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食用菌產業工作總結的報告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6W

2017年在縣委、政府和縣農業局的正確領導下,縣農技中心貫徹落實省市有關專項扶貧項目政策導引,立足縣情制定扶持政策,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培育產業為主線,全面完成各項年度工作任務。

食用菌產業工作總結的報告

一、基本概況

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縣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突破發展。全縣共有14個鎮辦50個村開展了食用菌生產工作,共計流轉土地2467畝,發展食用菌1050萬袋。其中袋料香菇約1000萬袋、黑木耳30萬袋、慄蘑10萬袋、羊肚菌15畝、銀耳1.5萬袋。出產相關產品2500噸(以鮮品計),產值5000萬元。食用菌產業協議聯帶貧困户3055人,人均增收1800元。

二、工作成效

(一)加快結構轉型。按照突出特色、多菌類發展的原則,啟動實施產業升級的“高新特”之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高,即穩定發展香菇,堅持高標準生產,出口創外匯;新,即發展新品種,積極發展黑木耳,探索發展羊肚菌等食用菌和靈芝等藥用菌;特,即發展地方特色,融合板栗產業發展慄蘑(灰樹花)、融合蠶桑產業發展桑枝菌。經過2-3年的努力,使常規菌(香菇、黑木耳)、特產菌(慄蘑、桑枝菌)和新品菌(羊肚菌等)的產業比例達到6:3:1,從“一菇獨秀”轉型到“多菌齊放”,提高食用菌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優化區域佈局。針對區域類型氣候特點,加快建立食用菌優勢區域板塊。一是以永樂、雲蓋寺鎮、回龍、大坪、鐵廠五個鎮為主,重點發展代料香菇、黑木耳基地。二是以月河為主探索發展羊肚菌等稀有品種基地;三是以廟溝為主,重點發展慄蘑、桑枝菌特色菌類基地;四是以米糧鎮為主,採用“電+菇”模式,發展光伏食用菌;五是以海拔800米以上的西口、木王鎮為主,重點發展冷涼山區反季節食用菌生產。全年扶持引導建設8-10個特色示範企業,促進優勢產區、產業板塊、示範園區加快形成。

(三)規範產業發展。全面推行“四統一分兩轉化”種植模式,即統一制袋、統一建棚、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回收,分散種植,將農田轉化為生產車間,將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通過簽訂菌袋銷售質保合同、無償技術指導合同、產品回收合同及優先就業合同來規範園區及和基地建設,夯實制袋企業和農户之間的責任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督促指導,確保合同簽約率達到100%。

(四)豐富發展載體。建立“利益均沾、收益共享”的聯帶機制,豐富食用菌產業發展載體。通過自主發展得補助、入股企業得分紅、產業託管得現金、土地流轉得租金、園區務工得薪金等多種形式,廣泛聯帶貧困户增收致富。

三、扶持資金使用情況

2017年縣脱貧攻堅領導小組共撥付農業局食用菌產業專項扶貧資金425萬元,實際使用資金425萬元。

(一)資金下達情況

(1)鎮安縣脱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下達2017年中央第二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的通知》(鎮脱領組發(2017)77號)於2017年8月2日找付農業局食用菌產業化扶貧項目資金125萬元,分別是雲蓋專鎮巖灣村食用菌項目100萬元,雲蓋寺鎮東洞村食用菌基地設項目25萬元。

(2)鎮安縣脱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下達2017年省級第二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的通知》(鎮脱領組發(2017)89號)於9月12日撥付農業局食用菌產業化扶貧項目資金300萬元,其中月河60萬元、鐵廠50萬元、大坪60萬元、永樂40萬元、廟溝20萬元、青銅關60萬元、木王10萬元。

上述兩項資金合計425萬元。

(二)資金使用情況

上述資金按照“專款專用、保本微利、風險共擔、長期運行”的原則,以入股分紅、產業補助、資產收益等形式發“槓桿作用”促進了貧困羣眾的脱貧增收,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

(1)2017年退出村1個50萬元,具體為鐵廠鎮新聲村50元,帶動貧困户141户。

(2)2018年退出村8個,投入資金143.43萬元,其中廟溝鎮五四村20萬元,帶動貧困户20户;永樂街道辦錫銅、杏樹坡、果園、花甲、中合5個村6處38.43萬元,帶對貧困户86户;雲蓋寺東洞村25萬元,帶動貧困户18户;大坪鎮龍灣村60萬元,帶動貧困户60户。

(3)深度貧困村3個,投入資金111.57萬元,其中青銅關鎮興隆村100萬元,帶動貧困户100户;木王鎮果扎坪村10萬元,帶動貧困户10户;永樂街道辦木園村1.57萬元,帶動貧困户2户。

(4)非貧困村1個60萬元,月河鎮西川村60萬元,帶動貧困户42户。

項目共帶動8個鎮13個村479户貧困户,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存在困難及問題

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農業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有力推動下,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制約了產業發展:一是生產目標過大。因缺乏調研,有關部門在制訂2017年生產目標時超越現實基礎,年初制訂的3000萬袋目標無法實現;二是主體作用未能發揮。羣眾是產業化脱貧的行動主體,但食用菌是新近培育的產業,經濟效益不明顯,羣眾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較慢;三是示範帶動效應不強。由於既定的帶動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示範引領作用沒有充分顯現;四是扶持政策門檻過高。《指導意見(試行)》規定,食用菌產業需要“軟硬兼施”,前期投入較大,貧困户無力承擔。而企業尚處於成長初期,亟需資金支持,但因前置條件過高,無法享受到相關補助。五是缺乏資金信貸支持。食用菌產業尚處於復甦爬坡階段,企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建設和週轉資金,而在貸款對象上,銀行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小微企業缺乏放貸信心;六是缺乏協調管理機構。目前全縣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才從事食用菌產業管理工作,產業規劃管理、政策制訂執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信息收集報送等工作亟需加強。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強政府引導。食用菌在產業化經營中,涉及基地規模化、生產科技化、加工現代化、經營合作化、利益風險契約化、營銷網絡化等諸多方面,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大力扶持是產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設立全縣統一的食用菌產業管理機構,由編辦、人事部門明確相關職責,財政部門列支日常辦公經費,確保日常管理工作常態化運行,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二)優化扶持政策。在既有的扶持政策基礎上,對部分內容予以調整完善。一是調整對貧困户的補助線,激發貧困户從事食用菌產業工作的熱情。二是增加對村集體的補助,增強村集體帶富能力。三是優化對食用菌龍頭企業的補助,增強企業引領能力。

(三)合理確定規模。受脱貧攻堅政策驅動,食用菌產業在全國進入快速增長期,“扶貧菇”遍地開花,市場風險進一步增大。結合市場預計、羣眾意願、營銷能力及全省產業佈局,我縣食用菌產業應杜絕“野蠻生長”,“年保有量維持在3000萬袋,帶動貧困户3000户,產值8000萬左右”比較符合縣情實際。

(四)實施技術培訓。加強縣、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每鎮配備2-3名技術骨幹,每個重點村培訓1名食用菌技術員,加強食用菌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幫助羣眾解決技術難題,為2018年食用菌生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