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文化(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W

歷史文化(精品多篇)

紅色魅力文化 篇一

96年的風雨歷程,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復興;96年的風雨歷程,演繹了英雄兒女不屈的抗爭;96年的風雨歷程,塑造了中國共產黨不屈的靈魂。

歲月如歌,在跳動的音符上,我們見證了革命者鬥爭的艱辛;時光若水,在迴旋的清波中,我們體味了革命者英勇的鬥爭。

讀紅色經典

歷史的足跡伴着點點的星光,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得不正視那曾經屈辱的過去,我們不得不重拾那寫滿艱辛的紅色記憶。

《小兵張嘎》想必沒有人會感到陌生。那個機智、勇敢、率真、執拗的小男孩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在花香裊裊地早晨,伴着悠悠的書香,讓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走近張嘎。張嘎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童年在槍林彈雨中度過。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童年有着與我們不一樣的色彩。

面對日軍,他機智勇敢;面對親人,他堅強孝順;面對朋友,他有情有義;面對正義,他頑強抗爭。

這就是張嘎,這就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他的不屈,他的執拗,他的率真,他的頑強,他的一切,洗滌着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心。

讀紅色經典,讓我們重拾崢嶸歲月裏的記憶;讀紅色經典,讓我們重温屈辱歷史中的情懷。

樹理想信念

五千年華夏文化,讓中國在世界聞名;96年波瀾壯闊,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

往事不堪回首,再回首,只見那東方的雄獅頑強奮鬥。

96年,中國翻天覆地;96年,中國日新月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那風雨飄搖的歲月也不復存在。

儘管今天的中國不再落後,但是我們的憂患意識仍舊不能忘。我們要樹立理想信念,為中國新一輪的崛起打下堅實的基礎。

今天我們仍然得記得,是革命先輩們用他們的熱血換來了我們的今天。雖然他們長眠地下,但是他們的靈魂永駐我們心中。正如那滿天的繁星,在中國歷史的浩瀚煙波中熠熠生輝。

96年的風風雨雨洗禮了中國,也成就了中國。讓我們在紅色的書海中盡情地遨遊吧!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二

眾所周知,位於方山山脈一隅的九峯公園中,有一座名塔一一瑞隆感應塔。這座塔矗立於九峯公園的僻靜處,四周是連綿起伏的山,與蒼翠葱鬱的高大松柏。

瑞隆感應塔有七層,每層直徑自下而上逐漸縮小,是全國磚塔之中的代表。塔身原為白色,但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朝代的變遷,亦或是清晨金色的陽光過於耀眼,塔身已不是純白色,陽光射過樹葉,留下斑駁的影子,已分不清那是樹葉的倒影還是歷史的痕跡。塔身為柱形。那灰黑色的飛檐上,磚瓦鱗次櫛比,久經風雨沖刷,甚至長了短短的雜草。飛檐直衝天際,遮擋住了刺眼的陽光,撒下一片蔭涼。塔頂端立着一個葫蘆形的塔剎,為這蒼老的磚塔增添了一分可愛。

想想,從瑞隆感應塔建造開始,至今,已有一千零五十八年了。瑞隆感應塔建於公元963年,它見證了唐朝的繁華一世,看見過宋朝的分裂,知道明、清的腐敗,經歷過混亂的民國,最終到了強大的新中國。這座塔,它屹立在歷史中萬古不倒,它見到了歷史中未曾入冊的事、物,它是歷史的遺產,也是中華人民的寶物!

這孤獨的塔啊,一直以來,瑞隆感應塔安靜地站在大山中,默默地聽着各處的事蹟。它對於我們而言,不僅是一處景點,更是一個久經歷史的“人”!

師評:今天的作文難寫,李老師就等着你這篇!豐富的閲讀量,一流的語感寫出了瑞隆感應塔歷史的滄桑感。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三

我的家鄉黃巖有一處地方叫九峯公園,那裏青山綠水環繞,有小鳥高聲鳴唱,還有孩子的歡笑聲。在這麼美麗、歡樂的公園裏有一座“鎮園之塔”,這座“鎮園之塔”是我們黃巖人民的“掌上明珠”,也是我們的驕傲。

這座“鎮園之塔”就是瑞隆感應塔,它可出名了!每天都會有遊客願意從千里之外不辭辛苦來到這裏看它,它為什麼會這麼出名呢?答案就是——歷史悠久。它是中國的傳統建築,這座寶塔於963年由德韶師傅建成,到現在已經有1058年的歷史了,這座寶塔真可以説是“老古董”了。塔一共有七層,由下往上逐漸變小。塔上還雕刻着許多精美的圖案花紋,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塔上已經佈滿了苔蘚,塔最頂層的尖尖兒還有一個寶葫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當年德韶師傅建它時是多麼得用心。

就是因為它如此美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專門給它立了塊碑,因此它彷彿有點驕傲,請來了許多保鏢。葱綠健壯的大樹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時,它好像在説:“哼,我可是有身份的人,一定有很多粉絲想來和我合影,但是為了不讓他們太瘋狂,我還是做點防護措施好,畢竟我這麼美麗,難免有人動心!”

這是多麼美麗的塔啊!它經歷了千年風霜,竟然還能保存的這麼完整。這是多麼古老啊!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這座寶塔,不僅是我們黃巖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浙江人的驕傲!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四

在日本的京都這樣一個充滿了古韻的城市裏生活和學習,日本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浸染是無法抗拒的。對於生活在這裏的中國留學生來説,相似的文化背景就更加具有吸引力。

日本當地媒體報道了兩位中國留學生穿和服遊京都的體驗活動。這兩名中國留學生分別是玲玲和惠蘭兩位妙齡女留學生穿行京都,修茶道、穿和服,體驗了京都城市中透射出的濃厚的歷史與文化。

日本人飲茶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由遣唐使從中國帶入日本的,並隨着鎌倉時代(1185~1333年)由中國傳入日本的禪宗一起成為日本人修身養性的要素而被廣泛傳播。和服,在日本又被稱為吳服,其縫製方法及基本樣式則是在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傳入日本的,故而得名。

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都是來自中國的。而當代的京都則完好地保存了記述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傳統。隨着日本向中國富裕階層開放旅遊市場後,來到京都的中國遊客彷彿實在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古城中體味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

當玲玲和惠蘭兩人穿上和服的那一瞬間,兩人的臉上被華麗的和服映襯得更將美麗。

文化傳承 篇五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它彰顯着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它代表一個國家的向心力。

中華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兒時我們讀唐詩,誦詩歌。不知不覺間,文化已悄然來到身邊。當遇到挫折磨難時,我們會吟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當和朋友分別時,我們會想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面對一輪明月,我們會想起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的我們卻將這傳統的文化拋之,棄之。打字代替書寫,歌唱代替朗誦。且不説,熟讀古文經書,就連人們日常的書法都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我們是否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我們是榮耀的,發揚光大傳統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亦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生活,用奢侈掩蓋自己丑陋的內心,在華麗的外表下,做着不合實際的行為。最近,電視台多出選秀節目,茫茫人海中,獲得好評的也只會是鳳毛麟角。也許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不讓人才淹沒,只不過方式用錯了,傳統的中華文化需要正氣、方。而有一些電視台卻推出《漢字英雄》等節目,通過觀看選手的變現,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漢字水平在降低。漢字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怎能讓我們的語言喪失。這無疑是為我們敲響警鐘,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延伸,去實現它的價值,去領略文化的美。

文化的含義就是要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需要延伸,歷史有文化,將來也必將有文化。看蘇武牧羊,告訴我們要講誠信;品茶道,體會人生的經歷;聽唐玄宗與楊貴妃創作的《霓裳羽衣曲》,感受唐朝繁榮盛華。

面對文化並非照單全收,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理解歷史文化,不要被他人所述而迷惑,要親自去考察、驗證,好比黃宏演的小品《穿越》一樣,不可將歷史顛倒,誤會他人,為了自己的祖孫後代,正確瞭解歷史,我們應多做多查,多學習。

文化深刻體現一個民族和國家生命力,是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繁榮興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不可能強盛,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把“文化”的火炬傳遞下去,讓“文化”之火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