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數學調研報告國小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6W

新版數學調研報告國小多篇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一

(一)、數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數學教學語言。

從聽的一些課看,首先的差異是數學教學語言的差異。有的教師語言簡潔、有條理、有激情、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有的教師語言呆板、平淡,缺乏感染力。有效教學五種至關重要的行為是:清晰授課;多元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其中第一個行為就與數學教學語言密切相關,而後幾個行為也離不開語言的作用。從口頭言語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來説,國外心理學家曾做過許多實驗,得出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根據這一結論,教師上課時的目光、頷首、微笑、傾聽或期待、滿意或讚許等等,都會使學生從學習心理上受到感應和共鳴,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溝通交往作用。

2.數學教學具使用。

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數學課堂教學中會經常使用教學具,包括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合理使用教學具,至少還在以下幾個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我們調研的幾節課看,大多能運用教具或學具進行教學,但是在組織使用的實效性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使用的目的性明確程度有差異、使用的時間適合性有差異、使用的過程科學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差異。

3.多媒體技術使用。

有近1/3的課運用了課件,都是現成的課件。使用了能起到一些作 用,但並沒有達到比不使用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這樣的效果。主要問題是:現成的課件基本是教科書的電子化,沒有新的東西;雖然有菜單可選,但是教師上課基本按課件設定的基本程序走,沒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而變化;可能正因為有課件依賴,對於課前的準備反而不充分了,不再考慮需要準備什麼小黑板、卡片,不再考慮需要補充什麼習題了。

4.板書的使用。

板書的地位和作用在數學教師的心目中、課堂上不是日漸提高而是不斷下降。多數的數學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板書,有的只有課題,有的通課不着一字,有的雜亂無章。

(二)、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

1.生活數學的理念。

多數課上能選用與現實生活聯繫的題材、情境,有的教師突出了聯繫實際生活導入新課,有的教師注重了學生探索知識時聯繫生活實際,也有的教師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引入諸多生活內容。生活數學的理念應該是現新課程諸多理念中在最深入教師心目中的,但是仍處於初級階段更多的是在形式上有這樣的表現,實質的內容還有待提高。

2.探索學習的理念。

多數的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探索過程主要是:通過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後,就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想辦法解決問題,接下就是全班同學之間交流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主要通過提問進行。也有老師通過猜想、驗證、交流、對比、歸納等一個系列活動來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從大體的過程來看,探索學習基本有個樣子了,但是主要問題仍存在:在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如何發揮?何時介入,介入的程度如何?學生探索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在教師預料之中的問題(即所謂生成),教師如何正確處理?這些是實現真正意義上探索性學習的關鍵所在,而我們現在的關鍵還沒有明顯的突破。

3.合作學習的理念。

與探索學習一樣,合作學習也在大部分課上運用,基本是同桌合作,前後四人合作。有一些課上合作學習已經初步具有雛形,這主要源於教師的一以貫之的要求和訓練。但是多數的課仍停留在前層次,合作學習沒能用在必須合作才能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也每能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態度、能力和習慣。

4.面向全體的理念。

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多數的課看不到教師如何通過不同的提問、不同的練習、不同的要求等來體現對學習有餘力或有困難的學生的針對性引導和幫助,二是全體學生課堂上做作業的時間均不能保證,只有個別的課有3分鐘不到的作業時間,這對於後進學生鞏固知識是很不利的。

1.加強師德修煉。

有效教學其基礎是教師有優良的師德,師德高尚的教師,即使教學方法、技術等差一點,也能依賴道德的力量彌補這些不足,如果相反,則不可救藥。

2.加強基本功的錘鍊。

重點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具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機智等幾方面的基本功。

3.加強學習、反思。

要把握教學方法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程度,在形式上像了,更要追求在實質內容上有變化,能創新。特別如探索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如何提高這些學習方式的有效程度,是我們重點要考慮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如何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優秀的東西,如遊戲教學,直觀教學,預習複習,等等,曾經在我們的課堂中大行其道,有很好的經驗,到現在仍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使用。

4.加強效率意識。

如果課堂上經常不能保證充分的作業時間,要提高學習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或只能依靠課後加班加點。教師一定要學會取捨,什麼是今天一定要講的,什麼是今天可以不講的。千方百計省下時間,讓學生有時間練習。

5.加強學科建設。

數學學科建設要有一整套規劃,既考慮教師成長,也考慮學生成長;既關注學生學習成績,也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既有高校的課堂,也有生動活潑的課外實踐活動。

6.加強教學管理。

儘早將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和評價方式細化,重點突出在課堂、練習、測試等方面。這樣可以使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時有一個基本的規範,管理者也有比較明確的方式方法進行管理評價。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篇 篇二

在我進入工作崗位後,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我發現任何一個學校,任何一個班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數量的數學學困生,影響了數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我利用課餘時間,對我所工作學校的部分學困生進行了調查,因而對學困生有了較深的瞭解。

(一)具體目標

1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2學困生轉化的對策

(二 )調查方法

通過與學生、老師的溝通交流以及家訪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有效資料。

通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我找到了學困生形成的三個主要原因以及讓學困生轉化的六個主要對策。

正文所謂“學困生”,我是這樣界定的:其一智力正常,而學習效率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學習準備與學習任務不相適應,學習效果低下,持續困難狀態的學生。學困生普遍存在於各個學校和班級,而我實習的班級學困生人數竟達到班上總人數的30%—40%。

(一)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在與學生,老師的交流中,特別是在家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家庭,社會,個人方面。

1、家庭方面

我認為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庭關係的不和諧。這在我們班上特別嚴重,班上有超過20%的學生都遭遇過家庭變故,出現單親、離婚、再婚、夫妻關係破裂等現象。這些都給學生的心裏蒙上了很深的陰影,導致學生心理不健全,以致於讓他們產生厭學,目無紀律的情況;二是有相當一部分家庭,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親朋好友照顧,沒有很好的承擔起教育子女的義務,而孩子也疏於管理,性格上出現了一些偏差;三是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一部分家庭富裕的孩子,由於生活優越,家長有求必應,讓孩子養成了自私、懶惰的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並且很多家長沒在學生面前做好榜樣,經常在孩子面前罵髒話、吸煙、喝酒,我們班有七八個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的壞榜樣而染上了吸煙的壞毛病。

2、社會方面

國小數學調查報告 篇三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小教學必須靠高效課堂來要質量,向科研要質量。但這一理念要內化成為教師實際教學行為,卻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現象,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1、處理教材缺乏靈活性。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決不是唯一資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靈活處理教材。有些內容是可以而且是應該重新組織教學資源的。所以課前教師要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圖,課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裏所説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種怪現象:只要有人聽課或是公開課,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學習的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而且合作學習大都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操作,動輒搞小組討論。有些問題本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也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討論。似乎沒有討論就缺少一個程序。

有些分組學習是幾個同學圍在一起嘰嘰喳喳亂叫一陣,給人以表面的積極討論問題的假象,看上去熱熱鬧鬧,沒有實際效果。不僅如此,而且還會助長不良風氣的形成,影響學習效果,造成新的兩極分化。

3、課堂教學評價過於關注認知領域,評價語言貧乏枯燥。

教學評價時,老師們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怎麼樣了,會做幾道題目。而學生們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它面的能力;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老師們則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貧乏。教師的表揚不要隨意和漫不經心;要發自內心的,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問已引起老師的興趣。這種表揚要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否定學生的結論,則要讓其明白錯誤的原因,使其體面地坐下。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因人而異,因問題的難易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評價的目的。

4、只見老師講課,不見學生動腦

課堂教學本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是必要的;但更應該體現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關注每個學生是否在動口、動手,動腦;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5、只管結果,不問過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滿足於學生能得出某一個結論或會做幾道題目這個層面上,而對於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則漠不關心,有些學生雖然結果是錯的,可他的思維過程則與眾不同,很有創意,對此教師則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在意。

6、課堂提問缺乏深度

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儘量少提,最好不提。這樣,對老師的要求就高了,備課時不作認真思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是需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教師需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

7、分層教學落實不到位,習題設計沒有梯度,致使好學生吃不飽,浪費了寶貴時間,而落後學生又跟不上,喪失積極性。

課堂容量較小,由於對教材和學生缺乏認真研究,內容設計較少,又沒設計上足量的練習題,致使課堂容量小,課堂後半部分師生無事幹。

教法不靈活,教學形式單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堂課都在講解、分析、提問,牽着學生走,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活動的時間少,體驗不到成功的愉快,不能夠主動學習。

電教手段效果不好,作用代替小黑板,動變內容少,起不到突破難點、直觀思維的作用。

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要追求高效課堂。 那麼,怎樣的課堂才算高效呢

什麼是高效課,簡單地説,我們所探求的高效課堂就是指效率高、效果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益的課堂教學,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

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高效課堂教學是高效率的教學。即所用時間與完成任務量成正比,教師要在限定時間內讓儘量多的學生學會、掌握儘量多的知識。

2、高效課堂教學是高效益的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真正從中獲益,能將知識和能力延伸遷移,會學、善學、樂學,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

3、高效課堂教學應包括“高效地教”和“高效地學”兩部分。教師在進行“高效地教”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引導,指導學生激情愉悦“高效地學”。

如何做到高效愉悦教學:

要真正做到高效愉悦教學,必須從“教”和“學”兩方面下功夫,並且貴在堅持,常抓不懈。結合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1、向教法改革要高效

新課程理念倡導“分類要求、分別指導、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

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也應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適合不同的知識內容,一節課可以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給學生實踐、實驗、討論、辯論、思考等機會,特別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思維活動的機會,要鼓勵學生親歷活動,參與實踐,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2、向組織教學要高效

組織教學包括課前與課中兩方面。課前組織教學包括:提前兩分鐘到教室門前或教室內站好,一是組織學生到教室坐好,並安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二是自己心中默默整理一下講課思路,這樣,師生都做好課前準備,進入教與學角色速度自然就快了,效率就高了。而在課中組織教學上,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環節的合理設計,二是學生學習秩序的管理與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這些都會影響教學是否高效。

3、向基礎教學要高效

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解,要注意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點撥,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和活動感悟,只有夯實基礎,一步一個台階,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能力。

4、向學生自我管理要高效

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校積極性,除了改進教學方法外,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更為重要,這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小羣體管理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好方法。我校實施的小羣體管理,能促使小羣體內好中差學生兵教兵,兵強兵,達到共同進步,充分調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

5、向教師魅力要高效

教師獨特的個人魅力和高超的業務水平是優質高效教學的關鍵。教師教學生學習,自己首先要善於學習,要有不斷成長的渴望,不但向書本學習,更要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學技能,提高駕馭課堂能力,提升教學藝術水平。同時,教師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和人文修養,不斷完善自己完美的做人品格,公正的做事品格,以及堅強的意志品格,用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7、向情感管理要高效

古語説:“親其師,信其道”。這充分説明了師生關係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和諧的師生關係是高效教學的基礎,是師生溝通的橋樑,是知識傳承和創新的保證。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注重與學生溝通,加強情感交流,讓學生認同你、親近你,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互合作學習,才能實現高效教學。

8、向集體智慧要高效

新課程理念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於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教學習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必要的整理加工,變成自己的教案,可提高教學效率。

發揮集體智慧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主人,都要對班級負責,每個人都有管理班級的義務。所有的科任老師形成一個班教導組,擰成一股繩,為班級管理獻計獻策,讓班級有一個良好的學風。班級學風正,自然能提高課堂效率。

9、向精選、分層設計練習要高效

教師要認真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精心篩選課內外作業,設計一些與當堂所講內容相關的典型題讓學生練習,這樣既避免了習題的機械重複,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起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並且還能突出重點,保證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另外,學生有差異,統一佈置作業,會出現“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作業要分層佈置,以便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總之,高效課堂的實現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再嵌入老師豐富的專業知識,精湛的理論水平,科學的教學方法,崇高的道德修養,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四

關於農村國小學生素養的調查報告

平度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

學業成績的基礎就是學生本人的智力發展水平,而我們通常會用智商來進行衡量,在對智商進行調查時,我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國小生。

通過對一至六年級學生抽樣調查後,我們發現兒童的智商不完全取決於遺傳因素,它與後天的教育、環境因素也密切相關,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養育方式等。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的接觸最密切,母親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科學地引導兒童學習更多的知識,智力就越高。學校和師資水平、教學方法可影響兒童的智力水平,教育設施優越、教學方法先進、師資水平高則有利於兒童智力的發展。父母職業對兒童智力發展也有影響,父母從事相對穩定的工作,生活時間相對規律,有一定的業餘時間,就擁有較多的時間能夠和家人在一起,從而為孩子創造較好的智力、語言、運動、社交環境,反之則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作用。同時,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智商發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夠很好地促進國小生的智力發育,進而提高其學習成績。同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智力水平也有差別,獨生子女的智力水平總體來説優於非獨生子女,主要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在遺傳、環境教育等方面相對存在着優勢。 根據以上考察結果,我們認為家庭教育是關鍵,學校要提高家庭教育的力度,學校加大對家長的培訓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非智力因素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智力因素或認知因素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現為注意、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在智力與能力發展中起着動力、習慣和補償作用。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這些非智力因素通過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具有維持、調節、強化等多種功能的動力結構系統,對認識過程起到直接制約作用,在學生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把學校3~6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沈德立《國小生非智力因素調查問卷》作為調查依據,從成就動機、交往動機、認識興趣、學習熱情、學習焦慮、學習責任、學習毅力、注意穩定、情緒穩定、支配心、好勝心等11個非智力因素維度來反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髮展水平。研究結果顯示:(1)在國小階段,非智力因素各維度的發展在年級、性別、學校間存在着差異;(2)現階段平度市國小生的成就動機、交往動機、認識興趣、學習責任的發展水平與學習能力、學業成績有顯著的正相關,但三年級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髮展水平與學習能力、學業成績幾乎無關;(3)學生非智力因素髮展水平學習能力存在着性別、學校上的差異。

這種非智力因素主要的實例就是:孩子的共同症狀是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不是玩鉛筆,就是東張西望,寫作業邊寫邊玩,或者不能記住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做事沒有耐心,容易發怒。他們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面,但看動畫片或打遊戲時注意力可以集中很長時間,家長認為是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

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改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排除不良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可達到促進其學業發展的目的。

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及父母養育方式對學生有確切影響,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在兒童的早期作用更為明顯 。因此,有必要探討家庭因素對國小生學習能力傾向的影響,為學生的發展和學校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對我校四~六年級每年級隨機抽取1個班,每班隨機抽取十名學生,參加測試學生健康狀態良好,智力正常,均無重大疾病。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明顯的影響。父母通過家庭養育過程中一系列的行為影響着子女的成長。本研究結果亦提示,家庭因素對國小生學習能力傾向的影響也呈顯著性。本次研究所包含的家庭因素的9個因子,包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懲罰嚴厲,過干涉過保護等養育方式,均進入多元線性迴歸方程,表明此9個因子均對國小生的學習能力傾向產生顯著性影響,父母親受教育程度、對早期教育重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的學習能力傾向密切相關。如四年級某班蔣新會和張瑞兩名同學,父母均為某中學老師,兩孩子非常頑皮,智力很好,剛來的時候,從語言表達、反應能力,蔣均在張之上。隨着年級的增長,張的聽課、成績漸漸在蔣之上,究其原因,張父比蔣父嚴厲的多。。

針對此種情況,提高父母素質,改變固有觀念,採取適當的管教方式和管教態度對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雨很大作用,學校可經常舉辦家長學習班,定期召開家長會議,加強與父母間交流,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積極因素,共同營造和睦環境,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傾向。

學生與教師,尤其班主任,都無不存在着關係遠與近的若干層次,大概可分為三層:親密層(教師喜愛的學生)、一般層(與教師情感一般的學生)、疏遠層(與教師情感淡漠的學生)。一般而言,學生喜歡教師,親近教師,那他在教師面前的表現慾望略強於那些疏遠教師者,他的成績也普遍表現為優良層次。相反,那些不喜歡親近教師、不願和教師交談,在教師面前缺乏成功、愉悦心理體驗的國小生,往往屬於低參與型課堂自我表現類型,其成績普遍表現為及格和不及格

通過多年的教學,不難發現教師如果尊重學生、寬容與接納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這就是和諧師生關係、和諧課堂的前提,更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在這種前提下90%的學生會特別願意學習這門課程,而且願意和教師交流,喜歡聽這樣的教師教課。反之,指責、批評、抱怨學生,不僅不利於師生關係的良好發展,還輕易導致學生長期壓抑在沉悶的課堂環境中,不敢展示自我,不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缺乏成功的情感體驗。80%的學生會對這樣的教師產生敵對情緒,進而不喜歡這門課程,導致學業成績降低。

因此,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表現意向,必須對其進行鼓勵性的評價。鼓勵性的評價能很好地促進國小生的自我表現活動,對其學業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説,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國小生課堂自我表現機會不均等,很大原因是因為學生的主觀意志、情感,即性格能力方面決定的。

例如從課堂發言方面進行調查來看,國小低年級學生大多願意表現自己,課堂上積極發言的人數佔80%左右,但到了中年級,特別是高年級的國小生,課堂經常發言的只佔全班人數的15%左右。課堂上有些孩子希望表現自我,可當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卻顯得不知所措,或低頭,或搓手,或聲音細若蚊絲。也有一部分因表達能力欠佳的而造成語言不流暢,結結巴巴,出現較多口頭禪。還有一部分國小生屬於不願意自我表現者。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樣一類“旁觀者”:當其他孩子競相舉手回答問題時,他們只是靜靜地坐着,這並不是他們不會回答,如果他被老師點到的話,同樣可以作出正確的回答。以上種種情況很突出,在需要“自薦”的今天,這些“主動讓賢”“沉默不語”的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終究是要被淘汰的。而對於個人而言,不僅容易造成學業成績的下降,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自我評價偏頗、人際交往障礙等不良狀況。

在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城市國小生的課堂自我表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大多數學校的實施現狀還停留在形式層面,農村(尤其是欠發達的農村)國小生的自我表現更是令人憂心忡忡。因此,我們不僅僅應該鼓勵和提倡學生用“我最棒”“我能行”來表現自我、創造自我,還應該紮紮實實地制定一些措施,開闢一些途徑,來完善和提高國小生的課堂自我表現能力。

墨子有一句名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這深刻揭示了意志品質對智力發展與智力水平發揮的影響。美國心理學者特爾曼從1921年開始對1528名智商都在140分以上的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大規模的追蹤研究,前後長達50年,最後對各佔20%的最大和最小成就者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最大差別不是智力而是意志品質。可見,個人的意志品質對其成功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例如:a班上數學課時小麗愛開小差,不積極思考問題、愛發呆。老師找她談話後,下課時認真複習了功課,不再想着出去玩了,而是認真複習。可是,今天的自習,又想着玩,上的很不好,還總想發呆。小麗現在想克服玩,卻克服不了自己,有時上課想不玩了,下課又玩。做作業時,勉強將它做完,之後又想着玩。這樣反反覆覆成績在不斷的下降,總之,就是小麗缺乏克服玩的意志品質害得小麗學習成績一次又一次的下降,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

教師針對學生以上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該做什麼,怎樣去做,目的、要求必須一清二楚。

讓家長檢查,對於孩子進步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

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了的行為。”所謂習慣,是由於長時間的經驗或重複在後天養成的一種比較固定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它也是一種與需要相聯繫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對於低年級國小生來説,從一入學,就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培養得法,儘早形成良好習慣,否則,將使學生的學業受到很大影響。

張江,男,9歲,外來務工子女,去年剛剛從老家轉學到b班,隨父母居住,還有一小弟弟,平時父母工作很忙,督促檢查作業時間較少,溝通交流時間也很少,父母難得來一次學校,偶爾打電話過去,都是停機或關機。主要表現:開始經常不交作業或不按時交作業,有時甚至不做作業;謊稱作業做了落在家裏忘帶了;課堂作業拖拉,十次九次來不及完成;他的課桌和書包常是雜亂無章;書和本子也是邋邋遢遢的;常與父母撒謊“作業做了交了”“我把作業丟了”;輪到他值日時還經常不見蹤影,早早地溜走;有時還有小朋友反應有亂拿其他小朋友東西的現象。

要教育這樣的孩子儘早脱離這種不良習慣應可採取下面方法: 以身作則,注重榜樣的示範作用。以榜樣引路,弘揚文明行為,抑制不良行為,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要循序漸進,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地過程,是一個從細緻的量變到比較明顯的質變的過程。

學習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它與學習者的求知慾望、所採用的學習方法、身體健康或舒適情況、智力因素及周圍環境等有關,。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學習效率低,懷疑孩子智力有問題。其實,造成學習效率低的可能因素有多種。

例如:學生甲腦子並不笨,可就是考不出好成績, 孩子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為什麼總是不理想?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練習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數學、英語成績每次80分左右,在班裏處於中游偏下。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自己着急,家長也是十分着急。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越多。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裏邊就存在一個學習效率的問題。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卻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應從以下兩方面幫助孩子:

有了競爭意識才會轉變學習態度,從而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注意力是人對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注意力是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的準備狀態,所以它被人們稱為心靈的門户。國小生的注意品質存在着差異性,無數的事實也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明顯的差別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壞。

我們對各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學生大致可分成如下幾種情況:一是注意力本身沒有什麼障礙,而在於自我苛求、完美主義的傾向,他們常常要求自己能夠學習時,心思百分之百在學習上,若是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傾向於自我譴責。二是對上課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或對所學內容的意義認識不足、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興趣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五

為了解全市在職國小數學教師的基本情況,全面把握我市目前在國小數學教育教學領域的現實狀況,20xx年秋學期市教研室國小數學組設計了一份“‘國小數學學科教學現狀’調查問卷”,在瞭解了教師基本情況的同時,對他們共同關注與思考的一些議題進行了問卷,國小數學教師的調查報告。我們期望通範文§中國wwwfanwenc過本次調查分析,使我們今後的教學研訓工作能夠更好地切合教學實際,促進我市的國小數學教學事業能夠循着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以此全面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數學素養。

性別 人數 年齡 人數 學歷 人數 職稱 人數 榮 譽 稱 號 人數

男 238 30歲以下 133 高中 2 小二 9 金壇教壇新秀

5女 278 30-39歲 237 中師 67 小一 132 金壇骨幹教師 16

總計 516 40-49歲 91 大專 309 小高 339 金壇學科帶頭人 1

150歲以上 55 本科 138 中高 8 常州教壇新秀 1

無職稱 28 常州教學能手 6

常州骨幹教師 29

常州學科帶頭人 15

上表統計的是今年任“教學班”的數學教師基本情況,從表中可知:現任“教學班”男教師人數佔數學教師總數(以下簡稱為:總數)的,女教師人數佔總數的;在各年齡段中,30歲以下的人數佔總數的,30—39歲的人數佔總數的,40—49歲的人數佔總數的,50歲以上的人數佔總數的,可以看出數學教師中40歲以下的人數所佔比例還是比較大的,佔總數的;在學歷中,“高中和中師”教師人數佔總數的,“大專”教師人數佔總數的,“本科”教師人數佔總數的;在職稱一欄中,“小二”人數佔總數的,“小一”人數佔總數的,“小高”人數佔總數的,“中高”人數佔總數的,無職稱者佔總數的(“無職稱”者為剛分配的新師範生或由校醫擔任的數學教師);在全體數學教師中,優秀教師羣體佔總數的,其中金壇市級優秀教師數佔總數的,常州市級優秀教師數佔總數的,調查報告《國小數學教師的調查報告》。

以上數據顯示,我市國小數學教師的“年齡結構與性別比”總體上還是比較合理的,為學科教學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數學教師的學歷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為40歲以下年齡段數學教師的絕對人數佔總數的,而數學教師中本科學歷的絕對人數只佔總數的。數學教師中優秀教師羣體人數的比例還比較小,這提示我們在今後的教學研訓工作中,在注重普及提高的同時還要為更多的數學教師成長搭建平台,以縮短他們成長的助跑線。

説明:本次共下發“金壇市‘國小數學學科教學現狀’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300張,收到有效問卷261張,問卷的對象為全市各校數學教研組長或學科骨幹教師。以下是對本問卷各項內容的統計與分析:

(一)教師的心向

1、您經常參加校外的教研活動嗎? 教師自我學習是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而參加校外教研活動(外出學習)更是一種重要方式,它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駕馭的能力。但從調查情況看,學校中“很少”外出參加教研活動的教師佔,“從來沒有”參加校外教研活動的人數佔。這表明,學校在派教師外出參加學習活動時,沒有兼顧到教師這個羣體中的所有人,只有讓絕大多數教師都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哪怕是校際間的“教學聯動”),這樣才能促使每個年齡段的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並能在教學中體現出自我的價值追求。

2、您喜歡哪些形式的教研活動? 選項內容 聽課、評課 聽講座 結合課例交互式研討 請人來聽自己的課,然後一起研究 人 數 7216 149 24 所佔比例 27.6% 6.1% 57.1% 9.2%喜歡“結合課例交互式研討”的佔調查教師數的,説明教師非常喜歡有內容、有參照,並在活動中有機會發表見解的教研形式,那種理論性的講座在當下的教學改革中可能略顯“蒼白無力”。當下教師最關注的是如何實實在在地把課上好,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解決或研討一些大家都關注的問題,如“學生的問題意識如何培養”、“如何縮國小生學習間的差異”、“數學教學中各種課型如何上”等。“聽課、評課”教研形式雖然也佔,但相對於“結合課例交互式研討”就少得多,可能是因為這種教研形式規模較大,而在評課時往往客套話較多,不能引起聽者共鳴,沒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時機。喜歡“請人來聽自己的課,然後一起研究”這種教研形式的人,從調查中發現一般是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居多,這表明青年教師們迫切地需要“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其所上課的內容為例,從對“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運用、教態的自然、板書的佈局、課的結構”等“手把手”地培訓。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六

國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情況調研報告

近2年我對本校國中數學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目的:瞭解掌握目前國中數學的教學效果,為今後我校提出的《構建有效課堂》提供第一手材料。

調研時間:2011年11月開始

調研方式:全員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座談了解與問卷調查相結合。即:對數學任課教師進行全員調查,主要採用座談了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採取座談了解、訪問家長和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

調研對象:蔚縣西合營初級中學國中數學教師11名,蔚縣西合營初級中學七年級級學生100人,八年級班學生100人。

調研內容: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控制情況,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情況。

二、調研過程與結果

㈠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認知與控制情況

在對教師的調查中,我們重點了解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態度,教師對教材體系和結構的認識情況,教師對教學進度難度的控制把握情況,教師角色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情況。調查的基本結論是:

⒈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態度比較積極。通過座談和查閲教學資料,我們認為,由於學校領導對新課程教學非常重視,教育到位,數學教師對實施新課程教學認識態度普遍較好,積極參與。一是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兩年來,數學教師全部參加或參與了區、縣、校組織的課改培訓。二是教師主動去聽觀摩課。三是圍繞新課程教學組織和參與本校的數學教研活動。數學課程組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教學大綱,分析新的教材體系和結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各年級組經常研究討論教學進度的控制、難度的把握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⒉新課程教材的體系和結構得到充分認同。通過座談和查閲教學資料,我們認為,多數教師熟知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體系和結構研究透徹,做到了“瞭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教師普遍認為,教材在體系結構的設計上能夠反映“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各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了較好的綜合。特別是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運用”的內容,以“課題學習”和“數學活動”等形式分散編排於各章中,受到了學生歡迎。在結構上,課程在一開始多采用情景引入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⒊新課程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不易把握控制。在座談中,很多老師提出,新課程教材中例題類型明顯偏少,難度偏小,但在後面的練習和作業中題型較多、難度較大,很多中等程度的學生都難以做出,長此下去,容易使學生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們普遍認為教材上講到的技巧與方法明顯不足。應當説,新課程教材對於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是比較重視的,但從考試中涉及的技能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來權衡,仍需要大量補充。目前,技巧與方法的掌握需要老師組織學生大量練習,然後總結一些套路讓學生熟記,極大的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增大了對教師經驗的依賴性。結果,既降低了教材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也違背了啟發式教學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初衷。另外,教材中部分內容編排順序不盡合理,教學中需要運用的知識前面還沒有講到,學生無法參與。如在《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求邊長的化簡過程要用到二次根式的運算,學生根本不理解,影響了對結論的認可程度。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七

國小數學調研報告範文

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説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 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 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 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説:“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

有的説:“我認為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 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着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着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

這説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接着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

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為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

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為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説已初見端倪。

國小數學調查報告 篇八

一、調查目的

進行此項調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教學反思對促進農村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進行調查,對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一甄別,為課題研究“教學反思對促進農村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服好務,確保此項研究取得圓滿成功。

二、調查方法和對象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以不記名調查的方式對我鄉一至六年級的63名數學任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師年齡結構:35週歲以下的佔25%,35週歲以上的佔75%。教師年齡趨於老齡化。

2、教師在職期間接受的專業培訓:90%的教師是通過繼續教育接受培訓的,只有10%的教師是通過其他方式接受培訓的。從調查數據看教師接受培訓方式單一,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侷限性。

3、教師課後交流:90%的教師都能比較主動通過教研活動或在遇到教學困惑時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而運用網絡或博客進行交流的只佔5%。從調查數據分析,教師進行課後交流的積極性比較高,但形式比較單一,僅限於本校或本區域內,缺乏與外部的交流。

4、教後記情況:有95%的教師常常或每節課後都思考一堂課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經常寫教後記的佔40%。

5、教學反思:有95%的教師認為進行教學反思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有90%的教師認為進行教學反思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比較有效。90%的教師每學期寫教學反思的篇數在7—10篇。每年撰寫教學反思性論文在1篇以上的佔50%。沒寫教學反思的原因,其中工作忙,沒時間的佔80%。有50%的教師對課堂教學中的反思已養成習慣,而50%的教師只是偶爾進行教學反思。

6你認為阻礙個人成長的主要困難:認為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精力有限的佔80%,學校激勵機制不完善的10%,個人缺乏發展的熱情與動力的佔10%。

7、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40%的教師認為是教研教改,40%的教師認為教學反思,10%的教師認為是準備公開課,10%的教師認為是專業基礎紮實、進修活動。

8、開展教學反思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意見和建議:開展教學反思,多開展系統的教研活動,完善學校激勵機制,形成制度形成長期的交流機制。

四、思考與建議

1、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反思

(1)自主學習反思:教師根據自己自身面臨的專業發展的問題,自主選擇和確定學習書目和學習內容,認真閲讀,作好讀書筆記,學校每學期要向教師推薦學習書目和文章。

(2)師徒結對反思:充分發揮本校優秀教師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採用師徒結對的方法,加快新教師、年輕教師向合格教師和骨幹教師轉化的步伐。

(3)觀摩研討反思:定期組織教學觀摩、教學研討活動。

(4)實踐反思:倡導反思性教學,引導教師定期撰寫教學反思,並通過組織論壇、優秀案例評選活動,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專題講座反思: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針對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方向性問題,聘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理論講座。

(6)網絡研修反思: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搭建網絡平台,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解疑釋難,促進研究活動的深入、廣泛開展。

2、處理好教學反思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結合對理論和實踐的理解重點,要明確提出每位教師每個月寫4-10篇教學反思。抓住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背景情況、實踐思路、效果反饋、原因分析,,用以指導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是一個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提高理論與實踐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和手段。反思中應要求每位教師從“對行動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兩個角度進行反思。

3、建立規範的校本培訓激勵機制

建立起規範的教學反思的激勵機制,將教學反思與教師的晉級、年度考核、獎勵掛鈎,從制度上保障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實現。

數學調研報告國小 篇九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作業出錯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感知缺乏整體性、注意缺乏全面性、記憶缺乏持久性、思想缺乏深刻性。另外,教師方面有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講授缺乏嚴密性、提示缺乏指導性、作業佈置缺乏針對性。

在教學工作中,反思我們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經常是同類的,有些錯誤學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學生一道題目需要訂正好幾次才能訂正好,對於這些錯誤,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並能透過錯誤發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能變“廢”為“寶”,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但長期以來,對待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我們缺乏“主動應對”的新的理念和策略,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相同的錯誤屢犯不止,學生學習時間無效流失,影響教學質量。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_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國小數學調查報告 篇十

一、調查目的:

瞭解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現狀。

二、調查方法及時間: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抽樣調查。調查時間是20__年7月。

三、調查對象及範圍:

我校四、五、六年級學生,收回有效問卷30份。

四、調查情況:

問卷共設置了十五個問題,從調查可以看出:

1、從問題2.3看出,80%的學生對數學興趣很高,80%學生偶爾有自主學習的習慣。

2、從問題4看出,55%的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有主動預習的習慣,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是很理想。

3、從問題5可以看出,30%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能自發地對所要學的內容思考並提出問題,70%的學生偶爾能提出問題。 由此可見自主思考學習的同學很少。

4、從問題6可以看出,20%的學生預習方法是弄懂新知,劃出不懂得問題,70%的學生是掌握有關的知識,10%的學生知識看一看書。

5、從問題8和9可以看出,80%的學生在學完新知識後習慣性的總結,有80%學生在上課時習慣於記錄筆記。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6、從問題10可以看出,60%能積極主動地找同學、老師加以解決。40%的學生是有時候能。遇到不懂得知識能主動詢問老師及同學,給人的感覺是學生多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要靠自己認真思考,多動腦筋,積極嘗試,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7、從問題11可以看出,有70%的學生對完成數學作業積極性很高,一般佔30%。

8、從問題13可以看出,有70%的家庭作業都是在完成任務草草了事,自覺完成作業的只佔30%,由此可見學生的自覺學習很不理想。

9、從問題14可以看出,極少的一部分學生都能掌握一些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大部分同學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依靠於老師的講授。

調查結論

從問卷可以看出通過調查認識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還需進一步培養,要充分激發學生主人翁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的讓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研究,循序漸進地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