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49K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1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瞭航向。5月21日至25日,根據省統計局農經處要求,我局組織人員到**縣**鎮**村和**鎮**村開展調研。這期間,我們在村裏召開基層幹部會議,瞭解村裏的具體情況,填報鄉村振興相關統計指標,並且在每個村都隨機走訪了50多名村民,各填寫50份《鄉村振興農村居民調查問卷》。

一、**村基本情況:

**村委會位於**鎮北部距離**鎮鎮區6km,包含7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966.7公頃。**村委會基礎設施比較齊全,公共設施相對完善,還附有加油站和酒店等設施。西線高速公路穿村而過,道路網較為體系。**村委會作為**鎮鎮二級中心發展村之依託環島西線高速公路的交通優勢,發展本村自身的優質水果和經濟林種植,加強旅遊度假以及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的擴張。

**村委會有常住户數495户,常住人口2039人。鄉村從業人員共1183人,其中第一產業866人、二三產317人。

1.產業發展情況:**村擁有耕地面積10503畝,主要種植福橙、香蕉、咖啡、番石榴等水果;專業種養合作社12個,大規模農業種植户28個,長安村和洋道村各自新建集中養殖場1處;**咖啡風情小鎮坐落在**村委會侯臣村,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業,全村開展鄉村旅遊的農户數有40户,開展住宿餐飲的農户和單位有51個,網上銷售農產品的農户數有20户。

2.生態環境情況:**村委會全村的畜禽糞便利用率達80%,農田節水灌溉面積7915畝。全村共佈置垃圾池16處,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運量為45噸,使用化肥量為98.8千克/畝,農藥使用量為0.62千克/畝。

3.鄉風建設情況:**村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集中佈置在村民方使使用的地方,每個自然村結合公共活動場地佈局形成各自的活動中心,並結合各個自然村的公共活動場地形成自然村中心綠地和組團綠地進行綠化建設。佈置室外休閒和健身場地,新建商店、曬場、排球場、籃球場等公建。全村擁有體育健身場所5個,圖書室、文化館7個,農民業餘文化組織7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全年情況送禮次數約為20次。

4.鄉村治理情況:全村基層民主參選率達到85%,一年內召開村民(代表)會議12場次,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培訓16場次,全村共有黨員75人,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為62人。

5.生活水平情況: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新農合參保人數2003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有750人,全村共有留守兒童18人,留守老人2人;全村自來水普及率為40%,其他大部分也是採取水塔進行集中供水,衞生廁所改建率為95%,公路100%通達,互聯網普及率為90%,擁有大於60平方米的衞生室1個;2017年全村共有貧困户10户,鞏固户9户,已有17户全面脱貧。

6.調查問卷情況:全村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隨機走訪50名村民,其中男性34名,女性16名;小於20歲的1名,20-35歲11人,35-55歲15人,50-60歲16人,60歲以上7人;未上過學的6人,國小、國中分別為8人、19人,高中或中專13人,大專及以上的4人;有村幹部5人,鎮幹部1人,村民44人;有36人知道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佔72%,14人不知道,由調查員對其進行的講解;村民隊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最感興趣的是生活富裕、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分別有17人、12人、11人;認為家鄉變化最大的是村裏道路變好變寬了、醫療方便了、工作機會多了和上學容易了,分別有41、18、10、10;認為家裏每年負擔最重的是生活費用,有27人,佔54%;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8人,佔56%;認為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資金、土地和技術,分別有36人、27人、26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最期盼的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提供資金扶持、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對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術進行培訓。

二、**村基本情況

**村委會位於**鎮北部距離**鎮區18km,包含4個自然村,鄉鎮區域面積950公頃,常住户數386户,常住人口1838人;**村地處山區,耕地面積較少,大部分為林地,全村產業比較單一,主要以農業為主,基本沒有二三產業,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

1.產業發展情況:**村擁有耕地面積2440畝,林地面積6700畝,主要種植橡膠、檳郎和瓜菜;農民合作社4個,糧食機耕、機收面積1600畝。

2.生態環境情況:**村委會全村的畜禽糞便利用率達40%。全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運量為20噸,使用化肥量為19千克/畝,農藥使用量為0.6千克/畝。

3.鄉風建設情況:全村擁有體育健身場所4個,圖書室、文化館1個,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全年情況送禮次數約為15次。

4.鄉村治理情況:全村基層民主參選率達到100%,一年內召開村民(代表)會議12場次,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培訓14場次,全村共有黨員48人,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為1人。

5.生活水平情況: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新農合參保人數1800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有425人,全村共有留守兒童58人,留守老人12人;全村自來水普及率為100%,衞生廁所改建率為70%,公路100%通達,互聯網普及率為100%,擁有大於60平方米的衞生室2個;2017年全村共有貧困户37户,鞏固户10户,到目前為止還有5户未脱貧;全村户籍户數為411户,外出户數25户,在本村從事二三產勞動力比重為12%。

6.調查問卷情況:全村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隨機走訪50名村民,其中男性31名,女性19名;小於20歲的3名,20-35歲9人,35-55歲21人,50-60歲10人,60歲以上7人;未上過學的4人,國小、國中分別為4人、31人,高中或中專10人,大專及以上的1人;有村幹部3人,鎮村民47人;有30人知道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佔60%,20人不知道,由調查員對其進行的講解;村民隊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後,最感興趣的是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分別有17人、15人;認為家鄉變化最大的是村裏道路變好變寬了、醫房子大了和上學容易,分別有36、16、6;認為家裏每年負擔最重的是生活費用,有18人,佔36%;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0人,佔40%;認為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資金、人才和技術,分別有33人、29人、28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最期盼的是提供資金扶持、、提供技術幫扶和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對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術和割膠技術進行培訓。

三、鄉村振興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

經過深入鄉村實地調研,發現一些影響鄉村振興發展的問題,通過對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好的村和相對較差的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逐步解決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由於部分村集體經濟能力不足,投資力度不夠,受有關政策和農村實際情況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是依靠上級政府,農村自主建設積極性不高,基礎設施建設仍然無法滿足現狀村民的需求。

2.農村產業發展不夠完善。經濟發展較差的村由於自然因素制約,耕地不足,交通不便,無法合理發展二三產業來促進農村發展,也無法調整農作物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熱帶高效農業,基本都是基礎種植,低效種植為主,整個產業發展較為單一。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目前也面臨產業鏈較短,整體發展規劃不夠等問題。總體來説,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高,各產業無法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3.農村環境問題仍然存在。生活污水、垃圾,農藥化肥和人畜糞便是影響農村環境的主要原因,現在農村的糞便綜合利用率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進一步加大節水灌溉的普及率。我縣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的集中處理,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非常低,農村村民大部分都是將生活廢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溝渠、河道、池塘等水體中,極易形成黑臭水體,破壞水體的生態環境,危害人居生存環境。

4.農村人才嚴重不足,缺乏生產技能。一是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在國中或國中以下,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二是村幹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足,大學生村官人數也嚴重缺乏;三是勞動力開始呈現老齡化趨勢,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出現勞動力不足,甚至撂荒等現象;四是農業生產技能不足,由於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自主學習不夠,亟需農業生產技能培訓。

5. 農村新型經營組織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一是管理不規範。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嚴格執行,尤其是財務制度。成員賬户不健全、不規範。有些合作社雖然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運行正常,但內部運行不規範,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於形式,形同虛設。二是發展資金短缺,後勁不足。農民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農民自身的經濟基礎弱,積累少,經濟實力差,合作社貸款融資難,嚴重製約了部分合作社的發展。

四、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一些建議

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探索建立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資金支持、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等保障體系。

1.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優勢,注重村年輕幹部培養,通過村幹部“傳、幫、帶”,加強村幹部後備力量建設,在農村黨員發展、培養、教育等環節加強規範化管理,讓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2.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完善農村聯網公路、農民飲水安全、農村電氣化、農房及庭院綠化美化等工程建設,統籌推進縣域內農村文化、教育、衞生、託老、通訊等公共服務發展,開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觀活動,在農村形成“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會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環境改善”的良好局面。

3. 推進農業產業三產融合發展。圍繞農業種植、養殖、加工和流通項目,精心編制、包裝項目,充分挖掘農業資源、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優勢,突出設施農業、休閒農業、精深加工農業等領域,重點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市場份額多,對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項目。二是積極培育農業主體。進一步激發本地能人、種養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投入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通過幫助解決信貸、技術、信息、土地等方面難題,努力培育一批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經紀人。三是以當地特色農作物、農村休閒旅遊等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為抓手,加快現有農業企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帶動農產品銷售,推動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和全縣農民脱貧奔小康。

4. 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才發展環境,為鄉村振興提供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一是用優惠政策、優厚待遇吸引和留住專業技術人員,改善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招考一批大學生到縣、鄉鎮農技崗位任職;三是選派優秀技術骨幹到基層掛職,為本地的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四是鼓勵引導年輕人回鄉就業和走出去的企業家回鄉立業,在政策範圍內給予補貼優惠、產業支持,帶動村民脱貧致富。

5. 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鞏固農村環境整治成果,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建立鄉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6.堅定綠色發展路徑。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逐步把自然生態優勢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發展生態旅遊業,提升鄉村旅遊的品位和檔次,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傳統農業,擴大冬季瓜菜、優質水果等熱帶高效農業規模種植面積,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綠色品牌農產品。

7. 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財政投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二是進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額擔保貸款的審批門檻,簡化貸款程序,放寬貸款週期,降低貸款利率,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做大做強企業;三是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提高農民獲得感。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2

富平縣統計局根據市局安排,抽選張橋鎮原李村和巨賢村作為鄉村振興之路調研點,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調研村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從業情況、農村環境、鄉村治理、農民增收問題等開展調研,着重研究我縣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 

一、“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張橋鎮位於富平縣城東南20公里處,與蒲城、西安閻良區、渭南臨渭區接壤,素有“雞鳴一聲聞四縣”之稱,是富平縣的東大門,轄區面積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萬畝,下轄11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張橋鎮原李村和巨賢村,均屬非貧困村。其中原李村為富平創建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業發展示範樣板村,該村“三變”改革工作開展順利並取得較好成績,是張橋鎮乃至富平縣樣板村。巨賢村現已成立了產改小組,工作即將陸續開展。

(二)產業發展情況。原李村和巨賢村以甜瓜種植和畜牧養殖為重要增收產業。富鬱香甜瓜是當地農民增收主要途徑之一。截止目前,原李村甜瓜種植面積800畝,單產1500-2000公斤,實現產值280萬左右。其中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佔地120畝。現代設施畜牧養殖設施3個,佔地15畝。目前兩村剩餘勞動力在內部實現轉移,主要從事種植業與畜牧業。 

(三)農村環境問題。通過對兩個村的調研瞭解,目前兩個村正按照渭南市相關政策和經驗模式,結合我縣實際情況,鼓勵企業家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營企業作為全面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政策引領,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污水治理淨化,垃圾處理利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兩個村基本上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保護好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採取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實現國家引導、企業投資、羣眾受益的發展目標。

(四)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近年來,張橋鎮立足鄉風文明和社會治理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先行先試,通過規範鄉規民約、整理家風家訓等開展一系列活動舉措,繼承和弘揚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引領文明新風尚,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質。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等多種措施提倡紅白喜事簡辦,不僅減少了攀比浪費之風,也實現了“兩降一省”,即降低了村民負擔和親友負擔,做到了省時省事省力。同時也推動村民將孝道盡在平時,帶動鄉村更加文明和諧,營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圍。 

(五)農民增收和脱貧致富等情況。近年來,張橋鎮緊緊圍繞“建基地、興市場、扶龍頭、促營銷、樹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想,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甜瓜種植,使原李、原馬、三合、華張、巨賢、鐵門、念田等村從傳統、零星、分散種植向規模化、區域化、科學化種植轉變。甜瓜面積、產量逐年迅速增長,農民收入明顯提高。甜瓜作為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改良,甜瓜品質逐年提升。同時我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把甜瓜生產作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緊抓不放,重點扶持,強力發展,在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上下功夫,採取舉辦技術講座、大型瓜菜推介會、致富能手錶彰會、創建綠色通道等形式,大大地激發了羣眾種植甜瓜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甜瓜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全縣甜瓜不出產地就賣上好價錢,甜瓜真正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更是當地農民脱貧致富的主要方式。2006年取得了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地認證,2008年2萬畝甜瓜被中國果業協會命為優質甜瓜生產基地,2009年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富鬱香”甜瓜商標,產品遠銷全國22個省、市。2014年已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二、富平縣“三變”改革現狀

(一)產改工作開展情況。

2017年我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3個、千村試點百村示範“三變”試點村16個(其中齊村鎮董南村同時為產改村)共計18個,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8個(其中貧困村12個),2017年產改及“三變”工作做的好的鎮(街道)有莊裏實驗區、宮裏鎮、齊村鎮。

(二)當前產改工作現狀。

1、2018年陝西省農村“三變”改革“千村試點”行動,我縣確定了18個村即:資源性資產村是莊裏試驗區三河村,到賢鎮西仁村,張橋鎮原李村,老廟鎮老廟村,留古鎮惠高村,淡村鎮都村,薛鎮趙老峪南村,流曲鎮大崗村,曹村鎮大渠村,宮裏鎮大樊村;經營性資產村是城關街道辦南韓村,東華街道辦懷陽村,齊村鎮董南村;集體資產“空殼村”是劉集鎮街北村,美原鎮團結村,梅家坪鎮車家村,薛鎮安黨村、趙老峪北村。要求以上各村,按照省市產改工作部署和安排,制定具體工作實施方案,統籌推進“三變”改革工作,確保改革工作按時間節點完成任務。各鎮(街道)結合各自實際,創建1--2個標準化、規範化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業發展示範樣板,如宮裏鎮大樊村、淡村鎮中合村、張橋鎮原李村,使鎮域內其它村學有樣板,做有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進產改工作。

2、根據脱貧摘帽工作要求6月底以前,8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不涉及貧困村(或貧困村較少)的鎮(街道)要安排3—5個非貧困村在清產核資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完成產改及“三變”試點工作,為2019年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打好基礎,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工作任務。

(三)“三變”改革取得成效

1、大樊村模式。“三變”試點村宮裏鎮大樊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由第三方機構介入,進行清產核資、成員界定、折股量化、股權設置,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項工作開展順利,該村模式有可複製、可借鑑之做法。該村現正在申請省級產改試點村。

2、城中(郊)村模式。莊裏鎮莊北村為城中村,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學習西安市高陵區的成功經驗,結合本村實際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富平縣莊裏實驗區莊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莊北村模式的缺點是集體資產評估、財務審計等均無《評估報告》和《審計報告》。

三、富平縣“三變”改革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工作任務重

1、通過實施2017年度產改試點工作,全縣大部分鎮(辦)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及“三變”改革工作僅有粗淺認識。同時,今年產業扶貧辦整合產業發展資金4100萬元,先期安排8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但目前僅有12個貧困村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其餘70個貧困村未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影響貧困村產業脱貧項目實施。

2、根據農業部等九部委聯合發文《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農經發[2017]11號)文件精神,渭南市產改辦要求全市每個縣2018年底全面完成村級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任務十分艱鉅。

3、產改及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涉及到農業、財政、國土、水利、林業、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諸多部門,目前僅有農業部門全力以赴抓此項工作,其餘各部門認識尚未到位,工作中以參與或應付為主,沒有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其他部門對農村的投資、税費減負、項目建設及文化古蹟(古樹)評估等工作,農業部門無法獨立完成。建議縣上統籌將清產核資具體業務工作,交由相關部門單獨完成,最終以鎮(辦)為單位交產改辦彙總上報國家系統。

(二)工作時間緊

按照脱貧攻堅摘帽工作要求,2018年10月前,82個貧困村必須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現在僅12個貧困村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受村級“兩委”換屆影響,目前貧困村僅有莊裏鎮、薛鎮等召開了業務培訓會,但尚未開展實質性工作。

(三)資金短缺

1、2017年開展產改及“三變”工作以來,縣產改辦牽頭負責落實產改各項工作,到2018年元月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8個(含非貧困村)。2017年縣委、縣政府兩辦下發《關於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2017]128號文件,要求由縣財政撥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啟動資金150萬元,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落實到位。今年產改及清產核資工作各項費用仍無着落。

2、今年農業部等九部委要求開展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由於該項工作量大面寬,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省市會議要求,由縣級部門具體業務指導、鎮辦配合、第三方機構具體實施(政府購買服務),該部分資金也需縣財政予以解決。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3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研究反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推動農村統計工作更好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根據市統計局統一安排,縣統計局組織調查專班,於2018年5月21日-24日,赴黃堡鎮寨灣村、店埡鎮格欄坪村、馬橋鎮堯治河村,通過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調研方式,瞭解三地鄉村振興方面的成功經驗,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思路。

一、調查問卷情況

對3個村90人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鄉鎮幹部佔6%,村幹部佔13%,村民佔63%,其他人員佔18%。對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知曉率88.89%。按照調查問卷涉及的內容,統計情況如下:

(一)對鄉村振興感興趣的是

選擇產業興旺感的有26人,生態宜居21人,鄉風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二)認為家鄉變化最大體現在哪些方面(多選)

認為工作機會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裏道路變好變寬了81人次,醫療方便了66人次,上學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2張

(三)家裏每年負擔最重的是

選擇醫療保險的19人,請客送禮的25人,教育費用的13,生活費用的16人,農業生產投入的12人,選擇其他的5人。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3張

(四)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

15人選擇培育新型產業,21人選擇發展集體經濟,24人選擇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質,7人選擇優化居住環境,2人選擇增加就業,21人選擇提高居民收入。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4張

(五)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多選)

選擇資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術53人次,市場35人次,其他3人次。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5張

(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選)

選擇提供資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術幫扶的39人次,提供就業機會的20人次,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條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處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務公開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條件的13人次,保護髮揚鄉村傳統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6張

(七)如果有培訓,最想參加的培訓

選擇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國家有關政策的17人,銷售、營銷技術的11人,借貸知識的2人,環保知識的12人,其他1人。

縣統計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第7張

二、經驗與啟示

寨灣、格欄坪、堯治河三村在發展上,立足本村實際,咬定目標、鍥而不捨、久久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發展之路。

(一)產業發展好。堯治河村礦產資源豐富,由礦起家,現已經形成以磷化工業為主,水電、白酒、旅遊、配套餐飲服務業為輔的五大產業。格欄坪村種茶歷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幾乎家家有茶園,成規模的茶葉加工企業有3家,打造出了優質茶葉品牌,產品早已走出國門,遠銷海外。寨灣村搶抓省委、省政府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戰略機遇,爭取省、縣補助資金350餘萬元,利用區位和自然優勢,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的模式,引導有條件的農户發展農業農村生態鄉村旅遊。

(二)生態環境美。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個村都大力發展旅遊。2014年、2015年堯治河村、格蘭坪村先後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以前貧窮落後的寨灣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資源優勢,按照“農業、農村、農民、旅遊”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思路,引導有條件的農户發展鄉村旅遊。旅遊發展起來了,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幹部和村民的素質、改變了村容村貌。

(三)鄉風民風優。振興鄉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不能讓傳統鄉村文化被破壞、被取代。要加強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深入實施道德建設工程。2014年堯治河村出台《婚喪喜慶事宜管理辦法》:對村民婚喪嫁娶等喜慶事宜辦理中吸煙、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規定,進行了限制,在網絡上被定格為“史上最牛村規”。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素質,增強村民家庭文化氛圍,提升村民幸福指數,還大力實施“十個一”文化工程、家訓家教家風教育、評選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兒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無煙家庭、無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約因素

(一)發展資金欠缺。資金的短缺是鄉村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級的財政轉移支付保障不足,鄉村建設只能擠壓村級資金,村莊保潔、路燈電費等村級公共服務支出也沒有全額納入財政轉移支付保障範圍。另一方面是農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調撥,削弱了通過資源交易取得建設資金的能力。

(二)人才迴流難。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來支撐,但是優秀人才不願回鄉,使得鄉村發展缺少活力和後勁。村幹部是黨和國家農村方針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但村幹部崗位吸引力不夠強,存在後備不足、無人願意幹的窘困局面,學歷高、能力強、素質高的年輕人不願意當村幹部。

(三)公共服務資源差。在各級集中優勢資源,積極打造本區域重點學校、重點醫院的背景下,農村成為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的“末梢”,資源極為匱乏。很多村的國小數年前已經撤併,村民們只能將小孩送到其他村裏國小或者鎮裏上學,有的乾脆就地買房、租房,加重了農村教育的負擔。村級衞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醫生,要負責全村的基本衞生服務。與中心醫院的專科醫生相比,村衞生室的全科醫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卻偏低,影響了優秀醫生到鄉村服務的積極性。

四、幾點建議

(一)鄉村振興,人才為先。農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嚴重不均衡,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差異懸殊,導致人才從農村流向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賢納士,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優惠的政策留住人才,掀起我要去農村的新熱潮。

(二)因地制宜,精準規劃。縣級或者鄉鎮統籌制定鄉村規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當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等新情況的出現,説到底都是農業供給側出現了問題。要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引導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特色產區集聚。加強農產品品牌質量建設,實施品牌培育計劃,着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優質農產品區域品牌。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三)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探索“合作經濟”、“鄉村旅遊”、“集體股本”等多元化發展途徑,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展合作經濟,積極鼓勵村級組織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採取“支部+企業+基地”等形式,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推動鄉村旅遊。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結合各自特色優勢,以“節會”為載體,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採摘園、“農家樂”等項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創新集體股本,鼓勵各村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建立村集體股本,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等市場化的辦法和手段,參與收益分配,激活資源要素,壯大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