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思考 [J]。 教育探索,2002(6):27-29.

[2] 宋立宇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目標與策略 [J]。 赤峯學院學報,2006(01):118-119.

[3] 張琳 。 高中生物實驗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 [J]。 中學生物教學,2002(03):10-11.

[4] 謝進 。 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實踐與思考 [J]。 考試周刊,2008(48):221-222.

[5] 楊學新 。 淺談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J]。 生物學雜誌,2002(06):55-56.

走出高師院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管理窘境之對策 篇二

(一)加強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管理

國外對師資培養的研究發現,師範生在培養階段是否有機會進行研究性學習對於其從教初期的教學成果存在顯着的'影響。[3]故研究性學習活動對新教師的入職適應和教學效果意義重大。高師院校應充分重視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管理。首先,準確把握高師院校學生在學術研究能力發展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將研究性學習活動任務難度或成果要求確定在學生研究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之內,確保研究性學習目標的科學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學習活動管理職能部門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備具有一定研究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專業指導教師或成立臨時性的專家顧問庫。最後,建立科學合理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程序和制度,規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申報、組織以及實施過程。總之,從目標設定到職能部門建設,直至規章制度建立與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學習活動科學、規範、有效進行的必要條件。

(二)充分彰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魅力

充分彰顯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身的魅力是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不竭動力。首先,加大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宣傳力度,注重宣傳形式的多樣性和新穎性。例如,在宣傳形式上應將專家現身説法的報告會和與具有成功學術研究經驗的學生交流會相結合,注重專家和學生雙重榜樣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將科學合理的研究計劃作為審核研究性學習活動參與資格的重要指標,並輔以相應的分階段監督檢查,注重強化過程中的成功體驗,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由成就感所產生的激勵力量。最後,鼓勵學生將研究成果與實踐相結合,並對學生具有可行性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資助,促進學術研究成果的實踐性轉化。如建立大學生創業團隊,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成果付諸實踐,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並強化教師投入的激勵機制

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理性“經濟人”在決策之前,會理性衡量資源的投資回報率,並依據精明計慮後的結果選擇資源投入的方向。高師院校教師顯然屬於理性“經濟人”,他們需承擔教學、科研、學生指導等各項繁重的工作。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學習和發展的強烈願望,高師院校教師不得不對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調動高師院校教師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的熱情,僅憑犧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建立切實可行的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中就要求,學校對於指導教師應給予一定工作量補貼,對教師的勞動給予合理的回報。另外,針對指導教師的激勵機制除了給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學校要對其指導本科生所發表的論文或申請的專利等同於碩士、博士研究生一樣對待,因為本科生開展的創新性研究活動,比研究生階段的創新性研究活動更加困難,需要導師付出更多的勞動。[4]

(四)建立科學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評價體系

研究性學習活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引導着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資源投入方向,同時也對活動主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起到激勵作用。因此建立科學完善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評價體系對於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成敗意義重大。首先,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不僅指引着參與者資源投入的方向,更對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其次,將過程性評價進一步分解,注重研究過程的監督和指導。在過程性評價分解中,應根據不同性質研究主題的要求和實施特點,科學合理地對整體研究實施過程進行分解,保證該分解不會影響到研究活動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最後,科學確定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學術水平,保證研究任務或活動要求對學生具有一定的難度,從而確保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取得最大化的進步。

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對音樂學習的影響 篇三

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是指在音樂教師為主導作用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音樂學習全過程的一種參與體驗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過創設各種音樂情景和學習活動,使學生廣泛參與、接觸感受各種音樂問題情境;同時,在音樂教育者適時而正確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研討音樂,獲取音樂知識,改變學習方式,形成學習、研究音樂知識以及欣賞、表現、創造音樂的能力的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

(一)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對音樂學習興趣、態度的影響

音樂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態度,並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2]。 因此,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音樂情境來激發興趣。 認知心理學認為,情境越真切、越生動,學習情緒越高漲,學生的求知慾望就越強烈。 通過音樂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情境的創設,可以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圖式和情感體驗[3]。 體驗教學是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對教材的親切感,促使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主動性。 在情感的驅動下,學生能加深對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悦體驗,使音樂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積極而自覺的活動[4]。

(二)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影響

音樂審美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要素。 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中的實踐感受過程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的綜合的音樂審美動態過程。 在音樂參與體驗活動中,學生通過上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來分析評價客觀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學中樂”“樂中學”,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產生審美愉悦感,最終使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優化發展。

(三)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響

交流互動是音樂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音樂合作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它要求學生資源共享,共同參與任務,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中的體驗內化、合作探究階段中,老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空間,正確引導學生用探究方法進行知識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設,自主探究,學生也能暢所欲言。 這樣,師生得到充分交流,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創造、展示創設成果。 交流互動、良性循環當使學生增強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際交流的空間,增添合作的內容,從而為學習音樂注入動力。

(四)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對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影響

在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音樂。 因此,學生只有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學好音樂。 從表 4 的數據可知,實驗班學生學習音樂的意識比對照班強得多,説明實施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的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獨立意識與參與意識,培養合作與探究意識,最終改變學習方式。 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充分的體驗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教師通過創設合適的音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進行自主合作交流與探究,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這樣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相長的主體,真正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參與性。

2、注重音樂學科評價,把成功的機會留給學生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及學習態度[5]。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生生評價、師生評價,鼓勵學生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再評價,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就會享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從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了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組有意義的音樂材料,學生根據材料發現、提出問題,並在獨立思考及合作學習中分析問題。 教師應適時有機地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音樂的方法,讓學生在參與研討音樂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探究意識與合作精神。

總之,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五年制高職學生心理髮展和創造力發展的差異以及創造性潛能的個性心理品質基礎和智力基礎,音樂研究性學習有效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體現了以下幾點:第一,創設音樂、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探究意識。 第二,讓學生自己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來理解、領悟音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激發,再經過體驗內化激發學生的表現音樂的。

生物研究性學習組織實施與評價 篇四

研究性學習課題也屬於科研項目,也應遵循一般科研項目的程序組織實施,首先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並確定研究課題,然後查閲收集相關資料,組建研究團隊並撰寫詳細的研究計劃及研究方法,撰寫研究報告並做好總價評價。選擇課題一定是根據需要和目的確定,儘可能具體,忌大而空;資料收集儘可能全和儘可能新,而且資料必須緊密相關;研究團隊必須興趣相同,最好知識能力互補;研究方法必須詳盡、具體、可行;總結報告實事求是、評價客觀公正。

對於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評價也是其重要內容,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的結論性評價,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評價應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態度、能力和素質,重視課題結論的創造性、前瞻性和實用性。建議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結論應以科研論文、專利、總結報告等多種形式呈現,儘可能得到同學、老師和社會的認同,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研究性學習論文範文:《芻議探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篇五

摘 要:探究性學習的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動的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應用知識並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其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更科學的學習。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可以培育學生自主探索物理規律的能力。筆者着眼於目前高中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行“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策略和看法。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高中物理學;應用

物理學的重要內容便是研究自然現象中的物理規律,對於高中物理教學來説,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物理學中的現成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也應熟悉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和認識的探索過程。因此,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十分適合物理課程的教學。在物理教學課堂中實行探究式學習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科學素質的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從而滿足我國現代化發展對物理人才的需求。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選題來源與原則 篇六

研究性學習必須以課題為載體,正確選擇與確定課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與基礎,研究性學習選題應遵循探索性、目標性、發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則。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它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結合以上特點、選題原則和個人學習體會,本人認為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來源:

2.1、來源於教學內容

顧名思義,就是以書本學習的某一內容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開展研究探索,比如:細胞的膜結構、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在進化上的比較研究、植物向性運動的觀察、內分泌與健康等源於書本章節教學內容的課題。這類研究性學習課題主要目的是達到鞏固已學知識,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體會,該類研究性學習課題結果一般是唯一確定的,而且是公認已有知識結論,屬於初級基礎性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高中生物很多觀察性和驗證性實驗內容均屬於此類課題,適合於低年級學生。

2.2、來源於實踐生活

該類課題源於對日常生活和身邊生物現象的觀察,比如:花兒為什麼這樣會?近親為什麼不能結婚?含羞草為什麼會害羞?白化病發生的機理和原因?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等等,這類課題源於對生活和身邊生命現象的好奇,課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該類研究性學習課題主要目的是強化知識的綜合性與知識的融會貫通,其結論可能是唯一確定的,也可能是多為發散性的,屬於較高級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課題,對學生綜合知識與素質有較高要求,適合於高年級學生。

2.3、來源於現實需要

該類研究性學習課題源於生產生活和學習科研的迫切需要,課題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價值,更強調其應用價值與應用前景,比如:地區環境污染調查與治理對策、一種快速測定澱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該類研究性學習課題強調知識的應用,強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技術的應用前景,屬於最高級別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適合於在校學生和科研生產人員。

淺議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方法論文 篇七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是教一套語文教材,這是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語文課程標準》中實施對教材的開放,就是不把語文課本等同於語文教材,語文課本僅僅是核心教材;語文教材是指涵蓋一切有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學校和社會的語言材料。這意味着語文是個大課堂,開發教材資源大有可為,可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也可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一、閲讀,是豐富語文底藴的搖籃。

《語文課程標準》裏描述:只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只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只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的特點”的文章,都可以拿來讓學生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理念對教材的束縛。根據課文學習的需要引入相關的閲讀材料。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後,可及時引進安徒生的其他童話故事。教《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時,引進《三國演義》。教《全神貫注》時,引進《陳毅吃墨》、《牛頓煮表》等文章。學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兩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後,引入《憶江南》《春日》《遊園不值》等描寫春景的一系列詩歌,讓學生在腦海裏形成千姿百態的春色圖。在引進的文章當中或是文質兼美、或是名人名篇、或是繪炙人口,它們有如肥沃的土壤,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料。在潛移默化中薰陶、感染、塑造着學生的靈魂,豐厚着他們的文化底藴,使他們的語文素養在大量的閲讀當中積澱起來。

二、信息,是拓寬語文視野的重要途徑。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作為一種媒介,越來越凸現其無以倫比的重要地位,而蒐集處理信息作為一種獲取必要信息的能力,也起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作為基礎學科的國小語文課,理所當然地要把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培養。課前開放這個大時空,為學生蒐集處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時空,讓學生蒐集、處理與學習課文相關的信息以“蓄勢”。如學了《長城》、《頤和園》、《桂林山水》這一類讚美祖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民智慧的文章,可讓學生蒐集有關這些古蹟名勝的郵票、名信片、歷史資料,以及各種的傳説故事,為理解課文作鋪墊;學習古詩文,可讓學生查找有關作者生活的年代時間,當時社會的情況及作者的生平,其它作品等,為讀懂詩文,體悟詩情打下基礎。

收集了各種信息後,還要學會篩選,整理,形成自己的資料檔案,可分門別類地輯錄,如分成風景名勝、風土人情,作者生平及作品、名人警語等,分門別類地收集輯錄使知識更條理化,便於查找,為學習語文提供無窮無盡的資源。

另外進行信息資源的分享,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交流、展示,做到資源互補,使整體的視野擴闊,知識容量增大,形成立體,多面的知識網絡,學習語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生活,是語文實踐的大舞台。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學好語文是為了更好地走進生活,把語文學習融入生活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學完一篇課文,老師應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生活實踐,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學完《高大的皂莢樹》我以“高大的木棉樹”為主題,讓孩子們走進校園生活,觀察校園中那棵高大的木棉樹的生長特點,各部分的作用以及與我們的關係,讓他們拍照、採訪、繪畫以各自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校園那棵高大的木棉樹的印象。孩子們新奇的發現、獨特的感受,簡直把語文學活了!

生活又常常為我們學習語文提供了活生生的觀察、演練機會。有一次作文練筆要求寫出售貨員和顧客的對話,並從對話中體現顧客滿意而歸的情況。同學們總是無法表達好,於是佈置他們放學去商店仔細觀察一下,或自己親自去買點東西感受一下,第二天,我請了有親身體驗的同學表演售貨員與顧客,並展開一翻對話,他們演得非常逼真,過後再讓大家練筆,這回同學們把售貨員和顧客描述得栩栩如生,讓人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

各地區都藴藏着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教材資源。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總的來説,語文教學一定要結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局面,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要讓課堂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要使小課堂連着世界。展示語文大課堂的魅力,形成大語文學習觀。

高師院校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低效的原因 篇八

(一)學校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管理是該活動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之所以高師院校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處於窘境,價值無法彰顯,學校對該活動的低效管理難辭其咎。首先,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承辦機構及其負責人員缺乏深厚的學術背景。一般情況下,高師院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由隸屬於學校學生會社團部的科技部承辦並負責組織實施。科技部一般配備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指導教師一名,學生部長一名,部員若干。其中對活動的組織實施起關鍵領導作用的教師,往往擅長學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學術研究的經歷和體驗,缺乏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研究經驗,不能充分勝任學術研究活動的領導職能。其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和實施欠缺科學完備的規範制度。如在目前高師院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評價指標體系,評審專家的選用也比較隨意,缺乏科學穩定的規章制度對活動過程的規範。綜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導致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魅力彰顯不足

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學習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研究性意味着該學習活動在於探尋未知,求取答案,這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獵奇心理,從而激起他們的探索熱情和興趣。同時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的過程雖不是對全人類未知的求索,但卻是學生逐漸發現對他們來説未知世界奧祕的遊戲。遊戲過程的每一點進展,每一個克服困難後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為他們繼續前行,不斷對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資源的動力。然而現實的狀況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這些熠熠生輝的亮點和魅力並未在活動中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相反,由於高師院校學生對於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缺乏有力的指導,致使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興趣以及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應該獲得的成就感匱乏,使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無法切實體驗到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對教師投入的激勵機制

專業教師高效優質的指導作為充分彰顯研究性學習活動魅力和價值的必要條件,對於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激發專業指導教師參與並切實保障優質指導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勵機制十分重要。然而當前在高師院校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起指導作用的是參與活動的學生所在導師組的指導教師,學校對於導師針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缺乏關注,沒有相應的考核指標,指導與否與學生導師的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切身利益毫無關聯或關聯甚微,加之指導教師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比較繁重,且對於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時間的資源投入就能獲得短期效益,這樣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人力資源投入方向自然無法激起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

(四)研究性學習活動評價標準不科學

目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中期檢查)和結果性評價(結項評價)。結項方式又包括答辯結項和成果結項。答辯結項要求項目主持人針對專家組提出的問題進行現場答辯,通過其回答問題的質量了解學生的研究深度和質量。成果結項包括兩種:一種是要求項目主持人在省級或以上級別的期刊上公開發表項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種是要求項目主持人完成其項目預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師院校中,成果結項的前者所佔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中期檢查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並無對研究進展實質性的檢查,而是由參與者提交一份研究進展情況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於答辯結項不需要呈現系統完整且實體化的成果,加之答辯專家往往在答辯過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辯結項的難度遠低於成果結項。又因為目前我國省級出版物良莠不齊,有些省級期刊對文章質量的要求並不嚴格,即使選擇成果結項的學生,其研究成果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