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4W

大學語文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一

摘要】在生態系統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需要遵從生態系統設定的規則,而大學語文教育是在生態系統下,不斷認知、不斷深化的運動過程,其不僅僅具備了生態系統中的整體性結構,同時也充分的發揮了自身生態結構的獨特性。通過對生態學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育的弊端進行分析,提出相對應的改進措施,以此更好地推動大學語文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學;大學語文;優化

引言

現階段,人們對於大學語文教育的認知存在着嚴重的不足,在大學語文教育課程設置中,尚未真正的將內部的生態系統結構進行剖析,這必然會影響到大學語文教育的實施。因此,在對生態學和教育生態學相關理論研究的分析下,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立足於大學語文的生態系統結構,對當前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探索出科學化的改革路徑,從而有效的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朝着的生態化教學的方向發展。

一、生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階段,高等院校將大學語文教育統稱之為“大學語文”,但是也有部分高等院校將其稱之為《現代漢語文化》等。大學語文教育並非是單一的特指大學語文課程,而是實現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與中文專業的學生之間的相互轉化,並針對性的開設包含《大學語文》為核心的一系列的課程。同時大學語文是針對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與中文專業的學生不管是在知識結構還是教學的實踐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總的來説,大學語文教育應被看作是一系列的課程,其中包含了文學審美課程、文字知識課程以及歷史普及課程等等。

(二)生態學。從本質上來説,生態學指的就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廣西的系統化的科學,其中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等使生態學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其中生態系統所代表的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繫,生態平衡值得是在特定的時間內,以謀求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的平衡狀態。

二、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大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師生關係錯位。在生態學背景下,各分子之間都是平等的,就像師生之間的關係一樣,也應該是保持平等、和諧的。生態學下的大學語文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保證師生關係的平等化,然而現階段,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師生關係出現錯位,形成了一種教師講授課程,學生被動參與的講座式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的模式下,教師掌控着教學的頻率,佔據主導位置,而學生卻是呈現出一種服從狀態。同時,站在學生的生態位來看,學生尚未意識到自身作為教育的主體,而學生作為生態教育中的關鍵因子,應該是主動參與教學的。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結構不科學。現階段,在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課程的設置方面,在很多大學生中,將大學語文設置為選修課程,反而將英語設置為必需課程,美名其曰與國際接軌。而且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課時安排上,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82%的大學普遍將大學語文教學的課時安排為32個課時。

(三)大學語文教育日益功利化。在高等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物質化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將自身對物質的追求放在首位,功利成為了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例如,當前在生態學背景下,教學將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教師所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實現生態化教學,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而是將崗位晉升和經濟價值放在首位。教師自身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出現偏失,導致整個高等院校教學的功利主義風氣盛行。在生態化教學方面,更是過於隨意的更改教學的內容,甚至在對教材的選擇方面,並沒有充分的重視生態學與大學語文教育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就導致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化教學日趨功利化。

三、生態學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化

(一)優化大學語文教育師生關係。基於生態學背景,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逐步優化師生之間的關係,生態學視角下的教育應該是信息互動和相互傳遞的過程,學生不應該單向的接收,而是要實現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以此更好的推動語文教育系統的良性循環。

(二)創新大學語文教育課程設置。從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系統中來看,語文教育系統應該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大學語文教育不單單是實現中國小語文教育的銜接,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動大學生畢業之後的進行繼續教育的基礎。在生態學下,應該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優化,要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大學語文教育的生態系統,保證語文教育的基礎地位。例如適當的增加大學語文教育的課時量,要與其他學科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協調、相互依託的狀態,並且還要保證語文教育的每學期的基本課時保持在72課時以上。此外,還要設置相應的課外實踐課程,使大學語文教育不單單拘泥於課內理論,而是逐步向課外活動拓展。

(三)強化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生態系統的作用就是有效的實現語文教學的系統化和科學化,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是極為重要的。對此,在生態學下,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不斷的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通過閲讀文學書籍,定期參加到文學研討會中,與同行業之間的人才進行交流溝通。或者是藉助互聯網,擴寬獲取知識的渠道,制定出科學的學習目標,掌握大學語文教育的新趨勢。同時,在信息化時代下,生態學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大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的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對生態化系統教育的認知,實現教學資源、教學結構以及教學模式的系統化。

參考文獻:

[1]邵子華。基於生態學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J]。教學研究,2015(05):15-18.

[2]朱華麗。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生態化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5(10):22-24.

[3]顧丹。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語文生態課堂[J]。赤子(上中旬),2015(06):05-09.

大學語文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審美價值,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有弊,本文對大學語文都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做出了簡要分析,並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對策

一、多媒體教學概述

多媒體(multimedia),就是指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在計算機系統中,組合兩種或以上媒體的、能夠實現人機交互信息交流的傳播媒體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線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廣告、藝術、娛樂、商業、教育、科研等各個領域。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依據,混合式學習,就是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到同一課題中,實現傳統學習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引導以及監控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學習並不是單純的用數字化學習方式來取代傳統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其侷限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宜生搬硬套,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運用信息技術。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激發興趣與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學生,處於求知慾、好奇心特別旺盛的階段,對新鮮的事物願意投入很大的熱情。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模式,相較於其他學科較為枯燥,普遍不受學生的歡迎。在大學語文課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確保他們的心思始終留在課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過於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過於色彩斑斕的圖片與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過於龐雜,導致重點不突出,甚至出現喧賓奪主、折本逐末的現象,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學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經被分散,實際的教學效果並不好。

(二)情境創設與限制想象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產生於個體參與到情境運動的過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過程。情境教學,就是實踐共同體,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資源,承擔學習責任,為了同一個目標,進行實踐活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更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生動形象、具體直觀,也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經過多媒體的呈現,往往簡化了在大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利於文學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

三、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對策

(一)適度使用多媒體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並不是所有的文體、所有的篇目都適合多媒體,教師需要有所選擇,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變,突出實效性。多媒體的應用,需要有針對性,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通常來説,詩詞、小説、散文,以及一些記人寫景的屏幕,文學性較強,比較適合創造情境,發揮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優勢;議論文、説明文邏輯性較強,重在説理,使用簡單的圖表即可。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造獲取知識的平台,扮演一個促進者、協助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課堂效果而過度依賴多媒體,學生自身的感悟、對文本獨特的解讀,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多媒體的功能在強大,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也不能侵佔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索時間,如果整堂課都在播放音樂、視頻,教學效果反而不好。我們需要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實現優勢互補。比如,詩詞曲賦的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朗讀示範,但也要留給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另外,多媒體素材的使用數量也要與學生的認知負荷相匹配,大膽取捨,確保教學內容簡潔明晰、重點突出。

(四)重視語文素養與審美意識

大學語文教學不能過於功利化,教師需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講究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要追求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第二,活動內容的整體性。聽、説、讀、寫組成的智力活動,情緒、心理、意志等組成的心理活動,需要保持整體性。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可以借鑑優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

四、結語

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會分散注意力,在擴大知識容量的同時會增加認知負荷,在創設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主體性、時效性原則,重視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實現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的完美融合。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三

摘要: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後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為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週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為13周,那麼茶文化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範專業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為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説。賴功歐説:“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茶文化的關係也最為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脱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於儒家學説,即以禮為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核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説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淨、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説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為貴、雅、禮、和,也無不打着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從2011年開始招生。

其培養目標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茶葉鑑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服務、敬業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鑑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薰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鑑別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高教司於1996年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關係到國家的強弱,關係到社會的進退,關係到人格的高低,關係到涵養的深淺,關係到思維的智愚,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境、教育等途徑內化於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之為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説是是實踐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徵。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説、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説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透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麼是忠誠,什麼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麼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麪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説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説,大學語文可以説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薰陶,佔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着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恆,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可以説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複製輸出。大學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為職業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青島大學,2012.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陳力羣。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14.2.

〔6〕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