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1W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

為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近幾年,市科協根據省、州、市黨委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農作物種植、果蔬栽培、家禽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採取政策傾斜、政府引導方式,積極組織農產品經紀人、種養大户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先後創建了xx優質梨協會、xx魔芋協會、xx草芥核桃協會、xx蔬菜協會等一批具有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的優秀農技協,為羣眾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發揮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一、xx市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基本情況

截止2017年底,我市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23個,會員76343人(户)。其中:農民專業技術協會241個,會員38491户;農民專業合作社482個,社員37852人。在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中實行“公司+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户+互聯網”模式的有15個;村“兩委”帶動農民合作組織的有58個;公司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有32個;協會中建立黨支部的有68個。至今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村(居)委會有 4個,佔全市168個村(社區)總數的2.3%。

我市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成立後,通過制定章程,提供協調服務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户統一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帶領羣眾走上了小康致富之路。如xx鎮的櫻桃協會成立後,通過宣傳發動,積極引導,目前櫻桃種植已輻射到毗鄰8個鄉鎮115個村13825户,年總產量達150多噸,產值達300多萬元;**鎮的乾田優質梨協會通過多年的發展,現優質梨基地面積己達9000畝,年產量3000多噸,產值達650多萬元,果農户均收入達3萬多元,最高農户收入達23萬元,在此基礎上,xx優質梨協會還採取“協會+基地+農户+公司”的經營模式, 帶動周邊地區和部份鄉鎮積極發展優質梨種植,讓乾田優質梨真正成為了當地羣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xx魔芋協會從最初1795户會員發展到如今的4000多户,依託“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現魔芋種植面積已達1.25萬畝,總產值達1.53億元,全鄉95%以上的農户投入到了魔芋種植的行列,並且還帶動了周邊鄉鎮及州內外部分縣魔芋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服務範圍涉及水果、蔬菜、花卉、藥材、家畜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多個門類。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技術交流型,主要是利用協會互幫互助這個平台,開展會員之間種植、養殖技術交流,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共同致富的目的,絕大多數協會有此功能;二是技術經濟服務型,協會主要職責是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服務,為會員提供生產資料等,如xxx紅梨種植協會籌建的種苗技術服務站,就承擔着為會員統一引進良種、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果樹嫁接等功能;三是技術兼經濟和經營實體型,其主要業務範圍是幫助會員進行產品的統一加工和營銷,如xxx優質梨協會利用協會優質梨深加工工廠,統一加工、銷售;四是科技開發型,主要是根據生產需要,開展研究、試驗、示範、推廣,如以xxx公司為主組建的xxx核桃產業協會;五是股份實體型,主要以會員入股的形式合作興辦股份制技術經濟實體,如xxx養牛協會創辦的經濟實體養牛專業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為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健康穩步發展,市科協發揮職能,立足各鄉(鎮)資源優勢,抓實生態核桃、魔芋、雲南紅梨、**冬桃、黑山羊、肉牛、肉兔、花椒、無公害蔬菜、中草藥等重點特色優勢產業農技協建設,着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努力培育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支柱產業羣。

(一)抓示範引導。按照有產業特色、有發展潛力、有組織活動、有創新思路的“四有”原則,市科協在年度工作計劃及農函大培訓計劃中,重點優先考慮高原特色產業發展重點區域農户的培訓和協會的組建和扶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基礎設施過硬、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示範合作組織,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開發,引導廣大農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速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進程。

(二)抓基地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州科協科普惠農項目,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開展“合作社+基地+農户+協會”及“協會+基地+農户+公司+互聯網”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模式,擴大規模、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加快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基地建設,促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產業發展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自2018年以來,市科協每年安排80萬元資金支持和引導農民專業協會、專業大户、農民經紀人等主體參與特色生態產業基地建設。“十三五”期間,共爭取各級科普惠農(益民)獎補資金177.5萬元。

(三)抓品牌發展。圍繞“三品一標”建設,重點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特別是對品質好、規模大、有效益的產品,市科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專業協會圍繞“品種、品質、品牌”做好文章,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抓科技普及。一是建立農村致富能手、高原特色產業帶頭人、經紀人、農村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提高科技入户率和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二是充分利用農函大、科普e站、科普微信,廣泛推廣立體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標準化生產、農業機械化、設施栽培等新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科技集成配套水平。三是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層次,着力培養技術帶頭人,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市場意識、發展意識。四是每年開辦農函大培訓班30個,培訓學員1500人以上。五是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着力在貧困鄉、貧困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為幫助貧困鄉、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户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礎。

三、存在困難及問題

當前,我市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與矛盾,亟待認真研究解決。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

(一)領導重視不夠,缺乏政策扶持。鄉(鎮)、村領導及有關部門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認識不足,對農協會的發展缺乏必要的支持。部分農協會由於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已名存實亡,成為“殭屍”協會,極大地影響了協會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

(二)運行機制落後,抵禦風險能力弱。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組織形式上。大部分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處於初級階段,由於科技含量低,信息渠道狹小,融資渠道單一,市場競爭能力差,綜合實力普遍較弱,其作用難以顯現;二是運行機制上。由於協會屬於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其組織化程度差,協會與會員之間沒有經濟利益捆綁,即使有實體牽頭的協會,組織仍較鬆散,凝聚力不強,抗禦風險能力弱,部分會員民主意識、合作意識、誠信意識還不強,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偏低,會員之間聯繫較鬆散;三是在開展活動上。由於協會沒有資金來源,時常處於力不從心,組織無力,從而缺乏號召力、戰鬥力,還有部分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體制不明,產權不清,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和內部管理機制。

(三)經營理念較差,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由於受自身條件限制,產業化經營程度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處於初級階段,結構單一,侷限於初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發展空間小,競爭力較弱,且服務大都還處於無償服務,市場觀念淡薄,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利益協調機制不規範。協會與農户,農户與基地或龍頭企業的關係大多停留在單純的買賣關係上,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致使在守約履約上,合同雙方受各自利益驅動,常常是市場價格高時,農民不願意將產品交給企業,市場價格低時,企業又以種種理由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出售的產品,甚至壓級壓價。

(五)資金缺乏,發展後勁不足。資金缺乏是制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的瓶頸,截止目前,金融機構尚未向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開展貸款服務,大多數協會未建立強有力經濟實體,無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下步工作計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加快構建以農户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加快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強化貧困地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積極探索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模式,引導農民合作組織在開展實用技術轉化、農技推廣和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充分説明了黨中央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重視和肯定,同時也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迎來一個新的機遇。下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傳,增強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社會認知度

加大宣傳和請示彙報工作力度,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研究制定出有利於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與發展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自主自願、因地制宜、多層次多類型多元化發展,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引導、扶持和管理力度,促進其健康發展。

(二)整合資源,加強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結合

一方面利用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會員沒有入會條件限制的優勢,組織未入會農户加入協會,擴大協會規模,提升社會影響力,同時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繫,引導農户逐步入股入社,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另一方面發揮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上聯科研單位、科技人員,下聯農户和生產基地的優勢,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服務能力較弱的缺點,通過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服務農民提高產品競爭力,在更大的範圍內參與市場競爭,規避市場風險,同時認真做好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在行業自律、維權、行業代表性和科技服務等方面優勢,惠及更多農民提高科學生產經營水平,實現共同致富,推動農村的繁榮和穩定。

(三)加強組織領導,精心指導服務

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大協調服務力度,做到引導而不參與,扶持而不干預,促進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健康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市農民合作組織聯合會的作用,建立合作組織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解決農技協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全市農技協健康有序發展。

(四)建章立制,規範協會運行

通過開展省、州、市示範協會、示範合作社創建活動,進一步規範我市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運行機制,完善章程,健全制度,促進協會規範發展。

(五)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快速發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州、市黨委、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以及相關配套文件,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二是積極向上級爭取各類科普惠農項目,加大中央、省、州的資金扶持力度。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堅持每年安排不少於1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重點用於市級示範協會的獎勵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服務,實施標準化生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申報無公害基地及產品、綠標、有機食品認證、註冊商標等。三是加大協調服務工作力度,對專業合作組織登記、註冊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簡化程序,快捷辦理。

(六)重視人才培養,增強服務能力

一是加快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堅持“發揮優勢、發展特色、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工作思路,引導協會在順應農村發展趨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加大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隊伍的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大會長、理事長的培訓力度,增強基層組織的發展活力,提高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隊伍構建和諧社會的綜合能力,為做好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各項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積極籌措資金,加快信息平台建設,通過建設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信息網,構建數字化服務平台,將信息、技術、市場、資金、農户等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信息技術的服務水平和應用能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

為進一步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引領作用,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縣農業局的支持配合下,通過現場查看、聽取介紹、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縣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和特點

(一)發展速度快。《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佈以來,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各業務部門的指導下,數量迅速增長。截止目前,註冊登記的各類合作社共157家,註冊資金1.22億元,入社農户1659户,帶動非成員農户3020户。成功創建省級示範社2個,市級示範社4個,縣級示範社30個。

(二)覆蓋領域廣。15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遍佈全縣7個鎮辦,覆蓋了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其中:種植業(食用菌、中藥材等)44家,佔28%;林果業(苗木、板栗、獼猴桃等)48家,佔30.6%;養殖業(中蜂、土雞等)46家,佔29.3%;漁業(冷水魚、娃娃魚等)11家,佔7%;農機、植保服務業2家,佔1.3%;其他6家,佔3.8%。

(三)資源利用好。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地域資源優勢,在帶動當地羣眾致富,特別是在引領貧困户脱貧上發揮了較好作用。如長角壩、嶽壩鎮依託金水河、椒溪河水域和山林資源優勢,成立了冷水魚、土雞、中蜂等養殖合作社;陳家壩、石墩河鎮依託大户引領和技術優勢,發展袋料香菇和豬苓、天麻等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其中陳家壩繼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與當地50户貧困户結對子,吸收貧困户創業扶貧資金購買食用菌袋料,發展袋料食用菌30多萬袋,預計今年每户貧困户將實現利潤近萬元。

(四)專業程度高。全縣大部分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村種養能手、專業大户領辦,他們懂技術、善經營、有市場,號召力強。如長興蒼朮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創辦人蘇沭名是當地蒼朮種植土專家,被省農業廳認定為高級職業農民,帶領全縣50餘户種植蒼朮400餘畝,年產值達400多萬元。德信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依託自身優勢,產前提供優質雞苗、產中進行技術指導、產後統一銷售產品,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註冊了“綠源德信商標”,通過了無公害認證,建起了全縣首個農產品追溯體系。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機制薄弱,運作不夠規範。一是管理不嚴格。部分合作社組織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不完善,會員權利、義務不明。部分合作社運作和管理隨意性大,理事會、監事會流於形式,存在不按章程和制度辦事的現象。二是運行不規範。合作社與會員的聯結鬆散,利益關係不緊密,部分合作社靠個人信譽維持管理,服務停留在生產或銷售的個別環節上,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部分合作社僅註冊辦理營業執照,無生產、辦公場地,個別合作社甚至是有名無實的“空殼子”。

(二)發展水平不高,合作層次較低。一是社員人數少。截止目前,全縣註冊登記合作社社員為1659户,僅佔全縣農民總户數的23%,大多數合作社是幾個、十幾個農户的鬆散式聯合。二是資產規模小。儘管全縣合作社註冊資金達到1.22億元,但由於部分社員採取以土地、山林等實物入股,實際可營運的資金較少。三是合作環節少。多數合作社合作項目少、內容單一,基本停留在產前的農資統一採購,產後農產品銷售等簡單環節,在產品倉儲、運輸以及“三品一標”創建等環節上還比較欠缺。

(三)市場競爭力弱,帶動能力不強。一是基地規模小。一些合作社基地建設意識不強,力度不夠,加之自身條件所限,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小而散。二是服務範圍窄。絕大多數合作社服務的範圍僅限於本村組的幾户、十幾户,跨鎮、跨縣發展的合作社還非常少,整體實力不強,規模效益不高。三是產業鏈條短。儘管我縣農業特色產業較多,但合作社的主要經營模式還是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導致其抵抗風險的能力弱,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帶動作用不強。

(四)扶持力度不夠,發展後勁不足。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參與者大部分是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難以適應規模化發展的需要;我縣耕地資源短缺,合作社啟動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不足,無法滿足合作社擴大再生產的需要;部分合作社小富即安,沒有發展壯大的強烈願望。各業務指導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在土地流轉、技術指導、項目扶持、信貸扶持等方面支持力度小。

三、幾點建議

(一)強化宣傳引導,營造濃厚氛圍。一要強化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知識、扶持政策、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蹟,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讓廣大幹部羣眾認識合作社、積極創辦合作社。二要樹立典型。要積極開展示範社創建活動,通過擇優扶持、示範帶動,積極培育一批讓農民可看、可學的標杆和樣板,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辦社積極性。三要正面引導。積極引導有能力的組織和個人創辦合作社,鼓勵種養大户牽頭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領創辦等形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創辦和領辦合作社。四要強化培訓。重點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合作社領頭人,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規範內部運作,夯實發展基礎。一要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指導農民合作社規範組織形式,實行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明確“三會”的職責和權力,保證合作社組織內部運作的公開、公平。二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嚴格遵守《合作社章程》規定,認真履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確保合作社成員的主人翁地位和經濟利益。三要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嚴格審批,從源頭上保證質量;要探索實行動態監測制度,嚴格監督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情況,整合規模小、同質化、知名度差的合作社,取締沒有產業實體、運轉不規範、違規經營、套取扶持資金的合作社。

(三)加強引導扶持,規範管理服務。一要加強管理,整合資源。建議縣政府出台合作社管理和扶持辦法,明確税收優惠、信貸支持、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等方面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指導服務體系。要整合農業、林業、水利、市場監管、科技、供銷等部門的管理資源,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指導服務體系,共同協調和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要加大扶持力度。職能部門在安排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涉農項目時,要把合作社作為支持重點,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和農業扶持資金。三要強化帶動能力。積極倡導合作社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吸收更多農户入社,逐步建成一批規模大、特色顯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農產品深度開發。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帶領農民創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加大營銷力度,創建知名品牌。要引導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和追溯制度,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據可查,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要加大品牌建設力度,規範使用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業規範標識,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認知度和競爭力。要指導合作社在鞏固現有銷售渠道和營銷窗口的基礎上,通過參加西洽會、農高會等各類節會的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推介,開闢新的銷售渠道。要藉助中央網信辦扶貧佛坪的有力機會,積極與京東、阿里等電商平台對接,在互聯網+、網絡直銷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