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合作社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8.06K

農民合作社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脱貧的調研報告

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22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合作社發展的新要求,根據上級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圍繞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脱貧攻堅中的功能作用等當前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

一、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67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5家,自治區級示範社12家,市級示範社3家),其中,種植業112家、養殖業45家及農業服務10家,入社社員2564人,帶動農户7520多户,2022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產值約1.5億元。合作社主要經營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其中威觀三特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xx”商標、xx烏雞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xx烏雞”商標、無公害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孝敬心”商標、xx生態金花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xx”金花茶商標及xx高原果蔬合作社註冊“xx高原”商標等。幾年來,為合作社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532萬元。

二、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幫助成員脱貧的經驗做法

(一)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以小農户形成大規模、建設產業鏈、擴大扶持覆蓋面”的發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規範、五統一”的標準化建設,從而實現農户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有效帶動我縣貧困户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

(二)貧困户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合作社通過流轉貧困户的土地,可讓貧困户獲得流轉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經營土地的風險,充分利用了閒置土地,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貧方式上,合作社致力於村脱困、户脱貧,把合作社純收入的60%作為合作社成員分紅,確保合作社成員收入增長。合作社的這一扶貧方式既為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又為當地貧困户脱貧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發揮合作社作用開展脱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22年我縣開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大行動,堅持把黨組織建在合作社、黨員聚在合作社、農民富在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帶動、示範、輻射作用,引導合作社黨員圍繞中心任務,立足崗位創先爭優,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氣象。

(二)開展合作社評選表彰工作。近年來,我縣農民合作社迅猛發展,主動適應“三特”農業發展新形式,開拓創新,轉變方式,對促進和推動“三特”農業提質增效、上檔進位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了表彰獎勵先進,進一步發揮輻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三特”農業提檔升級,我縣開展了農民合作社評選表彰活動。

三、存在問題

(一)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值小,經營不成規模,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低。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續了過去農民“打夥求財”、“合股經營”的特點,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的現象。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社員為15人,入股會員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僅7家,有的合作社成員掛名,不參與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夠高,帶動能力不強。農民發起人的工作熱情雖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獲取信息的平台及資金,基地硬件設施不齊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發展、加快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同時,目前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重生產、輕加工、輕銷售,農產品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產品銷路不暢,帶動農民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促進增收的能力不強。

(三)制度不夠健全,運作不規範。由於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對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認識不足、理解不深,往往習慣於聽從政府指揮,缺乏必備的管理知識,缺乏決策能力。很多組織內部也制定了規章制度,但執行不力,往往形同虛設;部分專業合作社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和規範,宗旨模糊,責任不清,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組織開展活動較少,導致會員聯繫不緊密,合作社改組、解體頻繁,甚至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縣167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管理規範、能有序開展工作的只佔1/3左右;勉強維持的佔1/3;其餘1/3基本上有名無實,既無辦公室場所,也沒有制定相關的章程和制度,更沒有沒有組織會員開展過任何活動。

四、發揮農民合作社優勢帶動精準扶貧的建議

(一)將試點農民合作社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着力點。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準扶貧試點合作社發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品。同時健全內部機制,強化設立程序、運行機制、民主管理、財務核算、利益分配“五個規範”,完善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功能,使其成為引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逐步形成 “合作社+基地+貧困户”的產業經營模式。

(二)賦予農民合作帶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新的職責,建議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較規範的農民合作社進行試點,實實在在帶動老百姓脱貧致富,實現小康。

(三)“精準扶貧”注入的資金主要用於解決合作社在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基地建設等環節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合作形式上,根據投入的資金規模和合作社的實際需求,可以形式多樣、類型各異。既可以是單個項目或某個環節、某個板塊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體項目上的合作。具體操作可以借鑑“紅色股份”運作模式。

(四)為進一步帶領、幫助精準扶貧貧困户脱貧致富,要統一思想改變以前送錢送物的做法,由輸血變為造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產業幫扶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合作社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將貧困户可以以享受扶貧政策的資金入股當地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合作社產業。這樣,既可以幫助貧困户找到找準脱貧致富的產業,又可以使適合當地發展的合作社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雙贏的目標。

(五)按照實現脱貧定導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要注重銜接,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其他惠農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要認真完善,把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跟上級政策準確銜接,全力推進精準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精準扶貧開發新模式工作順利推進。

【第2篇】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脱貧調研報告

農民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下面是小編為您推薦的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脱貧調研報告,請參閲。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22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合作社發展的新要求,根據上級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圍繞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脱貧攻堅中的功能作用等當前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

一、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67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5家,自治區級示範社12家,市級示範社3家),其中,種植業112家、養殖業45家及農業服務10家,入社社員2564人,帶動農户7520多户,2022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產值約1.5億元。合作社主要經營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其中威觀三特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_____商標、_____烏雞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_____烏雞商標、無公害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孝敬心商標、_____生態金花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_____金花茶商標及_____高原果蔬合作社註冊_____高原商標等。幾年來,為合作社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532萬元。

二、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幫助成員脱貧的經驗做法

(一)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以小農户形成大規模、建設產業鏈、擴大扶持覆蓋面的發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規範、五統一的標準化建設,從而實現農户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有效帶動我縣貧困户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

(二)貧困户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合作社通過流轉貧困户的土地,可讓貧困户獲得流轉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經營土地的風險,充分利用了閒置土地,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貧方式上,合作社致力於村脱困、户脱貧,把合作社純收入的60%作為合作社成員分紅,確保合作社成員收入增長。合作社的這一扶貧方式既為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又為當地貧困户脱貧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發揮合作社作用開展脱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22年我縣開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大行動,堅持把黨組織建在合作社、黨員聚在合作社、農民富在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帶動、示範、輻射作用,引導合作社黨員圍繞中心任務,立足崗位創先爭優,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氣象。

(二)開展合作社評選表彰工作。近年來,我縣農民合作社迅猛發展,主動適應三特農業發展新形式,開拓創新,轉變方式,對促進和推動三特農業提質增效、上檔進位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了表彰獎勵先進,進一步發揮輻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三特農業提檔升級,我縣開展了農民合作社評選表彰活動。

三、存在問題

(一)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值小,經營不成規模,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低。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續了過去農民打夥求財、合股經營的特點,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的現象。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社員為15人,入股會員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僅7家,有的合作社成員掛名,不參與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夠高,帶動能力不強。農民發起人的工作熱情雖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獲取信息的平台及資金,基地硬件設施不齊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發展、加快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同時,目前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重生產、輕加工、輕銷售,農產品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產品銷路不暢,帶動農民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促進增收的能力不強。

(三)制度不夠健全,運作不規範。由於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對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認識不足、理解不深,往往習慣於聽從政府指揮,缺乏必備的管理知識,缺乏決策能力。很多組織內部也制定了規章制度,但執行不力,往往形同虛設;部分專業合作社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和規範,宗旨模糊,責任不清,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組織開展活動較少,導致會員聯繫不緊密,合作社改組、解體頻繁,甚至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縣167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管理規範、能有序開展工作的只佔1/3左右;勉強維持的佔1/3;其餘1/3基本上有名無實,既無辦公室場所,也沒有制定相關的章程和制度,更沒有沒有組織會員開展過任何活動。

四、發揮農民合作社優勢帶動精準扶貧的建議

(一)將試點農民合作社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着力點。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準扶貧試點合作社發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品。同時健全內部機制,強化設立程序、運行機制、民主管理、財務核算、利益分配五個規範,完善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功能,使其成為引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逐步形成 合作社+基地+貧困户的產業經營模式。

(二)賦予農民合作帶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新的職責,建議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較規範的農民合作社進行試點,實實在在帶動老百姓脱貧致富,實現小康。

(三)精準扶貧注入的資金主要用於解決合作社在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基地建設等環節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合作形式上,根據投入的資金規模和合作社的實際需求,可以形式多樣、類型各異。既可以是單個項目或某個環節、某個板塊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體項目上的合作。具體操作可以借鑑紅色股份運作模式。

(四)為進一步帶領、幫助精準扶貧貧困户脱貧致富,要統一思想改變以前送錢送物的做法,由輸血變為造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產業幫扶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合作社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將貧困户可以以享受扶貧政策的資金入股當地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合作社產業。這樣,既可以幫助貧困户找到找準脱貧致富的產業,又可以使適合當地發展的合作社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雙贏的目標。

(五)按照實現脱貧定導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要注重銜接,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其他惠農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要認真完善,把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跟上級政策準確銜接,全力推進精準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精準扶貧開發新模式工作順利推進。

【第3篇】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脱貧的調研報告範文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7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合作社發展的新要求,根據上級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圍繞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脱貧攻堅中的功能作用等當前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

一、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67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5家,自治區級示範社12家,市級示範社3家),其中,種植業112家、養殖業45家及農業服務10家,入社社員2564人,帶動農户7520多户,2017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產值約1.5億元。合作社主要經營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其中威觀三特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xx”商標、xx烏雞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xx烏雞”商標、無公害水果專業合作社註冊“孝敬心”商標、xx生態金花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xx”金花茶商標及xx高原果蔬合作社註冊“xx高原”商標等。幾年來,為合作社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532萬元。

二、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幫助成員脱貧的經驗做法

(一)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以小農户形成大規模、建設產業鏈、擴大扶持覆蓋面”的發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規範、五統一”的標準化建設,從而實現農户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有效帶動我縣貧困户發展“三特”水果產業、特色農業、特色養殖業等優勢特色產業。

(二)貧困户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合作社通過流轉貧困户的土地,可讓貧困户獲得流轉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經營土地的風險,充分利用了閒置土地,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貧方式上,合作社致力於村脱困、户脱貧,把合作社純收入的60%作為合作社成員分紅,確保合作社成員收入增長。合作社的這一扶貧方式既為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又為當地貧困户脱貧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發揮合作社作用開展脱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17年我縣開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大行動,堅持把黨組織建在合作社、黨員聚在合作社、農民富在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帶動、示範、輻射作用,引導合作社黨員圍繞中心任務,立足崗位創先爭優,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氣象。

(二)開展合作社評選表彰工作。近年來,我縣農民合作社迅猛發展,主動適應“三特”農業發展新形式,開拓創新,轉變方式,對促進和推動“三特”農業提質增效、上檔進位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了表彰獎勵先進,進一步發揮輻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三特”農業提檔升級,我縣開展了農民合作社評選表彰活動。

三、存在問題

(一)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值小,經營不成規模,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低。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續了過去農民“打夥求財”、“合股經營”的特點,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的現象。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社員為15人,入股會員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僅7家,有的合作社成員掛名,不參與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夠高,帶動能力不強。農民發起人的工作熱情雖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獲取信息的平台及資金,基地硬件設施不齊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發展、加快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同時,目前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重生產、輕加工、輕銷售,農產品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產品銷路不暢,帶動農民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促進增收的能力不強。

(三)制度不夠健全,運作不規範。由於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對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認識不足、理解不深,往往習慣於聽從政府指揮,缺乏必備的管理知識,缺乏決策能力。很多組織內部也制定了規章制度,但執行不力,往往形同虛設;部分專業合作社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和規範,宗旨模糊,責任不清,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組織開展活動較少,導致會員聯繫不緊密,合作社改組、解體頻繁,甚至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縣167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管理規範、能有序開展工作的只佔1/3左右;勉強維持的佔1/3;其餘1/3基本上有名無實,既無辦公室場所,也沒有制定相關的章程和制度,更沒有沒有組織會員開展過任何活動。

四、發揮農民合作社優勢帶動精準扶貧的建議

(一)將試點農民合作社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着力點。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準扶貧試點合作社發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品。同時健全內部機制,強化設立程序、運行機制、民主管理、財務核算、利益分配“五個規範”,完善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功能,使其成為引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逐步形成 “合作社+基地+貧困户”的產業經營模式。

(二)賦予農民合作帶領貧困農民脱貧致富新的職責,建議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較規範的農民合作社進行試點,實實在在帶動老百姓脱貧致富,實現小康。

(三)“精準扶貧”注入的資金主要用於解決合作社在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基地建設等環節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合作形式上,根據投入的資金規模和合作社的實際需求,可以形式多樣、類型各異。既可以是單個項目或某個環節、某個板塊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體項目上的合作。具體操作可以借鑑“紅色股份”運作模式。

(四)為進一步帶領、幫助精準扶貧貧困户脱貧致富,要統一思想改變以前送錢送物的做法,由輸血變為造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產業幫扶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合作社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將貧困户可以以享受扶貧政策的資金入股當地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合作社產業。這樣,既可以幫助貧困户找到找準脱貧致富的產業,又可以使適合當地發展的合作社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雙贏的目標。

(五)按照實現脱貧定導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要注重銜接,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其他惠農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要認真完善,把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跟上級政策準確銜接,全力推進精準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精準扶貧開發新模式工作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