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業經營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8W

農業經營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關於我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了全面瞭解我縣新型農業經營現狀,進一步推進我縣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工作, 6月上旬,縣人大農環工委組織部分縣人大代表就我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情況開展了調研。調研組一行先後深入部分鄉鎮、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實地察看,並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土地規模經營初具雛形

1、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已初具規模。我縣把推進土地規模經營集中作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措施,以項目為依託,積極引進和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項目,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產、加、銷一體化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推進土地就地集中流轉。截至去年年底,我縣農户的承包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3.4萬畝,佔到了承包地面積總數的37%。流轉的形式以轉包和出租為主,分別佔到了總面積的65.9%和29.1%。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產生的100畝以上種植大户達157個,500畝以上種植大户7個,千畝以上種植大户2個。

2、土地糾紛調處機制不斷健全。為及時化解因土地糾紛而產生的各種矛盾,xx年我縣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法院、農業局、法制局等主要領導為成員的xx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成立了以縣農業局經管股為主要班底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建立起多部門協調農村土地糾紛重大問題的工作聯動機制。現已成功調解土地糾紛2起,未發生一起因農村土地糾紛而越級上訪的羣體事件。

3、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有序開展。根據省、市的統一安排,我縣及時制定了《xx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實施方案》,確定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領導機構,確定虎圩鄉為我縣確權頒證工作試點鄉,並安排了1000餘萬元的工作經費,目前試點已基本完成,6月底將在全縣推開,計劃年底全面完成確權頒證工作。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1、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近年來,在廣大農民的強烈需求和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現在全縣依法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30 個,其中,種植業158户,養殖業29户,其他農業生產型43户,擁有社員約1.2萬户,註冊資金25689萬元。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帶動散户、組織大户、對接企業、鏈接市場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我縣把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引導大量工商資本和民營資本投向農業產業開發,大力發展規模效益農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運而生。截至目前,我縣共有新型農業企業304户,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6家,市級龍頭企業72家,這些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着骨幹作用。

3、種植大户方興未艾。我縣近年萌生了一批以種植為主、規模明顯大於傳統農户的專業生產經營大户。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種養大户230餘户,其中種植大户157家;各類家庭農場30餘個。

(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

1、新型農民培養工作穩步推進。一是開展農村技術骨幹和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結合我縣生豬、花卉、桑蠶等特色產業,對專業技術人員就關鍵性、專業性農業技術進行培訓。近年來,共培訓各類技術骨幹5000人,培訓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380人。二是開展農業產業化知識培訓。由龍頭企業業主、專業協會骨幹牽頭,政府鼓勵支持,各部門共同參與。如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金泰米業等龍頭企業按照加工產品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對農民進行培訓,指導農户科學種植。三是開展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從xx年開始,每年有3000左右農民在縣內接受了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截止xx年底,我縣共有農民171758人辦理了參保登記,參保率力達98.26%,已累計向60歲以上的農民發放養老金2580.48萬元。所有參保人均建立了新農保的個人帳户,實現參保登記、養老金髮放計算機管理。

3、農業人才隊伍不斷夯實。我縣目前有各類農業專業技術人才316人,具有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7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8人。自xx年以來,我縣先後有66位大學畢業生通過“三支一扶”考錄充實到農村基層第一線,為農村農業工作服務,加強了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4、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東鄉農行以惠農卡為載體,以種養大户、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內配套農户為重點,大力推進“公司+農户”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工作。截至xx年4月底,共支持農户小額貸款客户2800户,累計發放農户小額貸款3.5億元。

二、制約因素

儘管我縣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推進工作態勢良好,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存在着許多薄弱環節,制約着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1、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來看,存在運行機制不健全,層次偏低,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一是規模小、效益低。目前,我縣農户家庭承包經營面積户均不足5畝,人均不足1畝。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大户經濟效益也普遍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還不強,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二是運行不規範。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機制不完善,產權不明晰,財會制度和利益分配製度不健全,運作管理隨意性大;相當比例的龍頭企業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基地農户只是買斷關係,沒有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係,因而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三是人才匱乏。目前,我縣各類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都存在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不強等問題,生產經營型人才嚴重缺乏。僅就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説,佔成員95%以上的農民,文化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普遍較低,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對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形成較大制約。

2、農户小規模經營與專業化、小生產與大市場、分散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仍較突出。土地流轉缺乏內在動力,規模經營難度加大。隨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加上近年來國家的許多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逆向刺激農民不願轉出土地。農民“不耕自得、不勞而獲”,惜地意識增強,戀土情節較重,轉出土地特別是長期流轉的意願不強,成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障礙。

3、財政資金扶持有限,信貸政策瓶頸難以突破,資金短缺是主要制約因素。受經濟實力的影響,財政資金對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小,資金扶持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差,在農業規模化經營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相當比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於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有效的擔保機制,無法進行規範的信用評估和評級授信,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培育主導產業和擴大經營規模缺乏流動資金,發展後勁不足。

4、基層農經管理弱化,不能及時適應新形勢。一是縣本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多。目前,我縣涉及農技推廣的單位有縣農業局、縣畜牧水產局、縣農機局xx縣農技推廣中心,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要涉及到多家推廣機構,難以形成合力,產生應有效益,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不對應。另外,技術推廣出於多家推廣機構,也使鄉鎮農技推廣綜合站難以適從;二是鄉鎮農技推廣綜合站關係未理順。xx年,縣委下發了《中共xx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xx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實施方案》,但該方案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各鄉鎮都成立了農技推廣綜合站,但綜合站並沒有綜合,獸牧站的管理屬“三權歸縣”,而從事種植業的推廣人員的管理仍為“三權歸鄉鎮、業務指導歸縣”,這種體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三是鄉鎮農技推廣人員隊伍不穩。全縣雖然擁有鄉鎮農技人員157人,但真正涉農的大中專畢業生寥寥無幾,大多數鄉鎮僅有1-2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大部分人員被分配到鄉鎮的其它崗位,這種現狀導致每年省農業廳輪訓鄉鎮農技人員,各地都安排不出人員參訓。今年省農業廳為充實鄉鎮農技人員,決定定向招收一批大學生畢業後服務基層,但因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崗位已滿而放棄。四是鄉(鎮)農技站辦公條件差。大部分鄉鎮農技站存在無集中辦公場所、無辦公經費、農經知識更新緩慢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積極推進。

三、幾點建議

一要科學制定規劃。立足我縣優勢農業產業,科學編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生豬、木薯、蠶桑、優質糧油、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主導優勢產業。將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並與現代農業園區、小城鎮、新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相銜接,推進其向現代農業園區集中,向土地整理、水利建設等重大項目區集中,着力形成集羣發展格局。

二要加大扶持力度。為營造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要適時出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文件,在用活人才資源、探索户籍流動、加強用地保障、落實用電優惠、加大財政扶持、創新金融支持、完善農業保險和整合涉農資金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建議縣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一定數額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專項資金,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獎補結合、打捆支持等方式,對新型經營主體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要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優先扶持示範性經營主體建設。要改革農業補貼發放方式,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變“普惠制”為 “特惠制”,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經營主體生產設施和辦公設施、產品加工、倉儲和農機具的存放用地等,按農用地管理,免徵一切税費。建立財政出資的農業擔保公司,允許開展資金互助試點,探索土地經營權證、農業政策性補貼、生產設施設備、註冊商標等抵押擔保辦法,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將優勢特色農產品以及規模化生產設施設備等納入農業保險品種範圍,財政給予適當補貼。

三要規範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機制,開展流轉信息登記發佈、土地產權評估、合同簽訂簽證、法律政策諮詢、糾紛調解等服務,促進土地有序健康流轉。探索建立土地儲備機制,由政府出資組建土地信託投資公司,變過去農户和經營主體兩個角色間的流轉為農户、經營主體和政府三個角色間的流轉,着力提高土地流轉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促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規範流轉。

四要強化規範管理。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要注重發展數量,更要注重規範化建設,着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行規範、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

五要提升服務水平。在增強和拓展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互助型服務和農業經營性服務。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託、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統防統治、產品營銷、農資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項生產性服務,滿足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借鑑組建“農事服務超市”的經驗,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化服務。

【第2篇】區農業經營機制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託,以農户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牽動農村發展全局,對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一、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狀況

近年來,區積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搶抓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機遇,以突破發展為主題,以破解“三農”難題為目標,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較為豐富的農特產品優勢,大力實施“生態立區、產業富區、科教興區”戰略,不斷培育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幾年的努力,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產業基地和規模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區發展中藥材10.1萬畝、蔬菜8.5萬畝、烤煙5500畝、林果78萬畝、食用菌500萬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種植9萬畝。先後建成了劉灣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蔘、張村桔梗、孝義黃芩、大荊西洋百合等25個藥源基地;劉灣、陳塬、沙河子、大趙峪等6個蔬菜基地;腰市、蒲峪等4個烤煙基地;三岔河、陳塬、沙河子、孝義等36個林果業基地,以及黑龍口秦嶺鋪、孝義甘河、沙河子柴灣、大荊孟村等23個畜禽養殖示範小區,發展養殖大户297户。其中丹蔘基地順利通過國家gap認證,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蔔、黑龍口生豬等17個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12個農畜產品分別通過省級以上無公害認定和認證。全區初步形成了“東藥、南菌、西牧、北煙、城郊菜”的產業發展格局,“天麻”、“孝義柿餅”、“黑龍口豆腐”、“白條肉”等一批農產品已在省內外形成了一定品牌效應。發展核桃協會、中藥材協會、畜禽養殖業協會、蠶桑協會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58個,吸納會員2300人,擁有固定資產1230萬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髮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及全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xx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5.12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79億元,同比增長17.5%;地方財政收入4258萬元,同比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0元,同比增長8.2%。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區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主導產業的培植壯大,帶動了農民收入的明顯增長。但是,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尚處於初始階段,由於基礎差、起步慢,發展不均衡,在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市場化經營理念還有待加強。受傳統思想定位影響,一些幹部羣眾對發展農業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片面地停留在壓糧擴經的“平面調整”上,對農業產業化缺乏一種長期性、系統性的認識,市場化經營理念差,致使產業開發步伐不快,產業化程度不高。

二是特色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產業基地建設滯後,專業村、重點大户較少,示範、帶動力不足,農產品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弱,大多數農產品都屬原料型,大路貨多,名優特新產品少,沒有規模效益,農業產業鏈短,農產品加工增加值程度低,缺乏在省內外有影響的農產品名優品牌。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結構趨同,組織、協調、開發、生產能力弱,未能把生產基地、農户與市場很好連結起來,龍頭帶動作用難以發揮。

三是市場建設滯後,信息化程度低。由於農產品市場地方性、自發性較強,狹小、分散和無序發展的狀況比較普遍。加之農產品信息市場的發展滯後,信息資源、信息服務、信息情報資料的有償轉讓等適應不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直接影響着各類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規模,制約着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各方利益的實現和補償。

四是利益機制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類經濟實體之間的經營關係存在着隨意性和非規範性,導致彼此之間利益關係扭曲,尤其是作為各類經濟實體基礎的農户成為轉嫁經營風險的對象,其經濟利益沒有保障。加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機制激勵和調節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直接影響着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經濟實體之間經濟關係的協調穩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五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技含量低。我區屬國家級貧困地區,農民收入低,積累少,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上級財政投入有限,民間投資乏力,加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知識結構老化,致使農業結構調整在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科技推廣方面步履艱難。特別是一些市場行情看好的項目,常因資金缺乏而擱淺。

六是地方政府行為不規範,發展存在盲目性。有些基層政府及職能部門仍然延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表現在一是政府“越位”。其對於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過度,不遵循市場規律,存在拔苗助長現象。二是政府“錯位”。政府與企業、市場的職責不清,以政府投資的方式代替政府支持,通過行政命令搞“富民工程”。三是政府“虛位”。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搞文山會海多,抓落實少;形象工程多,實效工程少。正是由於個別地方政府行為不規範,增加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本和風險。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遵循的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走“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之路,擴基地、強龍頭、興中介、重銷售、創體制、促增收,強力構建以藥、菌、果、畜、煙、菜六大產業為支撐,生產基地、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户緊密聯繫,行政推動,市場拉動和科技帶動相結合,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雙增加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全面提高現代農業水平。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應着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轉變農業經營理念。要破除傳統觀念,克服因循守舊思想,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樹立大農業的理念,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勢,把農業和農村發展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來謀劃,以經營工業的方式經營農業,按照市場導向和需求,組織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同時以工業的手段來抓農業生產,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強化市場意識,自覺遵守市場規律,將農業的項目選擇、基地建設、產品加工、銷售流通等置於大市場的環境中運作,以市場為導向,靠市場去調節,依市場謀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發揮資源優勢,做大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建設特色鄉鎮和專業村、社為重點,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目標,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通過特色產業化來推動農業佈局區域化、投資主體企業化、經營機制多樣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產品優質品牌化。在具體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政策扶持和協調指導力度,不斷優化以蔬菜、烤煙、中藥材為主的種植業;以豬、牛、羊、雞為主的養殖業;以核桃、板栗、柿子為主的林果業佈局,實行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促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同時,落實包抓責任,在項目、人力、財力方面予以傾斜,優化資源配置,着力抓好以張村、孝義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沙河子、大荊等為主的畜禽產業,以黑山、三岔河等為主的林果業,以蒲峪、腰市等為主的烤煙產業,以劉灣、大趙峪等為主的蔬菜產業,進一步加大“一村一品”示範村(推進村)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擴大規模,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把特色產業做精做專。

(三)加大投入,大力引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載體和依託力量,龍頭企業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它承擔着帶動農户進入市場,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目前,我區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市場、技術等多重製約,單靠企業自身實力難以克服,必須通過招商引資,走國際化、民營化、多元化發展之路,以大招商、大投入,實現項目大開發、加工業大發展。要把招商引資貫穿產業調整和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以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產業化龍頭項目和現有企業對接項目為重點,開展定點招商、叩門招商,尋求我區生產要素與域外資金、技術、人才及市場的有機結合。同時,要搶抓國家加大對農業投入機遇,精心策劃和包裝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優勢農業產業化項目,爭取列入中省市盤子。金融、計劃、財政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資金和項目的支持,強化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觀念,用足用活小額信貸、糧援項目、山川秀美、退耕還林等政策,在培育、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依託工業項目集中區發展壯大龍頭企業集羣,帶動產業發展。

(四)完善激勵機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動力,當前我區農業科技創新應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技術、精加工和深加工技術、保鮮貯運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制改革,鼓勵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線,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建立農業科技示範網絡,使高效農業示範園、示範帶成展示高科技農業的窗口和推廣農業高新技術的基地。特別是龍頭企業,要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承包和科技入户工程,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方式,密切與龍頭企業、專業村社、專業大户的技術聯繫,為提升全區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打好基礎。

(五)加強市場建設,拓寬營銷網絡。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快慢與市場開拓範圍的大小和市場發育程度的高低緊密相聯。必須緊緊圍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兩大環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擴大覆蓋、自負盈虧”的原則,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在有形市場建設方面,加強對原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市場依法管理,規範交易行為,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同時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農產品集中的鄉鎮和專業村新建一批農產品交易市場,延伸銷售渠道,重點抓好沙河子農特科貿城建設,形成產業產品集散地。在無形市場建設方面,大力培育經紀人、專業協會、專業營銷隊伍等中介組織,健全銷售網絡,搞活農產品流通。以開拓西安市場為重點,切實抓好農產品在西安市場的准入和營銷工作,構建營銷體系,擴大交易份額。加快建立區、鎮重點村農業產業化資訊網,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依靠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六)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是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一體化,是農户與產業化經營組織利益的一體化。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保障。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引導產業化經營組織大膽嘗試建立長期、穩定、“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形式,密切企業與農户雙方的利益關係,鼓勵通過提供生產基金或預付定金、優惠供應良種、賒銷生產資料、技術培訓與指導、產品儲運與加工銷售、資金的承貸轉貸等方式,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樹立互利互惠、長遠發展的利益關係。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努力提高企業和農户的法律意識,強化誠信理念,堅持平等互惠的原則,推行訂單農業,明確各方責、權、利,依法維護各方利益。通過政府、企業、農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緊密的契約關係,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七)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廣泛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户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力度,完善培訓機制,從農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級技工。採取各類支持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鄉土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八)轉變職能,強化服務,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寬鬆環境。一是改進行政領導方法,狠抓工作落實。各級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落實中央各項優農惠農政策,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熱情、周到服務,加強對產業化經營組織人員的培訓,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進一步加強以水利、交通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本固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資體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強化市場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檢疫體系,保證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安全,及時查處違法坑農害農案件,全力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第3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問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擔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期我們對黑龍江、河北、安徽、湖南、山東及廣西等地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專業種養大户(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一、各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 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正從商品生產者逐漸衰退為生計型小農,但仍將長期存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導致我國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逐漸衰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生產功能衰退。xx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億人,相當於全國農村平均每户家庭就有1位青壯年離農務工,許多家庭因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從商品生產者蜕變為生計型小農。二是絕對量減少。隨着勞動力轉移,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土地流轉出來,使得這一經營主體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截至xx年6月底,家庭承包經營户中有約4000多萬户流轉出承包地,流轉耕地佔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個百分點的增幅加速流轉。從未來

發展趨勢看,由於人口眾多,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非農就業達到90%,仍將有4 億多人居住在農村、1.5億左右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主體還將長期存在,伴隨着他們的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收入偏低等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2. 專業種養大户——正在逐漸發展壯大,兼具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由於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速度加快,並逐漸向家庭專業生產大户集中。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約2. 6 億畝,其中約68%流向大户。這些專業大户一般家裏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週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可以判斷,這些以家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主的專業生產大户應該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生產扶持政策瞄準的重點。要保證農户專心種糧,就必須使農户種糧年收入不低於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能夠使種糧專業户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是比較適度的經營規模。xx 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糧食生產純收益500 元計算( 不考慮農户自身勞動成本) ,要保證種糧大户家庭收入與城鎮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適度規模≈3. 1 ( 户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畝純收益) = 120 畝,南方適度規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兩季) = 60 畝。

3. 專業合作社——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但目前還普遍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欠規範等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國快速興起,並已成為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截至xx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 9 萬餘家,比xx 年增長約35%,實有入社農户達到5300 多萬户,約佔全國農户總數的20%。大多數合作社是能人帶動型,以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為主,其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佔52. 2%,以生產服務為主的佔26. 9%,提供購買、運銷、加工、倉儲和其他服務的分別佔3. 5%、3. 3%、2. 2%、0. 8% 和10. 9%。但總體看,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仍偏小、競爭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沒有建立起農業生產效果與收益掛鈎的激勵機制,或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些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不透明,經營決策不民主、不科學等問題。

4. 農業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現代農業的社會投資主體,但存在與農民“搶地、爭利”以及“非農化”、“非糧化”傾向。近年來全國農業產業化企業快速發展,全國各類龍頭企業近12 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30 多萬個,帶動農户1 億多户,由於資金實力相對較強,已成為社會投資現代農業的主體,總體上對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組織化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企業存在大規模長期租賃農民土地、土地租金不高、僱傭不了多少農民等問題。同時,有些企業還將轉租來的土地用於發展旅遊、建設別墅或發展園藝等,存在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據統計,截至xx 年6 月底家庭承包耕地流向企業的有2300 多萬畝,其中絕大部分沒有用於種糧食,長期來看這種發展方式存在一定問題。

從發展趨勢看,家庭專業生產大户( 家庭農場、家庭養殖場) 將是我國未來商品糧和大宗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專業合作社將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企業將主要在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發揮主體作用,並在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競爭力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的問題

新型經營主體的優勢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資源相對集中所產生的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以及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效率的提高。而規模化和專業化需要一系列土地、金融、保險制度以及公共政策的支撐,但目前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一是土地穩定流轉難。新型經營主體由於要擴大規模並進行相應的投入,都希望土地流轉能夠規範、穩定和集中連片。而只要土地的社會保障和就業緩衝功能未被制度化的社會安全網替代,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只能為土地流轉和集中創造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很多種糧大户反映,一些農民寧願讓地荒了,也不願流轉給經營大户,造成“有田的不想種,想種的沒田”現象。據統計,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經營承包地流轉佔總承包面積20%,遠低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比例。由於流轉關係不穩定,大户們對土地投入動力不足,“怕變”、“不敢投入”成為普遍心態。

二是政策支持不足。我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針對新型主體的專項扶持政策不多。如種糧補貼是按原有的計税承包面積發放,農民形象地説“不管目前是種樹的、養魚的還是打工的,都可以享受到種糧補貼,拿錢的不種糧、種糧的不拿錢”。一些糧食經營大户一方面拿不到補貼,另一方面還要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大大增加。很多種糧大户反映,他們租種土地需要付出成本,但卻拿不到種糧直補。

三 是融資貸款難。新型經營主體由於經營規模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遠遠大於傳統經營户,但涉農貸款“卡脖子”、經營大户融資難的問題日顯突出。截至xx 年12 月,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62. 99 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2. 73 萬億元,僅佔4. 3%。許多新型經營主體只能單打獨鬥,從金融部門得到的支持有限,遠不能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四是農業保險難。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專業化程度較高,相較於多種經營來説分散風險的能力更弱,更需要農業保險,但由於目前農業保險存在法律缺位、財政補貼少、保險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農業保險尤其政策性保險、巨災保險和再保險等遠遠滿足不了新型主體發展的需要。

五是公共服務不足。目前新型主體農業服務需求有三個重要轉變: 一是個性化,二是全程化,三是綜合性。新型經營主體根據自己業務發展的特點需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而且其需求由單純的生產環節服務向產前、產中和產後全程服務擴展,對新品種與新技術引進和試用、市場信息、地理標識、質量檢測、產品營銷服務等綜合性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原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主要是針對傳統家庭經營户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還是靠“大喇叭灌輸、大呼隆培訓、大掛圖宣傳”,很難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個性化、全程化和綜合性服務。

六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新型經營主體由於經營規模擴大,需要平整土地、挖掘水渠、興修機耕道、較大的曬場等。但通過對種糧大户和合作社的調查發現,由於基礎設施投入較大、回報週期長,有些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普遍投入不足,一位種糧大户介紹説“推土機一響,就是200 塊1小時,一家一户哪搞得起? 再説地又不是我家的,誰捨得花這筆錢?”

七是生產輔助設施不足。調研中,許多生產大户和專業合作社反映,由於申請不到建設用地,新購買的農機具只能露天堆放,儲藏糧食的倉庫和儲備農業生產資料的庫房緊缺; 由於收割的稻穀大幅度增加,需集中晾曬,缺少烘乾機、缺少曬場成為他們的一塊心病。

三、有關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關鍵時期,要解決好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政策、體制和機制,為新型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一是建立有利於土地流轉的體制機制。穩妥推進在城鎮有穩定工作和住所的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建立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失業保險和公共服務制度,替代農村耕地的社會保障和就業緩衝功能。在充分確權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户、家庭農( 牧) 場;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推行租金動態調整或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辦法。

二是建立健全針對各類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體系,逐步調整以家庭承包經營户為主要支持對象的政策設計。對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主要是增加收入補貼,但不宜再增加生產性支持; 對種養大户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是增加生產性支持,但不宜再直接進行收入補貼; 對農業企業,鼓勵和引導其從事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農村“四荒”開發利用; 限制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户的土地。

三是加強保險和金融制度創新。將專業生產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糧食生產、大宗農產品生產、特色農產品生產以及農機具等納入保險範圍,適當提高保額標準和保費補貼比例。扶持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提高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支持經營主體以相關農產品或資產為抵押或擔保向金融機構貸款,允許具備條件的村委會為農户提供貸款擔保。

四是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在增強和拓展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互助型服務和農業經營性服務。重點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利用、税收減免、綠色通道、農業用電、工商登記、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

五是吸引青年流向農村、留在農業。借鑑日本、韓國等國做法,實施青年農民創業計劃,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制定鼓勵大學生到村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以及其他農村公共服務機構任職的政策,在公務員錄用、研究生招考、幹部任用等方面給予優惠任職大學生培養力度。要強化農民職業培訓,免費進行“綠色證書”培訓,着力培育一大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人才、農產品經紀人的培訓力度。

六是合理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抓緊制定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指南,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從事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農村“四荒”開發利用; 限制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户的土地。

【第4篇】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1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問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擔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期我們對黑龍江、河北、安徽、湖南、山東及廣西等地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專業種養大户(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各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 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正從商品生產者逐漸衰退為生計型小農,但仍將長期存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導致我國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户逐漸衰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生產功能衰退。xx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億人,相當於全國農村平均每户家庭就有1位青壯年離農務工,許多家庭因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從商品生產者蜕變為生計型小農。二是絕對量減少。隨着勞動力轉移,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土地流轉出來,使得這一經營主體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截至xx年6月底,家庭承包經營户中有約4000多萬户流轉出承包地,流轉耕地佔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個百分點的增幅加速流轉。從未來

發展趨勢看,由於人口眾多,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非農就業達到90%,仍將有4 億多人居住在農村、1.5億左右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主體還將長期存在,伴隨着他們的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收入偏低等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2. 專業種養大户——正在逐漸發展壯大,兼具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由於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速度加快,並逐漸向家庭專業生產大户集中。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約2. 6 億畝,其中約68%流向大户。這些專業大户一般家裏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週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可以判斷,這些以家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主的專業生產大户應該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生產扶持政策瞄準的重點。要保證農户專心種糧,就必須使農户種糧年收入不低於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能夠使種糧專業户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是比較適度的經營規模。xx 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糧食生產純收益500 元計算( 不考慮農户自身勞動成本) ,要保證種糧大户家庭收入與城鎮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適度規模≈3. 1 ( 户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畝純收益) = 120 畝,南方適度規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兩季) = 60 畝。

3. 專業合作社——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但目前還普遍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欠規範等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國快速興起,並已成為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截至xx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 9 萬餘家,比xx 年增長約35%,實有入社農户達到5300 多萬户,約佔全國農户總數的20%。大多數合作社是能人帶動型,以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為主,其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佔52. 2%,以生產服務為主的佔26. 9%,提供購買、運銷、加工、倉儲和其他服務的分別佔3. 5%、3. 3%、2. 2%、0. 8% 和10. 9%。但總體看,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仍偏小、競爭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沒有建立起農業生產效果與收益掛鈎的激勵機制,或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些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不透明,經營決策不民主、不科學等問題。

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2

近年來,玉屏鎮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以土地流轉為載體,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初步形成了以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多種生產經營主體共生的農業經營格局,有力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在對近年來全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對專業大户、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現就玉屏鎮培育狀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進行以下報告。

一、發展現狀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鎮着力培育了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户三大類新型經營主體,各經營主體正茁壯成長。

1、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鎮共12家,經工商登記註冊的7家,涉及種、養、加及供銷服務等眾多領域,其中種植業4個、畜牧業5個、漁業2個、加工運輸倉儲業1個、其他行業2個。其中康淋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於20xx年度獲縣級先進示範社;成員總數200餘人,户均純收入高於全鎮農民户均收入2倍以上。其缺點是制度不夠健全,尚有部份未通過工商註冊。

2、家庭農場。現有家庭農場5家,還未經工商登記註冊,農場通過示範引領、土地流轉、僱工等形式帶動農户生產經營,經營面積100餘畝,户均純收入高於全鎮農民户均收入3倍以上。

3、專業大户。全鎮專業大户已成為農村中當前比較有活力和影響的新型經濟體,現有9户,其中種植業5户、養殖業2户、其他2户,户均純收入高於全縣農民户均純收入2.5倍以上。

二、作用和成效

1、加速了土地流轉,解決了“誰來務農”的問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租賃土地,農户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加速了土地流轉,充分利用了農村的“四荒”,同時也避免了農村土地的撂荒問題;同時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鎮800餘户,有力構建起“經營主體+農户”的有機銜接的利益共同體和產業鏈條,解決了“誰來務農”的問題。

2、優化社會服務,拓展“怎樣務農”的途徑。在各類經營主體的帶動下,玉屏鎮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實現全覆蓋,由傳統生產經營模式逐步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由單一要素合作向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發展推進,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分工分業和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現代農業基礎不斷鞏固和優化,實現了提質增效。

3、推進綠色生產,夯實“吃得放心”的基礎。玉屏鎮力爭省級生態鄉鎮,近年來努力引導各經營主體依靠科技,推進綠色生產,確保“吃得放心”,抵制生產轉基因食品原料。蠶、茶、竹、畜、糧五大產業不斷向優質農業推進。努力爭創“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鎮”、“綠化模範鎮”。目前在本鎮同堯村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林下生態烏雞養殖發展專業合作社”,玉聯村和九角村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還將打算在玉聯、魚池、九角等村打造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興陽村的生態養牛,中棉村的生態養羊、兔,以及黑豚鼠(珍稀養生食品畜類),中心村的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河畔村的珍稀菌類—竹蓀的生產。所有的生產和養殖都力求綠色,無公害。

4、轉變發展方式,支撐“農業出路”的模式。圍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採取放活土地、改善手段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流轉,着力把農村有經管能力的農民培養成為“專業大户”、“小農場主”,大力培育新型產業化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使農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獲得更多增收渠道。通過科技示範、良繁品種、生態精品、農產品加工等建設,不斷提高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水平和綜合效益,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三、存在問題和困難

1、土地流轉難。土地零碎化,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偏低,需要大力培育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全鎮農户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且分佈零散,加上丘陵山區的地理條件,既不利於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作業,又增加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難度,制約了機械化和規模經營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和土地資產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加之承包農户不斷分化,兼業化傾向明顯,農村大量土地複種指數不高甚至閒置擱荒。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尚處於發展早期,數量少、規模小,亟待加大培育力度。

2、思想認識滯後,務農意願淡薄。我鎮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不相適應,需要加快培養職業農民。農業勞動力已經呈現老齡化、低文化,出現了年齡段、季節性、區域性等結構性短缺,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務農意願淡薄。如果這一狀況得不到根本改善,將嚴重影響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建設。為此,必須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確保現代農業後繼有人。

3、農户分散經營,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需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當前,農户家庭經營多數仍屬於分散經營,存在着“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面臨着自然、市場和質量的“三重風險”。實踐已經證明,發展各類經營主體是從根本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目前,全鎮家庭農場尚處於起步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户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為此,迫切需要推進多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加快各類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設施配套差,經濟比較薄弱,人才缺乏,內部管理不到位,農業社會化服務不足。與當前專業化分工發展要求不適應,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伴隨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轉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強烈需求。目前,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普遍缺乏為農民提供“統”的服務能力;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不充分,經濟實力弱,政策扶持不夠;公益性服務供需銜接不緊密,服務機制尚需健全。為此,迫切需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生產性服務為重點的現代農業服務組織。

四、加快發展的建議

1、更加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改田改土,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完成土地流轉是必經之路。要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努力實施改田改土,改變土地零碎化現狀,為規模經營和實施農業機械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快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盤活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幫助農民算好經濟賬,在引導廣大農民維護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

2、創新方式,更加有效解決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聚力研發,全力推廣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大型農業機械,不但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節約勞動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還可以推動土地流轉,帶動土地規模經營,改變農户經營規模過小、過於分散、過於粗放狀況。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適宜高縣丘陵山區推廣使用的小型農業機械,同時,加大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快推廣農業機械。

3、多管齊下,加大扶持,做強做大經營主體。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按照“確定標準、分級扶持”的要求,設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專項扶持資金,在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技術推廣、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等重點支農項目申報和資金安排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示範社申報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並鼓勵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創新,引導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對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農產品核心競爭力。金融部門要創新信貸方式,簡化dai款手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同時,通過部分無償資助、無息、低息專項dai款、dai款貼息和税費減免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要建立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不斷建立健全相關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

4、強化管理,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範運作。加大加強培訓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除了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更需要一支有實力、懂管理、會經營的農村“能人”隊伍。要進一步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對農業科技、農業技術、農業發展、農業管理、農業生態以及法律政策進行系統培訓,努力培養一支“農村‘老闆’+農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的現代農業生產隊伍。同時,要從政府補貼、社會保障、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土地流轉、職稱評定等方面創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創新精神、專業知識較強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紮根農村、投身農業,在農業領域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