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磨課總結【新版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8K

磨課總結【新版多篇】

磨課總結 篇一

教學生涯中首次參加這麼精細的磨課活動,收穫頗豐,感慨良多。 深刻明白要想磨出一節好課,需要經過無數次的試教、研磨,進行不斷的修改。通過備課研討、修改教案、觀課評課等一系列教研活動, 我感受到集體磨課的巨大力量。我珍惜每一次聽課以及與研修小組老 師們交流的機會,尤其是聽了劉老師對自己上課的反思及聽課老師們 的評價,使我有許多的感想和收穫。下面談一談我在磨課活動中的認 識和思考。

一、找準結合點,讓學生主體參與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學 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 通過對教案的反覆修改,讓我深切體會到只有充分關注學生,突出學 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二、強化主體意識,培養探索精神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低起點,多層次的訓練,真正使每一 位同學的智能得到發揮,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 要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面向全體設計問題,給學生創造思 維的情景,就是要圍繞學習的主線去開展教學,在學生的認識情趣、主觀意識中去開發課堂。

三、注重評價研究,增加課堂活力

新課程呼喚充滿活力的課堂,提倡“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評價。 國小生非常看重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語言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 極性、主動性;教師的評價要做到語言簡潔,客觀具體,要能讓學生 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既不能 一味的肯定,也不能一味的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 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

四、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劉老師的課堂根據學生學習的規律和年齡特點,通過教師的“教” 和教師的“導”,把有關學習方法的概念和理論,科學地變成學習過 程中可供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按計劃有 序的進行學習。

磨課總結 篇二

我們組《植樹問題》的課例打磨過程已接近尾聲,在磨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究如何運用一一對應,建立植樹問題模型。研究如何設計數學活動的生活化,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靈活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這一專題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磨課的過程緊張忙碌高效。

回顧整個磨課過程可以看出,我們研修組在指導老師楊麗老師的引領下,經歷了一個科學而規範磨課的過程:首先,確立研究專題,制定磨課計劃;接着,梳理教學內容,選定執教課題;然後,全組進行課例打磨;最後,整理觀課資料,做好磨課總結。整個過程,我們組的每一位老師積極投入、坦誠相待,相互評議,相互學習,相互交換意見、心得、體會。我們的每一位老師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輕的他們都辛苦着、忙碌着、收穫着、耕耘者、幸福着、快樂着正如老師們一篇篇的“磨課總結”中寫的那樣、、

二、課例打磨的過程穩步紮實。

反思“植樹”的磨課過程穩步而紮實。

首先磨課開始首先帶領全組學習磨課流程操作以及理論學習。通過相關理論和操作流程的學習,指導研修實踐,規範磨課行為。第二規範磨課行為。在磨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組經歷“三次備課兩次打磨”的磨課過程,而且每次觀課活動都做到:召開課前會議,確立觀察維度,落實教學目標,進行課後研討,反思總結提高,撰寫觀課分析報告。在在一次次的打磨過程中教師們營造了濃郁的教研氛圍,促進了教師成長,磨出教師的創新精神。

三、有效構建“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研究中,我們以“植樹問題”為課例,通過對“植樹問題”的課例打磨,探討了一條構建應用問題“數學模型”的根本途徑:“植樹問題”的解決過程即“植樹模型”的建構過程。教學“植樹問題”時,遵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理念,我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第一教學環節:創設生活情境,發現提出問題這是“建模準備階段”;第二教學環節: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決問題這是“建立模型階段”;第三教學環節:應用遷移拓展,體驗數學價值這是“運用模型階段”。由此可知,“植樹問題的解決”和“植樹模型的建構”相依相惜、形影不離。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建構“植樹模型”,在構建“植樹模型”的過程中解決“植樹問題”,實現了“模型構建”與“問題解決”的和諧統一。“數學建模”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又是一種數學思想方法。主要價值在於:引領學生經歷“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數學建模過程,培養建模意識;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解決過程,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形成解題策略,積累解題經驗,獲得數學思想方法,寓“四基教學”於“模型構建”之中,實現“四基教學”與“模型構建”的和諧統一。

課例《植樹問題》,我們設計了一明一暗兩條線:明線是指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動經驗,即“植樹問題”的本質內涵、分析思路、解題方法、數學模型等;暗線是指數學思想方法,即解決“植樹問題”時,學生運用並形成的模擬與實驗、操作與畫圖、摘錄與列表、分類與比較、綜合與分析等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策略,及其數形結合、數學建模等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將教學

“數學四基”有機地融合於解決“植樹問題”之中,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落實“四基教學”,突出“思想方法”,實現數學“四基教學”的和諧統一。

四、設計數學活動的生活化,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靈活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

研究中,我們以“植樹問題”為課例,通過對“植樹問題”的課例打磨,探討設計數學活動的生活化,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靈活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課的導入階段設計了活動,採用讓學生觀察手指的方法,在談話中讓學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和間隔數之間相差1,使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數和植樹棵樹的關係,為新知的學習埋下伏筆,這樣導入還附有生活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透着數學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的探究階段,採用小組合作研究去發現間隔數與栽樹棵數之間的規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看到了間隔與棵數之間的關係,輕鬆地突破了難點,而且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與生活是緊密相關的。這裏的多媒體幫助胡老師輕鬆地突出了重點,而這樣的收效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不及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磨課總結 篇三

磨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反覆打磨、反思,讓一顆沙粒變成珍珠的過程。自從制定磨課計劃之後,全組的老師都異常地忙碌,既要備課上課完成教學任務,又要處理日常瑣事,關注學生的情況,還要參加磨課活動,真個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我們重視每一個環節,關注每一個細節,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

線上教案修改——讀你千遍不厭倦

李老師基於個人經驗,發佈了自己的教案。教案發出後,我們一遍遍地閲讀教案,一遍遍地重讀教材,儘量讓教案和教材相契合,然後字斟句酌,展現自己的課堂構思,提出自己的教學見解。

線下磨課研討——刪繁就簡三秋樹

線上教改修改後,在研修組長尹記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針對李豔榮老師的教案進行了線下磨課研討。大家各抒己見,最後就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達成共識。原設計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遊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等詞語,能運用正確書寫姿勢,書寫“搏”字,把字寫正確寫美觀,這一目標刪去。把“繼續練習快速閲讀課文,練習抓住主要情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目標,改為“從課文的相關語句中感受戰象嘎羧的情懷,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原先的教學流程個別環節不流暢,結合修改後的教學目標將教學流程進行了調整,大致分為四步:直接導入,板書課題;二、交流資料,瞭解課文內容;三、品讀語言文字、走進嘎羧內心;四、總結寫法,推薦閲讀。

第二次備課——千錘萬鑿出深山

文章不厭千回改,磨課在於千遍磨。根據大家的建議,加上自己的推敲思考,反覆打磨,李老師進行了第二次備課,無論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無論是提問的預設,還是學生學習的調控,李老師事無鉅細,做到心中有數。

觀課準備——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組全體成員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觀課的有關事宜。經過商議、討論,確立了觀課的角度。為了觀課更加科學合理、易於操作,我們還制定出觀課表格。主要從教學的目標達成度、教師的課堂有效提問、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等幾個方面觀察,老師們根據自己的觀課角度,精心做好準備,熟悉操作步驟,做好詳細記錄,掌握第一手資料,便於總結與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應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李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時時關注學生,注重教給學生方法,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體現出許多亮點。《最後一頭戰象》篇幅較長,李老師用一條主線貫穿全文:從哪些地方看出它是一頭戰象?學生各抒己見,沒有固定順序,完全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補充、更正、討論,學生沒了約束感,氣氛相當活躍。尤其是小練筆訓練:嘎羧久久的站在江邊凝望着,它都望到了什麼?更是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表達的慾望。精彩的回答源於老師不會強加給學生自己的理解,學生有了被肯定的愉悦感。

經過千淘萬濾的辛苦,才有收穫真金的喜悦。全組老師參加了聽課和研討評議活動,一致認為李老師能圍繞研究主題和學科目標,把握教學起點,在預設中生成,展示了一節精彩的課堂。

教海探航路漫漫,“磨”你千遍不厭倦。“磨課”,是精益求精的教學歷程和反思,更是充滿智慧的教學實踐和創新。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更新,一次次收穫,在困苦與彷徨中,在希望與欣賞中,磨去了認識的膚淺,磨出了把握教材的深度和高度;磨去了簡單和粗糙,磨出了課堂的精緻與靈動!

磨課總結 篇四

我們研修2組的數學老師們在組長張**老師的帶領下,認認真真的進行3周的探討與交流,終於完成了三年級數學上冊《筆算乘法(不進位)》的磨課過程,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經過了3周的歷練,在專家和老師們的集體智慧下,我這個普通的一線教師,還是覺得自己明白了許多以前從未深究過的東西,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首先,深層次的研究了計算教學中,算法和算理結合問題。

以前的計算課教學,雖然也認真的看了教材,但是對於算法和算裏的結合,非常的淺顯,往往注重的是算法,可是至於為什麼這樣算,學生還是含糊説不清楚。經過這堂課的研究,我才真切的知道,算理是算法的基礎,只有明白算理了,學生才會之所以然。本節課,有效的使用了點子圖,通過圈一圈,畫一畫,説一説。讓學生經歷算法多樣化,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然後優化出簡單有效的算法,再對照點子圖,説説這樣算的原因,使抽象的算理有了具體形象的依託,學生表達起來也就簡單的多了,避免了空洞的説教。

其次,課堂教學中學生交流反饋問題,要突出層次性。

平日的教學,自己有些隨意,對於課堂教學的細節問題,思考的有些欠缺,也就出現了不少問題,在學生交流反饋問題上,因為老師走到學生中間瞭解的甚少,所以,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上,缺乏一定層次性,也就顯得課堂有些亂,同學説過的問題,不停有重複回答問題的現象,使課堂低效了。通過磨課,我學習到了要走到學生中間,真正的和學生融入到一起,瞭解學生的學情。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交流反饋時,突出層次性,先呈現給學生的是什麼,心中要有數,這樣學生的認識才會慢慢的有條理性,突出教學的重點,本課中,先呈現給學生的加法計算的方法,然後轉化成表內乘法的方法,最後是拆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的方法,然後將重點放在這種方法上展開,學生一步一步認識到了哪種方法最好,算理在這期間也就慢慢了解了。

再次,教師語言錘鍊問題,應該反覆推敲。

在這之前,總覺得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是比較簡練的,可是其實這存在着很多問題,語言的。前後銜接連貫問題,是否有多餘的廢話?學生回答問題時,課堂評價是否到位,是否給學生正確的引導?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本節課的第一堂課時,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現狀不符,課前的種種預設,還是沒有預設到學生會列豎式,所以自己有些無措,但是下來後仔細想一想,即使這樣,這堂課還是可以進行下去,抓住學生為什麼這樣列豎式展開,相信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而我抓住問題的核心,在我的問題下,學生跑偏了,所以語言的很重要,直接引導了課堂的方向問題。

很感謝學校領導和研修2組的全體老師,他們為這節課獻計獻策,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和我探討,給我指點迷津,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我慢慢成長了,提高了。今後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鑽研教材,嚴肅課堂教學,使自身得到更大的進步!

磨課總結 篇五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磨課活動。通過活動我受益匪淺,汲取了老師們的精華也認識到上課中的不足。細細反思取得以下幾點感悟:

一:深入鑽研教材是上好課的基礎

教材是教師呈現教學藝術的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標、分清主次。磨課的過程首先就是對教材理解的辯論,同組教師對相同教材見仁見智的理解。通過本輪的磨課我對教材的理解進一步加強了。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是上好課的前提

有人説:好課是“磨”出來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課的時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讓執教者自主設計一種教法,第一次試教後,執講者要對自己本輪磨課進行反思,聽課者進行討論。我們組要求聽課者把發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來教,我會如何教”上,

各種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輪磨課中的教學“亮點”,認真分析,進一步完善,促進教師開課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也可以讓其他教師抱着“找刺”的心理,滿腔熱忱地幫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藥苦口利於“行”,分析原因,找出對策,以促使執講者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改進教學行動。執教者再次從上課的各個環節進行反思和自我診斷,吸取各方意見,把別人的教育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不斷的磨練中,教師自然會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課應該考慮到的各

種因素。如此往復下去,何愁教學水平和教學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三、豐富教學手段是上好課條件

一節好課不應該脱離教學實際,教學手段不應該過於花哨,教學評價不應以是否運用多媒體一票否決,這是毫無意義的。通過考查試教的效果,我們能明顯地看到這堂課所運用的多媒體課件在數量、質量以及展示時機等方面存大的問題,進而為執教者更好地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度”。

每一次的公開課,執講者總會花大量的時間製作精美的課件,這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更讓課堂蓬篳生輝。但有時不免做得花哨。但試教磨課後,發現了這個問題,那麼,以後的課件製作中,就會注意這方面的製作弊端。

四、學會精益求精是上好的關鍵

磨課是一個艱苦的反覆修正的過程。在磨課中,先通過自己的學習,吸取精華,加以改造,靈活運用於該課教學及教研之中。對自己的説課、講課認真回憶、思考,向大家簡析自己該課教學的優點和缺點,對某些重要問題作簡要説明,提出某些問題請大家討論,並虛心聽取參與教師的評議,對參與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作必要的解釋,要作好記錄,發現失誤,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總之,磨課活動促進了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個人業務水平,今後我將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磨課中去,不斷地歷練、完善自己!

磨課總結 篇六

研修馬上就要結束了,回首這一個多月的緊張的研修經歷,我感到我獲得了很多很多的東西。

從大的方面來説,我經歷和老師們合作學習,共同研討從而在認識上我明白團隊的力量是我們進步和教學水平和能力提高的能源。在研討中,我們老師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進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從而使我們在這種交流和碰撞中激發了靈感,劇烈的觸動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的思想認識有了巨大的提高。經過研修,我們真正的認識到和體會到學生是我們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夠學,而且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主動去探究,學會主動學習。我想這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課本上簡單的知識。

從小的方面來説,經過研修,我認識到數學計算教學不是簡單的。方法的教授和反覆的機械的訓練,而是要使算法和算理的有效的結合,通過算理進行算法的教學從而使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計算的方法。通過研修,我認識到得數學概念的教學,不是讓學生像鴨子吃蝸牛那樣,簡單的去記憶和背誦相關的數學的概念,而使的我們的數學看上去顯得那樣的食而無味,而是使學生的在生活中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了分析總結,從而得出相關概念和定義。學生對於概念和定義的掌握不是去背誦而是去應用。通過研修,我認識到了數學教學不應該使學生感受到枯燥無味,而是使學生在快樂中去學習,在學習中去感受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樂趣。通過研修我知道了學生的快樂學習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去積累相關的學習經驗,活動經驗,從而使學生真正的會學習,樂於學習。而這個學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我們持續的去關注和實施。通過研修我明白了數學模型的建立使學生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關鍵。通過研修我更是掌握和親身經歷了磨課過程,從而在整個磨課過程中我受益匪淺。

現在研修學習就要結束,我認為這不是繞樑三月那樣簡單,感謝老師和專家的幫助。

磨課總結 篇七

光陰荏苒,一轉眼一個學期又已結束,回顧一個學期來語文組的磨課工作,有耕耘,有收穫,有欣慰,有滿足,也有不足。一學期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簡要小結如下:

一、校本磨課繼續紮實

本學期我組的磨課活動仍然結合我校的“四步走”作文品牌進行,並以此為主題。作為教研組,我們深深地感到,教研組應該始終站在改革浪潮的前頭,為學校的語文教學,為推動學校整體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和才能。因此,本學期,我校語文教研組繼續深入開展校本磨課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紮實上課。磨課做到:結合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結合課題研究,注重成果的推廣應用新。評課做到:上課教師説課、聽課教師議課、骨幹教師點評。真正做到“人人蔘與,人人思考,人人發言,人人受益”。

二、區域磨課由點及面

區域磨課豐富了磨課的形式與內涵,較好的發揮了自身的作用。本學期,我們組參加了吳林教研室組織的區域磨課。由我組的任昭麗、趙慧慧以及賈曉麗老師執教的三節課。在評課過程中,其他學校的老師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此次區域磨課活動,使我們對我校的作文品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無論是執教教師還是評課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三、網絡磨課發揮實效

本學期的`網絡磨課分兩部分,一是按照磨課計劃所進行的網絡視頻以及名師教學實錄的觀摩,二是20xx山東雙對接遠程網絡研修中的課例打磨。無論是哪一種內容的網絡磨課,我組力爭把此作為一項重點進行落實,以最大可能的發揮網絡磨課的作用。

1、本學期我們主要觀磨了網絡上一些優秀的作文教學視頻,如《孫文吉老師執教的《寫一個熟悉的人》,以及專家、名師的課堂實錄,如《管建剛作文講評課實錄》。通過觀摩、閲讀,我們更新的觀念,並嘗試學以致用,借名家名師的經驗,完善自己的習作課堂。

2、在遠程研修的課例打磨中,我組青年教師胡修珍代表我們組執教了《九色鹿》。這次打磨上課,從教學環節處理到課堂語言組織,執教老師都把握得非常到位,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們在感歎之餘也多了幾分思考:一堂好課的誕生除了上課教師的付出之外,離不開諸多老師共同的努力,這堂課確實體現出了集體智慧和個人主體悟性。細想,課例研磨的每一個環節,老師們總會有很多的想法和不同的見解,一個細節都要反覆琢磨,一句評價也要不斷推敲。磨課讓老師們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輪嘗試下來,大家都要細緻地分析問題,尋求對策,思想不斷受到碰撞,研討氣氛異常活躍。

課例打磨將經驗、理論、實踐融為一體,讓我們學習、設計、教學、反思;再學習、再設計、再教學、再反思;繼續學習、繼續設計、繼續教學、繼續反思,磨出了教師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師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師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了教師合作交流的默契。讓教師工作方式由封閉走向了開放,個體的行為變成了羣體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師的教研行為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