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研究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9.08K

李海東

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研究

摘要:2019年12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首先在湖北武漢爆發,在2020年新冠肺炎一路“高歌猛進”,席捲全國,給民眾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回望“戰疫”來路,中華始終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始終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團結一致,戮力同心,在極短的時間內構建起了抗疫現代衞生體系,為抗疫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社會重心開始轉移到復工復產、休養生息、恢復民力之上。在民生問題上我們不僅僅要關注民眾身體上的恢復,在後疫情時代更要撫慰大眾的心理創傷。

關鍵詞:後疫情時代,常態化疫情防控,生命至上,心理疏導

當前,我國的疫情防控持續向好,雖有局部的間斷性爆發,但並沒有形成大範圍的爆發,依然在可控階段,疫情防控進入了“後疫情時代”。“後疫情時代”並不是説疫情的結束,而是指疫情在某種可控的範圍之內與人類共生。由此可知“後疫情時代”不僅僅有時間的部分,也包括着空間部分。換言之,時間的部分主要是區別於疫情集中大規模的爆發,空間部分指的是疫情消停之地與肆虐之地並不是完全隔絕,而是相互關聯甚至相互滲透。所以在“後疫情時代”給民眾帶來的更多的是精神上對於疫情爆發時間地點不確定性的恐懼。所以在“後疫情時代”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對民眾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一、 疫情對民眾心理產生的衝擊

(一)信任危機

在疫情爆發伊始就曾有人吹響了疫情防控的口哨,因為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不信任延誤了疫情信息的上報,使得疫情防控在初期呈現失控狀態。在疫情防控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就曾因為提出“可防可控,不會出現人傳人”、蹭熱點搶發論文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其實高福院士論文的結論是基於當前資料的回顧性推論,相當於是一個“覆盤”,並非隱瞞數據。這也可以看出來在生死麪前,羣眾的茫然失措導致判斷能力下降,忽視了科學邏輯推演過程,只注重實際發生的。此外在過去幾年積攢的醫患不信任狀態也因疫情被點燃。如治癒者復陽、未檢出感染而實際感染、對於疫苗安全性的懷疑等行為,都是因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不信任導致的。這種不信任無疑加重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二)認知失控

在疫情防控中大數據的應用使得民眾可以實時瞭解疫情防控的情況,確保了民眾的知情權,同時也可以實時掌握感染者的活動軌跡,極大的提高了治療和防控的效率。同時大數據的運用也加重了民眾的恐慌,社會中的不法分子藉助民眾恐慌,認知失控的心理狀態,編造、散播虛假的疫情信息,在民眾面對疫情極度迷茫無奈之下選擇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謠言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對民眾而言不僅僅要面對疫情的襲擊還有應對謠言的肆虐,導致很多民眾認知失控,對國家而言不僅僅要進行疫情防控還要投入人力物力時間精力去應對虛假信息的傳播,這不僅僅造成了防疫資源的浪費,對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損害。民眾因為專業技術知識的缺乏,疫情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政府和社會媒體,一個公信力受損的政府發佈的信息和一個報道不實信息的媒體,使得民眾對於疫情信息的認識出現失控,加劇了民眾的恐慌和對生命頑強的不自信。

二、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指導思想

(一)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疫情爆發初期,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新冠疫情的抗擊理念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疫情期間有許許多多的最美逆行者用自己的行為踐行了這八個字,他們逆風而行,用血肉之軀構建了一道防疫的鋼鐵長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堅定理想信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黎明的曙光終將會刺破寂寥的黑夜。2020的新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新年,災難來的猝不及防,許多的生命都以數字為代號顯示在大眾視野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生命在災難面前不堪一擊,但是生命所展現的信念,足以撼天動地。隨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政府、社會、民眾都要堅定必勝的理想信念。同時疫情是關係到民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甚至國家命運,民族未來的大事,必須謹慎對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次新冠疫情讓世界各國清楚的認識到大家同住地球村,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全球性的災難面前獨善其身。這次新冠疫情也充分證明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只會使自己囿於困難之境。各國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互相接納借鑑吸收改進彼此治療方法和技術,從而構建起全世界的衞生應急管理系統,提高世界各國抗擊風險的能力。歷史呼喚着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世界各國不同的診療技術可以互學互鑑,和諧共生。打破技術壁壘,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家交流,最終集思廣益,共同打贏這場“抗疫戰”。

(三)構建現代化應急管理系統,科學防控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我國的現代應急管理措施還需要極大的完善,完善的現代化應急管理系統,應當包括事前、事中、事後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進行系統的完善。如在事前就要完善預警制度和上報制度,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自由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所以要切實保護好“吹哨人”的合法權益。

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流調分析、健康寶掃碼登記等職能終端,大規模對適宜接種的人羣免費接種疫苗,倡導在日常生活中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集性活動,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和對病毒傳播的規律認識,及時調整防控舉措,繼續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調控、有效救治”等防控經驗,儘快阻斷疫情傳播渠道,堅決遏制疫情擴散勢頭。

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具體措施

(一)人性化防疫工具和防疫方法

疫情的突發使得醫療物資緊缺,許多醫護人員為節約防護服,一天不吃不喝。隨着疫情防控逐漸進入到常態化之後,醫療物資得以充足供應,但是其使用方法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進,僅僅是在數量上得到滿足,所以應該加快改進防護服,以及其他緊缺性物資的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效率。

在接種新冠疫苗期間,全國各地大放奇招,有接種疫苗送禮品、上門接種的、編創疫苗宣傳歌曲視頻的,使人們從壓抑的疫情環境環境中得到一絲的人間温暖,消除了民眾對疫苗穩定性的顧忌。温暖了人心,撫慰了被創傷的心靈。

(二)運用新業態的傳播媒介,主導輿論航向

政府要充分運用手中掌握的權威媒體發言權,讓權威媒體發聲,增開相應的專欄,適時進行信息公開。如充分運用直播平台,解答民眾的疑惑,傾聽民聲,及時反饋,做到有問有答,事事有迴應,件件有着落。政府要時刻主導輿論的航向,而不是被輿論所左右。

官方快速準確的信息發佈對疫情防控有實質性作用。面對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官方媒體需要從兩方面提升。首先,要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確保信息的準確性。面對突發疫情,民眾亟須瞭解真相,官方媒體應理解民眾的需求,以官方數據為主,冷靜敍事,講清大局,不渲染情緒,少用官話套話,這樣才能提高公信度,增強在輿論場中的引導力。其次,要提升新媒體素養,保證信息的易傳播性。

(三)加大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加大對編造、傳播虛假疫情信息的違法犯罪分子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編造、傳播虛假疫情信息不僅僅是浪費國家防疫資源,同時也給民眾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當然加大懲罰力度也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既是為了讓當事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同時也是為了社會宣示國家維護社會穩定的決心和毅力。

(四)從人、財、物着手,構建完善的現代化衞生應急管理系統

從此次疫情可以看出來,我國醫護人員在地域、專業等方面分佈極其不均為,基層醫護資源相當薄弱,基礎設施簡陋,不具備應急能力。所以國家應加大對基層醫療資源的投入,鼓勵醫護要深入基層,紮根基層,去鍛鍊自己,成就自己。

加強對社區管理人員的心理培訓,一方面他們需要深入社區走訪、篩查,他們與民眾的互動會影響到民眾對於防疫政策的觀感,影響大家對防疫的配合程度。因此提升社區管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對大家的心理是很有幫助的。另一方面,他們在服務的時候可以看到哪一家,哪個人心理問題可能比較嚴重,需要心理疏導、心理諮詢。

參考文獻:

[1]高翔、鬱建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機制:信息、決策與執行》[J],治理研究,2020年.

[2]趙宏《疫情防控下個人的權利限縮與邊界》[J],比較法學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