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高中研究性學習方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2W

新版高中研究性學習方案(多篇)

課程簡介 篇一

研究性學習本身沒有體系化的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涉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建議;可以來源於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也可以產生於家庭或社會生活;可以是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與一般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更廣泛、更靈活、更富有彈性。在新課程計劃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歷實踐綜合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高中三年共計15學分,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分的65.3%。

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 篇二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

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學生通過探索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核心活動是課題研究或項目探究活動,即在教師的指導組織下,學生自覺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校對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

a.個人活動:在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踐中,學生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允許個人根據興趣愛好獨立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促進了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發展。

b.小組活動:對於研究性學習的課程來説,小組活動是最重要和採用最多的形式,學生可以自願或隨機分組,一般由5-8人組成活動小組,學生自己推選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指導教師。

c.集體活動:主要指班級,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綜合性的研究課題,通過分工合作蒐集資料,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指導思想 篇三

面對當今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基礎教育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這是我們每位基礎教育工作者都應思考的現實問題。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以使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科學,體驗創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熱情;培養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一種主動探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學習方式;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升綜合素質,自覺推進素質教育。這不僅是貫徹國家教改精神和認真執行教育部頒發的高中新課程計劃的需要,而且也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是信息化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對此我校領導與師生已成共識。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是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對於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把握其精神實質與內涵,如何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如何具體組織實施研究性學習,已成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關注的問題。我校以“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覺悟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教學核心;以學校所處的具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古鎮為依託,積極探索一條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研究性學習路徑,力爭讓研究性學習在我校大放光芒。

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篇四

我校座落的`角直鎮是神州環保第一鎮,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國家級四A旅遊城鎮,這是有着千年古剎,有着歷史悠久的橋文化,有着近代文化名人足跡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值得進行研究和學習的,為此學校在安排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豐富學習活動的內容。

根據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特點,在課時安排上應採取彈性課時制,需要課內外結合。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進行交流研討等;也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由學生進行集體的或個人的研究活動。我校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與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a.高一年級每學期安排一個小課題各佔3學分,主要內容來自角直鎮的自然環境、文化古蹟、學校生活、自我成長等,其中每週課堂安排2課時,課外安排1課時。

b.高二年級每學年安排一個大課題佔6學分,內容可以借於本鎮的旅遊資源、環保衞生、民風民俗、經濟發展、學習方法等。每週課堂安排1課時,課外安排2課時。

c.高三年級安排一個小課題佔3學分,研究內容如:政治形勢分析、文化探討、小科學試驗等專題研究,可用放假時間集中精力研究學習。

教學要求與課程目標 篇五

1.教學要求

A.對學生

a.倡導學生主動參加與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等多種學習活動,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b.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繫,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繫,並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合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信息工具等。

c.瞭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B.對教師

a.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b.通過與其他教師合作,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增強教科研能力。

c.通過與學生協作,能動態地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創造和諧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

2.課程目標

A.總體目標

a.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義的科學觀,聯繫實際形成良好

的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b.通過學習,使學生關注社會和人生,培養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文明積極的生活方式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c.通過學習,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從而培養一定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d.通過學習,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B.年級目標

高一:上學期熟悉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與人合作的意識,態度及團隊精神和對待科學的求真態度及探索精神。下學期着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整體認識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學態度,從社會生活和現實與未來中發現,提出問題,抓住問題本質,判斷問題的價值。

高二:着重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信息,並具有初步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構建知識模型、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撰寫論文和調查報告,進行答辯。

高三:着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與批判性反思能力,為學生研究問題思維模式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的發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底。

課程定位與開設意義 篇六

1.課程定位

要知道什麼是“研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研究”,研究的含義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三種:

a.科學研究:指的是科學家的研究,是一種根據研究中發現的證據提出解釋的多樣化的方式。

b.基於研究的教學或以研究為本的教學:是一種對產生於學習經驗的真實問題的研究,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策略。

c.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指的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麼做,甚至是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從這個標準中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根據基礎教育的特點,我校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應用後兩種情況——探究式教學和專題研究。

2.開設意義

a.“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研究性的課程,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模式的革命。

b.“研究性學習”是在課程層面上試圖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的主要困惑,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結構性突破,保證了素質教育的落實和深入。

c.“研究性學習”融德育滲透、認知學習、能力培養、個性發展於一體,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創造能力和終生髮展具有重要作用。

d.“研究性學習”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從而推動教師的繼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