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糧油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67K

糧油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糧油集團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調研報告

職工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們正處於飛速發展變化的新經濟時代,內外部市場環境已發生鉅變,對於我們國企改制過來的企業,其管理對象已經發生變化,更多的是需要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工作,在這情況下,談及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和管理的時候,我們必須把職工培訓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

人力資源發展與培訓是企業為了提高員工在執行某項特定工作或任務時所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或培養其解決問題之能力所採取的一系列活動。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受過良好訓練並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去運作,以維持企業生存所必要的活動。但是,我們企業是由三個單位的人合併組成。一批人是來自倒閉的合成氨廠,一批人是增用土地進來的,一批人是單位招進的農民合同制工人。其文化知識、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因而,造成新的改革思路無法實行,新的管理理念無法推進,先進的設備無法使用。當企業的迅速發展之時,提升員工的技術層次、知識水平及適應性就變得非常必要。此外,員工培訓的重要性是隨着工作的複雜性而增加的。特別是由於港口競爭激烈,使我們企業必須改變經營方式,實行跨行業經營,這就面臨着生產、服務、工作類型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的重新調整,以適應強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與訓練已成為我們企業所必須投注的一項活動。

二、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最終目的

1、幫助員工提高其知識、技能和能力,以不斷適應工作的需要。員工擔任某項業務及職責現在或未來所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和企業期待的職務水平與員工的實際能力與水平之間往往存在着差距,如何彌補或拉近這其間的差距,就必須依賴於良好的訓練與培訓。

2、調和員工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念。人們的觀念和價值觀也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改變,為使員工能夠接受新的觀念,就須通過培訓為其灌輸新知識、新觀念,以此來調和或改變其價值觀,以幫助員工改善其工作態度並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價值觀。

3、培訓有利於人力資源配置。最簡單地説,就是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人與人從性格、氣質、興趣到專業都有着巨大的差別,如果各取所長,對於企業的發展顯見是有利的。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求對企業現有職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4、培訓人力資源是企業崗位的有效填補。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一般可分三種目的。第一,正常補充,這是針對企業原有職工離職、退休等情況所作出的補充。第二,替補缺勤,這一情況與正常補充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於正常補充,例如,企業原來實行六天工作制,現改為五天工作制。就必須配備一批覆合型人才。從而,有利於解決,我們港口企業存在忙閒不均的現象。

二、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必須通過培訓

企業在挑選、錄用職工的時候,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採用了考試、測試及其它科學方法,但這些新職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具備完成規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也缺乏在企業集體中同心協作的工作態度。因此,企業為使他們儘快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應具備的態度而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同時,企業是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經濟技術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職工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就必須與這種不斷變動的外部環境相適應,知識、態度不斷更新,技能不斷提高。所以,職工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三、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內容

一個企業完整的職工培訓工作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職工知識的培訓。進一步動員和鼓勵職工參加學歷培訓,對幹部和科技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計算機、外語等科目的繼續教育,對全體員工,開展普法教育。通過培訓,應該使職工具備完成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應讓職工瞭解企業經營的基本情況,如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經營方針、規章制度、安全管理等,便於職工參與企業活動,增強職工主人翁精神。

(2)職工技能的培訓。主要是堅持以崗位培訓為重點,以提高崗位技能和經濟效益為目的,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技術革新開展教育培訓。通過培訓,使職工掌握完成本職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如談判技能、操作技能、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等,以此也能夠培養、開發職工的潛能。

(3)職工態度的培訓。職工態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必須通過培訓,建立起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相互信任,培養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培養職工應具備的精神準備和態度,增強企業集體主人翁精神,企業與其所處的環境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企業職工在企業內、外的言行代表着本企業全體,直接影響着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因此,企業應從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採取多種方法樹立企業的自豪感,產生企業的向心力,教導職工自覺地維護企業的聲譽和利益。

四、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從企業方面來看,企業職工培訓就是要把因職工知識、能力不足、職工態度不積極而產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限度。如果企業不對職工進行培訓,不引導職工依靠自學來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就會阻礙企業的發展,所以,我公司今年專門安排時間對員工進行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的培訓,統一組織考試,對不合格的人員,待崗學習,直至考試合格方可上崗。只有這樣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培訓才能提高職工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職工的能動性。才能達到企業發展的需要。

五、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基本原則

為使企業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必須掌握培訓工作的幾項基本原則:(1)經常鼓勵職工積極參加學習和培訓;(2)要預先制訂培訓後期望達到的標準;(3)積極指導職工的培訓和學習;(4)培訓和學習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5)參加培訓者要能從培訓中有收穫、有滿足感;(6)採用適當的培訓方式和方法;(7)培訓方式要多樣化;(8)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培訓對象要採取不同的培訓方法。

總之,現代改制企業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存在着教育和再教育的問題,常言道,人長到老學不了,只有企業每年對員工不斷地組織學習、培訓,才能使企業人才得以合理配置,企業才能進一步地得以發展壯大,長久不衰。

【第2篇】對糧油產業化經營的調研思考調研報告

所謂糧油產業化,可以定義為:圍繞糧油或多個相關的農副產品項目,組織眾多主體參與,進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活動,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體系的過程。其中,經濟利益是各方主體追求的共同目標。在相互合作參與過程中,各方結成了較緊密的經濟利益關係,這是糧油產業化最為本質的東西。因此,糧油產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企業、經合組織、農户等的共同參與和協調配合,才能建立、鞏固和發展。下面結合我市情況,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條件

(一)交通運輸區位優勢。眉山市區北距__60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50公里,南距樂山65公里;境內的成昆鐵路、國道213線、省道103線和106線、成樂高速公路形成一橫四縱的交通網絡。僅糧食部門就擁有鐵路專用線223米,有效長度192米;散糧中轉設施接收能力720噸/小時;發放能力680噸/小時。商品運輸方便、通暢、快捷,完全能保障糧油及其產品的進出需要。

(二)糧油原料充足。眉山是糧食主產區,我市糧食年均總產量約160萬噸左右,其中:稻穀92萬噸、小麥28萬噸、玉米18萬噸,薯類19萬噸;油菜籽7萬噸。“十一五”期間,我市糧食年均總產量仍約為160萬噸。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年均總產量約為135萬噸。具備為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和以糧食或雜糧為主的糧食轉化企業提供原料的能力。

(三)有初具規模的糧油加工業。20__年末,全市有計入統計範圍的糧油加工企業44家,其中大米加工業28家、小麥粉加工業5家、掛麪生產企業8家、食用植物油加工業3家。其中具備一定規模的糧油加工企業35家。一是大米加工業,日處理原料100噸以下的企業24家(糧食部門有2家列入),日處理原料100-200噸的企業3家、日處理400噸的企業1家;二是小麥粉加工,日處理100噸以下的企業1家、日處理原料100-200噸企業2家,日處理原料250噸的企業2家,三是食用植物油企業2家,均為日處理原料100-200噸的企業。從具有一定規模企業的加工能力看日可以處理稻穀1000噸左右,年處理稻穀25萬噸左右;日處理小麥500噸左右,年處理小麥12.5萬噸左右;日處理油菜籽250噸左右,年處理油菜籽6.25萬噸左右。僅從糧油加工能力看基本能滿足我市糧油產品的加工。這些糧油加工企業,是我市發展糧油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四)豐富的糧食購銷網點。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市糧食部門倉房設施遍佈全市廣大農村,糧食部門有一支具備一定科技文化素質的幹部職工隊伍和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是實現糧油產業化經營的前沿陣地。能為產業化經營提供收購、銷售和儲存服務。

二、不利條件

(一)糧油加工業實力不強,精深加工差,無核心競爭力。20__年實際生產大米84866噸,折加工稻穀12萬噸;生產小麥粉50136噸,折加工小麥8.4萬噸;生產菜籽油2200噸,折加工油菜籽約7000噸。但所加工的大米、小麥粉、菜籽油基本都屬於初級產品,基本無精深加工,大量產品無品牌價值,沒有形成拳頭產品,無核心競爭力。其加工的原料來源,大部分屬企業自主購進,大都沒有和農民簽訂購銷合同,沒有實現“訂單收購”,更沒有實現“二次返利”、“二次結算”,因而,我市農户沒有得到糧油加工環節的利潤,這些加工企業對我市糧油的生產也沒有起到帶動作用,沒有形成產業化經營。

(二)龍頭企業沒有起到帶頭作用,農民沒有從中得到實惠。20__年末省局核批我市糧食龍頭企業5家,分別是__昌大米業有限公司、__城關省糧食儲備庫丹陽精米廠、__眉山星星米業有限公司、__仁壽碧海糧業有限公司和__科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5家龍頭企業設計生產能力16萬噸(大米、小麥粉),20__年實際生產大米、小麥粉近5.4萬噸,僅佔設計生產能力的34%。部分龍頭企業同農民簽訂了糧食“訂單合同”,但基本都屬於鬆散型的合同,合同履約率不高,農民基本是按市場價自由出賣自產的糧食。油菜籽全市沒有實現“訂單收購”,屬市場自由買賣。由於糧油加工業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效益,單純的糧食初級加工使企業不能獲取多少利潤(有的企業僅僅只能賺取加工費),有的出現虧損。據調查個別企業已準備轉行,而不再涉足糧食加工。我市的廣大農民由於缺乏“龍頭”帶動和必要的服務載體,生產技術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差,增產增收緩慢。

(三)對糧油產業化經營的認識還不高。制約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民分散經營,成本高而效率低,對市場變化反映遲鈍。要改變農業落後面貌,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必由之路。農業產業化能夠使千家萬户的家庭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對接,在市場的引導下科學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能夠有機調動各生產要素的潛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拋荒,農業勞動力過剩的問題;能夠讓農民獲取規模效益並分享到加工、銷售領域的利潤,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奠定農村繁榮穩定的基礎。而糧油產業化在農業產業化中佔有絕對的權重,決定了糧油產業化在“三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搞好糧油產業化經營,首要的是要解決認識問題,只有認識提高了,思想統一了,才能有正確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邁開產業化經營的步伐,才能逐步實現我市的糧油產業化經營。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政府調控力度,營造糧油產業化的環境。1998年以來,我省糧食部門提出並組織實施了以糧食產業化經營為核心內容的“川糧優化工程”,對全省及我市糧油產業化經營起到一定推動的作用,但總體講收效不大。因此,個人認為我市糧油產業化經營尚屬於發展初期,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糧油產業化在它的初始階段,需要人們給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級政府為她的成長創造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在推行產業化經營中,政府的職能不是去幹預“龍頭”企業的經營活動,而是發揮服務職能,在規劃、指導、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規劃,主要是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立足本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規劃地方產業發展方向,使各地有一個合理的農業生產佈局,發揮地方優勢,發展“名、優、特”產品,避免重複雷同。

指導,主要是傳遞市場信息、技術信息,指導和協調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幫助改進生產和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扶持,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關係,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給予扶持推動。主要應從增加信貸和減輕税賦上給予扶持。尤其應增加對市場前景好,內部結構合理的龍頭企業的信貸投放。

管理,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糧油產化經營的規範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應制訂一些不同類型的糧油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示範章程和合同文本,幫助糧油產業化經營組織加強內部管理,明確內部各方面的責權利。這樣也可以減少權益糾紛,有利於糾紛的仲裁,從而促進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二)整合資源,構建糧油產業化經營平台。要實現我市糧油產業化經營,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糧油加工業,構建糧油產業化經營平台是關鍵。要實現我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首先應整合現有的糧油加工業資源,通過企業改組、改制、聯合等多種方式實現糧油加工業向規模化、精細化的現代企業轉變。其次要注重延伸產業鏈,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注重糧油精加工,創造品牌價值的同時,應花大力氣發展糧油深加工和糧食轉化企業,開發營養健康的糧油食品,延長產業鏈。我市既是糧食主產區,又是紅薯主產地,應大力發展馬鈴薯、紅薯在內的食品加工業,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構建一批既有糧油初級加工又有糧油精深加工和糧油轉化企業的企業集羣,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我市糧油產業化創建基礎平台。

(三)加快糧食部門職能轉變,舞起糧油產業化的龍頭。97年從樂山劃出成立眉山市後,僅有的幾家國有糧油工業企業,由於經營不善,都相繼轉讓或倒閉。近年來,由於糧食部門改革滯後,職能轉換步子緩慢,與當前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多元化的形勢不相適應,大批職工下崗,企業處於歇業半歇業狀態,基礎設施大量閒置,技術、人才浪費嚴重。當前,我市國有糧食企業絕大部分國有資產屬糧食部門管理和使用,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有權對這些國有資產進行合理的處置,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力推進企業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通過企業併購、產權轉讓、股權置換等方式,提高存量資產的運營質量和效益。要鼓勵國有糧食企業與民營和個體企業產權的相互參與,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合作,發展多元化的混合所以制經濟,實現股份聯合。要在全市糧食系統開展打一場“整合資源、盤活資產、轉變職能”的攻堅戰的活動,鼓勵和支持糧食企業大膽創新,大膽嘗試。我們應以非常之策、非常之為、非常之力,儘快將糧食部門的企業改造或創建成為糧油產業化的“排頭兵”,千方百計舞起糧油產業化的“龍頭”,重振糧食企業雄風,使其與農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聯合體,服務農業生產,帶動農户闖市場,在服務農業中壯大自己,帶動整個農村經濟實現新的飛躍。

(四)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構建糧油產業化經營機制。糧油產業化必須堅持市場化,必須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一是在確立主導產業上要面向市場,糧油產業化的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其聯繫市場與農户的橋樑與紐帶作用,善於捕捉市場信息,敏鋭觀察市場動向,市場需求什麼就生產什麼,什麼賺錢就生產什麼。在市場的引導下,準確及時地帶動農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二是創辦和改造“龍頭”企業要引入市場機制,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必須建立和完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不能重蹈舊體制的覆轍。三是糧油產業化經營應以公司加農户為主要模式。在“公司加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中,構建公司企業和參與農户認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始終是糧油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的基礎。從理論上説,合理的尺度是各環節參與 主體都得到產業投入的平均利潤率,糧油產業化經營採取多種利益聯結方式,體現着龍頭企業與參與 農户之間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關係。參與農户分享到一部分加工、銷售利潤,是以公司與農户相互需要為基礎的共同利益必然。糧油產業化經營的利潤是多元參與主體共同創造的,不能看成龍頭企業獨家的利潤,因而“風險應當共擔,利益應當共享”,這是正確理解和把握龍頭企業與參與農户的相互關係,正確理解和把握糧油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四是農户投入到“龍頭”企業的土地、房產、農機、勞務、資金等都要折股分紅。五是龍頭企業要成立有農户代表參加的董事會、監事會,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製定公司章程,建立嚴格的內部監督、約束機制。

糧油產業化經營,雖不是發展糧食經濟壯大糧食企業的唯一途徑,但它確不失為是轉變糧食工作職能,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開創糧食工作新局面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三農”的一條好路子。糧油產業化的目標在於引導農民羣眾走集約經營道路,發展生產力,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糧油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農民羣眾,必須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自覺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切實保障讓農民羣眾從中得到實惠。要按照示範、引導、啟發、教育的工作方針,堅持典型引路,逐步推進。只要我們把積極進取的工作熱情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周密組織、正確引導、精細工作、大膽創新,堅定不移地帶領農民走“產業化”道路,就一定能實現我市國有糧食企業的新突破,實現我市糧油產業化經營健康快速的發展,實現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第3篇】糧油集團崗位工資改革調研報告

如何改革現行分配製度---實行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工資改革

如何進行企業內部工資制度改革,是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的難題。我們公司是一個改制不徹底的企業,人員的身份沒有置換,由於管理不暢,因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公司決定從今年起實行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工資改革。職工收入的組成(崗位工資+年功工資+效益工資+加班工資)。

一、為什麼要進行企業工資制度改革

第一,從工資的形成來看,分配行為不合理 。我公司是從國營企業轉換過來的,目前的工資結構雖然通過幾年的變通,但是還沒有完全脱離傳統的計劃工資,在人與工種,工種與工資的定位還沒有真正地與市場接軌。體現在工資形式過於單調,內部分配平均主義仍然嚴重,在企業內部分配結構中,沒有按不同類型、不同的生產經營特點等情況確定不同的工資分配形式。不同職業之間的工資收入差距並沒有按改革目標所希望的那樣真正拉大。知識、技術、人才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完全承認,企業內部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腦力勞動和付力勞動的報酬區別在結構工資中雖有反映,但反映這種差別的崗位工資只佔很小部分。國有企業內部工資變動搞普調,使平均主義分配趨於制度化,獎金津貼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與勞動嚴重脱節。

第二、引入勞動力市場機制,企業工資市場化。所謂工資市場化,就是工資以市場為基礎而形成。這是與傳統的計劃工資相對應的一種工資制度。市場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企業工資分配必須適應將來社會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必須與市場工資水平接軌,計劃經濟模式下那種企業自我封閉式的工資分配形態將不能再存在。所以應儘快在思維方式和分配辦法上實現轉軌,引入勞動力市場機制,市場決定工資。我公司是由幾個單位合併而成的,現在企業的人員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出現了老人不得走,新人不能進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職工在企業的工齡、身體健康狀況而定,這使得那些素質低、身體差、年歲高的職工一般不願意離開企業,而素質較高的年輕人因在一定的時間內與這些福利性收入無緣或得到很少,出現人才不肯來和留不住的現象,這就使企業職工形成宂員甚多與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局面。由於改革沒有到位,人員的身份沒有置換,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苦樂不均現象。

所以,工資分配製度改革一直是焦點問題。搞好改制企業的工資分配製度改革,不僅是調動企業職工積極性、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是現代企業制度運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工資分配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現在企業分配製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充分暴露出來。現代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二、如何進行企業內部工資制度改革

第一,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企業在擁有充分的內部分配自主權基礎上,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的要求並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積極探索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提倡推行各種形式的崗位工資制,即崗位等級工資制。在進行科學的崗位設置、定員定額和崗位測評(如實行崗位等級工資的,還需確定每類崗位內部各等級的工資係數),做到以崗定薪。以崗位測評為依據,參照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合理確定崗位工資標準和工資差距。提高關鍵性管理、技術崗位和高素質短缺人才崗位的工資水平。企業工資制度改革必須引入市場勞動力價格機制,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企業對那些市場上對某種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過合適人才來源的,就確定高於市場勞動力價格的工資;而那些市場上對某種崗位人員需求少於合適人才來源的,就確定相對低於市場勞動力價格的工資;對那些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人才,就確定大大高於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保護工資”。這樣,使企業職工收入的水平與勞動力市場相同層次的職工收入水平相適應。崗位工資標準的確定與企業經濟效益相聯繫,企業內部實行競爭上崗,人員能上能下,崗變薪變。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與職工的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掛鈎,真正形成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激勵機制。從而,充分發揮工資的槓桿作用,留住關鍵人才,為企業發展增添活力。

第二,實行保留工資。在實行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工資改革中。為照顧老職工,我們實行老職工老辦法,新職工新辦法。公司將每個人原來的技能工資加原來的崗位工資再減去現在的新崗位工資後超過部分的工資都實行永久性保留。對新進職工就按照新崗位工資標準執行。

第三,企業實行年功工資

年功工資是根據職工參加工作的年限,按照一定標準支付給職工的工資。它是用來體現企業職工逐年積累的勞動貢獻的一種工資形式。它有助於鼓勵職工長期在本企業工作並多做貢獻,同時,又可以適當調節新老職工的工資關係。一般來説,增加年功工資,主要決定於職工工齡的增長,同時還應決定於職工的實際勞動貢獻大小和企業經濟效益好差。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這一工資單元的作用。我公司目前實行一年工齡十元錢一個月的標準,佔全部工資總額的3%。工齡工資不參與績效考核。

第四,效益工資

效益工資(獎金)是根據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職工實際完成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給職工的工資。效益工資發揮着激勵職工努力實幹,多做貢獻的作用。效益工資沒有固定的工資標準,它一般採取獎金或計件工資的形式,全額浮動,對職工個人上不封頂、下保底的形式。

第五,加班工資

加班工資是為了補和保障職工在完成生產任務中亨有的休息休假權利,保證職工加班加點應得的工資報酬。

【第4篇】糧油市場監管調研報告

糧油市場監管調研報告

對糧油市場監管的思考與探索

xx市糧食局

1998年國務院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實行政府糧食行政管理職能與糧食企業經營的分離。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糧食企業在人、財、物等方面徹底脱鈎,不再參與糧食經營,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活動。原來由糧食局、糧管所、糧站三級管理網絡嚴格統一管理的糧油市場,變為由糧食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政府對全社會的糧食流通進行管理的相對自由的糧食流通市場。20xx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出台後,糧油市場進一步得到了開放,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更大了,管理範圍更寬了,市場監管的難度加大了,造成相應的監管力度有所下降。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對糧油市場的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我市糧油供應的現狀

我市不是產糧區,而是糧食銷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以及蠶豆等雜糧為主,歷來有種的不吃,吃的不種的傳統,100多萬市民的日常食用大米都是通過產糧區供應的。我市糧食從產糧區到市民手裏主要通過大大小小的糧商糧販。目前,我市在工商局註冊的糧食經營户共有670多家,還不包括沒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走家竄户的小商小販,估計不會少於三四百家,兩者相加一共要有上千個經營個體。這麼龐大的經營羣體,要糧食行政部門等有關職能部門進行有效監管,以目前的人力、物力以及體制情況是不太現實的。糧食市場的監控主要依靠產區的監管和經營者的自律,銷區對糧食的監控基本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食用油的情況,除了本地幾家大油廠可以提供較為安全的食用油外,其他的與糧食現狀大致類是。

二、糧油市場監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糧食市場監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層面的問題,有執法隊伍的問題,有執法對象的問題等等,是一個綜合的原因,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1、糧食執法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20xx年5月26日,國務院頒佈的第407號令《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是對糧油市場進行監管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但是有的細化條例本身就存在缺陷,影響了執行。如《江蘇省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對於年收購量低於50噸的個體工商户(農民經紀人)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須申請糧食收購資格。這就給糧食行政部門的執行出了難題。對於不具收購資格的收購者,只要拿出這個武器,就可以擋住執法人員的查處。而且對於50噸這個數據,我們也比較難以認定。特別是對於象我們xx這樣的非產糧區,主要從事收購的都是小雜糧,大都是兑換,而且週轉比較快,很少有收購者能被發現有超過50噸的量。20xx年,我市僅有一家辦理了糧食收購資格。僅糧食收購資格審查這一條,我們就很難執行。

2、糧食系統的執法隊伍相對偏弱。目前,各地的糧食行政執法工作體系還很不健全,專職執法人員偏少,執法能力有待進一部加強。當前,糧食行政執法工作體系建設從上到下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糧食行政執法標識,沒有統一糧食執法機構名稱,沒有統一設置監督電話,糧食行政執法的權威受到挑戰。同時受人事編制的限制,越到基層糧食行政機關,專職行政執法工作人員的配備越少,甚至還存在無機構、無專職行政執法人員的狀況,與縣級糧食行政機關所擔負的執法重任極不相稱;現有的糧食行政執法專職工作人員大多數系“半路出家”,缺乏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對行政執法的有關規定了解不深,執法能力與糧食行政執法工作不相適應。象我市的糧食局共有編制13人,除去財務人員、辦公室人員,真正具有執法資格的人數只不過

4、5人,面對這麼大的執法面,有點勉為其難。

3、多頭執法造成多不執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大部分條款不是由糧食局來直接執行的,而是根據職能由工商、質檢、技檢、衞生等多個部門共同執行的。糧食行政部門一旦發現了問題,需要移交到工商部門、價格部門、質量檢查部門等來執行,但處理結果到底如何,糧食行政部門就不得而之了,影響了執法的延續性與直接性。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糧食行政部門的執法積極性。有的執法工作需要幾個部門一同參與,而往往因為涉及部門多,難以協調,很難形成經常執法的局面。聯合執法的次數少之又少,缺乏對經營者有效的法律威懾。

4、糧油經營户規模小、數量多造成執法難。我市是非產糧區,因此居民日常食用大米等都是通過從產糧區引進的。經營者以個體户、流商流販以及大量的農民經濟人等為主,規模都不大,但是數量龐大。對於一個只有十來個人的糧食行政部門,監督這麼多的經營者,難免有點力不從心,造成執法困難。

三、對策與措施

在新時期如何加強對糧油市場的監管,我看要從自律和他律同時入手。不但要通過執法部門執法、社會監督等他律來督促他們規範行為,而且還要引導經營者自律,誠信經營,因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加強糧食流通法規宣傳,注重相關執法部門的協作。《條例 》及相關法規的頒佈實施,雖為有法可依提供了依據,但如果不加強宣傳力度,不注重相關執法部門的協作與配合,那麼糧食流通檢查工作將很難得以有效地開展。我們認為:一是要加強對糧食流通法規的宣傳。首先糧食部門可用宣傳車、發傳單、電視走字、知識競賽、標語口號、糧食經營者培訓等方式進行宣傳;其次法規宣傳不能流於形式,應結合日常工作經常性地開展。二是要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主動與工商、質檢、衞生等部門保持經常性的聯繫與配合,按照《條例》與《辦法》的規定,各負其責相互溝通與協作,既不能越權又不能扯皮推諉。

2、加強糧食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糧食執法人員素質。依法對糧食流通進行監督檢查,是維護糧食流通秩序,保護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維護糧食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那麼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怎樣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呢?我們以為,加強糧食流通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是首當其衝的關鍵。其一應增加執法人員的編制和執法經費。開展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如離開了執法人員的參與,如果沒有必要的執法費用,那監督檢查無異於紙上談兵。為使監督檢查工作落到實處,政府編制及財政部門就必須重視這項工作,從工作需要出發,及時適當增加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執法人員的編制和執法活動的經費。其二,嚴格考證上崗制度。行政執法工作是法律與業務性都很強的工作,其影響力不僅涉及到被監督檢查的對象,而且還關係到政府部門的形象。所以嚴格執法人員的從業資格考試製度是非常重要的。凡從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的執法人員,都必須經過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和考試,都必須取得《糧食監督檢查證》方可上崗執法。其三,加強糧食執法隊伍建設。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還必須適時成立執法大隊,建立健全執行糧食監督檢查任務的各項工作紀律和工作程序等。

3、嚴格許可准入法規,抓好糧油收購市場監管。糧食收購是糧食流通的開端與源頭,抓好糧食收購市場的監督檢查工作,嚴格糧食收購行政許可準人法規,就能有效地規範糧食流通管理秩序,所以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探索。一是要嚴格糧食收購行政許可准入制度。對申請收購資格準人的經營者,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應嚴格按照《條例》和《江蘇省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嚴格審核,認真把關,要堅決杜絕違規違法辦證現象的發生。二是建立監督檢查機制。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羣眾性工作,不僅如此,它還有很強的時間性,錯過特定的時間,就很難掌握違規違法的事實與證據。而且,由於糧食執法人員的人手有限,開展監督檢查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為使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就很有必要建立巡迴舉報並舉的多樣化的監督檢查機制。

4、引導誠信經營模式,確保銷售市場的糧油安全。糧食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是通過大大小小的糧店經營者。因此,除了加強對產區糧食收購環節的監管外,對銷售環節的監管也至關重要。我們加大了在這方面的探索,通過創建“放心糧店”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xx年,我們xx市糧食局積極開展“放心糧店”創建的探索。我們首先在有關媒體公佈了放心糧店的創建條件、評審辦法,然後讓符合基本條件的糧店進行申報,最後通過行政主管部門的評審進行確認。對於初步通過評審的放心糧店在媒體進行公示。經過一年來的創建,在全市形成了遍佈各鄉鎮、社區的“放心糧店”網絡。通過創建工作,使得各個放心糧店在“質量、衞生、計量、價格、服務”上面達到五個放心,並統一掛上由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發放的“放心糧店”招牌。羣眾非常信任這塊金字招牌,放心糧店業主普遍反映,經銷量大大增加,而羣眾對放心糧店的服務水平也感到滿意,我們在對放心糧店的檢查回訪時也發現經營者無論在質量、計量、衞生、價格等多個方面都符合國家標準,服務水平也大大好於其他糧店,真正使經營者、消費者、執法者三方獲得共贏。

【第5篇】2022年糧油市場監管調研報告

1998年國務院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實行政府糧食行政管理職能與糧食企業經營的分離。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糧食企業在人、財、物等方面徹底脱鈎,不再參與糧食經營,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活動。原來由糧食局、糧管所、糧站三級管理網絡嚴格統一管理的糧油市場,變為由糧食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政府對全社會的糧食流通進行管理的相對自由的糧食流通市場。xx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出台後,糧油市場進一步得到了開放,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更大了,管理範圍更寬了,市場監管的難度加大了,造成相應的監管力度有所下降。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對糧油市場的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我市糧油供應的現狀

我市不是產糧區,而是糧食銷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以及蠶豆等雜糧為主,歷來有種的不吃,吃的不種的傳統,100多萬市民的日常食用大米都是通過產糧區供應的。我市糧食從產糧區到市民手裏主要通過大大小小的糧商糧販。目前,我市在工商局註冊的糧食經營户共有670多家,還不包括沒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走家竄户的小商小販,估計不會少於三四百家,兩者相加一共要有上千個經營個體。這麼龐大的經營羣體,要糧食行政部門等有關職能部門進行有效監管,以目前的人力、物力以及體制情況是不太現實的。糧食市場的監控主要依靠產區的監管和經營者的自律,銷區對糧食的監控基本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食用油的情況,除了本地幾家大油廠可以提供較為安全的食用油外,其他的與糧食現狀大致類是。

二、糧油市場監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糧食市場監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層面的問題,有執法隊伍的問題,有執法對象的問題等等,是一個綜合的原因,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1、糧食執法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xx年5月26日,國務院頒佈的第407號令《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是對糧油市場進行監管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但是有的細化條例本身就存在缺陷,影響了執行。如《江蘇省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對於年收購量低於50噸的個體工商户(農民經紀人)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須申請糧食收購資格。這就給糧食行政部門的執行出了難題。對於不具收購資格的收購者,只要拿出這個武器,就可以擋住執法人員的查處。而且對於50噸這個數據,我們也比較難以認定。特別是對於象我們xx這樣的非產糧區,主要從事收購的都是小雜糧,大都是兑換,而且週轉比較快,很少有收購者能被發現有超過50噸的量。xx年,我市僅有一家辦理了糧食收購資格。僅糧食收購資格審查這一條,我們就很難執行。

2、糧食系統的執法隊伍相對偏弱。目前,各地的糧食行政執法工作體系還很不健全,專職執法人員偏少,執法能力有待進一部加強。當前,糧食行政執法工作體系建設從上到下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糧食行政執法標識,沒有統一糧食執法機構名稱,沒有統一設置監督電話,糧食行政執法的權威受到挑戰。同時受人事編制的限制,越到基層糧食行政機關,專職行政執法工作人員的配備越少,甚至還存在無機構、無專職行政執法人員的狀況,與縣級糧食行政機關所擔負的執法重任極不相稱;現有的糧食行政執法專職工作人員大多數系“半路出家”,缺乏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對行政執法的有關規定了解不深,執法能力與糧食行政執法工作不相適應。象我市的糧食局共有編制13人,除去財務人員、辦公室人員,真正具有執法資格的人數只不過4、5人,面對這麼大的執法面,有點勉為其難。

【第6篇】糧食局糧油實物幫困調研報告

市糧食局

為落實李源朝書記在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及“高度關注困難羣眾的冷暖安危”、“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確保江蘇每個城鄉居民都有飯吃”的要求,xx市組織黨政機關幹部進社區、訪百姓、聽訴求,探尋如何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之策,糧食局等部門開展了“糧油實物幫困”問題的專題調查研究。

一、低保户糧油支出現狀

今年3月,xx市糧食局機關幹部分成15個小組,由社區幹部引路,先後走訪了泓運園、小石橋、曙光、虹橋和永興等社區51户低保家庭,調查瞭解糧油供應現狀、價格波動對低保困難家庭生活的影響、家庭支出中有無擠佔糧油支出問題,以及低保家庭對購買糧油食品的願望。走訪中瞭解到,低保户致貧原因中,有12%的家庭是因為殘疾勞動能力低,有30%的家庭是因為下崗失業無收入來源,有29%的家庭是因為有重症或慢性病人常年看病吃藥,有15%的家庭是因為單親撫養在校生,有14%的家庭是其它一些原因,儘管情況各不相同,但確實都是由於存在自身無力克服的困難而陷入貧困的。政府發放的低保金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存問題,但這是在最大限度降低生活必須開支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的。

舉三個實例:№1,新橋新村20幢308室周強,今年46歲,腿有殘疾,無業,愛人打臨工,每月收入500元,孩子上國小,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為了節省開支,孩子平時在奶奶家吃飯,遇到學校要繳一些費用,當月開支就更顯拮据。管道煤氣早已到户,但無錢開通,家裏沒有安裝電話。№2,鴻運園新村3幢203室顧德祥,四年前喪偶,兒子在宿遷讀大三,他家煮着一鍋粥,三頓都喝粥。他坦言,這樣省也是沒辦法,他患有高血壓,打不了工,每月除了政府270元低保金外,就沒有其他收入,而每月的開銷則很緊:吃藥要100元,兒子上學靠貸款,欠下一屁股債,現在每月還要擠出50元補貼兒子,糧油漲價,煤氣自來水也在漲,生活成本突然增大了,只有肚子受點委屈。№3,新橋新村34幢403室叢小軍,夫婦二人身體都不好,煎中藥還用煤球爐,電視機壞了,三年無錢買新的,還是女兒十歲生日時外婆買了一台電視機作為生日禮物,全家才又看上了電視。

糧油價格小幅波動,食品價格的合理上漲,對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他們也並不在意,但對低保困難家庭來説,糧油等食品漲價的支出擠佔了他們本來就很緊張的開支,對他們的温飽問題是有影響的。據調查統計,低保户居民的糧食消費數量高於其他居民消費量約50%左右,這是因為他們的飲食結構以粗茶淡飯為主,比較單調,每月的糧油開支約佔家庭開支的25%左右,再加上必要的調味品及簡單的葷蔬菜等,基本的食物支出約佔家庭支出的50%左右,按照恩格爾係數判斷,為勉強維持生活的家庭。所以他們對這方面的價格波動是非常敏感的,調查中他們反映,有的買糧不敢進超市,圖便宜專挑個體糧販買糧;有的不用煤氣做菜,改用電飯煲打邊爐;有的不買費水洗的菜,改吃較乾淨的羅卜白菜。調查數據統計,六成低保困難家庭希望政府在經濟和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與時俱進地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發放糧油優惠供應證,確保基本生活無憂。

二、國內“糧油實物幫困”的先進經驗

上海市政府從1995年起實行實物幫困,建立了由民政、糧食、財政、物價等部門組成的協調磋商機制,民政負責髮卡、糧食負責供應、財政負責資金,定期開會協商幫困供應有關問題。將低保户中70歲以上老人、大重病、殘疾等七種對象列為幫困對象,每人發放一張“綠”卡——糧油供應卡,憑“綠”卡按月到指定糧店剪號供應20斤大米、1斤食油、1斤白糖。資金來源由市、區財政各半承擔。十多年來,實物幫困措施不斷推進和充實完善,並創新供應服務形式,提供多樣化的社會服務,不斷完善供應鏈的社會化、專業化。實物供應量一直沒有變化,貨幣標準根據物價變化情況已由當初的每人每月15元,逐漸調整至現在的每人每月45元。多數區在市標準基礎上還增加了金額,如黃浦區提了40元,達到每人每月85元。上海充分發揮糧食部門主渠道作用,對幫困對象實行“低保糧”制度,確保了廣大低收入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關心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老牌樣板工程。十幾年來,儘管上海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糧油實物幫困制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物質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放棄,相反,不斷完善堅持至今,説明了這項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客觀必要性的。

三、對“糧油實物幫困”做法的分析

1、優越性

實物幫困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我國經濟發達城市普遍重視這一做法,其好處概括起來:

一是有利於找到建設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確保每個居民都有飯吃,確保一部分在生活中有特殊困難的低保家庭不因各種原因而降低生活水平,使他們在“吃飽肚子”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不犯愁,對這部分 “弱中之弱”對象採取“糧油實物幫困”方式,能加大救助幫困的力度,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得到基本的口糧保障,這種做法有利於穩定社會結構、彰顯和諧。

二是有利於創新分類救助形式。低保户雖然都很困難,但他們中仍有程度輕重之分。對於大多數低保户來講,由於有了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而低保户中的特困家庭過於弱勢,無力抵擋生活變故、物價波動對他們基本生活的衝擊,所以他們的生存狀況往往最糟糕。糧油實物幫困是政府對低保户中老弱病殘人員“政策傾斜”的具體體現,是實施分類救助的一項重要形式,是對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補充。能體現“重點突出,補助合理,體現差別,量力而行”的原則。

三是有利於體現黨委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以糧油實物濟困為基本功能、以“綠卡”為兑換憑證,面對屬地(一般以街道為單元)困難羣體進行一線幫困,這種送愛心行動雖然做法傳統,數額不大、相對繁瑣,但看得見、摸得着,既實際又形象,體現了黨委政府對特殊困難羣體飯碗的關注,體現了黨委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可以起到手拉手、心貼心的效果,可以達到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的功效,可以收到“貧者有米下鍋、温暖眾心”的輻射效應,比簡單增發幾十元錢意義大得多。同時,這種扶貧濟困的制度性建設較之社會公眾、慈善機構的獻愛心活動顯得更穩定可靠,更充滿人文關懷,更能體現責任政府的形象。

2、可行性

一是政府各部門有幫困的共識。從上海市調查瞭解到,無論是黨委政府層面,供應商層面,還是接受幫助層面,都認同這一做法,它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關心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老牌樣板工程,據悉已經中斷糧油實物幫困做法的大中城市也正在着手恢復這一做法。從我市走訪低保户看,有六成對象要求政府發放糧油優惠供應證。

二是政府財力負擔不重。根據調查摸底,低保户中七類困難人員約佔低保人員25%—30%。xx市約有此類人員5000人左右,如果按每月20斤米、1斤油的實物量,按現行市場價,每人月需40元、年需480元,全市共需264萬元,市和縣(市)區財政分別承擔,各地每年只需40萬元不到。可謂花小錢辦大事。

三是有實施“糧油實物幫困”的基本條件。有成熟的優撫和低保工作經驗;糧油實物幫困對象政策扛子清晰,便於界定;街道、社區工作機構已成網絡,便於開展此項工作;糧食部門對糧油指定供應熟門熟路;通過幾年創建“五放心糧店”,門店數量多、佈局合理,管理規範,有現成的網點可利用。

四、對實行“糧油實物幫困”的幾點建議

“糧油實物幫困”是黨委政府能為低保特困家庭所做的又一件實事好事,深得民心,應推廣實行,工作思路可確定為“政府主導、部門運作、社會參與、對象受益”,實行企業化管理,樹立清晰的成本概念,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支持。

1、成立由民政、糧食、財政、物價等部門組成的“幫困糧油指定供應”協調機制,明確分工負責制。

2、參照上海市做法,可對低保户中70歲以上老人、重度殘疾人、喪失勞動能力的危重病人、長期患病人員、單親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員等七種對象實行幫困糧油指定供應。

3、“糧油實物幫困”條件可定為:凡具有市區非農業户口、已享受低保待遇且符合七種情況之一的城鎮居民,都可以人為單位申請,從民政部門領取糧油供應幫困卡,每月憑卡到指定的供應點選購大米、麪粉、食用油等。幫困卡實行每人一卡,每人每月一票,當月一次性使用,每票可抵償40元使用。

4、幫困糧油資金來源:市及縣(市、區)分別負擔,市區由市財政解決50%,各區解決50%;各縣(市)由縣(市)財政自行解決。

5、幫困糧油供應點,由“五放心糧店”負責供應,如網點不足,可公開招標部分加盟店,做到合理佈局,優化服務,便於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