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W

為做好XXX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對XXX前沿攻堅隊和村民走訪調研,進一步瞭解XXX現狀,剖析困難,彙集羣眾意願,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與前沿攻堅隊、羣眾共商,一起謀劃產業,一起制定措施,一起探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調研報告

一、XXX現狀

XXX隸屬普安縣茶源街道,距縣城23公里,轄20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28.1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49户5025人,其中非貧困户715户30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户433户2020人。全村勞動力總户數為1040户、勞動力為2605人,已就業2605人(貧困户415户、貧困勞動力1063人),其中外出務工1006人(返崗710人、外出務工296人)。“十三五”期間完成搬遷191户95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124户632人。農户收入主要以茶葉、外出務工、養殖豬、牛、家禽等為主,現有茶葉面積1.23萬畝、人均2.4畝茶。現有村集體經濟累計54.7萬元。XXX黨支部現有黨員46名,其中女性黨員6名、60歲以上黨員26名、外出流動黨員6名、支委成員4名。

二、XXX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幹部綜合素質不高。駐村幹部多數為行政幹部,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產業發展、效能提升等方面知識一片空白,村支兩委大多年級偏大,不熟悉電腦操作,在鄉村振興中專業人才匱乏。

(二)羣眾認識有待提高。大多數羣眾特別是上年紀的羣眾思想觀念陳舊,生活習慣有待改善、衞生意識有待提高,村莊環境整治需進一步加強。

(三)內生動力有待激發。脱貧攻堅期間,貧困户長期接受輸血式扶貧,部分羣眾缺乏自強獨立、艱苦創業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四)產業基礎較為薄弱。XXX除茶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小,經營方式粗放,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實力普遍較弱,開拓市場和防範風險能力不強,農村致富能人較少、帶動能力弱。

(五)勞動力就業比較分散。XXX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都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留守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空巢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難以滿足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用工需求。

(六)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脱貧攻堅期間建成的部分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將來的快速發展需求,缺乏長效管護措施。且各村民小組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體統,垃圾收運成本大,部分村組信號差,農村用電線路錯綜複雜。

三、XXX推進鄉村振興的想法和探索

(一)圍繞推進產業振興,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街道堅持“茶產業”主導地位不動搖,大力唱響生態茶、綠色茶、品牌茶,推動茶產業從一產向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種好管好五萬畝茶園,做好做強“黔茶第一春”和“普安紅”品牌,加快發展茶旅融合新業態,抓實產業就業,讓農民人人能就業、户户有錢進,真正讓農民增產增收,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二)圍繞推進人才振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我們堅持兩條腿走路,全方位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人才參與鄉村振興。一方面就地培養,全面創造職業農民,培養造就一批紮根農村的“茶專家”“田秀才”。另一方面築巢引鳳,引導外出農民工、退伍軍人、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創新,讓各類人才、資本等要素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大展身手。

(三)圍繞推進文化振興,全面推進鄉風文明。鄉村振興關鍵是鑄魂,我們積極倡導孝老愛親、扶危濟困、誠實守信、鄰里守望等優秀傳統文化,構築鄉村振興的靈魂。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族文化,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鄉村真正成為具有鄉土氣息、傳承鄉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園。

(四)圍繞推進生態振興,建設乾淨美麗鄉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以農村電網改造、串户路、通訊、房屋量化、庭院硬化、污水治理、垃圾收運、公共照明設施建設為重點,促進村容村貌提升。學習借鑑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成功經驗,深入推進“三改”等工作,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特色風貌、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鄉村。

(五)圍繞推進組織振興,推進鄉村治理與組織振興有機結合。抓實村支“兩委”換屆,建好建強“兩委”班子,將能人志士選入“兩委”班子,把能人志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能人志士,夯實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對探索出的“紅黑榜”“文明超市”等進行提煉固化,在各村(社區)進行推廣使用,形成長效的治理機制,不斷探索農村社會管理方法和辦法,將鄉村治理融入組織振興中,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和組織振興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