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彙總3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篇《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相關的範文。

有關歷史教學的論文(彙總3篇)

篇一: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教學專題論文

摘要:

本人主持的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已進入結題階段,通過對我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文科學生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對高中歷史課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討論和分析,參見拙文《管窺高中歷史課德育現狀》,發表於《新課程》雜誌20xx年第四期。對歷史課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不再贅述,本文旨在探討應對的舉措。

關鍵詞:

高中歷史;德育現狀

德育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中學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當今中學德育和歷史課程德育的現狀和困難,筆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學生的品質境界

在時代的影響下,當今學生“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與物的距離拉近了,與人的距離拉遠了,在他們身上缺失中華美德。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説“美德即知識”,“知識在於教育”,對學生進行“境界”教育正是歷史課和歷史教師的責任。在高中歷史課中穿插典型的歷史人物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可培養學生的品質境界。愛是道德的'基礎,仁愛是中華美德的象徵,是普遍的道德標準,講仁愛有利於家庭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孝悌是仁愛的表現,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諸子百家思想是國學精華,孔子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愛非攻”……古人認為“百善孝為先”,孝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仁愛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我國向以禮義之邦著稱於世,而“重義輕利”則是傳統精神中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見得思義”、“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名言警語,幾千年來一直被用以褒貶勸誡。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尚“禮”的傳統,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築、科技……不論從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這種謙和禮讓之氣,翻開史書,此類的言論更是無處不在。《大學》中有句話叫“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春秋時孔子就提倡“周禮”,倡導“仁”,中國的這種“仁”和“讓”就是中國特有的氣質。六尺巷的故事等等,長時流傳。“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講究的是“退”、“讓”二字,它告誡人們處世時要“寬”,要與人為善。所謂“誠實”,就是説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騙,不自欺欺人,表裏如一。所謂“守信”,就是要“講信用”、“守諾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誠實不欺”等等。“誠實守信”是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社會生活能夠穩定、經濟秩序得以保持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立人、立業、立國的基石。

二、拓寬學生的胸襟眼界

當今學生“對事不關心”,缺乏放眼天下,為國為民的理想和志向,對學生進行“眼界”教育同樣是歷史課和歷史教師的責任。孟子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正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民教育的生動例子。以老一輩革命家為例,譚嗣同先烈為變法以死抗爭;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一生持之以恆;李大釗先驅“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歷史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胸懷天下,放眼未來,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喚回中國讀書人的胸襟和眼界。

三、豐富學生的氣質內涵

受時代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今學生的知識容量嚴重不足,言行舉止很不得體。沒有足夠的知識充實自我,學生普遍缺乏內涵,看上去很膚淺。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浮躁的情緒和華而不實的外觀。具體表現為缺乏同情心,心靈不純潔,很多學生目無師長,也不關心他人和社會;在言談舉止上很輕浮,坐立沒有最基本的規範姿勢,缺乏傳統文人追求的那種儒雅氣質。儒家的理想人物以孔子、董仲舒、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文天祥、程顥、程頤、朱熹等為代表,他們充滿智慧,博學多才,文武兼備,運籌帷幄,揮灑自如……滿身洋溢着儒雅風範,是教育學生的榜樣。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古典小説等文字意境;中國書法作品、文人畫的志趣意境;古代玉器、瓷器的審美情趣,也是對學生進行氣質教育的素材。我們要培養學生必要的儒雅體態,文明的語言談吐,雍容大度,落落大方。

四、鍛鍊學生的意志毅力

當代學生缺乏毅力,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質,做事往往草率了事或半途而廢。司馬遷對遠古傳聞逐一做了實地採訪考證,終成史家之絕唱《史記》;祖沖之經過繁瑣枯燥的計算,憑着難以想象的毅力,終於精確計算出圓周率;李時珍歷時27年,走遍大江南北不懼路途險惡,長途奔波,不畏艱險攀登絕壁,不畏嚴寒酷暑,不顧自己身體安危,親自觀察、辨別和嘗食藥材,著成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曹雪芹嘔心瀝血著《紅樓夢》不下10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寫《資本論》前後歷時40年;貝爾發明電話從理論到實踐幾乎是從零開始從想象開始的……這些事例都説明成大事貴在堅持,我們歷史課就是要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意志品質,在具體教學中要注重鍛鍊他們的毅力意志,為將來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歷史課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視,它關係到學生的成才;關係着國家的振興;關係着民族的興旺。我們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肩負起一個歷史教師的育人職責,培育好一點新人。

篇二:歷史教學的相關論文

一、通過史學閲讀,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1。不斷提升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而閲讀是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重要一步,歷史教師的閲讀是另一種備課方式。

歷史專業教學雜誌對最新史學研究動態進行介紹,以及對教學改革成果的關注,並對課堂教學每一個細節進行探討,幾乎可以説是歷史教師獲得視野和判斷力的“捷徑”。

從備課、上課到教學研究,正是這種視野和判斷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師的成長。

2。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由於教師年齡的增長,歷史教師普遍出現專業知識日益陳舊、知識面日益狹窄、知識量儲備不足等現象。

如果一位教師具備了追蹤歷史學科學術動態發展的能力,具備了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

那麼他所儲備的知識必定兼具了現實性和專業性,他的教學設計也將具有創造性。

史學閲讀將會給原本的教學設計注入活力、開拓視野,使得教師的設計更顯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也將激發學生的興趣。

而獨特的設計將更有助於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能力。

二、藉助史學閲讀材料,完善課堂教學設計

1。史學閲讀為備課提供思路和素材

課堂實踐發現,國中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有限,所知史料甚少,對史料的解讀能力也有待提高。

課堂討論因無法呈現有力的史料證據而顯得侷促,教師對歷史材料的運用還主要侷限於課本材料和常規材料。

史學閲讀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和新鮮血液。

如在講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通過閲讀大量專業論文和歷史書籍,對微課“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的'設計有了新的發現和思路

有這樣一段材料十分有趣:相比清朝政府對輿論宣傳的漠視和放任,日本則是全面操縱了現代化傳媒工具,在新聞通訊全球化初見端倪的時候,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木版與銅版印製手段、傳統的素描、海報宣傳畫,以及剛剛在媒體中運用的攝影術等手段,全方位控制了輿論。

反覆的傳播影響了社會公眾和國際輿論,在這個戰場上,他們佔盡優勢,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軍的敗局。

這段材料來自於萬國報館編著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原來在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中,輿論戰已經是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因素,思維的火花閃現,備課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原來一直強調清政府的腐壞是戰敗的原因,事實上是不全面的。

通過歷史閲讀,教師可以看到較全面的史料,進而有助於教師本人對歷史的認識,有助於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

2。史料設計推進和生成課堂教學

在史料方面,教師首先要完成“豐富歷史細節”這個任務,儲備更真實、更豐富、更多元的史料,然後再選擇一些史料進入課堂,引導學生使史料意義化、理性化和內省化,實踐“求真”的教學觀念。

只有在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談論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才具有意義。

歷史教師只有通過歷史閲讀,才能真正實現“用教材教”。

三、選擇史學閲讀材料,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1。提升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思維訓練,而史料是訓練思維的最好抓手。

以微課“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為例,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戰敗是體制落後造成的,需要充分而鮮活的史料,因為體制本身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國中生而言,如何把體制落後這個概念具體化、生動化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認真考慮的。

例如可以從中日海軍機構對比入手看中國體制落後,使學生明白國家機器的運轉,尤其是軍隊機構的運轉是戰爭勝敗的關鍵,機構的多元化必然帶來戰時指揮的混亂不清。

清政府軍事體制的落後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引發學生思考。

2。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將看到的史料變成學生練習的題目,這是史學閲讀利用的一種方式,它注重的是一種創造性學習,是在別人搭好平台的基礎上,結合了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學習。

通過持續性的訓練,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史學閲讀貫穿於教師的備課活動、教學設計、新課教授和習題訓練等各個環節,是歷史教師終身學習的方式和方向,也是歷史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

如何利用史學閲讀服務於教師、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學,可以説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篇三:歷史教學的相關論文

一、歷史微課資源一般包含的要素

一是教學需求分析。

教學需求分析是可以單獨的或嵌入視頻的文本形式,用於幫助學生了解微課資源的歷史背景與要解決的歷史教學問題。

它包括學習者起點水平分析、學習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等等。

二是教學視頻。

教學視頻是微課資源的核心。

根據具體的歷史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視頻教學內容一般有以下教學步驟:第一,學習導入,通過提出問題、設置疑問等方式導入即將學習的知識點,並帶領學生回顧有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第二,闡述與解釋,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識點,圍繞新知識點進行講解闡述或操作示範。

第三,歸納提升,注重對規律的總結和提升,側重於歷史學科思維的培養。

三是練習與測試。

練習與測試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微課資源中的知識點的重要環節。

一般是圍繞微課資源知識點設置相關檢測題,以單獨的或嵌入視頻的文本形式呈現。

四是相關學習資源。

圍繞微課知識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其他相關的資源,包括視頻素材、多媒體課件和網頁等。

與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相比,使用微課資源的歷史課堂教學具有短小精緻、化繁為簡、簡便實用、易於學會、隨時隨地、形式多樣等優點,它帶來了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翻轉———把“先教後學”的傳統順序翻轉為“先學後教”,非常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當然,微課資源用於歷史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侷限性。

二、歷史微課資源的侷限性

一是微課資源比較適合知識的講解,不太適合歷史學科的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等。

學生能“理解什麼”不等於他們“能夠做什麼”,更不等於他們“能夠做好什麼”,所以,微視頻在歷史學科教學實踐中不利於學生自己的問題生成與創新。

二是微課資源難以呈現或取代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碰撞、互動與分享等,而這些正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部分。

三是微課資源比較適合歷史學科低階層次歷史思維的培養,難以滿足高階層次歷史思維的培養。

學生使用微課資源,能夠知道和理解教學內容,在課堂中他們能開展學習,學會應用,這僅僅涉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認知領域的前三個低階層次,即知道、理解和運用,並沒有涉及後三個高階層次,即分析、綜合和評價。

過分注重低階層次思維的培養,忽視高階層次思維的培養,不利於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提升。

四是微課資源準備對歷史教師要求較高。

微視頻製作包括選題、設計、方案、預錄和評審等步驟,期間真正用於拍攝的時間並不長,而前期準備非常耗時,要求非常高。

五是微課資源應用對學生要求高。

學生務必事先自覺觀看和理解微視頻,否則將會影響後續的課堂練習和應用。

如果學生一天需要觀看幾門課程的微課資源,將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六是學生長期與電子屏為伴,用眼過多,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不可否認,微課資源的確能翻轉教與學的順序。

但是歷史教師不能機械地盲目追趕所謂的微課教學潮流。

微課資源絕不只是一課教學的簡單微縮化,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哪些內容最適合採用微課資源,這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理性思考微課資源的教學價值。

三、歷史微課資源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是歷史微課資源應該更適合於一些難於理解、需要梳理、有待點撥的歷史教學內容,諸如史學理論、歷史概念、專題複習、解題指導等內容,更能體現微課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魅力。

二是歷史微課資源目前主要用於教學內容的講解,類型比較單一,應該進一步製作成問答類、討論類、探究類、實驗類等多種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三是歷史微課資源製作應該從注重低階層次思維的培養轉變為低階層次思維和高階層次思維的培養並重。

四是歷史微課資源應該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並重。

當然,只有通過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才能對上述問題做一個客觀公正的回答,才能客觀評價微課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