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校調研報告通用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學校調研報告通用多篇

學校調研報告 篇一

(一)請中央、省級加大對高中教育經費的投入,建立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預算安排制度。基本標準制定應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在內的公辦普通高中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以後,根據辦學成本、物價水平和財力情況適度提高,建立相對穩定的增長機制,不斷加大對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以二中為了進行測算:保基本運轉,每年需生均公用經費1600元/生,扣除學校收入部分,尚差生均公用經費800元/生。年。

20xx年秋期,二中學生4801人。20xx年學校事業收入約773萬元(其中:學費250萬元,擇校費498萬元,住宿費25萬元),生均1610元,且擇校費在逐年減少,基本支出約1157萬元(其中:債務利息195萬元,維修、購置213萬元,教師績效工資、獎勵金、學生助學金、臨工勞務、工會、福利等435萬元,師培116萬元,辦公等商品服務支出,198萬元),生均2410元,資金缺口800元/生。年。

(二)上級撥入專項資金逐步幫助化解學校債務。雖然學校負債已進入債務系統,但是,沒有專項資金解決負債,每年縣財政和學校都要支付債務利息,影響學校正常運轉。尤其是由公司經營模式的食堂和學生公寓,僅靠本縣財力無法解決。

(三)上級撥入專款,支持新建中學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以解決學校的學生食宿問題。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 篇二

中職學校擔負着為國家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任,隨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要。但目前中職學校發展現狀還存在諸多問題,經過對我所任職的鶴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報告如下:

一、學校簡況

鶴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位於武陵山區貧困縣—鶴峯縣。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秉承“打造武陵山區中職教育特色名校”辦學理念,全力打造電子電工、計算機應用、現代農藝技術、旅遊服務與管理四大品牌專業。努力做到專業佈局與區域產業發展相適應,辦學質量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師資隊伍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實訓基地與教育教學改革相適應,項目建設與學校發展戰略相適應。已經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辦學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之路,目前在校生超過1500人,年短期職業技術培訓超過5000人,是一所具有一定綜合辦學實力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鶴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生源以應屆國中畢業生為主,其他生源為輔,其中98%為應屆國中畢業生。

本校學生家庭社會地位普遍較低,家庭狀況複雜,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職學生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不高;工資待遇較低,滿意度相對較高。

調查顯示,本校中職學生就業率達96.2%。畢業生多在普通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專業技術崗位、一般管理崗位佔92.5%;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率達42.5%。80.1%畢業生月薪在3500元以上。訪談中,多數中職畢業生滿意度和幸福感高於本、專科畢業生。

二、中職生學習生活狀況

通過對本校調查,大部分中職學生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選擇職業教育主要目的是技能大學聯考、專業技能和就業。

中職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效果欠佳。中職學生已認識到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性,認為除了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敬業精神等。

網絡是中職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網絡聊天和交友佔36.4%,學習、查閲資料佔16.0%,下載課件、提交作業的僅佔1.3%。

中職學生對教師隊伍,特別是班主任隊伍的整體評價較高,但對專業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較低;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學生對此體會不夠或者評價不高,説明校企合作等開展不足,這在一些縣級職教中心比較明顯。

三、中職生思想道德現狀

調查顯示,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體現出如下特徵:具備正確的道德認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知行脱節。中職學生普遍認識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贊成“金錢是人生幸福的決定因素”觀點的達48%;不贊成“人生價值在於奉獻”觀點的達45%;在“國家遇到危險或困難”,認為會“儘自己可能給予幫助”的佔77.9%,“如果需要,可獻出一切”的佔18.4%。

中職學生已經有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也存在務實趨利的特點。認同“誠信是做人之本”達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時,選擇“建立美好和諧的家庭”的達48.9%,而“事業成功”、“為社會作貢獻”分別佔8.2%和9.5%。

大部分中職學生關心國內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學生政治熱情淡薄。

四、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通過對中職學生髮展狀況的調查,我認為,中等職業教育觀念、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數量、結構和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進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理念、政策、制度,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一是樹立“發展型”職業教育理念,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總體上是一種“生存型”為主導的職業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義、實用主義觀念。“發展型”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秉持以生為本的發展觀,把滿足學生個人發展和學習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又培養其創業能力;既培養學生的技能素質,又培養其綜合素質;既注重學生今天的就業能力,又注重其今後的就業能力。

二是堅持職業教育公益性,完善職業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經費投入標準要明顯高於普通教育。全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推進《職業教育法》修訂,建立和完善職業學校辦學標準、編制標準和生均經費標準;學校教師資格標準和准入制度,在職教師培訓標準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制度;職業學校管理基本制度;國家、省、市、縣職業教育管理制度。

三是針對中職學生特點,開展實實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學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守則》,將中職學生的行為規範常態化和制度化。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強化職業素養的認識和理念。

第四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質量觀,切實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着眼於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改變普遍存在的學習時間要短、學習內容要簡單、儘快將學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現象。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督導和辦學水平評估機制,正確處理學生技能培訓和文化基礎課學習、首次就業與職業生涯持續發展、階段性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着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還有,發展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職業教育要更新理念,圍繞提高質量,加快辦學、培養、教學和評價模式的改革創新,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根據本校的發展規劃,將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引進企業合作辦學、大力度投資教學實訓設施、各類技能性大賽、大力引進並培訓師資等等各種措施。併力促本縣提出的“三個先進縣”和“五個鶴峯”建設,同時,本校辦學宗旨是“打造武陵山區中職教育特色名校”,鶴峯文化底藴厚重,中職教育對進一步深挖鶴峯特色,打造鶴峯的形象品牌,將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傳統村落建設、特色集鎮建設、生態建設等深度融合,加強對文化遺址的保護,傳承民族特色,共同推進全縣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縣的宏偉目標。

僅僅就一所學校的調研,可能會以偏概全,但也能反映部分中職學校的發展趨勢,為職業教育改革、完善與發展提供一點依據。

學校調研報告 篇三

為了全面瞭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根據省政協有關調研要求,我們於7月中旬-8月下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轄的民族鄉鎮寄宿制學校進行了現場調研與考察走訪,並聽取了市教育局的專題彙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我市農村寄宿制學校近年來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市總人口171萬,常住人口152萬,共轄64個鄉鎮街道、969個村社區,境內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數民族人口116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7.83%。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9個(不含345個鄉村教學點)。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貫制學校41所、獨立國中47所、完全中學5所)在校學生約18.5萬人。20xx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為19.07億元,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25%,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佔全市公共財政支出的14.3%。

20xx年以來,通過佈局調整、合格學校建設、“全面改薄”等項目,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縱向比較得到較大改善。20xx年,投入中央“薄改計劃”專項資金1.5億元,改造了68所學校的127個項目。截止20xx年底,已建成合格學校171所。20xx年,全市先後落實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3318萬元和3400萬元,受益學生分別為2.7萬人和3.1萬人。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近年來,雖然市區縣各級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強市/強區/強縣”的發展戰略,在統籌城鄉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欠賬,以學生“住宿難”的代表的“四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由於“撤點並校”,現有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普遍出現辦學規模和條件無法適應現實需要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寄宿學生人數劇增而導致的“四難”——宿舍緊張“住宿難”、食堂簡陋“就餐難”、浴室缺乏“洗澡難”、廁所蹲位不足“如廁難”。

如桑植縣61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現有3958名寄宿學生,人均宿舍面積僅有1.32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積只有1.08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積只有0.17平方米,而人均擁有沖水式廁所面積更是為0平方米。在賀龍中學我們看到學生普遍“兩人一鋪”,人數最多的一間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擺了14架雙層牀擠了56名男生,全校師生共用一個只有40個蹲位的旱廁,而且距離女生宿舍達300米之遠。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學生就餐無處可坐。學生不僅就餐要排隊、洗澡也要排隊、甚至上廁所都要排隊。

有的學校對學生“重教輕育、重管輕養”,食宿管理不重視,衞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學校食堂自制醃製發酵食材存在嚴重食品安全隱患;有的學校管理圖省事、簡單化,將學生宿舍用鐵欄關鎖形同監獄,存在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有的學校熱水供應不足,學生洗澡成了老大難;有的學校不重視校園內務和環境衞生管理,廁所臭氣熏天、骯髒不堪,無處插足,幾乎成了被文明遺忘的角落。

(二)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後,以師資“老化”“弱化”為代表的師資隊伍“薄弱化”現象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由於近年來,優質教育資源在客觀上與“城市化”同步,導致優質師資紛紛流向縣城和市區學校,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難留”的現象非常普遍。表現在:

一是教師數量不足。如桑植縣農村學校20xx年,十年時間沒有進過一個新老師。各學校教師隊伍普遍缺編25%以上,普遍沒有配備校醫和專職宿管教師,食堂後勤服務人員也全部是沒有編制的臨聘人員。在編在崗的教師不僅要負責教學,還要負責寄宿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於應付,生活管理根本無法到位。

二是教學質量下降。農村教師隊伍普遍年齡偏大、責任心和榮譽感的持續下降,直接導致了教學質量的下降。全縣農村寄宿制學校中45歲以上的中老年教師佔45%以上,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僅佔20%,師資隊伍整體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穩。老年教師得過且過,青年教師一心謀回城,即便是特崗教師也是幹了一年半載就千方百計往城裏調。桑植縣20xx年後的定向委培師範生,畢業後普遍違約,沒有一個回鄉任教。

三是專業教師十分缺乏,“教非所學”現象十分普遍。音、體、美、理、化、生、地等專業師資普遍稀缺,“學體育的教地理”的跨學科教學“複式教師”,在鄉村學校比比皆是早已“見怪不怪”。如此師資,素質教育從何談起?

永定區湖田埡九年制學校,由於當地村民重教的傳統,在“撤點並校”的浪潮中,倖存了下來,但是如今,師資“老化”“弱化”現象也十分嚴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師中,只有5人是在編在崗的老教師,有2人是特崗教師,其餘13人均是臨時聘請頂崗的代課老師,長此以往,教師隊伍難免青黃不接,人心浮動,很難保證維持和過去一樣的教學水準。

又如在文化底藴深厚,有着尊師重教傳統的“文化之鄉”王家坪鎮中心學校,近五年來新進教師20人,也培養了一批優秀師資,但是每年都被城區學校或外地學校通過多種途徑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稱得上是農村學校骨幹教師流失的一個典型樣本。

(三)本級地方財力薄弱,辦學經費不足,已經成為長期困擾我市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最大難題。

農村寄宿制學校多年來一直按國小600元/年、國中800元/年的標準由財政補貼經費,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經費來源。由此導致兩個“落實難”:

一是教師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實難。各農村學校普遍在“保工資、保運轉”的臨界狀態起浮掙扎。有的學校為了確保教師隊伍穩定,不得不違規動用公用經費解決教師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關國小共有教職工106人,人均績效工資、年終一次性獎金、住房公積金、醫保門診資金約需1.8萬元/年,全部要靠學校自籌解決,僅此一項,學校需開支159萬元,而學校公用經費收入僅有66萬元,即使違規挪用,經費缺口仍有近百萬元之巨。因為農村學校普遍無力落實住房公積金等國家政策規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觀上影響了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榮譽感。

二是教學和生活服務設施配套“落實難”。由於經費不足,學生宿舍的擴建改建、浴室鍋爐熱水器的配備、食堂廚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衞生間的改造,都難以落實達標。此外,教學實驗儀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的更新,也受資金不足的制約難以落實到位,嚴重製約了農村學校的教學保障水平。

(四)農村寄宿學生“留守化”“低齡化”趨勢日益凸現,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後,安全隱患防不勝防。

由於寄宿制學校的佈局調整,目前保留的學校幾乎每所學校都是覆蓋方圓15-20公里、3-4個鄉鎮、2-5萬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響,農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導致各校留守兒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縣中國小留守兒童寄宿生比例已經佔到了學生總數的52%以上,有的國中學校甚至達到了90%以上。有的國小甚至出現了三年級的低幼齡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讀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爺爺、奶奶等親戚在學校周邊租房陪讀的留守兒童。

目前,農村學校因為沒有編制,普遍沒有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也沒有專職的生活宿管老師。因此,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還是一片空白。導致各農村學校普遍反映留守學生“管理難”“安全難”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留守學生普遍缺乏親情關愛,身心普遍發育遲緩,出現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部分留守學生表現出孤獨、抑鬱、狂躁等不良情緒和不健康、不理智行為。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學培訓的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進行關心和疏導,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師的關懷終究無法替代父母親情,也無法達到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難。尤其是網吧容留留守學生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根治。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周邊往往地處偏僻,相關部門監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動外,平時監管很難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極大的隱患。尤其是網吧,雖然經歷多次整治,學校也加強了管理,但是在週末和假期,留守學生上網管控就成了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有的校長感歎説:“老師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學期,但是學生變壞只需要放假上網一小時”。

三是校車政策難落實,交通安全無保障。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留守學生“上學難”問題凸顯,大多數學生上學和回家路途變得更加遙遠,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車接送,有的偏僻鄉村甚至沒有固定線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學生只能違規乘坐“三無”車輛和摩托車,超載現象時有發生,交通安全根本沒有保障。

三、關於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對策和建議

加強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提升農村教學質量,保障農村學生身心健康,是促進城鄉之間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民族地區廣大少數民族羣眾的基本權益,不僅關係着每一個鄉村學生的未來,也事關民族地區的穩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制定“接地氣、有實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據我市教育、財政、衞生、文化、交通、食藥、扶貧等相關部門的認真研討,形成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設立民族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專項資金。近年來,國家和省雖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項目,但是,對於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並無特別扶持的規定,與普通學校生均經費補貼標準並無差別。為了體現國家和省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事業的關懷和支持,建議在國家和省的層面設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力爭用3-5年的時間,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使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能夠有平等的辦學條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陽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培養五年計劃。在國家和省出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基礎上,針對民族地區師資“培養更難”“留人更難”的問題,建議在普通師範院校中確定一批地方師範院校,專門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師資定向招生計劃,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實用性和民族化的特點,科學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保障措施,確保這批學生畢業後能“回得來、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生均經費保障標準。由於民族地區縣級財政普遍財力薄弱,無力承擔上級要求的配套資金比例。建議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取消對民族地區教育經費補貼的縣級地方財政配套政策,改為由中央財政或省財政全額承擔。同時,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經費的長效保障機制,實現學校正常運轉、教師福利待遇、學生寄宿生活補貼的財政經費全額保障,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經費保障問題。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學校教職員工人事管理辦法。針對師資“弱化”“老化”日益嚴重的問題,應當儘快制定專項的師資補充計劃,建議每年適當增加針對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專項招聘計劃,可以嘗試從非師範類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學等背景的專業人才,充實到各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校醫以及生活教師崗位。還可以考慮委託職業學校培訓一批專業廚師充實食堂工作人員隊伍,實現寄宿制學校後勤服務人員的職業化。

(五)加大對留守學生的關懷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貧政策,鼓勵其父母返鄉創業就業。留守兒童問題,説到底是“城市化”的產物,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農村發展面貌,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就無法保障。因此,建議專項制定幫扶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將他們納入產業扶貧的重點對象,在其就近方便就業創業方面盡最大可能給予政策和資金補貼上的傾斜和照顧,還留守兒童一個完整的家庭和一個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農村孩子!

學校調研報告 篇四

為進一步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健全和規範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發現寄宿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近期,肅北縣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相關人員對全縣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運行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寄宿制學校管理及取得的成效

肅北縣是甘肅省惟一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邊防自治縣,也是全省惟一採用蒙漢語教學的民族縣。近年來,肅北縣緊緊結合天然牧區實際,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寄宿制學校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成績有:

(一)加強寄宿制學校佈局調整,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肅北縣地域遼闊、牧業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大多數學校服務半徑都比較大。20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推行學校佈局調整,加強了寄宿制學校管理。20xx年將原蒙古族中學和蒙古族國小合併成立了十二年一貫制蒙古族學校,建成了學生公寓樓,實現了所有牧區學生集中生活、學習一體化,從根本上解決了牧民子女上學路途遙遠、居住分散、經濟負擔過重的難題。20xx年以來,又先後撤併了5所鄉鎮國小,形成了目前“四校一園”的學校佈局,使學校佈局更趨合理。全縣除馬鬃山國小一所學校外,其他學生全部集中到縣城學校就讀。寄宿制學校建設較好地整合了教育資源,避免了重複建設,節約了教育經費;改變了學校過於分散、規模過小的局面;也改變了教師分不進、留不住,學生大量流失的局面,學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走上了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

(二)加大教育專項經費的投入,不斷改善寄宿制學校生活條件。近年來,肅北縣認真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實施意見》,繼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繼續落實好15年免費教育,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學生(含蒙古族學校高中寄宿生)生活補助,由每生每天補助生活費4元,提高到8元。不斷提高異地高中生資助標準,內蒙古就讀學生生均每年資助金由6644元提高到7500元,酒泉、敦煌就讀學生資助標準由3431元提高到4500元。

(三)抓好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切實提高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水平。在寄宿制學校管理上,肅北縣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安全需要為目標,堅持生活管理和教學管理並重,食堂和課堂同抓,保證學生進得來、住得下、學得好。成立了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的寄宿制學校管理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寄宿制學生管理辦法》,強化完善安全、食堂、宿舍管理等各項制度,着力改善寄宿制學生生活條件。一是滿足學生安全就學需要,強化責任,健全制度,防治並舉,確保校園安全。二是滿足學生娛樂的需要,建成青少年活動中心,不斷加強公寓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三是滿足學生吃的需要,不斷改善食堂條件,提高伙食標準。四是滿足貧困學生上學的需要,對寄宿生實行全免一補,免除學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住宿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四)強化寄宿制學校的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學生的在校安全。安全管理是寄宿制學校的首要任務,在如何加強安全管理上,肅北縣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一是構建寄宿生管理網絡,成立以校長為主要責任人的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構建起以值周領導、政教主任、部門負責人、值周教師、班主任、宿管老師為框架的六級管理網絡,與各級各類管理人員簽訂管理目標責任書,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寄宿生在校期間各個環節、各個時段的管理要求,層層落實責任,做到寄宿生一日學習生活無縫鏈接式管理,確保管理無“死角”、無“盲區”,形成學生在校的全天侯、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保障體系,確保學生的安全。二是加強對寄宿生的安全教育,除開展日常防觸電、防溺水、防火災、防意外事故、防中毒等“五防”安全教育外,還實行“三制”、“六冊” 制度。“三制”即家長學校交接手續制、值班教師校園巡查制、食堂宿舍定期消毒制;“六冊” 即“寄宿生花名冊”、“接送登記冊”、“衞生檢查冊”、“請假登記冊”、“藥品登記冊”、“生病學生護理登記冊”,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尤其是課餘安全、飲食安全、就寢安全,做到環環相扣,不留空缺。

(五)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後勤服務和飲食衞生管理,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學生正處於身體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寄宿制學校必須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肅北縣加強了對寄宿制學校的後勤和飲食衞生管理。要求學校把學生每週的食譜公佈在黑板上,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監督。早餐一般是羊肉面、饅頭、稀飯,午餐、晚餐葷素搭配,都是變換口味做的,買米買菜由專人檢查質量,有完善的食品留樣制度和措施,使學生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建立試嘗留樣和學生餐前食堂巡視制度,值周教師守候學生用餐制度。同時為寄宿生修建專用浴室,學校早晚為學生提供洗用熱水,保證學生生活安全。為所有學校配備校醫,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保證了在校學生,特別是寄宿生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

(六)強化寄宿制學校的質量管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近年來,肅北縣不斷強化寄宿制學校質量管理,一是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推行人性化管理、實施人情化服務。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貧困家庭學生,學校統一造冊,在管理中對其加以特別關照,讓學生在管理中隨時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情。二是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如開展“個人衞生習慣養成”、“內務整理競賽”、“營造温馨宿舍”的主題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根據寄宿制學生的特點,組建興趣小組,有效利用課餘時間,培養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彰顯學生個性特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三是重視家校溝通與聯繫,構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建立寄宿生信息卡,定期召開寄宿生家長會,開放家校溝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訪的家校關係,爭取家長的積極主動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七)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寄宿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近年來,肅北縣堅持以學生為本,優化生活環境,堅持為教學服務,優化育人環境。一是積極實施學校綠化美化工程。在實施校園整體建設時,樹木花卉的栽植,有四季常青,雍容高雅的特點。同時,對學校建築物表面的裝飾既體現活潑、大方的主題,又體現嚴謹、莊重、向上的主題。使學校綠化與建築物色調相得益彰、相映生輝。二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特殊功效。積極構建走廊文化、圍牆文化、校園宣傳欄文化、宿舍文化、餐廳文化、班級特色文化等校園文化體系,將學生的視角引向世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文化,使他們的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深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八)突出民族寄宿制學校特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民族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問題上,肅北縣既注重規範化的制度建設,更注重先進理念的培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尤其是蒙古族學校結合學生特點,組織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符合民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活動項目。如民族用品小製作、民族服飾展示、民族歌舞、樂器表演、民族體育競賽、動植物標本採集、科技小發明等等。

(九)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提升寄宿制學校管理水平。肅北縣通過加大寄宿制學校教師相關培訓、不斷豐富教師職能,狠抓各項管理工作,促進了寄宿制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一是不斷深化寄宿制學校教師的管理作用。寄宿制學校的管理要求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職責進行重新定位,充分認識到寄宿學生生活既是學校圍牆中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學校”,教師肩負着雙重使命,既要承擔學校教育義務,又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既是傳授知識之師,又是輔導生活之師,從而實現角色的重新定位。二是加大對青年教師基本看護知識的培訓。包括醫務知識、生活常識、生活技能的培訓,真正使教師較好地變成合格的“代理家長”。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蒙語授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直接導致民族學校生源日趨減少,師生比例失調;辦學成本高,效益低。

二是肅北縣教育服務半徑很大,約300多公里,人口稀少,牧民子女寄宿就學費用成本逐漸加大,造成新的經濟負擔。

三、整改的建議

肅北縣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邊防自治縣,提高民族寄宿制學校管理水平對促進肅北縣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都具有重大意義。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在民族教師培訓、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提高民族地區教師待遇上出台優惠政策,以吸引發達省、區(市)優秀教育人才為民族教育服務。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設專項資金扶持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

二是對民族寄宿制學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傳統體育項目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所需設備給予一次性集中解決。

三是開展省級對口支援幫扶邊境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從財力、人力和物力上,用3—5 年集中幫扶。

四是加大對邊境地區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免費教育擴大資助內容,增加交通費、生活費補助,對寄宿生生活費實行全免費。

學校情況調研報告 篇五

為了全面瞭解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情況,今年4—5月,市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專題調研組,聯合縣(區)教育局關工委調研組,深入到全市共166所中國小(幼兒園),採用座談、問卷調查、走訪交流等方法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的現狀、經驗做法和問題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進行了深入分析,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全市中國小(含中職校、特校)關工委組織共456個。20xx—20xx年,已創建成市級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143所,佔全市中國小校關工委數的32%,今年各縣(區)及市直學校擬申報創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119所,累計將達到58%。各地已創建成“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的,正着力抓好鞏固提高工作,力爭創品牌、創特色。

二、基本做法

1、行政力推。市教育局的黨政領導高度重視關工委工作的常態化建設,把20xx—20xx年作為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年。兩年來,市教育局就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先後印發了五個重要指導性文件。金湖、洪澤、清浦、淮陰等縣(區)教育局都下發文件進行部署安排,使創建學校有章可循。20xx年,洪澤縣教育局還召開了全縣“創建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籤狀會”,各創建學校深入開展活動,營造了創建工作的濃厚氛圍。

2、分類推進。各縣(區)教育局關工委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把所屬學校關工委分成“較好、一般、薄弱”三類來推進,基礎好的1—2年,基礎薄弱的4—5年,一般化的3—4年。先易後難,分類推進,提高了創建工作效果。

3、典型引領。市教育局關工委樹立樣板,推廣經驗。金湖、盱眙等縣(區)教育局召開現場會、放樣會、觀摩會、推進會進行交流展示,淮陰區教育局樹立10所學校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示範學校。

4、自查自評。為了保證創建工作不“跟風跑”、不“走過場”,各地重視抓細、抓實學校的“自查自評”和整改措施的落實,使申報數量和創建質量明顯得到提升。

5、互學互評。市、縣(區)教育局每年都分別下發文件,組織開展互學互評活動。清浦區教育局每年按片區成立互學互評小組,深入學校進行互學互評活動,盱眙縣堅持年中開展一次分類互評,金湖縣每年8月份召開一次“互學互查交流會”,區組織相關人員分片深入到創建學校檢查指導。

三、主要經驗

1、學校黨政領導的重視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關鍵。

實踐證明,學校黨政領導的重視與否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關鍵。很多創建學校黨政領導高度重視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發揮好主導作用,堅持“三個納入”:即將關工委工作納入學校黨政工作計劃,統一部署;將關工委的主題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通盤考慮;將關工委工作納入本單位年終的目標考核,確保落實。充分調動關工委老同志“有為”的積極性,推動關工委工作與學校黨政工作一體推進。

2、加強機制建設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重要保障。

兩年來,全市基層學校在工作中建立健全關工委領導機制、組織建設機制、工作運行機制、條件保障機制和工作激勵機制,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提供了充分有力地保障。今年以來,各地各校認真貫徹落實市教育局辦公室印發的《關於規範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申報考核辦法的通知》,使創建工作更加科學、規範和富有可操作性。

3、抓好鞏固提高是深化創建工作的必經之路。

鞏固提高工作是關工委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發展的重要保證。20xx年以來,創建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印發的《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鞏固提高的意見》、《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鞏固提高工作考評標準》,重點從機制建設、隊伍建設、特色建設等三個方面做好鞏固提高工作,已被市教育局認定為“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的中國小校,開始從重合格向重特色、創品牌轉型,對過去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活動項目在繼續實施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優化實施方案,爭取用3—5年時間創出特色,形成品牌。

四、問題與建議

1、部分學校黨政領導對關工委認識存在偏差。

有的校領導和職能部門不能全面正確看待老同志從事關工委工作,認為“關工委是擺設,可有可無”,“老同志以休養為主,不要多管閒事,到學校幹事,給我們找事”、“老同志意志退化,思想僵化,行動弱化,來校反而給我們帶來麻煩。”等等。不僅僅是基層黨政領導,一些老同志對關工委的認知度也不高。為此,今後應強化學習培訓,組織學校黨政領導和“五老”學習中央領導和各級領導關於關工委工作的重要批示,學習教育部黨組和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有關文件,着重加深對關工委性質、任務、工作方針的理解,提高對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對老同志發揮主體作用的認識。切實抓好常態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

2、一些學校關工委“關鍵角色”的配備不盡如人意。

主要是常務副主任這一關鍵位置,有些學校在缺少選擇餘地或合適人選的情況下,採取了“誰先退誰上”的辦法,導致關工委工作因缺乏有效組織領導而軟弱渙散。有縣(區)反映,有些老同志只是名義上的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一個月也不來一次或一個學期只來一兩次,形同虛設,不做實際工作,勢必給學校關工委打開局面、開展工作帶來很大難處。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關工委領導班子建設,選配好“核心層”。基層學校關工委領導班子須由所屬教育局以文件形式任命。要切實做好學校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調整工作。要動員一批有能力、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又剛退休或剛退居二線的校領導,擔任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對不願做或工作不得力的常務副主任,要及時調整。如學校暫無老同志接替的,建議學校實行“雙常務副主任”,即由學校的現職分管領導擔任常務副主任,再配一名退休的中層幹部擔任常務副主任。爭取今年把基層學校關工委需要調整的常務副主任,大部分調整到位,20xx年全部到位。要繼續實施“基層學校關工委骨幹培訓工程”,重點培訓常務副主任和祕書長。

3、老同志的參與率、參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市教育系統的“五老”參與率雖為82、6%,參與人數7017人,但真正經常參加骨幹層活動的人數並不多。主要原因是隨着城鎮化逐年推進,有的農村中國小退休教幹教師多數進城或隨子女到外地居住,真正住在本地或住在學校周邊的老同志很少,也有些退休老同志忙於為孫子輩服務,無心參與關工委工作。此外,一些從事關工委工作的老同志退下來後,學習不夠,能力退化,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參與水平有待提高。今後,需採取三項措施:一是建立“友情邀請制”,對辦理退養退休的同志,由人事部門或委託學校負責人在辦理手續前約談一次,邀請他們參加關工委工作;二是對老同志偏少或缺乏的學校,對50歲以上的教乾和教師,採取適當減輕他們的工作量,請他們參與關工委工作,或對參加關工委工作的這些同志,摺合成一定的工作量,在評定績效工資時兑現。三是提供工作目錄,組織進城居住的老同志定期分批來校參與活動,或者就近參與附近社區輔導站工作等,各地教育關工委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搭好平台,使老同志與相應關係崗位對接。

4、基層學校落實關工委工作經費有一定困難。

雖然國家教育部和省、市、縣(區)等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有明文規定,要給基層學校關工委提供一定的工作經費。但目前有些學校,特別是不少農村學校,把承諾“實報實銷“作為落實了經費,還沒有建立一個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即使今年有了經費,明年乃至今後還能不能有大家心中沒有數。今後,應參照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的文件口徑,原則上應該單列,至少要確定一個額度,使關工委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活動,不能以校領導承諾“實報實銷”作為落實了經費。經費標準目前仍按生均公用經費3%落實。對基層學校關工委駐會的常務副主任應給予每月不低於200元的工作補貼,其他工作骨幹可以採用適當時機慰問的形式加以解決。

5、學校關工委吸引力不夠,優勢與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不少學校關工委僅僅由在職人員以關工委的名義組織活動,或將學校的正常活動算作關工委的“功勞”。今後,應正確處理關工委與委員單位的關係,進一步整合學校職能科室和關工委的育人合力,多舉措施鼓勵和支持關工委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工作,全面形成“一校一品”的關工委特色,為更多的“五老”提供適合自己的工作。

學校調研報告 篇六

一、我縣農村學校體育現狀

(一)、農村學校體育設施現狀。

1、體育場地不足。調查顯示,有70%的學校體育場地未達到1994年省教委制定的《城鎮普通中國小建校標準》,甚至有少數學校基本上就沒有運動場或者活動場所,有些學校即使有,也只是些簡易的運動場所,導致很多學校開設的體育課教學質量不高,開課時數不足,或者只在有限的幾個年級開設體育課,象徵性的表示學校開設了體育課。

2、體育器材短缺。根據調查,有30%的學校體育器材基本達標(指能基本滿足大綱必修教材的需要),65%的學校體育器材缺少,5%的學校幾乎沒有體育器材,而且校與校之間的差距較大,同時,現有體育器材大部分陳舊、破損,其原因為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時,這為正常的體育教學埋下了安全隱患,由於受體育器材短缺的限制,有近30%的學校體育教學無法正常進行。

(二)、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1、專業教師短缺。從調查情況看,有近40%的學校專業教師短缺,10%的學校無專業體育教師,現有體育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不包括自考、函授畢業生)的僅佔37%。

2、體育教師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調查顯示,有73%的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無法形成梯隊建設,有38%學校的體育教師學歷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國家教育部對學校教師學歷要求。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的不合理勢必影響學校體育工作持續、穩定開展。

3、師資培訓意識淡薄。通過調查,大部分學校都未能制定詳細的師資培訓計劃,也未能認真組織體育教師開展各種各樣形式的培訓活動,致使大部分體育教師的知識、技能及思想意識停留在一個較低水平。這是造成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思想觀念落後,創新意識不強,難以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響農村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原因

1、少數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要意義缺乏認識,認為農村孩子身體好,不用參加體育鍛煉,開不開體育課無所謂。而主管部門領導在檢查、督導學校工作時沒把體育工作放到應有位置來看待。由於工作上不重視,加上對學校體育設施等要求未做硬性規定,即使體育設施達不到要求,驗收也能合格通過,使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不重視。

2、體育經費嚴重短缺。由於我縣經濟發展滯後,財政支持乏力,制約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因經費困難不能對體育進行投資。

3、體育專業教師缺乏,思想不穩定。正規體育院校、系畢業的大學本科生,受諸多因素影響,千方百計想辦法不到農村學校任教,致使學校體育教師短缺,近30%的學校專業體育教師嚴重缺乏,只能用其它學科教師兼任或自行培養的自考生或函授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學校不重視,加上經費短缺,部分體育教師思想不穩定,從事第二職業或對本職工作不認真對待。

4、缺乏激勵機制。對執行《標準》好的學校及體育教師個人,沒有配套的激勵機制,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

5、羣眾體育工作發展不普及。農村羣眾體育工作發展受各種因素影響,一直開展不利,無其是農村對體育工作認識不正確,認為勞動是最好的體育活動,開展羣眾體育活動沒有用。正是這種錯誤認識,導致學校對體育工作重視不夠,學生對體育活動熱情不高。

三、發展對策

1、解放思想,多方籌集體育資金。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採取政府撥款,學校投入,社會贊助等方法,確保體育工作的開展,不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2、積極營造良好的體育工作氛圍。各級政府和學校領導要認真對待體育工作,吸引廣大體育專業院校、系的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工作,並積極為他們施展才能創造條件,使他們安心在學校開展工作。

3、挖掘地方特色教材,重視表彰先進典型。農村學校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項目,形成有農村特色的地方教材並自制器材。對自制體育器材工作有特色的學校、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並大力推廣經驗,在每年舉行的學校運動會上,應充分安排這些本地特色體育項目,推動體育工作全面開展。

4、積極開展互助活動。通過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使城、鎮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與農村學校結成對子,改進農村學校體育工作,以滿足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學校調研報告 篇七

在局領導“教育創強”方針指引下,為進一步掌握我縣農村基礎教育教學總的質量和課程改革實驗情況,瞭解教學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我縣課改實驗作紮實有序地向前推進。根據中心領導的指示,二零零四年學度我對金星學校進行了教學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學校體育跑道181m,沙坑、單雙槓各一,籃球場兩個(無室內運動場地);實驗室、儀器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閲覽室、音樂室(內僅一架鋼琴),少先隊(團支部)活動室等各一個,其它教學器具等基本設備初步達標。

二、所取得成績

近三年來,金星學校重視素質教育,全體教職工在校領導班子帶領下重視人性化管理,實行老師量化考核,充分調動老師積極性,在教學工作中積極營造“安全、健康、和諧”的人性化氛圍,以“知禮、勤勉、奮進”為校訓,認真落實“減負不減質”的根本宗旨,教學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重視課改

①組織老師學習有關政策法規和學科課程標準,並鼓動老師參加縣“323”師訓等各種學習活動,並進行理論實踐。

②通過黑板報,編寫“課改專欄”,定期宣傳課改動態信息,交流課改老師的心得體會

③定期開放“家長學校”,向廣大家長宣傳課改的目的意義,反饋學生的成長過程,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共同出謀劃策。

④加強了課改實驗的領導、管理和指導工作,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模式》。

⑤規範了課改資料的建設和管理,並加強了教學指導工作,學校領導經常深入課堂聽課,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教學工作。

2、老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

①老師主動參加課改,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積極撰寫論文和教學案例。如國小,很多老師通過自制卡片、教具、學具;如語文老師為提高識字量,不僅在書中,還在各種學習資料中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習慣,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克服了由於教學資料不配套等不利因素給教學帶來的麻煩。

②老師的教學手法發生變化。首先老師的理念變,才能使之方法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組織、激勵、引導等方法在不斷改進,很多老師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如美術老師楊先紅,在色彩課中結合唐詩、宋詞,並利用情感和審美雙重因素,使學生在樂中學,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傳授給了學生,把課堂教學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3、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

通過語數英等各學科現場觀摩可以看出,課堂教學較之前傳統課堂教學都有一定改進,使人感到了新課改後,課堂中的清新氣息,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為豐富,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趨勢。“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步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如語文課,學生有大量的實踐進行探究、思考、觀察和分析及實踐活動。卻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因材施教,科學地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合作學習給了學生更多參與和表達的機會,學生自主、自信、合作、探究的意識普遍增強。

4、教研氛圍日接濃厚

人性化管理髮揮老師原動力,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特別是新課改以來,以“323”師訓工程為載體,積極參加教科研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

①教科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聽課、評課還去辦了專題講座研討活動,對新課改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展開及時的討論和交流,使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獲益匪淺。

②課題研究開始啟動,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探索,今年上報市級課題兩個。

5、嘗試構建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

大家都知道:評價的功能不僅僅是甄選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此,該校在課改實踐中,引導老師大膽改革評價內容和方式,採用“分項考試+等級評價+孤立評價+鼓勵評語”的呈現方式,努力構建多元,評價內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方法是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互動。如語文分:識字寫字(學生互評)、朗讀、口語交際(老師家長參與),以鼓勵為主用遊戲形式糾正等等。

6、重視社會實踐,師生共同參與

帶出去請進來。一年以來,該校抱着新的“教學觀”,與校外結合,進行一系列“走進新課程”、“與新課改工成長”活動,實行校際聯合。

①國中部與荔港學校“聯姻”,進行新課改教研活動。

②國小部與石浦中心校進行教學新課程教研活動;國小語文與新港國小進行教研活動。

③重視學生社會體驗活動

a、擁軍活動。國中新生軍訓、“八。一”節慰問石浦邊防站、“端午節”送粽子,建立深厚的軍民關係。

b、建立勞動基地。學校有專門開闢的花木基地供學生栽培、觀察、分析、護理。

c、到申稜電梯廠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採訪,寫《申稜成長之路》在縣市宣傳口發表

d、請消防大隊進行正常的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護,做到羣眾的預防災害宣傳員。

e、到敬老院去舉行文藝聯歡,做新時期敬老愛幼的好學生

f、每年去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7、重視師資業務培訓,教學成就顯著

⑴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培養一支“政治正、業務硬、教學勤”的師資隊伍,始終是該校關切的問題,為此學校領導極力鼓勵進修、學習以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國小語文、數學合格率100%;國中語、數、外、政、自等平均合格率70~80%;三名老師參加中級研修班,一名老師參加學科骨幹培訓班。歷年來老師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成績顯著:

①縣教壇新秀評比:20xx年度國中部自然、美術分獲二等級。

②縣老師基本功競賽:美術二等獎,數學、自然三等獎,政治市三等獎。

③教學論文評比:國小數學縣一等獎、市二等獎,國中數學、美術分獲縣二等獎,教學基本功案例分獲縣三等獎,體育優質課縣二等獎。

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一切為了學生,學校在“以人為本”的宗旨下,近三年來所顯現的成績可想而知。

①會考:20xx年考進象中3人,考入二中13人;

20xx年考進象中2人,考入二中20人;

20xx年考進象中4人,考入二中15人。

②各年統考相比,20xx年尤為突出:

20xx年第一學期國中一年級層全縣中上水平,其中自然學科全縣名列4、5、6;國中一年級政治,全縣名列前5名。總之,國小合格率100%,中學合格率70%~80%。

③重視素質教育,各方面提高顯著:

a、全縣中學三模競賽:全縣第九名;

b、縣學生藝術節舞台藝術表演:團體二等級;

c、縣學生藝術節三獨表演:1人二等獎;

d、縣學生藝術節書畫藝術現場賽:書法、繪畫各獲二、三等獎;

e、學生作文競賽中:3人蔘加3人全獲獎――其中市二等獎1人,縣二等獎1名,縣三等獎1名;

f、全縣學生運動會:每屆組隊參賽,態度積極,重在參與;

g、縣科技界:多篇科技論文獲獎,獲縣科協好評。

三、存在主要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

2、辦學條件差:

教學用房不齊不足,沒有專門美術室,沒有專門家委會活動用房;雨天無法上體育課,多媒體教室只一個,如果各學科同時使用便無法進行,學前班擴班無教室,也無英語角等用房,藝術表演場地沒有等一系列用房問題,亟待解決。

另外資金困難,很多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到“提襟見肘”的地步。辦公經費、教輔資料、教學設備……難以兼顧。

3、缺乏與新課程相匹配的科學的操作性強的學校、老師、學生評估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與廣大老師參與課改實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

四、幾點建議:

1、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有關部門)應儘快協助建立一個與課改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評價機構。

評價是新課改最大的難點,是影響課改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課改理念下的評價研究,制定出與課改相匹配的評價模式是當前應努力研究,力求早日完成重要任務。以充分發揮師生教學積極性。

2、應充分認識校本課程教學和學科整合的重要性,組織專門培訓小組引領老師,並將其作為學校的一項長期、穩定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來抓,方能保證課程改革順利而持續地進行下去。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 篇八

[摘要]本文探討分析了目前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的關係,為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關鍵詞]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調研報告

一、調研基本思路與方法

為使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縮小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距離,培養優質的人力資源,我們積極深入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調研,研究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之間的關係,為職業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1、調研內容。(1)調研目前企業人才學歷層次和比例的基本情況。(2)調研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人才規格內涵的介定情況。

2、調研方法:調研組以座談、數據統計、下發問卷等形式,對企業員工的學歷結構及比例、專業人才比例、企業用工需求、合作辦學等情況進行調研,聽取企業對職業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企業用人需求現狀分析

1、學歷結構和比例分析。根據對某大型國有企業1700多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得知其學歷結構。在企業的技術工人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佔的比例接近40%,成為企業技術工人的主體。職業學校學生除了能從事該企業基本組裝等工種外,在專業技術崗位、基層管理崗位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專業技能等級及對應的比例分析。根據對1700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知人員根據從事的崗位不同,其職業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及技術等級證書兩種。

企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具有三種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其中高級佔21%,中級佔46%,初級佔22%,無技術資格佔11%。企業技術工人持有五個級別的技術等級證書,不同等級對應的比例如下,初級以下佔72%、中級佔14%、高級佔10%、技師佔3%、高級技師佔1%,從初級到高級技師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佈。目前企業的技術工人中,技術等級比例不夠合理,初級及以下比例過大。

3、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與專業工種分析。企業隨着社會的發展,產品要不斷更新、不斷升級,需要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先進的生產設備,這一切促使企業必須擁有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但職業學校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要有差距,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同時,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還遠遠不夠,部分企業急需專業工種有機械加工、農藥化工、儀器儀表、鍋爐、鑄造、焊接、食品加工、話務員和營業員等,無論在質量與數量上職業學校都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

三、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挑戰

1、企業技術工人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調查顯示我市企業技術工人的比例結構以初、中、高排列為74:16:10,按照國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結構,企業技能型人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人數量嚴重不足,無證人員佔技術工人總數的52%。企業員工缺乏現代企業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知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職業學校在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等方面有很大的辦學空間,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2、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和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錯位。因為職業學校專業制約和市場用工需求有偏差,導致學生的就業率並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職學校並沒有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與社會實際需求脱節,不受企業的歡迎,造成招生與就業兩大難。而企業卻因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制約着自身發展,也制約着經濟社會的發展。

3、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員工素質有差距。企業對員工的各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及工作標準要求較高,但在部分就業的中職生的身上還存在着職業道德教育欠缺,敬業精神不強,責任心較差,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改革上進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關係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在調研企業人才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受調查企業中管理崗位的領導往往説不出我市各職業學校的特色或品牌專業,對於曾合作過的學校也只能説出與之合作的幾個專業。根據國務院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提高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職業學校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招生就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生產實踐,都需要與企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

四、對推動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1、規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大力加強校企專業對接。學校要堅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學校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繫,把企業的實際需求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及時掌握企業當前的經濟信息、技術信息和今後的發展趨勢,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使學校的專業與當地產業結構相吻合。在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上,力求做到“設置一個專業,培養一類人才”。另一方面,學校要主動積極為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針對企業特點,制定培訓方案,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在職職工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實現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結合。按企業需求實現校企聯合,鬆散型、緊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質、重技能的勞動者,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學校要將素質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充分認識職業和技術實踐活動對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勞動態度。以就業為導向,以文明禮儀教育為塑造學生職業形象的基礎,以公益勞動為塑造學生職業素養突破點,縮短畢業生適應企業工作的時間,使畢業生儘快地進入職業角色。

3、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深入到企業進行自身培訓,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和鍛鍊,通過零距離接觸企業,親身參加生產勞動,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提高對教學的指導性。同時,邀請企業專家深入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探索和建立按企業用人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在確定市場需求的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訓實習和學習成果評估等各方面聽取企業專家的意見,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適應新型職業學校課程的教學要求,為培養企業需求的優質人才。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 篇九

“通過努力,我考取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讓我高興的是,學校將我推薦到企業,當上了出納。”在《湖北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髮展狀況》課題組對中職學生進行訪談時,不少學生對學校培育自己成才、幫助自己就業充滿了感激之情。

本次調查在湖北省10所中職學校進行,以問卷調查為主,座談、訪談為輔。

中職校生源及就業情況

湖北省的中職學校生源以應屆國中畢業生為主,其他生源為輔,其中58.4%為應屆國中畢業生,近兩成為高中生源,兩成多為往屆國中畢業生,其中,往屆生多為打工後又回到中職學習的。

多數中職學生家庭社會地位較低,家庭狀況複雜,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職學生就業率高,就業質量不高;工資待遇較低,滿意度相對較高。

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就業率達96.2%。中職畢業生多在普通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專業技術崗位、一般管理崗位佔92.5%;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率達42.5%。80.1%畢業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訪談中,多數中職畢業生滿意度和幸福感高於本、專科畢業生。

中職生學習生活狀況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職學生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選擇職業教育主要目的是專業技能和就業。

中職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效果欠佳。中職學生已認識到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性,認為除了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敬業精神等。

網絡是中職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網絡聊天和交友佔36。4%,學習、查閲資料佔16。0%,下載課件、提交作業的僅佔1。3%。

中職學生對教師隊伍,特別是班主任隊伍的整體評價較高,但對專業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較低;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學生對此體會不夠或者評價不高,説明校企合作等開展不足,這在一些縣級職教中心比較明顯。

中職生思想道德現狀

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體現出如下特徵:具備正確的道德認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知行脱節。中職學生普遍認識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贊成“金錢是人生幸福的決定因素”觀點的達48%;不贊成“人生價值在於奉獻”觀點的達45%;在“國家遇到危險或困難”,認為會“儘自己可能給予幫助”的佔77.9%,“如果需要,可獻出一切”的佔18.4%。

中職學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也存在務實趨利的特點。認同“誠信是做人之本”達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時,選擇“建立美好和諧的家庭”的達48.9%,而“事業成功”、“為社會作貢獻”分別佔8.2%和9.5%。

大部分中職學生關心國內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學生政治熱情淡薄。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通過對中職學生髮展狀況的調查,課題組認為,中等職業教育觀念、辦學條件、人才培養數量、結構和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進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理念、政策、制度,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樹立“發展型”職業教育理念,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總體上是一種“生存型”為主導的職業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義、實用主義觀念。“發展型”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秉持以生為本的發展觀,把滿足學生個人發展和學習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又培養其創業能力;既培養學生的技能素質,又培養其綜合素質;既注重學生今天的就業能力,又注重其今後的就業能力。

堅持職業教育公益性,完善職業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經費投入標準要明顯高於普通教育。全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推進《職業教育法》修訂,建立和完善職業學校辦學標準、編制標準和生均經費標準;學校教師資格標準和准入制度,在職教師培訓標準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制度;職業學校管理基本制度;國家、省、市、縣職業教育管理制度。

針對中職學生特點,開展實實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學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守則》,將中職學生的行為規範常態化和制度化。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強化職業素養的認識和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的質量觀,切實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着眼於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改變普遍存在的學習時間要短、學習內容要簡單、儘快將學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現象。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督導和辦學水平評估機制,正確處理學生技能培訓和文化基礎課學習、首次就業與職業生涯持續發展、階段性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着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