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赴成都市錦江區學習考察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26W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成都市錦江區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關於赴成都市錦江區學習考察報告

一、成都市錦江區基本情況

錦江區位於成都市東南部,幅員面積62.12平方公里,轄16個街道辦事處,59個社區,常住人口40餘萬人,其中涉農街道6個,涉農社區16個,涉農社區人口3.67萬人。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為345億元,同比增長12.8%;地方財政收入22.6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11.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250.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5元。

2003年以來,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錦江區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五朵金花”,走出一條農村土地不徵用、不拆遷,農民不失地、不失業、不失利,農民變市民、農村變新貌的道路。2007年6月,成都市正式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錦江區搶抓試驗區建設機遇,實施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積極探索城市近郊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同時,全面推進街道管理體制、基層治理機制和功能區管理機制等各項改革,加快城鄉現代化建設,努力探索城鄉同發展共繁榮新模式。

二、錦江區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做法

從2003年開始,錦江區以舉辦四川省首屆花博會為契機,按照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戰略的部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三進”、“四化”、 “三不失” (三進:工業進園區、農業進基地、住宅進社區。四化:城鄉政策一體化、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村發展城市化、農民生活市民化。三不失:保證農民失地不失利、不失業、不失權)的思路,充分利用城市通風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勢利導,創造性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條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集設施農業和觀光農業為一體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之路,探索了農民不再把離鄉進城作為享受城市化、進入現代化的唯一途徑,使農民成為了令人羨慕的“新市民”。

1、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錦江區按照城市建設標準和宜散則散、宜聚則聚的原則,在採取“農户出資、政府補貼”加快農房景觀化改造的基礎上,通過加大財政、税收、信貸的支農和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不斷改造和完善道路、污水處理、天然氣、光纖電視等農村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讓農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2004年一2006年,僅農村基礎設施一項,政府的引導投入就達1.8億元。二是吸引社會資金介入。“五朵金花”佔地約12平方公里,如果按常規的公園化建設方式,每平方公里就需投入1.5億元。而他們採用市場化運作的手段,通過引進成都維生、台灣大漢園林等38家花卉龍頭企業,吸引了民間資金2億元,政府每平方公里僅投入了1500萬元就建成了開放式的休閒綠地。三是集體資產參與。村集體通過土地整理,將集體土地、堰塘、荒坡等資產出租後,回籠的資金又用於“五朵金花”的提升打造。在成都金港賽道項目建設中,他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規範土地整理,集中修建農民新居,不僅實現了土地集中經營的規模利用,也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

2、因地制宜,一村一品

錦江區農村地處城市通風口,按規劃不能作為建設用地,土質系龍泉山脈酸性膨脹土,農民形容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農村處於“土地不多人人種,豐產不豐收”的境況。錦江區充分利用城市通風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花鄉農居”以發展小盆、鮮切花和旅遊產業為主導產業,成為國家AA級風景區;“幸福梅林”圍繞梅花文化和梅花產業鏈,發展旅遊觀光產業;“江家菜地”以認種的方式,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閒產業,實現城鄉互動;“東籬菊園”突出菊花的多種類和菊園的大規模,形成了“環境、人文、菊韻、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優美的田園風光,成為了藝術創作、音樂開發的藝術村。

3、文化潤色,產業支撐

一是以辦節辦會提升鄉村旅遊品質。以申報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和承辦中國首屆“鄉村旅遊節”為契機,通過舉辦梅花節、鄉村旅遊大會、旅發會、十屆梅花年會等辦節辦會活動,不斷提升“五朵金花”的品牌效應,形成了以春有紅砂之百花、夏有萬福之荷花、秋有東籬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每日均有綠色的江家之菜地的可以體驗休閒農事的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新亮點。二是以創意文化拓展鄉村旅遊內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的錯位發展格局,將文化、藝術、創意等元素融人“五朵金花”之中,促進其由單一的農家樂逐步向“產業+文化+休閒+商務”等多元化鄉村旅遊方式轉變。三是以產業項目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在東籬菊園,通過引進全球非洲菊種苗的供應商上海大地園藝種苗公司,形成全國甚至國際市場的非洲菊種苗培育基地,打造對接國際市場的產業鏈條;利用通風口不能搞開發建設用地和通過宅基地、原村道整理置換出的土地,在“五朵金花”非核心區域打造了全國第四條能舉辦國際、國內各種汽車賽事及各大品牌汽車的試乘試駕活動的賽道,發展汽車後端市場,帶動“五朵金花”非核心區外的農民增收致富。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錦江區初步形成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局面,為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2009年,錦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5元,是2003年2.66倍;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56:1,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三、錦江區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經驗

統籌城鄉發展,突破制約城鄉一體發展的瓶頸,創新體制機制、實施配套改革是關鍵。錦江區以改革突破為抓手,重點在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完善。

1、推進規劃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規劃引領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全域”理念,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管理體制,將分散於有關部門的涉及城鄉建設的規劃職能統一劃給區規劃局,打破過去城鄉分割的傳統做法,城鄉一盤棋統籌規劃,重點抓好城鎮體系建設規劃、產業基地建設規劃、區域交通體系規劃、區域公共服務均衡發展規劃,改變以往農村規劃缺失、城市規劃滯後而導致的無序開發、分散建設的現象。

2、推進城鄉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管理體制。穩步推進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積極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形成對“三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全面實施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社區管理辦法,從而形成城鄉一體、高效運轉的管理體制。

3、推進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城鄉均衡的社會事業發展機制。一是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户籍制度。成都市於2004年率先在全國提出“實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將全市户籍人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户口;2006年進一步改革城鎮户口遷移政策,規定農民在城鎮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城鎮租房即可入户,消除了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門户”限制。二是推進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培訓、就業優惠政策、就業援助、就業工作責任等就業體系。三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在健全完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建立徵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非城鎮户籍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制度、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少兒住院互助金制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四是推進醫療、衞生、教育體制改革,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五是推進科技、文化事業改革。實施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社區文化站(室)標準化建設、農村文化服務網絡建設、農村信息資源共享等工程建設,推動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

三、幾點啟示

1、城鄉統籌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

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是地方黨委、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統籌城鄉發展關鍵是要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對於增強以城帶鄉、以工哺農能力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對於有效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錦江區通過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增強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能力,改變了產業佈局分散、粗放經營的狀況,促進了城鄉產業的集羣集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了城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位一體”的發展,加快了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轉變步伐,城鄉居民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呈現出城鄉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

2、科學規劃佈局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龍頭和基礎

發展如何走,規劃是龍頭。編制規劃時主要把握五個原則:一是城市規劃一定要長遠合理,並且具有法律約束力。二是城鄉一體,加強城鄉互動,形成以城帶鄉的發展格局。三是優化佈局,以“三個集中”為導向,着重做好生產力佈局和區劃佈局,避免重複建設。四是資源共享,加快公共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五是突出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分別制定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

3、搞好公共服務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保障

一是廣開就業路。按照“培訓、就業、援助、轉變”的思路,通過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信息服務提供就業機會、法律援助解除後顧之憂,促進農民充分就業。二是打造農民社會保障安全網。為消除農民集中居住、轉產轉業的後顧之憂,應把社會保障作為關鍵,讓城鄉居民共享城鄉統籌發展帶來的實惠,進一步增強農民向城市集中的信心。在養老保障上,採取“政府主導、農民自願、個人為主、財政補貼、城鄉一體”,有條件的將全區失地農民納入社保;在最低生活保障上,城鄉均明確並不斷提高補助標準,建設城鄉低保數據庫。搭建全區城鄉低保數據信息平台,實現動態管理、分類施保、應保盡保。三是全面發展社區(村)教育、衞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完善社區(村)學校、衞生室、活動室、圖書室及健身場等公共設施建設,實施基本藥物零利率銷售制度,完善新型衞生服務體系。四是加強社區(村)管理。在社區(村)管理上引入契約模式,通過合同、協議、責任狀等書面形式,將土地產權、社區(村)債務、計劃生育、老人贍養等農村傳統事務和其他農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全部以文本形式約定下來,納入契約化管理的範疇,同時積極推動“4+2工作法”的學習和運用,使其在涉及社區(村)發展拆遷徵地、房屋搬遷等重大事項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推進社區民主法治進程。此外,利用遠程教育網等各種媒介加強居民的自身素質教育,提升社區居民文化素質,促進社區文明建設。

4、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

錦江區在招商引資方面成功的經驗是“借雞下蛋”,而不是“殺雞取卵”。他們總是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越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國內外各類客商去那裏投資建設,從而促進錦江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從錦江區來看,無論是集中工業發展園區,還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典範——“五朵金花”,都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緊緊地整合在一起,捆綁式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位優勢和自然優勢,形成了一個個經濟發展的亮點,生態發展的示範點,社會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