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政策分析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W

政策分析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調研思考的調研報告

我國的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已經實施多年,在促進再就業、改善居民生活和穩定社會發展大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已成為影響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關係到億萬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但在近幾年的實施過程中,暴露出較多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再就業優惠政策涉及税種不全面。現行税收優惠政策,僅涉及一些地方税種,如營業税、城建税、教育費附加等税中,未能涉及增值税、生產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税等一些主體税種。對個體業户而言,減免的全是地方税收,而下崗失業人員個人經營時大都選擇商業零售、加工、修理、修配等行業,從事旅店、飲食、理髮等服務行業的相對較少。按現行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只定額減免營業税、城建税、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税,不包括增值税,減免税範圍較窄,而僅減免地方税種大多不能達到法律法規規定的每年8000元標準。

2、再就業優惠政策籠統而不具體。部分個體工商户註銷營業執照後,租借再就業優惠證,按照優惠證上的名字辦理新的營業執照,但實際經營者並未改變,經營者使用新的工商執照到税務機關申請辦理免税手續,由於證件齊全、手續完備,税務機關又不得不為其辦理税收優惠,具體新辦的標準未能明確。

3、對非服務性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的税收支持力度不夠。鼓勵企業新增崗位安置下崗失業人員,是再就業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現行再就業優惠政策適用範圍僅包括對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除廣告業、房屋中介、典當、桑拿、按摩、氧吧外)、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和街道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型企業實體,而未能涉及吸納下崗失業人員較多的生產型工業企業,從而影響了這些企業吸下崗失業人員積極性。

4、享受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的對象範圍不廣泛。在進行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宣傳的過程中,有不少的城鎮無業人員、農村剩餘勞動力和未能及時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到現場諮詢,按照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規定,這部分人不能享受優惠政策。就業和再就業就一個字之差,有的人能享受優惠政策,有的人不能享受優惠政策,就顯有悖税收公平原則。而且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只明確規定了國有或集體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是税收優惠政策的享受範圍,而對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則沒納入優惠政策的享受範圍,這不利於不同經濟類型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之間的平等競爭,也挫傷了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創業的積極性。

二、完善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1、將税收優惠納入立法程序。應儘快制定出再就業税收優惠的基本法律,明確享受税收優惠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各個職能部門的職責和範圍,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優惠制度,對需要税收優惠的行業、企業、項目及產品,在税收法規中予以明確,並形成量化指標體系。

2、發揮税收調節經濟的作用。儘快理順現有的再就業税收優惠措施,建立簡便、有效、規範化的税收優惠機制,對於一些重點企業,不但要保留原有的優惠政策,還應該給予更多的優惠,從而為下崗人員再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之充分體現我國的產業政策和鼓勵再就業的效能。

3、統一税收優惠的條件和幅度。現行再就業税收優惠的差別,不僅表現在企業和個體工商户之間,即使在企業之間,服務型企業較工業企業不論在優惠的條件上,還是優惠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優越許多。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沒有必要制定區別對待的政策,對不同性質、類型,不同行業的納税人給予平等的政策待遇,也就是説對企業不論新老、不論行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達一定比例或數量就應該給予税收優惠,充分擴大再就業的渠道。

4、擴大優惠的税種範圍。現行再就業税收減免的税種不包括增值税,對個人獨資、合夥企業個人所得税也不予優惠,造成對個人獨資、合夥的工業企業幾乎無税可免,對從事商業、加工、修理業個體經營的下崗失業人員的税收優惠也大打折扣,這樣就難以充分發揮税收鼓勵、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作用。擴大優惠的税種範圍,只要符合再就業優惠規定的條件,不分行業不分税種,均可享受税收優惠,從而消除不平等的税收政策待遇,將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與税收減免的多少掛起鈎,這樣既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崗位,也可以消除了納税人轉換身份、設法避税的漏洞,更便於對下崗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的貫徹執行。

5、擴大享受就業税收優惠政策的人羣範圍。從整個社會來講,解決就業的壓力和再就業的壓力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把再就業的政策適應主體擴大到所有的待就業者(包括農村富餘勞動力和未能及時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必然是社會的大勢所趨,必須把再就業優惠政策的範圍擴大到所有的待就業者範圍,消除我們的税收優惠政策對弱勢的納税羣體的不平等待遇。但為了解決税收收入減少太大壓力,可以先將再就業優惠政策範圍擴大到從事個體經營的納税人,逐步放開到所有經濟類型的納税人。

【第2篇】產業化經營扶持政策調研報告範文

一、關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定位

1.你縣(區)近年來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的基本情況、取得成效及存在問題;

縣近年來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上力度較大,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做大做強,現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恩達和科龍),省級龍頭企業5家,他們成為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一定作用。

2.新形勢下,如何重新認識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在整個農業綜合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對於促進農業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實現小規模經營農户同大市場的對接,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全面推進農業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和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產業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可以告訴農民種什麼。通過“合同”、“訂單”等形式,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規避市場風險,而且可以解決農民普遍不知道該種什麼的問題,使他們能夠比較放心地進行調整。二是可以使農產品實現多次增值增效。發展農業產業化,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三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龍頭企業(合作社)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不僅有利於農業科技的推廣,而且有利於引進和吸收消化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工藝,促進提高農產品質量,把農業增長方式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因此,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幫助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就是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就是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加速農民增收致富,對整個農業綜合開發進程具有重要帶動作用。

3.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如何與土地治理項目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有利於農村土地進一步流轉集中利用,有利於提高土地經營效益,有利於土地的統一規劃利用、統一治理,便於土地治理項目的順利實施;土地治理項目的順利實施可以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土地的利用,提高產業化經營效益。因此,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與土地治理項目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係。

二、關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扶持方式與對象

4.怎麼看待產業化經營項目現行的兩種扶持方式?如何完善、充實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方式?

現行的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的兩種方式為財政補助和dai款貼息,兩者相輔相成,dai款貼息應理解為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補助項目的一種不同方式,是項目先建後補的一種財政補助扶持方式。

兩種方式基本解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融資難和能融資但難以承受融資成本的問題。目前已較為完善,不需其它扶持方式。

5.如何理解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財政資金能否扶持民營龍頭企業?扶持民營龍頭企業應具備哪些條件?

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基地+農户”等多種模式以“訂單”、“統購統銷”、合作等為紐帶將企業與農民聯接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的同時,增加了農民的直接收入,促進了農產品的轉化,間接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帶動農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扶持龍頭企業、壯大龍頭企業,就必將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扶持了龍頭企業,也就是扶持了農民。

財政資金可以扶持民營企業。

扶持龍頭企業具備條件應包括:有固定經營場所和長期性的生產用地;有規範的管理制度、盈餘分配模式、較穩定的銷售渠道和良好的產品質量把控制度;切實帶動農民羣眾增收致富,在當地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等。

6.如何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具備哪些條件。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單可以採用資金扶持,也可以採用技術扶持和銷售市場渠道扶持等多種扶持方式。

扶持合作社具應備條件包括:有固定經營場所和長期性的生產用地;有規範的管理制度、盈餘分配模式和良好的產品質量把控制度;切實帶動農民羣眾增收致富,農民社員所佔比重較大且數量達到一定規模等。

三、關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幾個比例

7.產業化經營項目佔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財政資金的比例應如何確定為宜?

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一部分,搞好了產業化經營就盤活了農業綜合開發整盤旗,可以帶動農業綜合開發的各方面提升。因此根據重要性原則和輻射帶動能力來看,產業化經營項目應占中央財政資金50%左右。

8.是否需要確定dai款貼息和財政補助兩類項目的投入比例?如需確定,兩類項目的投入比例能否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可以不確定dai款貼息和財政補助兩類項目的投入比例。因為dai款貼息是解決產業化經營已建項目融資成本壓力問題,財政補助是解決新建或擴建項目融資難問題。無論是已建項目還是新建、擴建項目,只要做好了都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升,都有利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9.財政補助項目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比例應如何確定?

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因此不需確定比例。

四、關於dai款貼息項目問題

10.目前你縣(區)扶持dai款貼息項目的基本做法、取得成效及存在問題?

我縣dai款貼息項目主要扶持一些種植和加工大米、苧麻、生豬等傳統特色產業,有利於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有利於農民增收致富。

款貼息項目有無保留必要?如有必要,能否全部用於固定資產dai款貼息,不再對流動資金dai款予以貼息?

有保留的必要,因為dai款貼息是解決產業化經營已建項目融資成本壓力問題,有利於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更強的生命力。

不能全部用於固定資產dai款。因為農業產業,相對來説經營週期較長,佔用流動資金較多。流動資金不足同樣會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帶來一定的打擊,損失甚至終於固定資產建設方面。鑑於,農業項目經營週期較長,佔用流動資金較多的情況,建議保留流動資金dai款貼息。

五、關於財政補助項目問題

12.財政補助項目如何做到集中資金、重點扶持優勢主導產業,實現扶優、扶強、扶大?單個項目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規模應如何確定?

每個縣都應選擇幾個優勢產業,在相同的情況下優先扶持種植和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從而實現扶優、扶強、扶大。

單個項目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規模應根據項目規模、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等情況確定,一般應在100萬元以內。

13.單個項目補助資金規模提高後,能否將提高規模的一部分通過企業內部職工持股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龍頭企業中持股方式對企業職工或合作社成員分紅?分紅的比例及年限如何確定?

財政補助項目補助資金不應分紅,而是用於增強企業或合作社的生產後勁。

14.如何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扶持專業合作社的補助資金用途有哪些?

目前對合作社的單個項目資金扶持比例較低,可以適當提高資金規模,按照新增項目的經濟規模(銷售、效益)及新上項目帶動農民就業人數共同致富情況,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項目考評,好中選優,小中選大,確定以獎代補的合作社或者項目進行扶持。

資金用途應擴大,除用於田間設施和生產設備外,也可以用於銷售渠道建立、技術引進和技術培訓等方面。

六、扶持產業化經營的其它相關政策建議

1、產業化項目與土地治理項目有機結合。

2、加大“以獎代補”扶持方式的力度。

【第3篇】惠農政策落實調研報告範文(精選)

隨着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家投入“三農”工作的資金不斷加大,惠農資金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補助補貼覆蓋面越來越廣,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但在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

一、存在問題

1.政策宣傳不深入。惠農政策的項目較多,農民羣眾知曉率還不高,在少數地方還出現基層幹部和農民羣眾不知道的問題。個別村組幹部還存在落實惠農政策上不公開,不公正,不負責,項目落實不透明等問題。在村務公開欄幾乎沒有公佈惠農政策,只有享受户和區、鄉主管部門知道,廣大農民羣眾和不是主管部門的都不太清楚。村幹部在宣傳時,只是對家族、親戚朋友個別講,暗箱操作。如貧困生“兩免一補”,大多數是讓村組幹部家族、親戚朋友的學生得到。

2.貫徹落實有偏差。由於村組幹部素質、精力等因素,導致農村低保、民政救助、扶貧對象、種糧直補和良種補貼等項目錄入的基礎信息資料部分失真,扶持救助對象定位不準。種糧直補沒有實現應補盡補,甚致部分資金使用不規範,長期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土地承包權轉讓的、承包者沒有耕種的仍然在享受種糧直補政策。在實施新農合醫療政策上,部分鄉鎮衞生院管理較差,醫生素質較低,服務意思淡薄,重收費現象較突出,導致農民主動參保的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民是村組幹部墊支參保,甚至有墊支上萬元的。

3.預算標準不一致。同類工程預算定額標準不一致,項目推進矛盾突出。主要表現為在同一鄉鎮、同一整合區域,實施同類型工程建設質量標準一致,但投資標準不一致,並且有的項目投資補助標準差距還比較大,如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京福高鐵”建設徵地,過境各鄉鎮甚至同一個鄉鎮的相鄰村組徵地標準就不同,造成在推進過程中矛盾突出。

4.資金監管不嚴格。在工作中,受人力和經費限制,部分惠農政策資金監管力度不夠,出現有的政策資金監管失控,違規違紀較突出。在種糧直補上,部分鄉鎮的村社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將農户種糧直補款扣去抵交醫保費、村公路建設集資款等。有的村幹部不給農户辦直補卡,用他人的名字冒領種糧直補款。有的在農村低保中,不堅持原則,親朋、好友和關係接近的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多。

5.政策執行成本高。要落實的惠農政策多、召開會議多,印製相關材料多,支出業務費用多,需要人力多。增加了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運行成本。上級沒有專項工作經費,鄉鎮和部門經費支出壓力大。沒有工作經費,為單位、部門、鄉鎮、村組幹部套取政策資金提供了理由或藉口。各項惠農補貼的性質不同,管理的單位也不同,各項補貼發放的依據、要求各不相同,自然就形成了“一補一發”,多頭多次發放,造成了發放成本和農民領取成本高。

二、解決辦法

1.強化惠農政策宣傳。落實惠農政策,要把各項惠農政策及時傳達到基層,把主要精神實質和操作程序向羣眾講透徹,向村組幹部講清楚,做到家喻户曉,羣眾明白。要針對當前農村接受政策能力強的人羣外出的現實,認真研究政策宣傳的方式、方法,採取更加靈活,更加方便、快速的宣傳形式,提高政策入户率。

2.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農村幹部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效果,因為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主要靠村支兩委幹部去落實。為此,信州區委、區政府及時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違法違紀工作方案》,區檢察院還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犯罪教育讀本》,充分調動了村組幹部的工作積極,提高了基層幹部的工作能力,提升了村組幹部的理論素質和服務水平。

3.強化各種關係理順。在制定政策時,應對強農和惠農政策做一個基本的界定,強農政策應側重從增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着手,着眼於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惠農政策應側重於讓農民羣眾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着眼於保障農民羣眾生活,提升農村生活水平。惠農是基礎,強農是方向,應緊密結合實踐經驗梳理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同時簡化程序,加大資金整合力,確保最大限度發揮涉農資金綜合效益和項目政策效應。

4.強化職能部門職責。加強分工、各司其職,確保政策落實嚴格程序,規範操作。落實政策要堅持公開、公正、公平、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規範管理,陽光操作。對各項補貼在村組實行公開化,實行張榜公佈,接受羣眾監督,農户認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5.強化政策資金兑現。針對部分政策資金兑現不夠及時的問題,政府要加大惠農政策資金的爭取、調度和有關問題的協調力度,把政策資金按規定及時兑現給受益對象。要整合部門力量,深入鄉鎮明查暗防,有效預防和查處惠農政策實施中的挪用、套取、私分等違規違紀行為,提高監督實效。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惠農政策帶來的真正實惠。

6.強化政策落實監督。區委、區政府要針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細化措施和責任,切實加強政策貫徹落實過程監管。由區紀委監察局總體負責,敦促財政局、審計局、物價局等執法部門,將監督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工作納入重點,安排人力,落實經費,保障監督工作順利開展。

惠農政策落實

【第4篇】建立再就業優惠政策長效運作機制的幾點思考的調研報告

目前,市區實施運作的再就業優惠政策主要有:税費減免政策、社保補貼政策、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崗位獎勵政策、職介補貼政策、就業培訓政策等。這些政策對企業吸納失業人員、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幫助一大批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但是,這些優惠政策目前都是階段性的,按中央和省委文件規定,到20__年年底,上述優惠政策執行都要到期或即將到期。那麼,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讓再就業優惠政策得以延續,在失業人員再就業長效幫扶方面不斷髮揮作用呢?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我市的實際,讓所有再就業優惠政策都永久性地實施,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一是財力有限,二是國有、集體企業的下崗職工、失業職工概念本身也是階段性的。因此,在“全面推進”不太可能的情況下,比較現實的選擇應該是“突出重點”。

這個“重點”是什麼呢?

我們認為,這個“重點”應該是對失業人員從事公益性崗位就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和提高失業人員技能素質的政策扶持上。從人本學的角度來説,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最能發揮人類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從經濟類型的角度來看,個體、私營經濟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着眼於未來,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又最有發展潛力,可直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地降低失業率。引導失業人員從事公益性崗位就業,可擴大社會服務功能,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加大失業人員技能培訓力度,有利於增強失業人員就業競爭能力,提高就業質量,穩定就業。

近年來,市區根據本地實際,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先後在城西和城北街道開展了扶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試點。失業人員只要有項目,有經營場所,並且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其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就可以由政府補貼,期限為三年;失業人員如從事來料加工等靈活就業的形式,也可以享受社保補貼,費用由市再就業專項資金中支出。這些政策的推出,大大激發了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熱情和積極性。二年時間,已經有20__多名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失業人員享受到了政府的社保補貼,累計金額達200多萬元。

因此,建立長效就業幫扶機制,就再就業優惠政策這一塊來説,應該是緊緊圍繞公益性崗位開發、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和提高失業人員技能素質方面做文章。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

可採用政府直接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鼓勵企業、民間資金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及失業人員組織起來自行開發公益性崗位。

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政府可運用財政資金投資興建一批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市民素質、陶冶情操的社區娛樂室、閲覽室、健身房、健康諮詢服務所、法律服務所、食品配送站、社區安保室等公益性項目,失業人員經過專門培訓後上崗,失業人員工資可從再就業專項資金給予崗位補貼和收取小額的服務費中支出。地方財力許可,失業人員工資也可全額從再就業資金支出,免收服務費。

社會資金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政府可選擇一批投資前景較好,並輔以税費減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給予扶持。主要項目:社區保潔、保綠、保安、保秩等項目,如小區園林、車輛停放場、休閒會所等。

失業人員自行開發公益性崗位。可由社區居委會作為牽頭單位,把失業人員組織起來從事社區的衞生保潔、安全巡夜、來料加工等項目,由再就業專項資金給予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

第二,逐步擴大税收減免範圍,激勵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靈活就業。

在具體的操作思路上,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也就是目前我們正在運作實行的做法: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靈活就業,除可以一次性獲得自謀職業補助金外,可以申請小額貸款,如果是微利項目,可享受社保補貼。此外,可以享受税、費的減免。只不過這當中有區別,國有企業身份的失業人員可以免税免費,集體企業身份的失業人員可以免費但不可以免税。

第二步,打破集體企業、國有企業身份的界限,一視同仁。國有企業出來的失業人員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集體企業的也可以享受。根據我們、我們浙江集體企業人員眾多的實際,如果這一塊放開,集體企業的失業人員也可以享受税收減免,那必將大大激發他(她)們自主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人數必將大大增多,因為在各項優惠政策中,税收的減免政策力度最大,失業人員的獲益也最多。

第三步,徹底打破身份界限,全面放開,只要是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不管你原先是國有、集體企業人員,還是城鎮失業人員,也不管你是城鎮的,還是農村的(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先侷限於城鎮,再逐步向農村推開),都可以享受相應的税費減免政策、小額貸款政策和一定額度開發就業崗位獎以及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當然,優惠政策的一些具體內容可以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作相應的調整),3年後社保補貼是否繼續享受,可酎情考慮。屆時,小額貸款政策等就變成“普惠制”了,而不再只是失業人員的“專利”。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必將以新的態勢更加良好地向前發展。

第三,加大小額擔保貸款力度,促進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項目的發展。

小額擔保貸款政策作為再就業優惠十大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自20__年推出:由於受行業、部門間條塊制約和力度不夠及人為等因素影響,該項政策實施近三年效果不明顯。市區到目前為止只貸出小額擔保貸款144萬,通過貸款直接實現就業人數才只有59人,效果很不明顯。在研究新一輪再就業政策時,筆者認為應注重打破小額擔保貸款受貸款總體指標控制、額度偏少、程序複雜、擔保單一(只限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擔保)以及其它因素制約,加大小額擔保貸款力度。

首先劃清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是一項政策性貸款,與其它一般商業性貸款有根本區別,不應受貸款總體指標控制,只要失業職工有自主創業項目即可隨時核貸。

其次根據浙江經濟發展狀況和創業成本較高(租金高、人員工資高)的實際情況,應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不受2萬元限制,可根據創業需要給3-5萬元小額貸款,失業人員組織起來創業可進一步提高貸款額度。

這樣可有力地促進創業和靈活就業項目的發展,穩定失業人員創業,同時可儘快培養一批小老闆,反過來可促進就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四,強化適用技能培訓,提高失業人員就業競爭力。

通過對市區失業人員登記資料分析,6795名失業人員中失業一年以上達3951人,佔失業人員總數58.15,且這些失業人員具有一門及一門以上職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只有28.5。同時,失業人員所學的技能中,初級計算機、家政、駕駛員、物業管理佔70以上,而勞動力市場緊缺的車工、鉗工、電焊工、縫紉工等技能掌握者少之又少。因而要強化失業人員適用技能培訓。

首先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並且按市場技能工種緊缺情況設置培訓資金投向,注重適用技能培訓的投入。

其次,培訓機構要依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開設緊缺技能工種的培訓,緊密培訓就業一體化工作,抓培訓質量,抓培訓就業率。

再則,培訓經費審核部門要加強對培訓經費支出合理性審核,建立跟蹤考核動態審核機制,真正使培訓專項資金投向適用技能、緊缺工種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失業人員就業率。

【第5篇】惠農政策落實調研報告

隨着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家投入“三農”工作的資金不斷加大,惠農資金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補助補貼覆蓋面越來越廣,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但在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

一、存在問題

1.政策宣傳不深入。惠農政策的項目較多,農民羣眾知曉率還不高,在少數地方還出現基層幹部和農民羣眾不知道的問題。個別村組幹部還存在落實惠農政策上不公開,不公正,不負責,項目落實不透明等問題。在村務公開欄幾乎沒有公佈惠農政策,只有享受户和區、鄉主管部門知道,廣大農民羣眾和不是主管部門的都不太清楚。村幹部在宣傳時,只是對家族、親戚朋友個別講,暗箱操作。如貧困生“兩免一補”,大多數是讓村組幹部家族、親戚朋友的學生得到。

2.貫徹落實有偏差。由於村組幹部素質、精力等因素,導致農村低保、民政救助、扶貧對象、種糧直補和良種補貼等項目錄入的基礎信息資料部分失真,扶持救助對象定位不準。種糧直補沒有實現應補盡補,甚致部分資金使用不規範,長期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土地承包權轉讓的、承包者沒有耕種的仍然在享受種糧直補政策。在實施新農合醫療政策上,部分鄉鎮衞生院管理較差,醫生素質較低,服務意思淡薄,重收費現象較突出,導致農民主動參保的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民是村組幹部墊支參保,甚至有墊支上萬元的。

3.預算標準不一致。同類工程預算定額標準不一致,項目推進矛盾突出。主要表現為在同一鄉鎮、同一整合區域,實施同類型工程建設質量標準一致,但投資標準不一致,並且有的項目投資補助標準差距還比較大,如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京福高鐵”建設徵地,過境各鄉鎮甚至同一個鄉鎮的相鄰村組徵地標準就不同,造成在推進過程中矛盾突出。

4.資金監管不嚴格。在工作中,受人力和經費限制,部分惠農政策資金監管力度不夠,出現有的政策資金監管失控,違規違紀較突出。在種糧直補上,部分鄉鎮的村社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將農户種糧直補款扣去抵交醫保費、村公路建設集資款等。有的村幹部不給農户辦直補卡,用他人的名字冒領種糧直補款。有的在農村低保中,不堅持原則,親朋、好友和關係接近的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多。

5.政策執行成本高。要落實的惠農政策多、召開會議多,印製相關材料多,支出業務費用多,需要人力多。增加了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運行成本。上級沒有專項工作經費,鄉鎮和部門經費支出壓力大。沒有工作經費,為單位、部門、鄉鎮、村組幹部套取政策資金提供了理由或藉口。各項惠農補貼的性質不同,管理的單位也不同,各項補貼發放的依據、要求各不相同,自然就形成了“一補一發”,多頭多次發放,造成了發放成本和農民領取成本高。

二、解決辦法

1.強化惠農政策宣傳。落實惠農政策,要把各項惠農政策及時傳達到基層,把主要精神實質和操作程序向羣眾講透徹,向村組幹部講清楚,做到家喻户曉,羣眾明白。要針對當前農村接受政策能力強的人羣外出的現實,認真研究政策宣傳的方式、方法,採取更加靈活,更加方便、快速的宣傳形式,提高政策入户率。

2.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農村幹部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效果,因為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主要靠村支兩委幹部去落實。為此,信州區委、區政府及時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違法違紀工作方案》,區檢察院還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犯罪教育讀本》,充分調動了村組幹部的工作積極,提高了基層幹部的工作能力,提升了村組幹部的理論素質和服務水平。

3.強化各種關係理順。在制定政策時,應對強農和惠農政策做一個基本的界定,強農政策應側重從增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着手,着眼於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惠農政策應側重於讓農民羣眾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着眼於保障農民羣眾生活,提升農村生活水平。惠農是基礎,強農是方向,應緊密結合實踐經驗梳理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同時簡化程序,加大資金整合力,確保最大限度發揮涉農資金綜合效益和項目政策效應。

4.強化職能部門職責。加強分工、各司其職,確保政策落實嚴格程序,規範操作。落實政策要堅持公開、公正、公平、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規範管理,陽光操作。對各項補貼在村組實行公開化,實行張榜公佈,接受羣眾監督,農户認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5.強化政策資金兑現。針對部分政策資金兑現不夠及時的問題,政府要加大惠農政策資金的爭取、調度和有關問題的協調力度,把政策資金按規定及時兑現給受益對象。要整合部門力量,深入鄉鎮明查暗防,有效預防和查處惠農政策實施中的挪用、套取、私分等違規違紀行為,提高監督實效。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惠農政策帶來的真正實惠。

6.強化政策落實監督。區委、區政府要針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細化措施和責任,切實加強政策貫徹落實過程監管。由區紀委監察局總體負責,敦促財政局、審計局、物價局等執法部門,將監督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工作納入重點,安排人力,落實經費,保障監督工作順利開展。

【第6篇】鞏固擴大強農惠農政策督查成果的調研報告

鞏固擴大強農惠農政策督查成果的調研報告

今年以來,_____縣對強農惠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同時,實踐也表明,強農惠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是我們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一個新的重要抓手,為改進幹部作風,維護羣眾利益,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發揮着積極作用。因此,應高度重視,着力建立強農惠農政策監督檢查工作長效機制,以鞏固和擴大強農惠農政策督查成果。

一、着力建立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的宣傳教育機制,使政策觀念不斷強化

強農惠農政策督查發現,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問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幹部和羣眾的政策觀念淡薄。有的幹部對政策領會不準、不深、不透,導致在執行政策過程中隨意性大,甚至“截留”政策,違紀違法損害羣眾利益;部分羣眾對黨在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不瞭解,或一知半解,甚至曲解誤解,導致維權意識不強,集體觀念不強,甚至盲目上訪。因此,要在總結強農惠農政策監督檢查工作的好方法好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使幹部政策觀念不斷強化。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對執行主體即黨員幹部的政策教育。要將強農惠農政策教育納入廉政教育之中,進行同規劃,同部署,並作為廉政教育一項重要內容進行考評。黨校舉辦領導幹部理論培訓班,要開設強農惠農政策培訓課程,強化領導幹部強農惠農政策理論培訓。紀檢部門要牽頭組織強農惠農政策宣講團,進行巡迴宣講,加強對黨員幹部強農惠農政策的正面灌輸。把幹部執行強農惠農政策情況列入幹部年終業績考核,以保證黨員幹部強農惠農政策理論的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政策受益主體即廣大羣眾的政策宣傳。要將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工作納入農村廉政文化建設,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要把強農惠農政策寓教於樂,寓教於文,讓農民羣眾在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和薰陶。要編印強農惠農政策宣傳手冊,發放到農民羣眾手中,強化農民羣眾對強農惠農政策的學習。通過各種政策宣傳手段,使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入人心,真正讓廣大農民羣眾瞭解政策,掌握政策,運用政策。

二、着力建立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的制度規範機制,使政策執行快捷有序

強農惠農政策監督檢查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規範了一套制度。我們針對強農惠農政策監督檢查出來的情況,進行了逐一分析,找出了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在整改階段實行了糾建並舉。健全和完善了一批老制度,建立了項目督辦、情況反饋等一批新制度,創新改進了資金審批管理制度。建立了涉農資金流向圖,用圖表和箭頭的形式標明資金來源、資金到位、使用發放對象、使用發放方式、使用情況等走向的詳細情況。實行了分類歸檔,把資金的撥付文件、撥付憑證、使用資金的名冊、原始票據等材料彙編成冊,做到一看便知,查之有據。

實踐證明,通過建立和完善制度,用制度規範強農惠農政策的執行,使得政策落實快捷有序,切實有效地防止了政策落實過程中“截留”、“變相”、“腸梗阻”等問題產生。因此,我們要鞏固這一成果,着力建立強農惠農政策制度規範機制。不僅要完善現有的制度,如完善強農惠農資金使用與管理制度、強農惠農資金使用與管理的監管制度、強農惠農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制度、強農惠農工程項目的建設管理制度等。而且,今後中央一旦有強農惠農新政策出台,我們就要立即進行深入調研,認真制定切合本地實際、科學有效的落實政策的配套制度,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通過加強制度建設,使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真正實現“落地生根”、“惠農強農”的目標。

三、着力落實建立強農惠農政策的監督檢查機制,使政策貫徹的不打折扣。

對強農惠農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是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實的有效手段和有力措施。因此,要將監督檢查的制度形式確定下來,可採取全面督查,也可採取專項督查,關鍵要在督查方法上和功能發揮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探索出一套好的督查方法。_____縣採取“三三制”,成效顯著。一是注重三個方位,即鋪面,要求自查工作把面鋪開,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查資金撥付和流向,查資金到位和用途;抓線,要求以各業務系統為主線,疏理其承擔的強農惠農政策任務完成及資金落實情況;看點,要求查看受益農户是否屬實,查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落實情況,查看各項惠農資金補貼領取情況。二是採取三種形式,即分類自查、交叉互查、隨機抽查。三是堅持三個原則,即堅持縣強農辦協調與各部門通力配合原則,做到重點抓、抓重點;堅持專門機構監督與羣眾參與原則,發動羣眾參與,並邀請一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特邀監察員參加監查;堅持限期自糾和嚴肅查處原則,一般性問題限期自糾,嚴重問題從嚴處理。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監督檢查功能。一要發揮督查的宣傳教育功能,通過督查,加大對基層幹部的政策和黨紀法規的 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其政策水平和執行政策能力。二要發揮督查的整改自糾功能,通過督查,限期整改和自糾督查出來的問題。三要發揮督查的制度規範功能,通過督查,找出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努力健全和完善各項監管制度,用制度規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執行。四要發揮案件查處功能,通過督查,及時發現和查處性質嚴重的各類違紀違法問題,確保強農惠農各項政策不折不扣、原汁原味地落到實處,發揮政策的最大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第7篇】惠民政策調研報告

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信息化惠農政策的落實

——揭東縣砲台鎮家電下鄉、醫療改革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餘海靜羅平平

摘要調研報告介紹了對信息化指導下揭東縣砲台鎮家電下鄉和醫療保險的宣傳情況、實施情況、影響力度和推動作用,並進行調查分析。通過查閲文獻、派發問卷、實地調研和深入訪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從中瞭解了惠農政策的實施情況,總結了惠農政策取得的成效,對比了農民的在惠農政策實施前後的生活水平;分析了惠農政策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推進惠農政策的實施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砲台鎮 家電下鄉 醫療改革 補貼 信息技術

1.前言

實施家電下鄉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重大舉措。廣東省從xx年2月10日起全面啟動家電下鄉工作。按照國家、省家電下鄉工作的要求,揭陽市響應上級的政策,希望通過家電下鄉等給農民們帶來真正的實惠;xx年,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準,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衞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xx年7月份,本研究小組到揭陽市砲台鎮開展研究調查,詳細調查信息化指導下砲台鎮家電下鄉、醫療改革的實施情況,旨在為砲台鎮信息化建設規劃及家電下鄉、醫療改革的實施提供基礎理論依據和建設性意見。

2.調查地點

本次調研的地點是廣東省揭陽市砲台鎮。砲台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素有“潮汕明珠”美譽。區域面積5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近13萬人,轄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它各項經濟指標居全縣各鎮之首。多次榮獲全國、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鄉鎮黨委”、“文明鎮”等稱號。 砲台鎮是一個工業基礎比較紮實的地方,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潮汕三市中心,交通便利,是潮汕三市的中心。也是一個僑鄉之地,勞務經濟基礎雄厚。有着特色的農業生產體系,初具規模第農業產業化。3.調查方法

3.1家電下鄉調查方法

採用隨機抽查的方法對砲台鎮的鄉民們進行調查。在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鄉民中發放調查問卷、以及分樣隨機採訪不同職業的鎮民。為全面、客觀的瞭解家電下鄉落實情況,我們採訪了家電銷售商及鎮政府財政部門,收集真實情況;鎮上實地調研以及網上搜索相關文獻,同樣是家電下鄉調查的方法。

3.2醫療改革調查方法

採用隨機抽查的方法對砲台鎮的鎮民們進行調查。在不同地點各選取幾户人家進行調研採訪,並收集不同職業人户,及到村委會、居委會、醫療站等了解相關情況。另外在網上搜集相關文獻作為參考。

4.信息化指導下家電下鄉實施情況調查

4.1“家電下鄉”的主要內容

1. 補貼形式。按照xx 年 11 月 15 日,財政部、商務部發布的《家電下鄉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的規定: “按補貼類家電產品銷售價格的 13%給予補貼”。這個是一直被堅持的方式,還有另一方式是以舊換新。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同時作為國家的惠民政策只能二選一,不可以同時參加。家電下鄉必須是在指定範圍內中標的型號才可以享受國家13%的補貼,而以舊換新是在五大品類(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內不限制型號。

2.產品標準。農户購買家電補貼品種為彩電、冰箱(冰櫃)、手機和洗衣機,具體品牌和型號由商務部和財政部招標確定。補貼產品最高限價為:彩電xx元、冰箱(冰櫃) 2500元、手機1000元、洗衣機xx元。

3. 補貼對象。具有廣東省農業户籍的農户,在廣東省行政區域內於xx年2月1日至xx年1月31日在指定銷售網點購買補貼類家電產品,均可享受財政補貼。

4.2“家電下鄉”的意義

1. 有利於拉動農村消費。擴大農村需求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重點,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為我國日益形成的強大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為國民經濟提供持久拉動力。

2. 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家電生產和出口國,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出口依存度大。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家電出口受阻,家電行業發展遇到較大困難。推廣家電下鄉,能夠促進家電生產、流通和農民需求的有機對接,有利於消化家電產品過剩產能,為企業調整產品結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拓展了空間。

3. 有利於改善民生。推廣家電下鄉,能夠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性價比高、服務有保障的名牌家電產品,儘早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特別是在農村普及彩電和手機,可以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幫助農民瞭解國政策、獲取更多市場信息、學習生產技術,促進農民增收。這是貫徹國家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

4.3“家電下鄉”在砲台鎮落實的基本情況

目前,揭東縣砲台鎮的家電下鄉銷售網點主要分佈在鎮上商貿集中區域。全部為當地原有的較大型家電銷售店。據經銷商介紹,銷售網點陳列的家電下鄉商品型號種類較齊全,而且呈上升趨勢。據調查問卷數據分析,村民瞭解家電下鄉這個惠農政策的比例佔了86.75%,此數據説明了政府對“家電下鄉”這項惠農政策的宣傳是比較到位的。村民對此項政策也是積極響應。其中,知道彩電和冰箱的佔最多,其次是熱水器和洗衣機。大部分的村民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拿到補助,但仍有少數村民買彩電、冰箱、手機等領到了相應的補助。據經銷商介紹,剛實施“家電下鄉”的惠農政策的確引發了一陣家電購買熱潮,拉動了內需,改善了民生。但是,有能力購買家電的大多數是城鎮居民,而且集中在年輕人,中老年人都不需要添置家電。而大多數沒有購買能力的農民仍然難以承受13%補貼後剩餘的87%的支出,從長遠來説還是很難通過此政策來刺激消費。

圖1 砲台鎮農户已享受到補貼的電器數據圖

4.4當前在砲台鎮影響家電下鄉實施的主要因素

1.從 “家電下鄉” 補貼的獲得來看,農民購買家電後,需在規定時間內,持購買發票、身份證、户口薄等到户口所在鄉鎮財政部門申報補貼,經鄉鎮財政部門審核和縣級財政部門確認後,才能得到補貼,導致了部分農民怕麻煩或不願意承擔較高的成本而放棄獲得補貼的現象。

2. 目前 ,市場上存在一些未經核准的銷售網點以家電下鄉為旗號亂搞促銷、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很多核準銷售網點假借家電下鄉銷售經過翻新廢舊家電產品、不合格家電產品 , 嚴重挫傷了農民購買的積極性。

3.農村售後服務普遍存在網點數量少、規模小、經營能力弱 ,以及維修服務人員匱乏、維修觀念陳舊等問題。不利於家電下鄉售後服務工作的開展。

4. 由於家電下鄉指定產品的價格是國家商務部通過公開招標確定的,利潤空間非常小,再加上繳納營業税,經銷商利潤空間更小,由此造成經營者積極性不高,不願意銷售家電下鄉產品或者在銷售家電下鄉產品時不願意開具發票,還有一部分經營者持觀望態度拖延開具發票的時間,農民消費者不能及時拿到補貼。

4.5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家電下鄉落實的建議

1. 政府官方網站及時、全面公佈有關惠農政策“家電下鄉”方面的信息。並且充分發揮12315網絡系統的作用,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及時公佈“家電下鄉”的最新信息,給農村消費者提供合理的購買指導,健全消費者諮詢跟申訴、舉報、反饋等制度。

2. 通過短信方式接受農村消費者的監督。利用信息化方便政府接受農村消費者的監督,使政策的實施更加透明。

3.增加家電下鄉電器的種類。國家和企業應對下鄉產品的結構做以調整 ,使之適應農村市場環境和農民消費需求。

4. 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重點檢查經營者銷售的家電來源是否合法,是否為廢舊家電翻新,質量是否合格,經營行為是否規範,嚴防以送貨下鄉等名義經銷假冒商品。

5. 加強組織領導,狠抓檢查落實工作。

6.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實際購買力。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要打破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種植結構 ,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優化產品質量 ,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 ,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 ,打造名牌產品。

7. 提高售後服務質量。建立家電下鄉售後服務標準;建立售後服務人員定期培訓機制;建立企業售後服務合作機制。

4.6結論

在經濟低迷狀態下,以財政補貼為推動的 “家電下鄉” 活動作為擴大農村消費的 “應急” 措施,在短期內確實具有明顯成效,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還是應該更加註重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品市場網絡體系、方便農民消費;引導家電企業以及其他消費品企業向農村進軍、開發適合農村消費要求的家電產品,同時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及制度體系,加強農村市場監管,規範農村市場競爭秩序,以充分的市場競爭降低產品價格、普惠農民等。

今後政府在出台類似產業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制度供給中存在制度供給與制度執行的不一致性、委託代理中的參與約束與激勵相容的條件、政策的外部性等問題,使產業政策得到有效實施。

5.信息化指導下醫療改革實施情況調查

5.1“醫療改革”的主要內容

近年來老百姓大部分感覺到“看病難”、“看病貴”。據衞生部門統計,xx年門診病人平均醫藥費用146.5元/人次,住院病人平均醫藥費用5463.8元/人次。同時,由於缺乏風險分擔機制,大量的醫療費用需要個人直接支付。自費醫療不但缺乏公平性,而且抗風險能力弱,使得許多人生病時面臨費用障礙,人們收入的不平等就轉化為獲得醫療服務的不平等。xx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xx年4月份廣東省推出新的醫療改革方案,按照黨的xx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衞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根據近日發佈的《醫藥衞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xxxx年)》,三年內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覆蓋城鄉全體居民。

5.2“醫療改革”的意義

1. 解決農民看病難、治病難。在農村,因為經濟原因,農民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患病,往往一人生病,就會影響一個家庭的正常生產生活,有的甚至因病致貧,更有的農民有病不治,因而小病集成大病。

2. 提高身體素質,保持健康體魄。醫療的改革為廣大人民羣眾伸出了援助之手!讓大多數人能夠提高身體素質,保持健康。

3. 縮小農村與城市貧富差距。對於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説,不健全和有些畸形的醫保制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據統計,我國20%的人擁有80%以上的銀行存款,貧窮或者説不太富有的人佔了絕大多數,政府應該保證這些人獲得最基本的醫療保障,讓農民們健健康康生活,開開心心工作,慣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施醫療改革也有利於疾病的預防、得病有保障、看病方便、治病少花錢等。

5.3“醫療改革”在砲台鎮落實的情況

在醫療保險相關的調查中,由於砲台鎮人口居多,無法挨家挨户採訪,需要全面的客觀調查,我們採用了比較科學的調查方法——隨機抽樣法。在調研中,我們在不同的村落裏,隨機選擇一些鄉民,運用簡單的採訪工具,手記筆錄地把相關情況記錄清楚。通過運用這種方法,瞭解到,現在砲台鎮幾乎每個村民都有購買醫療保險。

據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砲台鎮的人民們對購買醫療保險的人數都在提升,在xx年基本上完成了這一政策的實施。這表明,醫療保險這一政策,正不斷的深入民心,醫療改革有了很大的發展。

有上面這一情況,一方面鄉民響應有關國家醫保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鄉民們也得到了國家的優惠補貼政策。鄉民們也很樂意地接受醫療保險這一相關政策。醫保費用也從原來每人一年10元變為每人一年20元,可見國家對農民醫保這方面重視程度有了很大的加強。醫保按照職業的不同分為以個人為單位和團體為單位上交醫保費,以務農等個體單位為主的家庭以個人為單位上交醫保費,而企業或國家機關人員則以團體為單位上交醫保費。

5.4“醫療改革”實施情況分析

鑑於只用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到的數據是不夠全面的,為此我們還採用了分類抽樣法做調查,不同職業的人觀念不同,在教師、商人、農民、國家機關政府機關、無業人士、工人等職業中各選取一些代表收集相關數據。另外為了更具體更全面,我們還到了村委會、居委會醫療站等地方採訪有關人士。由此得到的數據比較客觀事實,能夠作為分析的依據。

一直以來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為了縮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及建設新型的農村體系,一方面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基層組織的積極響應,達成了建設小康新農村的共識,為醫療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醫療保險作為一種新型的惠民政策,並且實施了好幾年了,通過近幾年在落實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發展到了現在有了更為具體的內涵,農民對醫療保險不在是陌生的事了。農民知道了惠民政策能夠切實的給他們帶來了好處。購買醫療保險的費用在農民的收入水平範圍之內,農民們易於接受。另外農民們購買了醫療保險後有了一定的補貼,更是吸引着農民們的購買意願。這些都是醫療改革落實到實處的良好原因。如今又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黃金時刻,藉助信息化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加大力度地宣傳醫療改革,不斷讓農民們瞭解醫療改革,並清楚醫療改革的好處。這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

5.5結論

就砲台鎮而言,全鎮98%以上的人都購買了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得到了落實,並且當百姓們生病的時候,不再是全部負責一切費用,有得到一定量的補貼。醫療改革逐步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經濟壓力,促進經濟的提高。從目前砲台鎮農村經濟水平上講,醫療保險的費用暫時可以接受,但由於國家的經濟水平及市場的成動態性,物價水平變化不穩,醫療保險想要長久的使人們接受還有待改革。又目前醫藥費高,醫療保險滿足不了農民們治病的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有待努力。

5.6建議

1. 目前一個小病的醫療費用對農村一般的家庭來説費用都很高。雖然購買了醫保,有了一定量的補貼,但是農民還是支付不起餘下的費用。減低看病費、買藥費是減少醫療費用、減少農民經濟壓力的的重要途徑。

3. 醫療改革確實能夠給農民們帶來不少實惠,但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宣傳健康知識、提供治本方案、讓老百姓們懂得醫學、懂得健康知識,減少生病的概率才是解決醫療問題的根本所在。國家政府等部門應該在醫療改革的基礎上加大健康知識的傳播,藉助現代信息化的通道,好又快的改革與發展。

4. 新醫改的目的是覆蓋全國,讓每個人都享受到醫療保險的優惠,但新醫改在推動建立一個普遍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同時,也要滿足民眾的差異化醫療保障需求。各個地區實施的方案可能會有些差異,依據各個地區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實施醫療改革是關鍵。

5. 加大力度提高農村醫療站、診室的管理與服務,完善農村的醫療體系。實施醫療直通車,減少農民看病難這一問題不容忽略。定期邀請一些醫療工作人員下鄉服務是個不錯的途徑。

結束語

本次調研活動持續了七天,總共到學校、村落、市場、商場、村委會和鎮政府進行調研。調研過程中隊員們收穫頗多,瞭解到了鄉村的習俗、經濟情況、文化水平等。大家都提高了自己的見識,學習到了調研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準確及時的記錄相關信息是調研中不可缺少的,另外團隊的協助尤其重要。

基於本次調研的人員是學生,對調研工作的效率、方法、過程等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調研中有時也遇到了跟調研主題有矛盾的問題,但經過調研小組成員的努力,大家一起往共同的目標前進,最後終於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謝辭

本研究作為華南師範大學社會實踐服務重點團隊,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的資助;在科研調查的過程中得到了砲台鎮政府及鄉民們的熱情幫助;尤其是李海雲老師,也得到了團隊成員的協助,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砲台鎮家電下鄉及醫療改革調查數據是東行記之隊全隊的成果。

參考文獻

皮澤紅. 黃穗. 廣東省家電下鄉工作2月10日起全面啟動. 中國工業報社. xx年2月11日

王亞楠. 家電下鄉:農民收穫了什麼?. 市場週刊. xx(6)

[3] 秦大河.家電下鄉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中國工商管理研究. xx(7)

[4] 郭振宗. 家電下鄉效果分析. 社科論壇. xx(6)

[5] 周 揚, 紀成君. 影響家電下鄉的因素及對策. 科 技 和 產 業. 第9卷第6期

[6] 湯藴懿. 新醫改十套方案.財經政法資訊 年第1 期

[7] 博 廣. 東軟發佈“新醫改”信息化方案. 中國社會保障·xx年第7期

[8] 新醫改10 問. 《人民日報》xx 年4 月8 日

[9] 新醫改前後. 健康時報. xx(6)

[10] 顧昕. 全民醫保是醫改的突破點. 中國人衞生產業. 第五卷第十期(10)

[11] 鄧清波. 醫改將為中國老百姓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中國經濟網. 財經政法資訊. xx年第6期

[12] 朱儁生. 新醫改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大眾理財. xx年第7期

【第8篇】扶貧戰略與政策體系新十年綱要調研報告

一、十年扶貧開發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二、主要措施及經驗

(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式,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把扶貧開發、解決羣眾温飽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按照“縣負總責、鄉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户”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扶貧目標責任制,層層明確任務,確保扶貧到村到户。成立了縣鄉兩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把縣鄉各部門納入成員單位,各級部門共同參與扶貧開發。實行了縣級領導聯繫掛鈎到鄉,科級領導聯繫掛鈎到村委會,部門聯繫掛鈎到村民小組,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到户的幫扶制度。

(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嚴格執行《_____省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同時,結合實際制定了《_____縣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_____縣扶貧開發項目管理辦法》。實行項目資金封閉運行、專户管理、專款專用。堅持項目資金的年度審計、報賬制。縣、鄉、村全面推行了扶貧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廣泛接受社會監管。

(三)科學規劃,羣眾廣泛參與項目。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地制定規劃,一般貧困羣體,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制定了以村委會為單位《村級

(四)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整合項

目資金。以整村推進為平台,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各類資金。一是整合扶貧內部各項扶貧資金。易地開發、勞務輸出、產業扶貧、小額信貸、安居工程等資金捆綁使用傾斜整村推進村,共整合資金5841萬元。二是整合外部門投入,按照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縣發改局組建了建設項目資金整合辦公室,從水務、交通、電力、林業、畜牧、農業、城建等部門整合到重點村、整村推進村資金累計達9600多萬元。

三、目前農村貧困狀況

四、今後扶貧開發的政策建議和意見

依據_____縣目前農村貧困狀況實際,今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此,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建議和意見有以下幾點:

(一)實施整鄉推進建設,儘快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滯後問題。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滯後是農村致貧的主要原因,不解決這一問題,農村脱貧致富奔小康目標是實現不了的。要以整鄉推進為平台,整合資源,按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重點解決農村迫切要求的吃水、通路、通電問題。

(二)加快農村產業開發,確保農民增收。

農村產業開發是農民穩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發展農村產業要採取:一是要以有償信貸資金幫助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解決農村種養業產品銷售問題。二是實施農村產業開發村建設。按“一村一品、户户有產業”的原則,選擇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已基本改善的村民小組,每村補助10萬元,實施種植、養殖、農產品粗加工的產業開發。

(三)繼續實施易地扶貧開發,解決已失去生存條件的特殊貧困羣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四)把農村危房、黃板房改造列為新十綱要的重要目標任務。

【第9篇】關於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調研報告

隨着農業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業受自然條件制約大、農業防災抗災能力脆弱,“多年致富,一災返貧”現象日益突出。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省委、省政府針對農業發展現狀作出的一項科學決策,對於減輕農業風險、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本情況

自20xx年5月我縣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縣發改局、農業局、財政局、人保公司等9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試點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組建了由農業技術專家、人保公司人員組成的農險核損理賠專家小組。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了《關於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把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進展情況,列入“三農”工作督查考核內容。同時,出台各種配套措施,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20xx年,在水稻、生豬、雞、鴨、大棚蔬菜五個品種的參保項目上,全縣共有85户種養大户參加保險,其中種植水稻18户,1644 畝;養生豬28户,4445頭;養雞27户,21.3萬隻;養鴨10户,19.2萬隻;種植大棚蔬菜2户,18 畝,累計保險金額1138.97萬元,保費收入34.15萬元。截止20xx年4月25日,共發生理賠案29起,賠款192373.68元,其中20xx年17起,賠款83945.68元;20xx年1至4月12起,賠款108428元,已有54214.65元發放到農户手中,剩餘賠款將在年底全部賠付。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發展的“保護傘”、農業增效的“安全網”、農民增收的“護身符”,對於促進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户防災抗災能力、維護整個農村社會穩定以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這是一項新生事物,尚處於摸索階段,推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保險險種範圍較小。省裏試點起步階段規定保險產品目錄為水稻、生豬、雞、鴨、大棚蔬菜、西瓜、柑桔、林木、淡水養殖等9個品種,根據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和抗風險需要,按省定1+4x模式,參保險種原則上不超過5個,我縣只能從中選擇確定水稻、生豬、雞、鴨、蔬菜大棚等5個險種,其他如食用菌、蠶桑、茶葉等我縣傳統支柱產業卻無法參保,羣眾對開設這些險種呼聲很高。

(二)保險條款不盡完善。一是參保對象條件偏高。現有保險條款傾向於規模化的種養大户設保,其設保“門檻”偏高,如要求水稻種植20畝以上、大棚蔬菜5畝以上、生豬50頭以上、肉雞鴨8000羽以上,使許多未達到一定規模的種養户失去參保機會。二是事故絕對免賠額偏高。如生豬,規定飼養1000頭以下的絕對免賠額是5頭,使得養殖規模在幾百頭的農户認為參保不合算。三是產量減少沒有列入賠償範圍。根據保險條款,水稻只有在植株死亡絕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賠償,而對遭遇病蟲害、颱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損失卻不在賠償之列,如去年我縣水稻揚花期,突遇低温,致使621畝協優水稻減產5成以上,投保農户至今未能得到理賠。

(三)農户參保積極性不高。一是宣傳發動不到位。政策性農業保險尚處於試點階段,有些鄉鎮、村對這項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政策宣傳、動員力度不夠,農户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瞭解不多,造成投保面較小。二是農户參保意識不強。農户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認識不足,加上近年來我縣沒有發生較大的自然災害,對農業影響不大,造成的損失也不多,對農業災害心存僥倖心理而不願投保。三是農户收入普遍不高。雖然我縣從財政拿出資金對保費給予一定補助,如水稻保費補助80%,其他50%,但對於一些收入不高的農户,仍認為保費過高,難以承受。

(四)理賠定損難操作。一是責任劃分確定難。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主要是農作物和牲畜產品,具有不勻稱性特徵,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責任的劃分相當困難。二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政策性農業保險要求工作人員既要懂保險的業務知識,又要懂農技的相關知識,給理賠帶來許多困難。三是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難防範。保險標的在被保險人的控制下,受被保險人的行為影響很大,農業損失中的主觀道德因素難以分辨。

三、搞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建議

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上閤中央的決策部署,下遂農民羣眾多年來的心願,是一項事關農業農村經濟全局和廣大農民羣眾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應針對xx實際,以加大“四個力度”為着力點,紮實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

(一)加大領導力度,在理順工作體制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政策性農業保險 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政策性農業保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從執政為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深化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是完善實施意見。結合試點工作的有關情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實施意見的有關內容,使其更符合我縣實際,充分調動農户參保積極性。三是搞好協調配合。政策性農業保險實行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的模式,在推行過程中涉及財政、發改、農業、人保公司等多個部門,要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明確責任分工,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政策宣傳、風險防範、現場勘查、定損理賠等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在構建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政策、資金扶持。按照中央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縣裏要對參保者在財政扶持、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優先,積極爭取上級對欠發達縣(市、區)在資金扶持上給予更多的傾斜。加大各項支農資金的整合力度,適當提高保費補貼比例。及時出台政策,對多年參保但未發生災害的農户給予獎勵,或一旦發生災害提高賠償標準,進一步調動農户參保積極性。二是技術信息扶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等資源,通過天氣預報、災害預測等服務,加強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疾病的防控,為保險公司和廣大農户提供技術支持,防止和降低發生風險的機率。充分依靠鄉鎮基層的工作力量,動員廣大農户積極參保,引導農户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組織等形式整體參保。結合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定損理賠專家庫,出險後隨機從專家庫中選定人員參加技術鑑定、損失評估工作。搞好技術培訓,適應政策性農業保險定損理賠面廣量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依託鄉鎮建立一支專業化農險理賠隊伍,切實做好農險現場勘查、責任鑑定和定損理賠工作。三是其他配套措施扶持。把政策性農業保險同行政事業單位車輛險、企業財產險等優質險種捆綁經營,以險養險,進一步增強共保體經營實力。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税收優惠,包括開展保險業務的營業税和盈利年份所得税等。建立農業大災自助風險基金和再保險機制,由政府牽頭,保險公司和發改局、農業局等部門共同管理,採取政府、集體、個人多渠道籌集風險基金,實行單獨建帳、單項核算、滾動積累,形成足夠的實力應對農業大災。

(三)加大探索力度,在完善制度建設上下功夫

一是增加保險險種。從農業生產實際出發,根據農民的保險需求,將本地的支柱、特色產業,如食用菌、蠶桑、茶葉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二是適當放寬參保條件。如水稻種植面積參保起點可從原來的20畝以上降到10畝以上,肉雞肉鴨參保起點可從8000羽以上降到5000羽以上,種雞種鴨參保起點可從20xx羽以上降到1000羽以上,生豬參保起點可從50頭以上降到30頭以上等等。三是適當降低事故絕對免賠額。可通過分段理賠方式,進一步細化受損絕對免賠標準,如飼養生豬,1000頭—7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5頭;700頭—5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4頭,500頭—300頭的,絕對免賠額為3頭;300頭以內的,絕對免賠額為2頭。四是補助避險補救費用。對採取必要、合理的補救措施,防止或減少損失而產生的相關費用,如疾病診治費用、誤工費等,在條款中明確給予必要的補償,提高參保農户避險積極性。五是擴大賠付範圍。根據保險條款規定,水稻只有在植株死亡絕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賠償,而據農户反映水稻遭受各種災害導致植株死亡絕收的現象是很少見的,如颱風過後,水稻往往並不會死亡絕收,但產量卻大大減少。為此,宜將因自然災害引起的水稻減產列入賠償範圍。

(四)加大宣傳力度,在營造良好氛圍上下功夫

我縣政策性農業保險正處於起步階段,參保面還不夠寬,需要各有關部門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發動,進一步在全縣上下營造“人人蔘保”的良好氛圍。一是政府推動。縣裏要把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有關單位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定期進行督查。同時將宣傳工作具體化,對宣傳任務進行層層分解,明確縣、鄉、村三級職責,層層落實責任。二是政策促動。加強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正面宣傳,通過各種形式,宣講有關政策,講透意義作用,講清險種條款,講明責任利益,增強廣大農民羣眾的自我參保意識,變“要我保”為“我要保”。三是輿論引動。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簡報、文體活動等各種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宣傳,廣泛發動,加深廣大農民羣眾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有關知識的瞭解,激發農户參保熱情,調動參保積極性,提高參保率和覆蓋率,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更好更快發展。

【第10篇】關於中小企業信貸政策調研報告

一、中小企業發展概況

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通報的xxxx年前x季度中小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運行情況表明,x-x月份,在實現工業增加值方面,我國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創造產值xxxxx億元,同比增長xx%;小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xxxxx億元,同比增長xx%。與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相比,在增速上分別高出了x個百分點和xx個百分點。此外,在進出口方面私營企業也增勢強勁。前x季度,個體私營經濟進出口總額xxxx億美元,增幅達到xx%,高於全國商品進出口增幅xx個百分點。

截止xxxx年x月底,全國註冊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近xxxx萬户,從業人員超過x億人。從大概念來看,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提供的就業機會佔到全國就業總量的xx%以上,gdp總量佔到全國gdp總量xx%以上,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發展對總體國民經濟的貢獻已佔據重要地位。

二、中小企業風險分析

從上述情況分析,作為銀行發展轉變與中小企業經營合作思想,加快合作步伐顯得迫在眉睫。那麼,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點主要存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管理風險。中小企業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因此家長制作風在企業管理中盛行,缺乏現代管理制度,並且企業主素質往往不高,造成了企業運行中決策不科學,管理不**,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造成了先天性的管理缺陷,難以保證企業正確的發展策略。

二是經營風險。中小企業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行業和服務業等競爭性領域,技術裝備水平低,技術改造能力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賒銷現象嚴重。並且由於企業規模小,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所以企業的存活期比較短。

三是信息風險。中小企業運行很不規範,銀行很難掌握企業運行的各種真實信息,特別是財務信息,不少企業未能依法建帳,財務報表不實,各種交易大多通過現金結算,給銀行的資金控制帶來相當的難度。

四是信用風險。長期以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生長在一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約束不力的環境中,相應地產生了信用觀念淡薄、重貸輕還,有的甚至惡意逃債、賴債、廢債,損壞了整個民營中小企業的形象。再加上法律訴訟案件執行難,降低了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的信任。同時由於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都沒有足值的抵押品,所以給貸款風險控制帶來相當大的困難,這樣在銀行穩健經營,審慎放貸,嚴控風險的政策下,就形成了所謂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

三、與中小企業建立銀企新型合作關係的途徑

從中小企業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已經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那麼如何更好地識別中小企業,解決我行與中小企業全面持續合作問題,以及能夠有效控制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是對我省中小企業所屬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即由政府鼓勵、宣傳或者由企業經過多年來奮鬥形成的優勢行業,我行在這種客觀存在下“擇優錄取”。

二是對企業的選擇。即在比較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下去挑選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成長型,第二類是穩定型。第三類是做大做強型。對於成長型企業,企業對自己的目標和情況往往比較清楚,而對於穩定型到做大做強的企業,企業往往就不一定太清楚,就不一定是在實實在在地去做這個企業,去搞真正的經營。無論是哪一個類型的企業,作為我們銀行一定要從企業的所有制、管理、綜合收益等方面做到信息收集與認真識別,最大程度地降低貸款風險。

三是要與中小企業建立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型銀企關係,實現銀企共同發展:第一,要更新理念,共同構建市場型、合作型的銀企關係。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生力軍,這就要求我行與之合作的理念要迅速地轉變,由企業對銀行單向的、被動的依賴關係,向平等、合作、互相選擇的互利關係轉變,從而謀求彼此共同的發展。第二,要不斷地創新,這是構建新型合作關係的關鍵。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金融創新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銀行要不斷地提升金融服務的層次和水平,提供企業需要的、有效益的、安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推動銀企共同發展。第三,要銀企互利雙贏,這是構建新型銀企關係的根本。銀行與企業作為相互獨立的市場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是雙方必然的選擇,因此,要形成雙方長遠、良性、穩定的合作關係,互利、雙贏是根本。

【第11篇】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調研報告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存在的幾個問題

國家為了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保護農民種糧利益,從XX年起在部分糧食主產省實行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最低價糧拍賣隨之產生。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最低價糧收購政策對穩定和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了積極的作用。最低價糧拍賣為購糧客户提供了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但是,最低價糧收購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一、收購環節:收購質量難保證,收購費用較低。

託市收購(最低價收購)不同於一般的市場收購。託市收購是按照“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有利於糧食安全儲存,有利於監管,有利於糧食銷售”的原則執行。有收購主體資格的企業在收購時必須公開收購價格,公開質量標準,不得壓級壓價,滿足農民售餘糧的要求,同時又要堅持質量標準。但近年隨着託市政策的連續出台,農民的質量意識也逐漸淡薄,特別是聯合收割機推廣使用後,田間初步整曬,除雜基本上簡化,給糧食管理工作增加了壓力,帶來了難度。

為方便農民售糧,XX年湖南大面積增加了委託收儲庫點和延伸庫點,以益陽市為例,XX年收購庫點比上年增加60%。託市糧作為臨時性國家儲備糧,有收購資格主體的企業,為了獲得一筆可以維繫企業生存的管理費用,在收購季節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糧源,從而對收購市場形成競爭態勢。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後,稻穀最低收購價價格底數是固定的(1400元/噸),由於託市企業都敞開收購,掌握了糧源的個體糧商生意火爆,待價而沽,企業在收購環節實際支付的收購費用高於核定的50元/噸,無利潤可談。

二、儲存環節:正常損耗無補貼,保管費用較低。

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糧權是國家的,託市收購企業無糧食經營權和所有權。企業託市收購賺的是國家50元/噸的收購費用和70元/噸的保管費用。糧食入庫後由中儲糧系統和農發行聯合檢查,質量、數量合格後才能驗收入庫。為爭取微薄的保管費用補貼,企業自上至下都是高度重視庫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嚴格按照有關管理辦法來履行存儲合同,以確保儲糧的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存安全。但是糧食在儲存過程中的正常損耗如水分減量、保管自然損耗等,得不到額外補償,全部由企業負擔。

再者,臨時存儲的最低價糧由國家組織拍賣,承儲企業難保管1年以上。由於保管費是按實際保管月份撥付的,剔除糧食保管過程中的正常損耗、人員工資後,國家給的保管費用已所剩無幾了。

三、拍賣出庫環節

最低價糧食的銷售是由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市場情況擇機銷售,實行公開拍賣,單位核算,盈利上繳中央財政,差價虧損由中央財政負擔。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作為賣方,採取現場和網上同時競價的方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組織競價銷售。在拍賣出庫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貨款回籠緩慢,承儲企業利息包袱重。《最低收購價糧食競價銷售交易細則》中明確規定,承儲庫必須憑《出庫單》無條件執行出庫計劃,且對出庫費作了嚴格的界定,否則將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各糧食承儲企業在出庫時,必須按合同規定的時間、質量、品種、數量交貨。但由國家組織糧食拍賣後的貸款回籠十分緩慢,平均在3個月以後,給承貸企業(即託市收購企業)形成了較大的利息差,企業難以承受。

2、最低價糧競價拍賣中沒有完全反映市場價格。主要是部分非國有企業存在惡意抬價、操控競拍價格行為,使競拍成交價高於起拍價中拍。湖南省益陽市非國有糧食經營、加工企業非常活躍,其中蘭溪糧食市場是全國著名的米市。據調查摸底,益陽市現有各類非國有糧食經營、加工企業304家,其中蘭溪市場有141家,佔全市非國有糧食經營企業的46%。

XX年實行最低價糧拍賣以來,益陽市累計拍賣成交糧食數量38.34萬噸,其中早秈稻34萬噸,中晚秈稻4.34萬噸。全市參加拍賣的非國有糧食經營企業達60餘家,其中蘭溪個體户有近50家,佔83%。拍賣成交的38.34萬噸糧食,被蘭溪個體户拍走的糧食有25萬噸,佔拍賣成交總量的65.2%。

有人反映,蘭溪片區141家非國有糧食經營企業,他們三四個一夥,五六個一羣結成了許多個經濟利益共同體,在糧食競價交易過程中互相抬價,搶奪糧源,致使成交價高於起拍價20元/噸以上,有的甚至高於起拍價90元/噸。同等條件下,益陽的糧食成交價要高出其他市(州)成交價30元/噸以上。由於成交價過高,糧食銷售無利潤可圖,他們就想方設法找承儲企業的岔子,使眾多真正想拍賣糧食的大中型龍頭加工企業“有苦難言”。

幾點建議:

1、加強對最低收購價糧食的質量管理,明確損耗補償標準

一是參照儲備糧管理,推行最低收購價糧食的收購及代儲資格認定工作。對不具備清糧設備、通風設備及保管條件的企業不認定其收購及代儲資格,從源頭上把關。

二是儘快制定相應的最低收購價糧食質量管理辦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規加強最低價糧食的質量管理。

三是建議在執行預案中明確最低收購價糧正常損耗標準和補償辦法,在糧食拍賣後給企業一次補償到位。

2、建立和完善最低收購價糧多渠道銷售機制

除現行集中統一拍賣,網上競價拍賣銷售方式外,建議國家開闢更多最低收購價糧暢通的銷售渠道,並強化最低收購價糧銷售措施。一是規定銷區省儲備糧的輪換等政策性用糧從產區最低價糧中調進。二是把儲備輪換與最低價糧銷售有機銜接起來,讓適量的最低價糧轉化為儲備糧,以保持市場糧價不暴漲暴跌,在較為合理的價位上運行。

3、建立和完善最低價糧競價交易協調機制

對有爭議,有糾紛的交易及時進行協商處理,維護有序交易秩序。對那些惡意抬價,擾亂糧食市場的不法行為給予嚴厲打擊。

糧食反腐倡廉建設調查報告

【第12篇】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執行情況的調研報告

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地區今後若干年的發展方向,因此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成為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區認真抓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工作,積極協助上級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清理整頓工作,通過嚴格執行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政策來貫徹落實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區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執行基本情況

**區認真按照《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對於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准制和備案制”。該做法是投資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徹底改變了過去不分投資主體、不分資金來源、不分項目性質、一律按投資規模大小由各級政府審批的企業投資管理辦法,從而確立了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提供了依據。今年來,**區共審批、核准、備案項目28個,計劃總投資20.3億元。其中審批項目9個,計劃投資0.8億元;核准項目7個,計劃投資7.1億元;備案項目12個,計劃投資12.4億元。

同時,為加強對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和重複建設較多、投資過熱行業的控制,**區在對項目審查過程中,按照國家發改委發佈的行業准入公告,認真執行有關行業准入條件,對項目的規劃佈局、技術工藝、節能、節排等方面進行審查,不符合准入條件的一律不予立項,切實規範行業發展。**區審批、核准、備案的28個項目中,有超審批權限項目1個,及時向上級部門進行了轉報,對於不符合准入條件的3個項目,堅決不予立項。

二、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為控制投資過熱,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多次清理整頓工作,雖然我區沒有國家控制的項目上馬,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部分項目開工手續不全。雖然項目符合國家有關政策,但由於企業不清楚項目建設有關手續或急於開工等原因,部分項目未完成前期手續就開工建設,造成一些遺留問題。

二是項目稽查難度大。由於中心城區市直、油田、地方單位交錯,客觀上影響對投資項目的掌握。

三是部門協調有待加強。與項目建設有關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順暢,也是造成項目手續不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強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執行力度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固定資產投資政策的落實。加大對國家固定資產投資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投資於國家鼓勵的產業。加強對行政部門相關人員的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培訓,提高對相關政策的掌握程度。實行重大項目建設公示,提高項目審批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促進固定資產投資政策的落實。

二是積極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為切實抓好新開工項目管理,把加強新開工項目管理作為投資宏觀調控和建設項目管理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促進加快重點項目建設。要積極建立新開工項目聯審機制,進一步明確參與項目管理的各部門在項目審批監管中的職責、程序,建立完善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部門聯動機制,在方便企業的同時,加強對項目審批過程的監督管理。

三是切實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在建立部門聯動機制的基礎上,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有關職能部門參與,形成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建設全過程的監督,既要杜絕政府行政部門在審批過程中的違法違規現象,也要加強對項目單位的監督管理,對未履行有關手續擅自開工的給予及時查處和糾正,並依法查處違規違法行為。

【第13篇】小農生產扶持政策調研報告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如下是給大家整理的小農生產扶持政策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小農生產扶持政策調研報告

一、蘭陵縣小農生產的現狀和特點

1、區域、層次、結構情況

蘭陵縣總耕地面積161.7萬畝,農村人口114.7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4畝。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其中,低山多分佈於西北部的魯城、下村、車輞等鄉鎮,面積3.5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9.6%,大多數由農民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少部分山地被村集體對外承包,以林果種植為主。丘陵多分佈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3.37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8.4%,以傳統小農經營為主,種植小麥、花生等作物。平原多為東、西泇河、汶河及沂河沖積、分洪而成,面積11.2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62%,平原南部農民大多外出打工經商,土地交由親友種植較多。大規模流轉的情況並不多見,全縣流轉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户26個。平原東部地區以種植小麥、大蒜、露地蔬菜為主,基本仍為傳統家庭種植模式;平原西部地區主要種植大棚蔬菜為主,以家庭經營為主,少部分由合作社、村集體等流轉承包建設大型蔬菜種植基地。

2、建檔立卡貧困户小農生產情況

蘭陵縣共有1084個貧困村,貧困户31724户,主要集中於車輞鎮、下村鄉、魯城、礦坑等山區鄉鎮,少部分位於平原地區。山區貧困村中,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留守,勞動力不足。受限於種植知識、勞動能力、水電等生產條件,大多隻能進行簡單的糧食、花生等種植,且基本上都將大部分土地轉給子女,自己保留1畝左右土地,種植一些蔬菜自用或種植花生用來打油食用。每畝摺合收入600元左右,收入微薄。

3、不同行業小農生產、兼業及收入來源構成情況

蘭陵縣主要有糧食作物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除南部鄉鎮進行小麥玉米輪茬種植,東部鄉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大蒜、牛蒡、露地菜等經濟作物種植,特點是季節性較強,農閒時青壯勞力多到縣城及周邊私企打工,農忙時基本上全部回家勞作。以大蒜區種植為例,蒜農收穫大蒜後一般種植玉米,閒暇便到縣城勞務市場打工,接到活的情況下,一天能得到100元左右收入。蒜農主要收入來自大蒜銷售,一般蒜農家庭平均種植在5畝左右,多的承包他人土地能種到10畝。2022年行情下,每畝蒜薹、蒜頭銷售收入1.2萬元,每户大蒜種植收入在6萬元上,除去農資、種子、人工,每年大蒜帶來純收入5萬元,但總收入與大蒜價格相關性強,2022年大蒜價格在2.5元徘徊,農民投入大於產出,去年擴種的蒜農更是虧損嚴重。西部鄉鎮農民收入基本來自於大棚蔬菜種植,多為黃瓜、辣椒、食用菌等品種。辣椒種植區每户平均拱棚300米,3畝左右,輪茬種植大棚辣椒與生菜,一般年份帶來純收入2萬元。黃瓜種植區一個大棚5-8畝,一般年份收入8-10萬元。常年輪茬種植,基本沒有農閒的時候。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

蘭陵縣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0家,市級龍頭企業達到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53家,其中蔬菜產銷合作組織500多家,家庭農場368家,種植大户26家。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户、基地等流轉農民土地開展規模化種植,面積均在100畝以上。種植規模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22年,利源、家瑞合作社入選首批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更多的合作社入選後續基地,提高當地蔬菜基地種植管理水平和蔬菜品質,擴大對外銷售市場。

二、扶持小農生產、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經驗做法和典型事例

1、引導小農發展聯合與合作

蘭陵縣利源、家瑞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流轉農民土地後,建設設施大棚發展蔬菜種植,村集體集中收取承包費,農民可分得承包費,也可承租開展蔬菜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農資供應、收購銷售。一方面對原有家庭種植模式的提升,提高了蔬菜品質。另一方面,入選上海市外延基地後,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農户種植的蔬菜可以直銷上海市場,蔬菜銷售收入進一步提升,農民受益。會寶山生態產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會寶山流域山地,發展特色果木種植,開展生態旅遊農業、農家樂等,農忙時節僱傭農户參與相關農業生產,保護了山區生態環境,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擴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2、發展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參與適度規模經營

縣供銷社與鴻強合作社開展蔬菜育苗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提供育苗嫁接、蔬菜植保、農資直供、蔬菜收購等服務,減輕了農户種植負擔,農民可以在家庭勞動力承受範圍內擴大種植面積。近年來,向城等蔬菜區農民除種植自家土地,逐步開始流轉外出務工人員土地增加種植面積,平均種植面積擴大了2畝,年收入提高2萬多元。

縣供銷社與眾利合作社合作,加強產業化經營的引導帶動,在新興鎮太子堂村,流轉農民土地1650畝開展規模化種植,發展周邊農民、農機手等入社,面向社員提供糧食聯合收割、測土配方施肥、糧食烘乾銷售等服務。農忙時節,集中承接農機作業訂單向農機手分配。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降低了種植成本,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三、小農生產在提升傳統農耕文明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小農生產在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中發揮了基礎作用,以此構建起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秩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文有家族一章提到,一方面我們可以説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説,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於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傳統的農耕文明,基層家族實現了很多社會治理的功能,而且穩定持續了千年。近代以來,農村社會格局發生很大的變革,合理有效的利用這種傳統秩序,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補充或對農村基層證券的有效監督,可以在農村生態文明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另外,傳統的小農生產,投身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不同於西方農場的形式。農民閒暇之餘,自發組織形成了很多文藝形式,如東北二人轉、扭秧歌、柳琴戲等,正是在農閒時節,豐富了羣眾的生產生活。因此,合理的利用農村傳統治理結構,有效補充、監督農村基層組織。引導和豐富農民文藝活動,豐富羣眾生活,對於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着積極的意義。

四、小農生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小農生產酒香也怕巷子深。小農生產,相較規模化生產,農民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更多。農民對待農作物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對農業有感情的農民會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莊稼,更容易種植出一些原生態精品。但是相對於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掌握的宣傳渠道少,生產的特色精品沒有宣傳、銷售的渠道,只能依靠遠近的口碑和上集市擺攤售賣。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相關的服務部門,提供公益性的宣傳推廣渠道。

2、地塊分散。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承包地大多保留,臨時性將承包地流轉給親友等耕種。對於種植户來講,他們僅僅耕種自己的承包地,規模太小,收入過低,流轉親朋鄰里的承包地後,規模擴大了,耕地卻不能連片成塊,耕作十分不方便,機械化成本較高。

3、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 農村基層社會化服務體系效率低,農民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面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無所適從。以蘭陵種植合作社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推廣的情況看,很多農户接受程度慢,只有看到別人用過,有了效果才會接受。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不足,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較慢。

4、村社集體統的功能弱化。使農民共同生產事務難以解決。取消農業税前,村社集體可以收取共同生產費,從而可以為單家獨户提供諸如灌溉、機耕道建設、植保等等服務,現在村社集體權力弱化,農民集體行動難乎其難,小農產中環節不得不各自為政,農業生產的成本大幅度提高,生產難度大幅度增加。比如集體灌溉解體,農民就只能打井灌溉,以前每畝地灌溉成本為20元,現在可能100元還灌不好。部分山區土地不通水不通電,農業生產條件無法得到改善。

五、相關意見建議

當前生產力條件下,小農生產是農業穩定的基礎,地方幹部、基層羣眾關於把握好鼓勵適度規模經營與扶持小農户關係,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1、基層政府部門提供更多便利小農生產的服務。

比如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基層政府部門要更多的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組織農民進行電商培訓,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第三方平台等積極推廣,使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小農產品走出農村。

2、引導村集體發揮更多積極的作用。

強化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使村集體在提供基層公共服務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權限,如修建公共設施、水利設施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發揮引導作用,協助村民自願調整零散的土地,形成連片成塊,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第14篇】新農村建設的税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深遠,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根本保障;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税收,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有所作為。

xx縣局對本次調研十分重視, 1月31日,分管領導、税政、法規、徵管、辦公室等共8人蔘加了省局視頻佈置會,2月1日,李局長向張局長彙報工作,並由税政科負責到統計局對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樣本情況進了調查核實,統計局一開始認為該資料屬祕密,不提供,經李局親自出面做工作,終於在春節放假前取得樣本第一手資料。春節一結束,我局馬上在正月初八召集各分局及有關業務科室人員,召開專題會議,對調查表統計、調查問卷發放、調研文章起草等工作進行了分工和部署。税政科負責支持自主創新的税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辦公室負責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税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法規科負責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税費政策落實情況調研,接到任務後,走訪了縣農辦、農業局、國税局、衞生局、本局相關科室及幾個典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瞭解我縣新農村建設總體情況、有關政策落實情況及存在困難和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建議。現將調研的主要情況彙報如下:

一、xx新農村建設概況。

xx位於浙東南沿海,是全國十三個海島縣之一,下轄9鎮3鄉,人口xx萬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1.2萬畝,水田面積 6.81 萬 畝 , 林 地 面 積 23.44萬 畝 ,屬 亞 熱 帶 海 洋 性 季 風 氣 候 , 冬 暖 夏 涼 , 四 季 分 明 , 温 和 濕 潤 。近年來,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而不斷努力。為解決海島人民行路難、吃水難等問題,改善人居環境,先後實施“康莊工程”、村莊整治、村莊綠化、水利建設項目和農村飲用水改水工程建設。其中“康莊工程”總投資1.8億,建成通村公路380.5公里,聯網公路20公里,解決了276個行政村村民的出行難問題;水利建設項目及農村改水工程每年投資4000多萬元,興建水庫,改造管網,擴建水廠,改善海島缺水和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並每年花費上千萬元,從温州買水,緩解海島缺水難題。

通過幾年的發展 ,xx縣 國 民 經 濟 持 續 、快 速 、健 康 發 展 ,綜 合 實 力 明 顯 增 強。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農 民 收 入 先 進 縣、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體育先進縣、村民自治模範縣,及浙江省文明城市、首批“小康縣”、經濟強縣、教育強縣、文化先進縣等,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縣市區和規劃發展的中等城市之一。成為全國最大的炊具、曲折縫紉機與平縫機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低壓銅製閥門生產和出口基地,重要的水暖潔具生產和出口基地,被命名為“中國閥門之都”和“中國五金建材(閥門)出口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汽摩配、眼鏡配件、傢俱、醫藥包裝生產基地,並有“中國環保填料之鄉”、“中國甲殼素之鄉”美譽。

二、我縣支持新農村建設政策執行情況

本着優化結構、培植財源工作思路,我局歷來非常重視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從最早的融資租賃、福利企業、校辦企業、勞服企業優惠政策,到後來的國產設備抵免政策,只要企業能享受的政策,全部努力兑現。通過幾年的政策扶持,使xx企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培育了傢俱、閥門等新興行業,和以蘇泊爾、中捷、華能電廠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一大批骨幹龍頭企業。近年來,我局在扶持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二產剝離三產、培育專業市場、加強服務業税收徵管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做大做強三產,優化税收結構。xx財政收入逐年穩步增長,税收結構不斷優化,去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突破30億元大關,實現30.83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1.8%,增長28.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76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5.1%,增長32.4%;地方税收收入超過10個億,入庫10.0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9.6%,增長35.1%。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名第17位,地方財政收入排名第18位。地方財政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44.6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結構優化佔比提高率全省第14名。

在支持新農村建設税收政策落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

按照省局規定,我局在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方面主要實施了以下優惠政策:

1、堅持執行鄉鎮企業所得税款減免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的政策。我縣鄉鎮企業或轉制後的鄉鎮企業在捐助當地道路、教育、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支出較多,為了補償企業該類開支,扶持企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我縣一直堅持執行鄉鎮企業所得税款減免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的政策。鄉鎮企業報經主管地税機關批准後,按應繳企業所得税款減徵10%,用於補助無償助建新農村公益性項目等社會性開支費用。近幾年,各地陸續取消了該項優惠政策,XX年我局也曾考慮是否取消該政策,省局浙地税函[XX]358號文件出台後,打消我們的疑慮,決定繼續保留,為了嚴格執行政策、堵塞漏洞,要求企業享受該政策必須取得主管部門縣經貿局出具的證明。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企業所得税479户,減免税額1256萬元;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企業所得税747户,減免税額1703萬元;XX年鄉鎮企業10%部分減免831户,減免企業所得税1922萬元。

2、對農村公益性捐贈支出按規定予以税前列支,企業在年度應納税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個人在申報應納税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税前扣除。據不完全統計,XX年共有捐贈企業18家,税前扣除金額36萬元;XX年共有捐贈企業21家,税前扣除金額58萬元;XX年共有捐贈企業18家,税前扣除金額78萬元。此外還有大量捐贈由於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條件,而無法享税收優惠政策。例如企業通過村委會對農村道路、水利等社會事業的捐贈,以及直接對農村孤困老年兒童等的捐贈等難以享受政策。為了大加對企業農村公益性捐贈支出支持的力度,建議修改相關政策文件,通過村委會的捐贈及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捐贈給予優惠政策。

通過政策支持,減輕企業負擔,提高其參與助建新農村公益項目的積極性,捐贈企業户數和金額逐年增加。

(二)對農民及農業企業實行輕税政策,促進農民增收。

按照省局規定,我局在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方面主要實施了以下優惠政策:

1、對銷售自產農產品納税人免徵各項地方税費。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從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的自產自銷農產品收入,不徵收個人所得税。我縣目前已辦理税務登記的各類專業合作社共有191家,農業局有登記的是56家,由於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不需到農業局辦理手續,農業局主要是通過事後調查瞭解,對規模相對較大的合作社進行登記造冊,加強服務和管理,因此數字反應相對滯後。合作社及農民個人到國税開票XX多人次,開票金額700多萬,均按規定予以免徵各項地方税費。

2、對未達起徵點的農村個體工商業户免徵營業税、城建税、教育費附加和水利建設資金。每年未達起徵點的個體工商業户有1700多户,減免税額70多萬元,

3、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社減徵房產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農村經濟是核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關鍵。我局十分重視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合作社的扶持,在依法徵税的基礎上,對納税確有困難的,按規定給予減徵房產税的照顧。每年減免房產税100多萬元。

4、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業龍頭企業免徵各項地方税費。我縣共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8家,省級以上能享受政策的龍頭企業1户,XX年減免所得税18萬元,從XX年開始,省局新政策將享受政策的範圍擴大到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該政策有望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支持加快發展新農村社會事業。 為支持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我局對238家農村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醫療服務收入按規定免徵各項地方税收;對農村託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取得的勞務收入,免徵營業税、城建税、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費;對農村公益性活動場所、育養福利機構予以免徵房產税照顧,其中XX年享受政策9户,減免房產税21.56萬元,XX年享受政策10户,減免房產税58.13萬元,XX年享受政策9户,減免房產税59.5萬元。

(四)加大税收政策宣傳力度,送税法下鄉。去年,我局緊緊圍繞“依法誠信納税,共建小康社會”主題,聯合縣國税局、廣播電視台錄製《交流》税收宣傳專題節目,聯合縣普法辦舉辦“喜慶xx大、税法送下鄉”大型文藝晚會,不定期在《xx法制》報上專刊宣傳新税法知識內容,介紹税收各項政策;結合縣管領導幹部“送法下鄉”和扶貧幫困結對活動,編印《農民常用法律知識200問》3000多冊,與結對鄉鎮、村居加強聯繫,將涉農税法等政策送到農村基層、送到農民手中,積極落實涉農優惠政策,引導農户發展生產。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難點和税收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一)當前我縣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差。農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農村教育、衞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缺乏。農村的文化、娛樂、體育、衞生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農民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導致部分農村的社會風氣和農村社會治安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

2、農民增收還存在着較多困難。我縣規模農業、現代農業項目仍然缺乏,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少;農業龍頭企業示範帶動效應仍不夠明顯;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農業效益存在不穩定因素;農村勞動力已經由單純的數量過剩轉向了結構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但流向農村的人才有限,農村經濟發展缺少人才推動和支撐;對農業農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農民貸款難。此外,改革開放以後,為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義大量徵用農民土地,取得的收益主要用於城市建設,農民從土地的出讓、轉讓中收益很少,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距。

3、區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仍是弱勢羣體;另一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差異等因素,農村間地區差距較大,目前我縣城區及76省道二側的鄉鎮、村莊經濟實力較強,雞山、洋嶼等海島鄉及沙門、幹江等交通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較薄弱。

4、農民負擔依然嚴重。雖然取消農業税,減免了農業生產環節的大部分税收,但現行以流轉税為主體的税制模式具有易轉稼的特點,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消費品及享受服務過程中均間接承擔着大量流轉税。

(二)税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

現行優惠政策可以説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存在涉及面過窄,力度欠強等問題。具體來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税收優惠面過於狹窄,影響政策效果。例如農產品初加工環節税收優惠相對較多,深加工環節税收優惠相對較少。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品在深加工環節,幾乎沒有什麼税收優惠。農產品的轉化增值,主要是體現在其深加工環節,只有通過應用相關科學技術進行深加工後,才會“身價百倍”,提高競爭力。此外,農產品生產環節税收優惠相對較多,銷售環節税收優惠相對較少;涉農科技支持方面税收優惠相對較多,資金支持方面税收優惠相對較少;從優惠的税種來看,相對集中在所得税,由於流轉税相對於所得税來説具有易轉稼的特點,因此減免所得税不如減免流轉税政策效果明顯。

2、税收優惠政策存在城鄉差異,有失税收公平。比如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減免税政策、再就業税收優惠政策、軍隊退役幹部就業税收政策只侷限於城市失業或就業人員,農村人員不能享受,在税收政策上沒有體現出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工人之間的平等。

3、政策之間不配套、政策效果減弱。例如: 增值税和營業税起徵點調高到月銷售額5000元,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但在實際工作中,效果不明顯,因為一方面,對於經營額達到起徵點納税人,原本可以定二到三千,現在必須定5000以上,相當於變相調高了定額,5000元的營業額在扣除成本費用後本就所剩無幾,增加定額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對未達起徵點的納税人來説,少徵的增值税變成了利潤,仍要繳納個人所得税。要真正使税負從輕,就應使優惠税收政策相互協調,在進一步適當調高起徵點的基礎上,配合提高個人所得税免徵額,讓税收優惠真正落到實處。

4、間接扶持多,直接優惠少,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原則。比如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如飼料、農膜、農機具、化肥、農藥、種子、種苗等等,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實行減免退税政策。這種優惠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支農政策,農民並沒有在感覺上直接收益。加之一些享受着減免税收優惠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為自身利益,擅自提高生產資料價格,把已被減免的税收暗地裏又轉嫁到農民頭上,從農民手中賺取超值利潤。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照顧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但是實際上真正獲利的是生產廠家或經銷商,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惠。

5、税收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政策缺陷。如對循環農業發展、農民工就業、特定的農村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缺乏税收鼓勵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不利於各種經濟成分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濟主體管理和服務措施不夠完善,到XX年底,我縣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二百家,但是對上述組織的具體税收管理和服務措施還不夠完善。

四、解決新農村建設主要問題的税收政策建議

作為政策執行部門,地税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把落實各項税收優惠政策作為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真正做到以税惠農,以税助農。一要大力支持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落後的根本問題是發展滯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税收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創辦農村企業、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增值、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扶持,使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提升,以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後勁。二要努力幫助農民增收。利用税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幫助農民務工經商,從事勞務服務,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真正讓農民減負,實現休養生息。三要利用地方税收聚集的資金為農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公共財政的利益。具體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出台優惠政策支持新農村建設:

1、支持綠色農業、循環經濟,實施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税收政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耕地佔用税、資源税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其政策效應。凡是對農業生態起保護作用、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在税收政策上要給予鼓勵,例如:對那些直接或間接服務於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農業污染治理,農業水土保持的,在税收政策上要給予適當的優惠扶持;對有損於生態資源保護的,如開山炸石、封河挖沙、開採礦產等,開徵環境保護税;修訂完善《耕地佔用税暫行條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改一次性徵收按年徵收,適當提高耕地佔用税税率,耕地佔用税收入應直接通過財政用於當地的新農村建設,以及給予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予以生活補貼;積極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税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研究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和農業生產技術,鼓勵生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綠色產品。

2、實施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税收政策。一是實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試點。以產業政策為指導,適當降低目前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產品的增值税優惠税率。凡從事對農林特產品簡單加工的,對其取得的加工產品收入免徵增值税;對農林特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的,對其取得的加工產品收入減半徵收增值税。二是鼓勵大型工商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對從事高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農業技術轉讓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行業,給予税收優惠。三是研究制定税率或税基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集約化經營給予支持。四是對農產企業進出口税收實行優惠政策,支持和發展外向型農業。優先辦理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税。

3、完善增值税税收優惠政策,提高優惠效率。對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優惠政策,要繼續優惠。比如對農業初級產品繼續實行税收減免政策。探索新的可減輕農民負擔的税收優惠政策,如可對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所包含的增值税進項税額實行退税政策,農民購入農用機械、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憑藉所取得的普通發票或其他銷售憑證,經税務機關審核通過後,就對農業生產資料所含的進項税額實行退税。對農民難以受益的優惠政策可以取消,改為財政直接補助形式。比如可取消對生產銷售農業生產資料者的所有税收優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這部分增加的財政收入,自上而下地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實行對“三農”直接補貼,避免涉農企業單位和個人的税負轉嫁行為,真正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策略。

4、對農村信貸實施積極扶持的税收政策。針對目前農村資金嚴重外流的現實,當務之急是建立農村資金迴流的財税金融投入機制。對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的農業貸款收入或支農資金信貸均應比照農村信用社減按3%税率徵收營業税,同時對金額機構以優惠利率提供支農貸款取得的收入免徵企業所得税。並對民間金融組織和民間借貸出台相應的税收優惠政策。可考慮改革和取消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税。存款利息税出台的初衷是刺激消費,增強市場流動性,就目前形勢來看,該税種除不符合宏觀調控方向外,還有劫貧濟富嫌疑。農民不能享受國家多項社會保障,只能靠存款來撫養子女及養老等,而農村居民理財渠道不暢,通過存款及民間借貸獲得利息仍是農民的主要的理財方式,該税種的實際納税人多為農民。

4、實施減輕農民負擔的税收優惠政策。對農民買房徵收的契税,購置摩托車、農用運輸車徵收的車輛購置税和車船使用税,書立、領受、使用應税經濟憑證徵收的印花税,應逐步放棄;對未達增值税、營業税起徵點的個人免徵個人所得税等;對農民個人外出務工,對取得的勞務收入,制定一個比較高的免徵額。

5、税收優惠政策要體現城鄉一致,促進城鄉交流。一是要取消目前對農村的一些歧視性的税收條款,凡是目前給予城市的税收優惠政策,只要符合規定條件,農村都可享受。建議把現行只適用於城市的部分税收優惠政策擴大到農村作為近期税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比如對失地農民在城鎮非農產業再就業或自謀職業,對企業或就業者本人給予與城鎮下崗職工相同的政策優惠。對農村退伍軍人就業或者自謀職業給予一定的税收優惠政策等等。改革城市維護建設税為城鄉維護建設税,其收入全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專款用於城鄉公用事業的維護和建設,使之成為地方税中一個獨立的税種。此外,今後國家出台新的税收優惠政策,要實現城市和農村的統一,避免出現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政策歧視。二是實施鼓勵城鎮勞動力向農村、農業領域流動的税收政策。對城市居民帶着資金、技術到農村或農業領域創業或投資的,實行減税、免税優惠。

6、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税收服務。一是加強農村税收政策的宣傳。宣傳要突出“三農”特色,暢通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和內容,通過新聞媒體、電子網絡、送法下鄉等形式,及時向農民宣傳涉農税收優惠政策。要及時把各類涉農税收政策梳理歸集、彙編成冊,進村入户上門送税法,幫助農民吃透政策、用好優惠,為村鎮發展送去“新富經”。二是建立税收優惠政策提醒告知制度,告知農村納税人應遵循的注意事項和各項税收優惠。三是積極開展納税輔導、納税評估、查前告知等人性化服務舉措,提高納税人依法納税的自覺性,避免因不知法而違法或享受不到優惠政策。

總之,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國家税制改革總體框架內,本着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逐步推進各項改革,充分發揮好税收的職能作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15篇】人民法院服務經濟發展有關法律政策問題的調研報告

去年以來,全省(四川省)法院高度關注國際金融危機的演變及其對我省經濟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此次金融危機對我省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和引起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已逐步顯現。經濟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已在司法層面上得到初步反映。為主動有效應對金融危機,我院成立專門課題組。課題組組織全省三級法院和部分企業代表就法院在服務企業生產經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面臨的主要困境進行了專題研討,在此基礎上緊扣法院職能,提出法院工作促進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金融危機反映到法院工作中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經濟危機目前在司法層面的影響已初步顯現

相關數據反映,目前,涉金融案件收案已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部分增量是符合司法規律的正常反映,而非完全因金融危機所致。這主要是由我省所處區位(內陸省份)、經濟結構(外向型經濟相對比重較小)、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司法規律所決定。未來上升趨勢將更為明顯,可以預測,在xx年以及之後較長的時期內,金融危機的影響將大量反映到司法領域。

(二)所涉法院和工作領域較為集中

從所涉法院範圍來看,目前大成都經濟圈內的基層法院相對反映明顯,已審理或正在審理的涉金融危機的案件較多,如成都市武侯區、高新區、青羊區等基層法院,而中、高級法院和其他市、州法院尚反映不明顯,已審理或正在審理的涉金融危機案件較少。從所涉工作領域來看,在民事審判、執行領域已有明顯反映,刑事審判領域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行政審判領域目前尚不明顯。

(三)五類案件明顯上升

一是涉及企業破產清算案件明顯增多。該類案件涵蓋勞動合同、借款合同、買賣合同、土地使用費等多種糾紛。二是勞動爭議大幅上升並出現新情況。xx年全省勞動爭議案件同比增長102.95%,其中羣體性勞動爭議案件上升勢頭明顯。三是房地產糾紛大幅度增長並出現新情況。xx年全省房地產合同案件同比增長78.48%,該類案件涵蓋了建築施工、勞動爭議、商品房買賣、預售等多種糾紛。因社會整體經濟低迷、房價下滑,出現了購房者按揭斷供、開發商交房買方不接受、惡意毀約、違約等情況,這類糾紛敏感度高、易形成連鎖反應的羣體性糾紛。四是貸款糾紛大幅增長。如成都市青羊區法院xx年下半年貸款案件同比增長101.3%,信用卡透支案件增長360%。五是涉及中小企業的傳統商事案件上升明顯。xx年全省票據案件同比增長18.75%,股東權案件增長65.99%,證券案件同比增長642.11%。

(四)訴訟保全、執行工作呈現新動向

xx年全省法院訴訟保全和執行案件均有明顯上升。銀行要求收回貸款,以及因資金鍊斷裂導致訴訟保全的案件均已顯現。

二、當前人民法院在服務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法院自身面臨的問題

1.個別審判人員對法院工作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法官認為金融危機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職能部門的事,遠離自己的工作生活,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同時,對金融危機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認為金融危機主要是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影響大,而對我國無甚影響或影響較小。

2.部分法院對如何積極主動服務企業促進經濟發展思考不夠、行動不力。部分法院認為法院只能被動受理案件,而後在審理、執行中才能服務企業,而不是主動積極地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及經濟風險,服務經濟發展。

3.對部分企業經營受損是否確屬金融危機影響甄別不夠。在金融危機中確有部分企業是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致資金緊張,履約能力受限。但也有一部分企業與此無關,而是藉機惡意毀約、要挾、賴債及逃債等。調研顯示,在過去的工作中,法院對該類情況的把握和甄別不夠。

4.法院服務經濟發展的要求與難度明顯加大。與常態糾紛相比,在金融危機這一非常態背景下,涉金融危機糾紛面臨着更多的突變性和非確定性,使法院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要求與難度明顯加大。這就要求法院保持一種穩健和冷靜的司法態度,一方面要加強對涉金融危機糾紛的預測研判,做好應對準備;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對相關問題的專題調研,確保司法應對能動有序。

5.司法解決糾紛面臨的難度、風險和成本加大。災後重建與金融危機背景下,各類糾紛所涉社會因素、政策因素與法律因素多重交織,司法的有限性表現得更為突出,單純依靠司法解決糾紛所面臨的難度、風險和成本進一步加大。如果法院不加分析,全然介入,不僅難以有效和順利解決糾紛,還可能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大解決問題的難度和成本的投入。

6.裁判標準的把握及利益衝突的平衡難度加大。由於地震和金融危機因素的介入,司法案件中的社會關係和爭議焦點因此變得更為複雜、多樣,突出反映在五方面:共性要求與特殊情形並存;法律問題與社會因素交織;歷史原由與突變情勢糾結;常態調控與應急處置交錯;程序選擇與實體裁量兩難。針對具體個案,特別是廣受關注的爭議性案件的司法裁量一般化與個別化之間的潛在衝突有所加劇,保持統一的裁判標準、平衡利益衝突難度加大。

(二)相關規定不完善制約了法院功能的發揮

1.司法救助的範圍有限。根據我國現行有關司法救助制度的規定,免交訴訟費的救助對象僅限於符合條件的自然人,而不包括企業。而受這次金融危機衝擊較大的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向人民法院申請訴訟費緩、減、免時,如果嚴格依法則不符合條件,即使符合條件也僅能緩、減,而不能免交訴訟費。

2.司法高效的要求與簡易程序適用範圍存在衝突。我國目前關於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類型已有明確規定,而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較為突出,尤其在這個特殊時期更顯緊張。如成都市武侯區法院平時民事法官一年人均辦案300餘件,如要進一步提高司法效率,就需要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的適用範圍。

3.管轄權下放與基層法院辦案能力存在一定矛盾。根據最高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對經濟糾紛級別管轄的規定,將原由中高級法院一審的85%以上大標的民商事案件下放到基層法院。這一規定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且基層法院部分法官的司法能力有待提高,在此特殊時期矛盾更顯突出。

4.《物權法》相關規定過於原則。調研顯示,商品房地下車庫的歸屬問題以及物業糾紛頻發(這類糾紛處理不當易引發連鎖性羣體糾紛),但因《物權法》規定較為原則,相關實施細則及司法解釋尚未出台,致各地法院在處理中把握尺度不一。

5.對“金融危機”是否屬免責事由理解不一。因金融危機致不少企業簽訂的合同不能履行,出現了大量違約案件。但對“金融危機”是否可視為“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目前尚存在不同認識,亟需相關政策或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三)司法政策影響了法院功能的發揮

1.清理執行積案專項活動與服務企業“過冬”需要進一步協調關係。中央政法委牽頭的“清積”專項活動,目前正在深入開展,而在被執行人中有大量屬於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因此,“清積”工作與服務企業“過冬”二者之間必然存在緊張關係。雖然在執行中法院會盡可能調整司法策略,創新執行方法,平衡雙方利益,但在窮盡一切手段後,衝突仍有可能存在,法院應如何選擇,需要較為明晰的司法政策指導。

2.維護金融安全與服務企業“過冬”需要進一步協調關係。二者均是中央政策的要求,但金融企業追收欠款所涉的一部分企業正好又是受危機影響的企業,法院在窮盡策略和手段後,部分案件間的衝突仍在所難免,法院如何選擇,同樣需要司法政策指導。

3.維護社會穩定與服務企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協調關係。一方面,金融危機中人民羣眾對法院工作的效率、實效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的部分企業又是被告或被執行主體,需要給予一個喘息之機以安全“過冬”。法院工作一方面要考慮人民羣眾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企業的發展,致使法院工作面臨兩方面矛盾的協調難度增大。

三、人民法院應對金融危機、服務經濟發展的對策路徑

人民法院應密切關注金融危機走勢,通過充分發揮法院職能作用,積極引導金融市場良性發展,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一是進一步認清形勢,增強工作的針對性。通過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的後續發展、變化態勢,以及對我國、我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影響,認清法院工作在化解金融危機影響、維護社會穩定方面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不斷探索新的有效應對措施。二是轉變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模式。認真研究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到變被動為主動。跳出法院沒有案件就不能服務經濟的狹隘意識,既處理好案件,又積極主動的參與防範、化解社會矛盾。三是打破思維定勢,注重利益平衡。常態思維下,部分企業尤其是房地產、外向型等企業被視為強勢主體,但在金融危機這一非常態社會背景下,部分企業轉變為“弱勢羣體”,這就需要改變對案件的慣性思維與判斷標準。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中,要注重考量、權衡案件處理的利弊得失,既要權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又要權衡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四是創新工作方法。對一些涉及面廣、成因複雜、容易引發羣體性事件的案件,在不違背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堅持突破常規,特事特辦,避免機械執法,就案辦案,防止個別糾紛轉化為羣體性糾紛,防止民事糾紛轉化為治安或刑事案件,防止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

(二)積極延伸審判職能,擴大司法服務空間。一是積極建立對企業進行定點法律援助的幫扶機制。為幫助企業安全“過冬”,切實建立對企業進行定點幫扶的法律援助機制,將部分影響嚴重的企業列為法律援助定點單位。通過對定點企業進行走訪和調研,瞭解我省企業經營狀況和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主動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二是建立聯席溝通機制。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將企業因金融危機已經面臨以及可能面臨的法律政策問題逐一梳理,邀請相關專家、職能部門共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意見。三是積極提出司法建議。對於法院在服務經濟、辦理相關案件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積極採取司法建議的方式向相關部門提出,促使問題得以解決。四是適時開展專項活動。通過開展“進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解困”等專項活動,切實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三)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依法服務經濟發展。一是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保障金融安全。依法打擊侵犯國有資產等各類經濟犯罪和職務犯罪,最大限度保護國有金融債權。嚴厲打擊金融犯罪活動,制裁金融違規行為,加大追繳贓款、退賠的力度,最大限度地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二是充分發揮民事審判職能,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依法最大限度保障國有金融債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資融資、税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合理把握涉企業債務案件的審判尺度,妥善審理因資金鍊斷裂引發企業債務的重大案件,防範和化解因企業資金鍊斷裂造成的風險和困難。依法審理涉房地產、保險、證券、期貨、信託、知識產權等類案件,合理運用破產清算、重整及和解制度,服務經濟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行政審判職能作用,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依法支持行政機關服務經濟的整治行為,遏制地方保護、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加大徵地、拆遷等行政案件的審理力度,促使行政機關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創新行政訴訟結案方式,大力推行協調和解,堅持保護與監督並重,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四是充分發揮執行職能作用,確保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大力加強金融案件執行力度,着力解決金融糾紛案件難以執行的問題。認真研究執行工作策略,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慎重使用強制執行措施。加強同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不斷完善化解“執行難”的綜合聯動機制。建立執行案件信息管理體系,推進執行救助專項資金的建立,妥善解決特困申請執行企業的困難,幫助企業安全“過冬”。

(四)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確保法院功能有效發揮。一是建立糾紛甄別機制。各級法院在立、審、執的各環節建立糾紛甄別制度,區分哪些主體確屬受金融危機影響,哪些是借危機為己尋利,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採取應對措施。二是健全立、審、執“綠色通道”機制。對需要及時處理的涉金融危機糾紛、涉民生案件,適用快立、快審、快執的“綠色通道”,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三是建立重大案件報告制度。對於涉及金融機構、國有資產、企業改制、資金鍊斷裂、投資者出走等產生的羣體訴訟以及影響金融經濟秩序穩定、社會穩定等特別重大的案件,各級法院實行逐級向上級法院報告制度。四是建立重大案件集中管轄制度。對於涉及當地行業龍頭企業資金鍊斷裂引發債務以及涉及羣體性糾紛等重大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由省法院統一協調、指定集中審理和執行,統一裁判標準。

(五)加強組織協調,不斷提升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緊緊依靠黨委的領導和政府的支持,依法處理好羣體性糾紛案件。在處理羣體性糾紛中,緊緊依靠黨委的領導和政府的支持,加強與工商、公安、金融監管、勞動保障及相關經濟金融政策制定機關、監管機關的溝通協調,將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途徑有機結合,有效化解糾紛。二是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提高法院隊伍司法能力。着力提高法院隊伍應對金融危機、服務“兩個加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執行最高法院的“五個嚴禁”及省法院的相關規定,提高廣大幹警廉潔自律、拒腐防變的意識和能力,維護司法廉潔,促進司法公正。三是加強調查研究和宣傳工作。深入開展前瞻性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審判經驗,研究制定指導意見。加強司法宣傳工作,及時通過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典型案例、組織專題報道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增強依法經營和風險防範意識,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經濟秩序。四是加強組織指導。省法院切實加強對大要案件處置工作的監督指導力度,對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案件,注重認真研究、精心審理、及時總結經驗,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切實推動經濟發展,服務“兩個加快”。

四、促進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國家和社會的各種力量,全面加強協調配合,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共同做好有關工作,從而形成聯動合力,為企業創造寬鬆環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一)針對實踐中反映較為集中的法律政策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及時加以修改完善,確保法院工作有序高效進行。一是建議修改司法救助的主體範圍,將確有困難的中小企業納入免交訴訟費等司法救助範圍。二是建議通過修改法律或司法解釋的方式,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範圍,賦予部分案件當事人在級別管轄上享有一定的選擇權。三是建議《物權法》實施細則儘快出台,對“金融危機”是否屬民法上的“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儘快在法律上予以明確。四是建議出台相關司法政策,統一有關糾紛的應對思路和處理尺度。

(二)由省委政法委牽頭成立應對金融危機的協調機構,加強組織協調。由黨委、公檢法、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企業、行業協會、基層組織等相關人員組成,定期交流,加強信息共享、法律研討、工作經驗交流及工作協作聯動。在此基礎上,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情況通報機制。

(三)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金融危機的防範和化解。相關單位立足自身職能範圍,進一步提高對集團糾紛苗頭的敏感性,加大矛盾排查力度。對於有矛盾苗頭以及有示範效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的事件,及時向本級及上級政法委與政府報送預警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早處置。

(四)由省委政法委牽頭,推動川渝或更多省、市協商形成不同省、市司法機關之間的工作聯動機制。切實加強各司法機關之間互通案件信息、司法工作協作、社會力量配合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共同應對、妥善處理涉金融危機案件。

(五)各級政府在實施各項宏觀調控措施時,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減少行政爭議。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拆遷、環境保護、房地產等領域,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要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儘量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更加重視通過協調和解的辦法解決行政爭議,幫助企業平穩過渡,安全“過冬”。

(課題組成員:陳明國,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沈茂國,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蔣敏,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徐旭,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

本文刊載於《人民司法》xx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