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多篇】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 篇一

我們學校的大多數學生家長常年都在外打工,可以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學校。所有班級都是留守兒童班級。

我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大多數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 有一些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舅等監護。監護者多采用溺愛或放任的管教方式。多給物質上的滿足,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束縛和引導。監護者和留守兒童之間很少溝通。使得兒童容易養成任性、孤僻、內向等不良的心理行為。

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學習一般或較差。由於監護人重養輕教,大多數留守兒童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大多不理想。

2、道德品質較差。由於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監管和教育,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又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如:愛説謊,不講衞生,不講文明,悄悄拿同學的東西等。

通過多年的摸索,我總結出了以下幾條教育留守兒童的方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共勉:

1. 充分了解學生。

只有對學生性格、品質等各方面充分了解,才能懂得如何教育、引導。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了解學生:

(1)通過父母或以前的老師瞭解。一接手這個班後,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於瞭解到的情況我會及時、詳細地記錄好:班上有幾個單親或重組家庭,有哪些父母身有殘疾或體弱多病等等。

(2)通過同學生本人談心瞭解。

(3)通過平時的觀察、積累逐步瞭解學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平時更需要點滴記錄。因為國中階段是學生高速生長髮育的時期,學生的思想、心理變化都很大,只有平時多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變化,及時並更好地對症下藥。

2. 充滿愛心。

一個好的班主任,必須對班上的學生充滿愛。對留守兒童更是如此。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我們班主任要把真誠的愛融入到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後進生。我平時經常對我班上的學生説,你們父母不在身邊,我班主任就像你們父母一樣,有困難和困惑儘管來找我,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要把問題放在心裏。平時對於學生的優點,要善於發現並加以鼓勵;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能盲目批評。平時觀察要細緻,發現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要及時給予幫助。特別當學生生病時,我一般都會親自帶學生去醫院看病。看完後我都會把他們帶到我房間,並親自倒水給他們服藥,並常詢問病情,看是否好轉。長此以往,不僅當事人會對你心存感激,其他同學也會切實感受到班主任的愛心,逐漸對你產生信任感,覺得你言行一致,的確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他們有什麼心理話也願意同你説,也樂於接受你的教育。

我班曾有這樣一位女生,對學習不大感興趣,平時經常範一些小錯誤,時常會受到我的批評教育。因此在她心裏覺得我有些不近人情。但有一件小事卻讓她徹底改變了對我的看法。有一次她自習課隨意講話被我發現後,我把她叫到我房間來談心,瞭解她為什麼喜歡講話。恰好這時有一位生病的同學來我這兒要些開水服藥,我親自為這位同學清洗了杯子,並倒好開水遞到他手上,還詢問了他的病情。這位同學走後,我繼續與她交流,並要求她寫一份心得體會。在她寫來的體會中,我看到了這樣兩句話:“我原以為你是一個冷血動物,可現在我才發現你是一位多麼有愛心的班主任。” 從此以後她的不良習慣慢慢改變,思想和學習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3. 愛中有嚴。

班主任不僅要給予學生關心、愛護、幫助、鼓勵,而且也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嚴加管教。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只要發現學生犯了錯誤或有不良習氣,就要及時加以批評教育,正確引導,要從小事抓起,不能認為像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種小事就可以不管。

同時要做到嚴而有度。“度”就是範圍、分寸。班主任對學生的要求嚴但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嚴要有分寸。同樣錯誤——作業未能及時完成,一貫表現好的學生一定有其客觀原因,而普通學生就很難説了。班主任對待這樣的學生,就不能簡單、草率地批評完事,而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嚴格要求學生,這個不同方法就是度。如果班主任嚴而無度,亂嚴一氣,勢必會有不好的效果。唯有做到寬嚴適度,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

4. 勤字當先。

為了及時把握學生的動態,平時我做到“三勤”。即眼勤、腿勤、嘴勤。眼勤、腿勤就是常去教室、寢室看看、轉轉。我每天只要沒有課,都要去教室外看看,觀察學生上課時的表現,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嘴勤就是要多和學生談心,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和學生接觸多了,師生之間會漸漸產生濃厚的親情。

5. 多與家長溝通。

留守兒童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必須與家長密切聯繫,加強交流,才能教育好留守兒童。同家長的交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面談。大多數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前才回家。,我主要利用這一寶貴時機,儘可能抽出時間與家長面談。把他小孩前一學期的表現如實告訴家長,特別是對於小孩發生的性格和心理上一些變化及時和家長溝通。希望能找出原因,以便採取最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還有少數家長平時也會回家一兩趟,只有我發現我們班有家長中途回家了,我都會及時同他們聯繫,要求面談。二是通過電話交流。每學期同每位家長不少於一次電話溝通。特別是那些平時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有的甚至每週都會與其家長聯繫,及時告訴家長一週以來他小孩的表現情況,逐步校正他的一些不良習氣和性格缺陷。

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對於我們所有班主任來説是一種困難,但更是一種挑戰。我相信只要我們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勇於拼搏的精神,一定能探索出一條適合留守兒童教育的新路。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 篇二

摘 要:留守兒童已經成為倍受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國留守兒童存在學習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問題,筆者對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人口流動;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

在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羣落——鄉村留守子女。我們把這些孩子稱為農村“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所指兒童,是14週歲及以下的兒童。

一、我國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流向是由鄉村到城市的流動。與此相對應,留守兒童也主要分佈在農村地區。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達86.5%,農村留守兒童佔居絕對多數。按照全國3億6千萬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沒能與父母共同生活。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留守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學習較差。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心理障礙。留守學生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4.價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淪”、“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

留守兒童存在以上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城市化的進展以及農村富餘勞動力的產生,使人口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長期形成的城鄉壁壘使農民工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就學,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本身收入不高,居無定所,無法負擔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費用。

從家庭來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觀念淡漠和社會不良風氣,對這部分學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較高,家庭環境相對優越,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對學習無所謂,這些孩子認為學習不重要,將來也能出去打工照樣能掙錢;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爺爺奶奶的寵愛讓他們形成了驕橫、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學校不遵守紀律、自由散漫、看黃色錄像、搞幫派、談戀愛;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親戚家長期寄養,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羣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從學校來看,現在的學校並沒有特別注意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教育問題,留守兒章在心理髮展上存在的困惑與問題,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對策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迴避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仍在加大,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政府應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女學校。逐漸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學校裏,由於孩子們有着相似的經歷,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

(2)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國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後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兒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讀學生,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可以開展夏令營、社會調查和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針對當前家庭、農村社區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的合作與溝通狀況,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區和學校聯動的運作機制: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培養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學校要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抗挫折和困難的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會應建立農產鄰里管護網,做到每個留守兒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做到各負其責,及時溝通、及時瞭解,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4)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係,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繫,隨時瞭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民工及其子女是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羣體,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當前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中的難點之一。當前必須立足於城鄉平等和城鄉統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歧視,建立城鄉一體和公平的義務教育體制,為千千萬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創造條件。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 篇三

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最深的體會是:農村“留守孩子”的問題令人深思。

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貧困的農村山區,勞務輸出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為他們供孩子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可是,打工族下一代教育卻遠離了父母,一些打工族將孩子或留給父母或託付給親戚或讓孩子獨自留在家中。由於缺少父母關愛和監督,這些孩子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甚至養成不良習慣,大部分“留守孩子”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存在嚴重的問題,“留守孩子”現象也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已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的孩子的缺少特別的愛。

就我幾年來的班主任工作發現“留守孩子”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培養患上種種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棄,讀書上進的觀念淡薄,認為讀書無用。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天南地北掙錢,於是厭學甚至逃學,易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

在實際教育管理“留守孩子”過程中,學校、家庭也面臨着許多棘手的問題:如溺愛放縱教育難,缺少看護、安全難;隔代管教監護難等。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對“留守孩子”的教育更要多一點關愛,多一點方法,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同學的愛,集體的温暖,從中受到感動。再對其導之以行就容易得多。比如:我們八(3)班葉帥同學本身是一位聰明機靈的男生,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而對孩子產生負疚的心理。在物質方面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因此沒有了約束,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氣,進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喜歡在逃學中找樂趣,成為日不進校,夜不歸宿的流浪漢。當奶奶對他進行批評教育時,他往往用出走、自殺等過激行為來回應,甚至拉幫結派形成 違法亂紀之事。我耐心與他交談過,也曾經嚴厲地批評過他,但他只能堅持一會兒,隨後老毛病復發,我的教育方法失靈了,為此我大傷腦筋。當我從側面瞭解到他如此不聽話還要在學校混日子的目的是想混一個國中畢業證將來好考兵,他唯一的夢想就是當一位英姿颯爽的軍人時,我把握機會找他談心,找一些有關軍訓或軍紀故事錄像帶和他一起看,並邊看邊與他談心:“五一快到了,要發展共青團員了,大多數非團員都積極爭取,你想爭取入團嗎?”只見他微笑着含羞地低下了頭小聲説:“我如此調皮能行嗎?”我扶摸着他的頭説:“只要你爭取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果然,我發現自那以後居然沒欠作業,也不曠課,上課也有了進步。是爭當共青團員的活動激勵着他,説明他有上進心,並不甘落後。我首先讓同學們 根據我定的標準評選新團員。當然,他榜上有名。評選後,我請他到前面來,先讓他談一下感受,然後摟着他的肩膀説:“葉帥同學原來有不少缺點,但在這段時間進步很大,教師願意投他一票,同意他加入共青團。教師相信他加入共青團後進步會更快,同學們相信他嗎?”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他當選了。下課後,同學們七嘴八舌告訴我,葉帥哭了,我忙問他,他告訴我,他很感動,沒想到他平時學習表現都很差,教師和同學們還這麼相信他。我又讓他説今後該怎麼辦,並讓同學們監督。果然,加入了共青團後他的進步快多了。

有人曾這樣形容班主任:“他是火爐中燃料的點燃者和持續燃燒放熱的保護者。”如果班主任工作不得力,燃燒的爐火也將熄滅。如果班主任懂得恰到好處地散發光與熱,播撒愛的種子,就會培育具有良好品質和健康人格的人才。

給特殊的孩子特殊的關愛吧!用愛心為特別的孩子撐起一方晴空。愛似一股涓涓的細流雖無聲,卻能夠滋潤乾涸的心靈。雖平凡,卻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驚人的偉大。近幾年以來,我一直把自己成為部分學生的代理家長。經常交流,隨時掌握“留守學生”並定期走訪,與監護人交流及進反饋孩子的具體情況,幫助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比如我班有個男生夏天天,從去年進七年級時父母就在外打工,孩子交給外婆看管,外婆七十多歲,孩子要錢要多少給多少,也不問幹什麼,有時還向姨娘、舅父借錢。錢多了就想心思上網、賭博、玩遊戲等。在家騙外婆,在校騙老師,經常請病假或事假,後來錢花光了就有偷或從同學強要等不良行為發生。老師批評教育都無濟於事,他還理直氣壯地説:“父母都不管我,你管得着嗎?”上二年級初沒有哪個班敢要,最後沒辦法校長出面把他放到我們八(三)班。我當時也是硬着頭皮接收了這位特殊的學生。開始一週表現還不是很出格,我總是特別關心愛護他,認真地檢查輔導他的作業,關心他的生活和身體,有一次他生病了我馬上用摩托送他到醫院開藥、打針,回家後叮囑並幫他倒水吃藥。即使是這樣他的老毛病還是沒改。開始請假了,我馬上到他家去了解情況,發現有問題後認真説服教育,但效果不明顯,沒辦法我只好耐心地與他促膝談心、交心,從生活上有意識地走近他,和他一起吃飯,一起活動,甚至於在我的辦公室安排一張牀,讓他和一個較聽話的學生一起睡。經常向他的父母反饋他的行為表現。讓他父母多與他交流溝通,並主動要求父母把他的生活費交給我保管。他隨要可以從我這兒隨拿,並通知親戚和外婆不要隨便給他錢。從那以後,賭博、上網、請假現象都沒有了,並且學習態度也大大改變了,各科老師都反映夏天天上課不吵也不做小動作了。在一次班會推薦班級記分委員時,他居然當選了。從那以後,他的自信和自律更有了明顯的進步。

托爾斯泰説過,如果教師既愛他的事業,又愛他的學生,那麼他就是一個十分好的老師了。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友愛的春風吹開學生的心扉,温暖孩子的心房,讓我們為人師者都獻出一點愛心,為我們的上帝——特別的學生們撐起一方晴空!

給特殊的學生更多的寬容吧。寬容是一種信任和激勵。因而信任會化作一種力量,激勵學生自省、自律、自強、寬容也是一種仁慈和關愛。身為人師的班主任,如果認定一個學生已不可救藥,那麼就會使他變得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因為同學們看不起,老師看不上的學生是容易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如果認為一個學生是塊璞玉渾金,缺的是雕琢而已。儘管他身上有些小錯誤,那麼用你的寬容使他自律、自束、自策,他會變成一塊璧玉的。比如,去年我班有一位女生,父母離異,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再嫁了,六十多年的奶奶與她相依為命,生活不寬裕,父親又沒錢回家,對她讀書也不很支持,總是説別人閨女家像她那麼大一年能掙好多錢。或許是有意不給錢她讀書的,她的學習原本很好,也很努力,可後來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甚至於想放棄學業。但她又十分仇恨自己的父母愚昧無知,想通過讀書出息,矛盾使她開始封閉自己的心扉,不與同學交往,獨來獨往,經常偷同學的學習資料、學習用品及學生的零食,甚至於有意破壞同學們的學習工具。她的內心除了學習都是仇恨,有幾次我暗地裏從她的桌子或牀鋪上查出同學們遺失的東西,但我沒有聲張,只是買了同樣的或不一樣書籍或用品送給她,把同學們的東西還給同學們。星期天經常買許多水果和零食去她家看望她的奶奶和她,才瞭解到自從父母離異後,她對奶奶也很粗暴,稍不如意或要錢沒給就對奶奶大喊大叫並亂摔東西,把家裏能摔的基本上都摔光了,奶奶也很無奈。回家後,我把這些情況通過手機向他父親反映後,她的父親簡單地回答説:“叫他不要讀了,出來打工,讓她自己養活自己吧!”我一時茫然了,憤怒了,不知如何面對或責罵如此不負責的父親。後來我還是壓制住怒火對她父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長途電話交談。我説了許多許多,教書以來我還從未通過手機與一位家長談那麼長時間。當時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但責任更重大,一不留神也許就是面臨一個少女失學且失足的可能啊!那樣多令人痛心疾首啊!後來她的`父親在我的勸説和責問下答應定期與孩子聯繫並寄回生活費,從那以後我就帶着她與我同吃同睡,經常給她做好吃的買好資料和學習用品等,經常與她父親保持聯繫,同時也要求父親多與她溝通聯繫,使她體會到父愛。一段時間以後,終於看到她經常露出燦爛的笑容,再也不拿別人的東西了,並且經常與父親聯繫,學習也變得積極主動,有了自信,每次考試都名列前五名,他父親也經常打電話向我表示感謝。

挽救一個學生的過程雖然是又苦又累且煞費苦心,但結果會讓你深深地感到寬容是一縷陽光,愛心是一絲春雨,她照亮了學生的心扉,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寬容愛心是一粒愛的種子,會在學生的心中萌芽。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讓我們都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吧,對特別的孩子更要有特別的寬容特別的愛。

淺談對留守孩子的關愛論文 篇四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羣體,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們的生存和成長現狀令人擔憂。如影響留守兒童生活生存技能的養成,妨礙留守兒童社會規範的內化進程,導致留守兒童價值體系的扭曲,等等。為此,要引導留守兒童家長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強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合作,但關鍵的是要結束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生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社會化

農村“留守兒童”是因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快速轉移而產生的一個龐大的特殊羣體,其成長狀態直接影響未來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持續穩定與發展,而生活和教育資源的缺乏,特別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的現狀令人擔憂。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現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與其監護方式有着直接關聯,同監護方式相對應,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1.單親教育家庭

出於對兒童生活照顧等方面的考慮,在家裏需有人外出務工時,往往會考慮父親或者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從而形成了隱性的單親家庭。並且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影響,女性户主隱性單親家庭所佔比例更大。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擔所有繁重的家務和農耕勞動,致使她們身心疲憊,導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溝通與交流,這對兒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單親監護人文化素質往往偏低,使得他們不能恰當地選擇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監督和輔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使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出現更多的障礙。

2.隔代教育家庭

這種情況是指父母外出務工後,將孩子留給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由祖輩承擔留守兒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責任。這種教育模式在祖輩具有養育經驗豐富、社會閲歷廣泛的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表現在:第一,隔代監護的祖輩既要受田間地裏的勞作之苦,又要照顧孩子的穿衣吃飯,體力和精力消耗過度,同時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學習輔導上顯得力不從心。第二,由於代溝現象的存在,祖輩與孫輩之間對角色的期望與領悟存在重大差異,彼此之間互不理解,以至於在留守兒童出現性格變化或者心理問題時,祖輩們難以及時察覺。第三,溺愛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護孩子的錯誤。這種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交往中缺乏溝通能力,在舉止上缺乏文明和禮貌。

3.上代教育家庭

這種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親、鄰居或朋友來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承擔留守兒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顧同隱性單親家庭差別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卻更加糟糕。表現在:第一,親戚朋友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分寸難以把握,過分嚴厲容易傷害孩子自尊心,造成牴觸情緒;過於寬鬆又容易放任自流,達不到教育效果。第二,從留守兒童個體來講,內心情感容易處於壓抑狀態,不利於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這是農村地區針對留守兒童現實,通過建立寄宿制學校以彌補和緩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足問題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有利於孩子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但卻不利於孩子個性的成長,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家庭親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消極影響

家庭教育對兒童順利實現社會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農村留守兒童卻處於“家庭教育真空”的狀態,這對其社會化進程會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

1.影響留守兒童生活生存技能的養成

第一,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將留守兒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願(也不敢)讓其從事必要的生產勞動,甚至是洗衣做飯之類的家務勞動。這就直接妨礙了留守兒童勞動習慣的養成,導致了他們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雙方長期缺位,監護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難幫助留守兒童制定科學合理的家庭學習計劃,使得留守兒童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減弱。第三,農村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後,往往產生孤獨、失落、膽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問題,這將極大地影響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時,父母外出後,留守兒童與老師和鄰居的接觸減少,使其在社會交往中缺乏正確的指導,不利於交往能力的培養。

2.妨礙留守兒童社會規範的內化進程

作為社會初級羣體,家庭實際上是兒童接受啟蒙教育的學校。一個社會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會規範都要通過家庭的傳授和影響才能知曉。父母的長期缺位,導致了留守兒童不能順利地實現規範的社會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現出失範現象。如:第一,由於外出父母想管沒法管,臨時監護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兒童在幾乎毫無限制的狀態下生活,這就助長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性格,使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為是和自私自利,行為上蠻橫霸道及我行我素,傳統美德嚴重缺失。第二,監管的不力和引導的缺乏,使得留守兒童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漠視法律法規現象在留守兒童中比較多見,打架鬥毆甚至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一些地區“二元一未”(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農村留守兒童佔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導致留守兒童價值體系的扭曲

第一,隨着城鄉交流的增加和社會流動的加速,各種價值觀念對農村居民衝擊越來越大,傳統鄉風民俗的影響力減弱。同時,一些打工父母將新的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等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帶回家鄉,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標準,妨礙了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第二,打工經濟的繁榮使得一些父母急於通過務工緻富的心態迅速膨脹,他們忙於打工掙錢,忽視對兒童的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時出於負疚感,他們往往採取增加零花錢等物質補償的方式去“贖罪”,這就更助長了留守兒童享樂主義人生觀的養成,形成好逸惡勞及奢侈浪費等惡習。

4.造成留守兒童角色行為的偏差與衝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較中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艱難與困苦,所以他們總是希望其後代超過自己,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往往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而他們本身文化素質又往往偏低,對孩子的監管和教育缺乏科學方式,這就造成了兩輩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兒童的叛逆心理較嚴重。第二,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約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兒童理不清學習和玩耍的關係,一味貪玩;把不準好人與壞人的界限,胡亂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調適,導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敗。

三、破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立即行動起來,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緩解並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1.前提――引導留守兒童家長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強化家長的教育責任感,使其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法國著名少年節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親情的關愛勝於經濟上的補償,這就要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加強與孩子的聯繫,在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中增進情感,準確把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矯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後,監護人與留守兒童朝夕相處,其言行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會超過父母。所以要加強宣傳,強化監護人的教育責任感,促使其轉變“重養輕教”的傳統觀念,讓他們真正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養責任,做到在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和身體健康的同時,更加關心其學習和心理健康。

2.途徑――加強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作

兒童必須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共同影響下才能完成其社會化。所以,當家庭教育缺失時,就要通過加強與學校和社會的合作來彌補留守兒童社會化之不足。

首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所編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説。幾乎在所有國家,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在哲學家和道德學家那裏,在大多數教育理論家和理想家那裏,都可以找到這個教育理想”。從這種理念出發,就要求學校必須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幫助,比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提供更多適合兒童的圖書雜誌,增加兒童娛樂設施,增設針對兒童的心理課程,保持與留守兒童監護人的順暢溝通,等等,盡一切可能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其次,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農村社區是熟人社會,作為熟人社會,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故可考慮建立農村社區教育體系及留守兒童活動中心。一方面,可讓留守兒童在共同活動中增進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選取有責任心的長輩代替留守兒童的父母,增強留守兒童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還可以開展校內“手拉手”活動,打破留守兒童只和留守兒童交往的壁壘,開展城鄉學校“手拉手”活動,使孩子們增強相互理解,培養孩子們的團結互助意識,使留守兒童儘快融入到集體中去。

3.根本――結束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生活

從長遠來看,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應着眼於從根本上結束他們的留守生活。首先,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增強小城鎮對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引力,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就能走上富裕之路,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也是減少留守家庭,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關鍵所在。其次,留守兒童羣體的大規模存在,同我國傳統的二元體制密切相關,現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鄉壁壘,擴大了城鄉差別,限制了城鄉資源的良性互動,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們不得不選擇同孩子分離並將孩子交由父母或其他親戚照管。所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户籍制度和就業、教育及社會保障等體制人手,加大破除城鄉壁壘的步伐,從根本上結束留守兒童的留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