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政協委員聯絡室調研評估鄉村振興成效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34K

鄉鎮政協委員聯絡室調研評估鄉村振興成效報告

鄉鎮政協委員聯絡室調研評估鄉村振興成效報告

11月上旬,郭樓鎮政協委員聯絡室組織開展“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專題調研,調研組在政協聯絡室主任徐喆帶領下,實地走訪種植大户,並前往古城、村集體經濟發展種植基地等地參觀考察,廣泛聽取各界對發展我鎮農業產業的意見建議,提出《推進我鎮鄉村振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意見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郭樓鎮位於濟寧泰安兩市,梁山、東平、汶上三縣交界處,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3公里,總面積58.3平方公里,人口5.08萬人,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小麥單產550公斤左右,玉米單產600公斤左右,全年總產量4萬餘噸,是糧食生產大鄉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實施了小農水項目、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實現了農田水利林網全覆蓋。但長年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近年來,郭樓鎮按照“集中連片打造、集中效果體現”的原則,着力推進產城融合、鎮村融合、農文旅融合,規劃了城鄉融合發展示範片區,主要以鎮駐地、光伏產業區為核心,以馬東路、安流渠為軸,東起王府莊,西至小古墩,涉及20個村2萬餘人,面積約20平方公里,佔全鎮的35%,人口占40%,經濟總量佔70%,努力打造成人口聚集、產業支撐、服務均等、環境優美、文明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示範片區,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19年,郭樓鎮城鄉融合發展示範片區項目代表汶上縣迎接了全市新舊動能現場觀摩會,榮獲全市十佳項目,晉升為市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郭樓鎮先後榮獲省文明鄉鎮、省生態鄉鎮、省綠化模範鎮、省生態綠色示範鎮、省首批鄉村振興示範鎮、省服務業特色小鎮。古城村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森林村居、省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市首批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等榮譽稱號。

一、主要做法

(一)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聘請北京清華大學文化旅遊創意學院、南京中設設計集團高標準編制規劃,同步統籌產業項目、園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確立了城鄉融合發展“一鎮三區”總體規劃,構建起20平方公里城鄉融合示範區框架。

(二)產城融合,以產促城,讓農民變工人。東部依託便利交通條件,打造8個省市美麗鄉村示範村,同步建設機械加工產業發展集聚區;中部依託鎮駐地、新型社區和古城田園景區,打造生態宜居生活區,同步建設農民經濟創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傢俱製造產業園等;西部依託陽城煤電、華能光伏,打造光伏新村,同步建設農光互補產業園、循環工業園區,讓3500名農民就近就業變工人,出居住區就進產業園,形成產城融合互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三)鎮村融合,以鎮帶村,讓村民變市民。人口向郭樓社區、萬莊社區、美和佳苑社區等新型社區集中,計劃建設營牆社區、美和佳苑社區二期,社區在鎮駐地連片打造,帶動人口向城鎮聚集,持續擴張城鎮規模,預計3萬元在鎮駐地居住。以鎮駐地為原點,讓設施向村莊互聯互通,打通兩縱兩橫4條主幹道,新建改造16條鎮村道路,新建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向村莊鋪設供熱、供氣、供水管道,疏挖整治安流渠18公里,實現鎮村水系環繞貫通。服務向羣眾全面覆蓋,持續提升郭樓教育傳統優勢品牌,改造提升衞生院,新建為民服務中心、老年公寓、24小時圖書館、農民電影院、科技館,讓羣眾享受到城裏人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

(四)農文旅融合,文旅興農,讓村莊變景區。打造“郕國故都、榮子故里”文化品牌,探索“園區+景區”新模式,讓村莊景區化、園區觀光化,把現代農業向現代農業示範園、農光互補產業園、古郕科技觀光園等產業園集中,把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成科技觀光、農事體驗、林果採摘等特色景點,把古城村打造成田園景區,把市民引入田園,年接待遊客達到50萬餘人次。

(五)黨建統領,強基固本,讓廣大黨員幹部成為先鋒隊。堅持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把抓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抓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同步安排、同步推進。抓好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和村幹部的先鋒帶頭和示範引領作用,持續增強廣大黨員幹部奮發作為的內生動力。

(六)充分調動,全方位參與,讓羣眾成為主體。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主動性,將村集體入股、企業扶貧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實現分紅收益。支持鼓勵村民經營酒坊、油坊、手工坊,開辦農家樂、民宿10餘家,實現自主經營收益。積極探索村集體統一進行土地流轉、閒置院落開發等,實現租賃收入,多方位增加羣眾收入。

(七)精準招引,創新驅動,讓人才成為“領頭雁”。實施人才精準招引計劃,招引博士後、博士、專家15人,設立博士後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現代農業技術普及推廣中心各1處,社會實踐基地2處,科研基地4處,培育出“草莓專家”徐建華、“菊花專家”郭玉來等農村實用人才300餘人,構建“科技帶頭人+農業專家+鄉土人才”的鄉村振興人才體系,為鄉村振興帶來新技術、新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農民思想理念逐步轉變。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全方位向鎮村滲透,帶動片區農民思想理念轉變,推動了一大批會技能、會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民的產生。帶動發展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新型經營主體94家,土地流轉率達到95%。

(二)農業種植結構逐步優化。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片區內種植油用牡丹1000畝、草莓600畝、油菜花500畝,建設温室大棚1萬平方米、冬暖式大棚3萬平方米、春秋棚30萬平方米,發展地瓜苗拱棚500畝、韭菜拱棚1000畝。

(三)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湧現出一批幹事創業好班子、擔當作為好書記,發展壯大村集體收入,帶動片區農民增收。以古城為例,古城村人口1700人,(含自然村陳樓),耕地1700畝,通過三資清理、閒置國小房屋對外租賃、以土地和基礎設施入股、開展研學旅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農家樂民宿場所對外租賃等方式增加收入45萬餘元;羣眾通過發展草莓大棚、勞務公司、土地流轉、旅遊創收、現代農業產業等項目,年增加收入500多萬元。

(四)對外影響力吸引力逐步提高。鎮駐地面貌煥然一新,以古城、崔園為代表的美麗鄉村逐步增多,正在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鄉賢、客商來郭樓投資興業,進一步激發鄉村創新與創業的活力。2019年招引豐光製衣、軒安裝配式建築、紐恩泰風盤、傑西卡假髮、哈嘉茲服飾等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8個,大項目引領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五)農民轉移就業、市民化和新型城鎮化逐步融合。同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民營經濟創業園和美和佳苑新型社區,既讓農民住上樓,又讓羣眾有工作。有序引導農民到城鎮和產業園務工,實現就近轉移就業,讓農民變工人;在駐地建設美和佳苑大型社區,實現人口向社區聚集、村民變居民,城鎮居民達到2萬餘人,就近安置農民就業3500人。

四、有關建議

(一)規劃建設要適度超前。堅持“以點帶面,循序開發”,深入挖掘區位、產業、資源、文化等優勢,做到人、財、物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佈局相協調,避免大拆大建、資源浪費。

(二)集體土地要規模化經營。示範區盤活閒散土地,探索土地入股分紅,土地流轉達到95%,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直接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三)壯大村集體經濟要發展特色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培育“黃金白菜”“玫瑰花茶”“古城草莓”等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帶動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