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寄宿制國小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9.04K

寄宿制國小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寄宿制國小心理調試成長期關懷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着我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模化發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着影響。尤其是由於寄宿制學校的有別於常日製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國小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內核。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於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成和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國小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是寄宿制國小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這對“二期課改”條件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本文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國小生教育的重要課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於“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羣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常可以獲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着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製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總之,從孩子長遠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

發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於寄宿生活與常日製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於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於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為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來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展來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成,都是至為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國小,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展,就成為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和根本前提。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國小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展。

二、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為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局部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於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並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持。總體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

向未來的全面發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現,步入國小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對孩子而言,國小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於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國小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儘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展?應該成為寄宿制國小制定其培養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後,由於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係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也將發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髮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着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課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於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來説,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慾與因學習對象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説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

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課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為:“由於學生心理髮展源於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於環境系統的健康”。寄宿制國小在這方面有着常日製國小所沒有的優勢教育資源,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境的創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髮展方面的優勢。

2.有利於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

國小階段身心發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處於形成狀態,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展可能。”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展到終生”。[3]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於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持,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極其有益。

3.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為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裏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於學生的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

格的全面養成。對作為寄宿制國小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着改進現行國小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着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展成為寄宿制國小的教育教學常規。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國小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為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這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持”。[4](3)面對多元價值和信息的衝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開啟思路,互相啟示打破自我封閉。(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on,1972)説過:“團體諮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5]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於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為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生的,發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對象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局部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展。

【第2篇】寄宿制國小教育管理調查報告

完善中國小寄宿制,創新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關心和重視。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_____縣_____鄉中心學校實行農村集中辦學、建立和完善中國小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筆者就該在校寄宿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況進行調查,採寫了這篇調查報告。

_____鄉位於_____縣東南部,是該縣老區基點鄉之一。全鄉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1.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7%以上。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108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041元。目前,全鄉有國中與國小合辦的中心學校1所,在校學生786人。

一、發揮師資作用,走集中辦學之路

在上世紀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時期,_____縣按照分級辦學原則,各鄉鎮和村組普遍興辦了鄉、村學校以及教學點,形成了村村辦學的格局。進入90年代後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國小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數量鋭減,一些學校不得不實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學生需走十幾裏山路,致使許多孩子到八九歲甚至十歲才上學。這也造成一些學生到國中階段就因年齡偏大而輟學,前些年該鄉國中輟學率高達14%,國小也達到8%以上,“普九”目標難以實現。 由於生源減少,有些教師不安於在偏遠農村教學,積極性難以發揮,辦學效益低下,如該鄉界源村1998年村級國小共有學生28人,配有教師4名,師生比為1:7,大大高於1:23的國家標準。同時,由於有的村還存在一校一師,一師多用現象,教師既要負責各年級各科目的教學,還要管理行政、財務等全部事務,難以集中精力教學,師資資源浪費,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學校無法按課程計劃開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當地羣眾反響十分強烈。

為改變不利局面,_____鄉經過廣泛徵求羣眾意見,嚴密論證和精心準備,於2001年下學期施行了集中辦學,將村級國小全部撤銷,全鄉只辦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達589人,服務半徑21公里。開始走上創辦鄉鎮中學、中心國小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集中辦學路子。

二、加大資金投入,實行農村學童寄宿制

農村尤其是國小年級集中辦學,面臨着學生居住地與學校距離過遠的難題,家長和校方均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問題存在較大顧慮。如離中心校最近的_____村學生上學需走6華里村道。最遠的_____村則為28華里,創辦中國小生寄宿,學校,家長、學生和老師都認為是較好的辦法。為此,中心校在當地鄉黨委、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集中辦學的當年即開始籌辦並實施了農村學生寄宿制度。鄉政府出資4萬元,縣教育局出資3萬無,學校自籌2.5萬元突擊整修和改建了學生住宿房42間,面積1860平方米,訂製上下學生牀鋪420位,可收住學生420人,當時入住學生312人。設學生和教工食堂一處,面積400平方米。購置了彩電、vcd和適合兒童觀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機、蒸汽櫃、開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學生食堂,配備了衞生、健康、負責的炊事員,學生憑自願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別買上一份新鮮可口的蔬菜、半葷半素菜或葷菜,即使不自帶菜,全在食堂買,每月伙食費(大米自帶)也只有30—50元。因此,實施寄宿制後,全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軌道,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認同。從當年在全鄉進行民意調查中,召開2次座談會,發出徵求意見表300份,對集中辦學,學生寄宿制的實施效果感到滿意的達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強完善規範化管理。

近年來,_____鄉中心學校的集中辦學和實施學生寄宿制走過的是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財力解決好基礎設施的同時,校領導十分重視有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辦學方式和物質資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發揮最大的作用。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他們的辦學和學生寄宿管理模式漸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約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學校師生幾百人在一起學習生活,猶如一個小社區。學校及時擬訂並實施了《日常行為規範》、《文明住校生標準》、《文明寢室評比制度》等,使學生個人、班級集體、寢室集體都有道可循、有據可依、有效地促進學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強宣講教育。利用集會、紅領巾廣播站等陣地,結合發生在學生當中的好習慣或不良習慣展開剖析,使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觀念;二是建立校監督崗和班監督崗。成立值周班監督崗,負責全校教室的衞生包乾區的監督。對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況進行監督。通過記錄和文明班級評比掛鈎,督促了學生良好衞生、生活習慣的形成;三是大力開展文明寢室,文明班級評比活動。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寢室、教室。讓學生大膽、自由地發揮他們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通過活動來增強學生熱愛集體的觀念,感受分享勞動成果的喜悦。

2、配齊配全生活指導老師,充分發揮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齊了生活指導老師。特別是對國小寄宿生,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因此,生活指導老師注重加強了對學生夜間就寢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兩個小時生活指導老師起牀一次,給學生蓋被,叫學生上廁所,監督寢室紀律等。每週

二、四開設勞動興趣課,由生活指導老師負責幫助寄宿生學會洗臉、洗腳。疊被曬被、洗飯盒、蒸飯、繫鞋帶、換洗衣服、洗浴、傷風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二是充分發揮了班主任的指導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是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這種工作的雙重角色有利於班主任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時間長,班主任更成了聯繫學校工作與學生的橋樑與紐帶。班主任每學期都制定出學生生活能力培養計劃,並付諸實施。如定期開展生活能力實踐活動,舉行生活能力分項、綜合競賽等。

3、寓教於樂,開展豐富多采學習教育活動。

抓好學科滲透。《生活與勞動》課的老師將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都落到實處。在生活與勞動課堂上,教師還結合本校實際,教給學生如何蒸飯、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財務、與人交往等一些常識。同時對學生行為習慣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採用直觀的、形象的方法向學生闡述,使他們有感性的認識。如有的學生身上的零用錢較多,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這些錢,教師就適當加以引導。如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每天吃許多零食。教師就幫助他統計一下一天或一個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錢,並建議他用同等的錢買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或學習用品。通過認知、對比,學生漸漸主動地能節約用錢,多買書,多看書,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4、家校配合,建立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繫。

學校和家庭的聯繫至關重要,該校充分利用開辦家長學校這種有效形式,加強了校內外教育的衍接溝通。學校每學期至少兩次定期開辦家長學校。及時通報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虛心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既使家長能放心孩子的學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同時抓好定時家訪,填寫家訪聯繫單,記錄每個學生的家庭檔案。做到學校尤其是班主任對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經濟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瞭解。努力做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對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_____中心校在辦學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較大成效的同時,不可避免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如:一些學生很少做過打掃衞生、整理房間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過低現象;一些學生自制力較差,常常將家中帶來的錢用於吃零食或打遊戲機上,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正常維持;一些學生家庭經濟太困難,生活費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飯,從不買新鮮熱菜,一週僅靠一瓶自帶的鹹菜維持。既無營養,也不衞生,直接影響到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等等。

以上問題的存在,既有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有關政策扶持的因素。本人認為,針對一些學生生活能力過低的現象,學校和家長要認真挖掘成因,積極採取策略,要將培養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好抓實,通過和課堂教育相結合,尋求相應的教育對策及其途徑,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獲取豐富的、有益的營養,為以後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有些學生自制力差等問題,教師與家長更應加強聯繫,共同對學生進行樹立積極健康人生觀、生活觀教育,促使他們從小養成健康樸素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文化娛樂市場的整治力度,堅決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三廳兩室”,給中國小生營造一個清新、健康成長環境;針對貧困中國小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學校都要對他們予以關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學階段已有了相對完善的貧困學生扶持救濟機制。但在中國小,還停留在開學註冊時對特殊學生給予一至二十幾元的減免,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尤其在對待中國小生生活上存在困難方面,社會普遍存在較為漠視的現象。家庭貧困不是孩子的過錯,他們同樣需要關愛、歡樂和營養。我認為,在中國小校經費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一級政府要承當起應有的責任。

總之,辦學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共同協作和配合。_____鄉中心學校的集中辦學,實施學生寄宿制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借鑑。

_____

_____*年_____月

【第3篇】寄宿制國小教育管理調查工作報告

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關心和重視。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縣**鄉中心學校實行農村集中辦學、建立和完善中國小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筆者就該在校寄宿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況進行調查,採寫了這篇調查報告。

**鄉位於**縣東南部,是該縣老區基點鄉之一。全鄉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1.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7%以上。201x年國民生產總值108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041元。目前,全鄉有國中與國小合辦的中心學校1所,在校學生786人。

一、發揮師資作用,走集中辦學之路

在上世紀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時期,**縣按照分級辦學原則,各鄉鎮和村組普遍興辦了鄉、村學校以及教學點,形成了村村辦學的格局。進入90年代後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國小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數量鋭減,一些學校不得不實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學生需走十幾裏山路,致使許多孩子到八九歲甚至十歲才上學。這也造成一些學生到國中階段就因年齡偏大而輟學,前些年該鄉國中輟學率高達14%,國小也達到8%以上,“普九”目標難以實現。 由於生源減少,有些教師不安於在偏遠農村教學,積極性難以發揮,辦學效益低下,如該鄉界源村1998年村級國小共有學生28人,配有教師4名,師生比為1:7,大大高於1:23的國家標準。同時,由於有的村還存在一校一師,一師多用現象,教師既要負責各年級各科目的教學,還要管理行政、財務等全部事務,難以集中精力教學,師資資源浪費,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學校無法按課程計劃開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當地羣眾反響十分強烈。

為改變不利局面,**鄉經過廣泛徵求羣眾意見,嚴密論證和精心準備,於201x年下學期施行了集中辦學,將村級國小全部撤銷,全鄉只辦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達589人,服務半徑21公里。開始走上創辦鄉鎮中學、中心國小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集中辦學路子。

二、加大資金投入,實行農村學童寄宿制

農村尤其是國小年級集中辦學,面臨着學生居住地與學校距離過遠的難題,家長和校方均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問題存在較大顧慮。如離中心校最近的**村學生上學需走6華里村道。最遠的**村則為28華里,創辦中國小生寄宿,學校,家長、學生和老師都認為是較好的辦法。為此,中心校在當地鄉黨委、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於集中辦學的當年即開始籌辦並實施了農村學生寄宿制度。鄉政府出資4萬元,縣教育局出資3萬無,學校自籌2.5萬元突擊整修和改建了學生住宿房42間,面積1860平方米,訂製上下學生牀鋪420位,可收住學生420人,當時入住學生312人。設學生和教工食堂一處,面積400平方米。購置了彩電、vcd和適合兒童觀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機、蒸汽櫃、開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學生食堂,配備了衞生、健康、負責的炊事員,學生憑自願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分別買上一份新鮮可口的蔬菜、半葷半素菜或葷菜,即使不自帶菜,全在食堂買,每月伙食費(大米自帶)也只有30—50元。因此,實施寄宿制後,全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軌道,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認同。從當年在全鄉進行民意調查中,召開2次座談會,發出徵求意見表300份,對集中辦學,學生寄宿制的實施效果感到滿意的達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強完善規範化管理。

近年來,**鄉中心學校的集中辦學和實施學生寄宿制走過的是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財力解決好基礎設施的同時,校領導十分重視有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辦學方式和物質資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發揮最大的作用。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他們的辦學和學生寄宿管理模式漸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約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學校師生幾百人在一起學習生活,猶如一個小社區。學校及時擬訂並實施了《日常行為規範》、《文明住校生標準》、《文明寢室評比制度》等,使學生個人、班級集體、寢室集體都有道可循、有據可依、有效地促進學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強宣講教育。利用集會、紅領巾廣播站等陣地,結合發生在學生當中的好習慣或不良習慣展開剖析,使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觀念;二是建立校監督崗和班監督崗。成立值周班監督崗,負責全校教室的衞生包乾區的監督。對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況進行監督。通過記錄和文明班級評比掛鈎,督促了學生良好衞生、生活習慣的形成;三是大力開展文明寢室,文明班級評比活動。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寢室、教室。讓學生大膽、自由地發揮他們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通過活動來增強學生熱愛集體的觀念,感受分享勞動成果的喜悦。

2、配齊配全生活指導老師,充分發揮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齊了生活指導老師。特別是對國小寄宿生,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因此,生活指導老師注重加強了對學生夜間就寢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兩個小時生活指導老師起牀一次,給學生蓋被,叫學生上廁所,監督寢室紀律等。每週二、四開設勞動興趣課,由生活指導老師負責幫助寄宿生學會洗臉、洗腳。疊被曬被、洗飯盒、蒸飯、繫鞋帶、換洗衣服、洗浴、傷風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二是充分發揮了班主任的指導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是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這種工作的雙重角色有利於班主任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時間長,班主任更成了聯繫學校工作與學生的橋樑與紐帶。班主任每學期都制定出學生生活能力培養計劃,並付諸實施。如定期開展生活能力實踐活動,舉行生活能力分項、綜合競賽等。

3、寓教於樂,開展豐富多采學習教育活動。

抓好學科滲透。《生活與勞動》課的老師將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都落到實處。在生活與勞動課堂上,教師還結合本校實際,教給學生如何蒸飯、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財務、與人交往等一些常識。同時對學生行為習慣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採用直觀的、形象的方法向學生闡述,使他們有感性的認識。如有的學生身上的零用錢較多,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這些錢,教師就適當加以引導。如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每天吃許多零食。教師就幫助他統計一下一天或一個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錢,並建議他用同等的錢買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或學習用品。通過認知、對比,學生漸漸主動地能節約用錢,多買書,多看書,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4、家校配合,建立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繫。

學校和家庭的聯繫至關重要,該校充分利用開辦家長學校這種有效形式,加強了校內外教育的衍接溝通。學校每學期至少兩次定期開辦家長學校。及時通報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虛心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既使家長能放心孩子的學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同時抓好定時家訪,填寫家訪聯繫單,記錄每個學生的家庭檔案。做到學校尤其是班主任對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經濟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瞭解。努力做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對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心校在辦學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較大成效的同時,不可避免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如:一些學生很少做過打掃衞生、整理房間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過低現象;一些學生自制力較差,常常將家中帶來的錢用於吃零食或打遊戲機上,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正常維持;一些學生家庭經濟太困難,生活費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飯,從不買新鮮熱菜,一週僅靠一瓶自帶的鹹菜維持。既無營養,也不衞生,直接影響到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等等。

以上問題的存在,既有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有關政策扶持的因素。本人認為,針對一些學生生活能力過低的現象,學校和家長要認真挖掘成因,積極採取策略,要將培養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好抓實,通過和課堂教育相結合,尋求相應的教育對策及其途徑,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獲取豐富的、有益的營養,為以後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有些學生自制力差等問題,教師與家長更應加強聯繫,共同對學生進行樹立積極健康人生觀、生活觀教育,促使他們從小養成健康樸素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文化娛樂市場的整治力度,堅決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三廳兩室”,給中國小生營造一個清新、健康成長環境;針對貧困中國小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學校都要對他們予以關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學階段已有了相對完善的貧困學生扶持救濟機制。但在中國小,還停留在開學註冊時對特殊學生給予一至二十幾元的減免,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尤其在對待中國小生生活上存在困難方面,社會普遍存在較為漠視的現象。家庭貧困不是孩子的過錯,他們同樣需要關愛、歡樂和營養。我認為,在中國小校經費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一級政府要承當起應有的責任。

總之,辦學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共同協作和配合。**鄉中心學校的集中辦學,實施學生寄宿制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借鑑。

【第4篇】實用的寄宿制國小教育管理調查報告

**鄉位於**縣東南部,是該縣老區基點鄉之一。全鄉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1.63萬人,此中農業人口占97%以上。200x年百姓出產總值108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益2041元。如今,全鄉有國中與國小合辦的中間黌舍1所,在校門生786人。

一、闡揚師資效用,走集結辦學之路

在上世紀80年代遍及初等教誨期間,**縣根據分級辦學原則,各鄉鎮和村組廣泛創辦了鄉、村塾校以及傳授點,構成了村村辦學的模樣。進入90年代後人口誕生率大幅度下降,國小在校生以每一年40%擺佈的數量鋭減,一些黌舍不能不履行隔年招生。加上棲身分散,有的門生需走十幾裏山路,導致很多孩子到八九歲乃至十歲才上學。這也造成一些門生到國中階段就因年齡偏大而停學,前些年該鄉國中停學率高達14%,國小也到達8%以上,“普九”目標難以兑現。 因為生源裁減,有些教師不安於在偏僻農村傳授,自動性難以闡揚,辦學效益低下,如該鄉界源村1998年村級國小共有門生28人,配有教師4名,師生比為1:7,大大高於1:23的國度標準。同時,因為有的村還存在一校一師,一師多用現象,教師既要當真各年級各科目標傳授,還要辦理行政、財務等掃數事件,難以集結精神傳授,師資資本華侈,難以平常闡揚效用。黌舍沒法按課程籌劃開課,傳授質量難以包管,本地大眾回聲非常猛烈。

為變化慶幸場面,**鄉經過議定廣泛收羅大眾定見,周到論證和細緻籌辦,於200x年下學期實施了集結辦學,將村級國小掃數撤除,全鄉只辦一所九年一貫制黌舍,在校生達589人,辦事半徑21千米。入手下手走上創辦鄉鎮中學、中間國小九年一貫制黌舍的集結辦學路子。

二、加大資金投入,履行農村塾童寄宿制

農村特別是國小年級集結辦學,面對着門生棲身地與黌舍間隔過遠的堅苦,家長和校方均為門生的進修餬口生涯便利及人身安定題目存在較大顧忌。如離中間校近來的**村塾生上學需走6華里村道。最遠的**村則為28華里,創辦中小門生寄宿,黌舍,家長、門生和教授都覺得是較好的方法。為此,中間校在本地鄉黨委、當局和上級主管部分的大力大舉贊成下,於集結辦學的昔時即入手下手籌辦並履行了農村塾生寄宿軌制。鄉當局出資4萬元,縣教誨局出資3萬無,黌舍自籌2.5萬元突擊整修和改建了門生留宿房42間,面積1860平方米,訂製上放門生牀鋪420位,可收住門生420人,當時入住門生312人。設門生和教工食堂一處,面積400平方米。購買了彩電、vcd和得當兒童觀看標碟片,添置了洗衣機、蒸汽櫃、熱水桶、餐桌等等。新建了門生食堂,配備了衞生、健康、當真的炊事員,門生憑自願每餐花0.3元、0.5元或1元即能別離買上一份新鮮可口的蔬菜、半葷半素菜或葷菜,儘管不自帶菜,全在食堂買,每個月炊事費(大米自帶)也只有30—50元。是以,履行寄宿制後,全校師生的進修和餬口生涯即走上平常軌道,獲得廣大家生和家長的認同。從昔時在全鄉進行民意查看中,召開2次漫談會,發出收羅定見表300份,對集結辦學,門生寄宿制的履行結果感觸如意的達262人。

三、健康軌制,加強美滿典範化辦理。

比年來,**鄉中間黌舍的集結辦學和履行門生寄宿制走過的是連續摸索和美滿的路子。在集結財力辦理好根本辦法的同時,校帶領非常珍視有關軌制的建立和美滿,竭力使全新的辦學方法和精神資本收到最好的結果和闡揚最大的效用。經過議定幾年來的摸索和實踐,他們的辦學和門生寄宿辦理模式垂垂走向成熟和美滿。

1、以辦理束厄狹隘人,建立美滿軌制。

寄宿制黌舍師生幾百人在一路進修餬口生涯,如同一個小社區。黌舍及時訂定並履行了《平常行動典範》、《文明住校生標準》、《文明寢室評比軌制》等,使門生個人、班級集體、寢室集體都有道可循、有據可依、有效地增進門生餬口生涯秩序的平常化。一是加強宣講教誨。利用集會、紅領巾廣播站等陣地,聯合產生在門生傍邊的好風俗或不良風俗展開分析,使門生好壞分明,從而建立精確的見解;二是建立校監督崗和班監督崗。建立值周班監督崗,當真全校講堂的衞生包乾區的監督。對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環境進行監督。經過議定記錄和文明班級評比掛鈎,鞭策了門生精良衞生、餬口生涯風俗的構成;三是大力大舉展開文明寢室,文明班級評比活動。罷休讓門生解放地去粉飾本身的寢室、講堂。讓門生斗膽、解放地闡揚他們本身的創設本領、動抄本領。通度日動來加強門生酷好集體的見解,感覺分享工作結果的高興。

2、配齊配全餬口生涯教導教授,富裕闡揚班主任效用。

一是配齊了餬口生涯教導教授。特別是對國小寄宿生,門生年齡相對較小。是以,餬口生涯教導教授珍視加強了對門生夜間寢息的辦理。如在晚上,每隔兩個小時餬口生涯教導教授起牀一次,給門生蓋被,叫門生上廁所,監督寢室規律等。每週四開設工作樂趣課,由餬口生涯教導教授當真救助寄宿生學會洗臉、洗腳。疊被曬被、洗飯盒、蒸飯、繫鞋帶、換洗衣服、沐浴、感冒的防治等平常餬口生涯的自理本領和自我保衞的本領;二是富裕闡揚了班主任的教導效用。班主任一方面負擔傳授任務,另外一方面又是班集體的構造和辦理者,這類工作的兩重角色有益於班主任自發地踐諾“教書育人”重擔。寄宿生在校時候長,班主任更成了關聯黌舍工作與門生的橋樑與紐帶。班主任每學期都訂定出門生餬口生涯本領培養籌劃,並付諸履行。如按期展開餬口生涯本領實踐活動,進行餬口生涯本領分項、綜合比賽等。

3、寓教於樂,展開充裕多采進修教誨活動。

抓好學科滲入滲出。《餬口生涯與工作》課的教授將每一堂課的傳授目標都落到實處。在餬口生涯與工作講堂上,教師還聯合本校實際,教給門生如何蒸飯、洗衣、刷牙、沐浴、辦理財務、與人交往等一些知識。同時對門生行動風俗可以發起必定的要求,採取直觀的、形象的方法向門生講述,使他們有感性的認識。如有的門生身上的零用錢較多,不知道如何精確利用這些錢,教師就得當加以指導。如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每天吃很多零食。教師就救助他統計一下一天或一個禮拜吃零食所花的錢,併發起他用劃一的錢買一些本身喜好的課外書或學慣用品。經過議定認知、比擬,門生垂垂自動地能節省用錢,多買書,多看書,構成了精良的風俗。

4、家校互助,建立與門生家長雷同關聯。

黌舍和家庭的關聯相稱緊張,該校富裕利用創辦家長黌舍這類有效式樣,加強了校表裏教誨的衍接雷同。黌舍每學期起碼兩次按期創辦家長黌舍。及時傳達門生在校的進修餬口生涯環境,謙和聽取門生家長的定見和發起,既使家長能安心孩子的門生和餬口生涯,又更加密切了黌舍教誨與家庭教誨的干係。同時抓好按時家訪,填寫家訪關聯單,記錄每個門生的家庭檔案。做到黌舍特別是班主任對每個門生的家庭狀況、經濟程度、智力程度、思維情操等有周全的明白。竭力做到黌舍教誨與家庭教誨的同等性,收到對孩子的最大教誨結果。

四、存在的題目和對策

**中間校在辦學辦理模式改革獲得較大結果的同時,不可禁止還存在一些題目,值得引發珍視。如:一些門生很少做過排除衞生、料理房間這些力所能及的事變,存在着餬口生涯本領太低現象;一些門生克己力較差,凡是將家中帶來的錢用於吃零食或打遊戲機上,直接感化到進修和餬口生涯的平常保持;一些門生家庭經濟太堅苦,餬口生涯費用太低,有的孩子只到食堂蒸飯,從不買新鮮熱菜,一週僅靠一瓶自帶的鹹菜保持。既無營養,也不衞生,直接感化到門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等等。

以上題目的存在,既有黌舍辦理方面的因為,也有社會環境、有關政策攙扶的身分。本人覺得,針對一些門生餬口生涯本領太低的現象,黌舍和家長要當真開掘成因,自動採納計謀,要將培養寄宿生的根本餬口生涯本領作為黌舍教誨的一項緊張內容抓好抓實,經過議定和講堂教誨相聯合,追求響應的教誨對策及其路子,使寄宿生能在餬口生涯中獲得充裕的、有益的營養,為今後的出產工作、社會餬口生涯打下精良的根本;針對有些門生克己力差等題目,教師與家長更應加強關聯,互助對門生進行建立自動健康人生觀、餬口生涯觀教誨,促使他們從小養成健康質樸的精良的餬口生涯風俗。有關部分要加大對文化文娛市場的整治力度,堅定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三廳兩室”,給中小門生營建一個清爽、健康成長環境;針對貧苦中小門生的進修餬口生涯狀況,各級當局、有關部分以及黌舍都要對他們予以存眷和攙扶。如今,在大學階段已有了相對美滿的貧苦門生攙扶救濟機制。但在中國小,還擱淺在開學註冊時對特別門生賜與一至二十幾元的減免,人浮於事,杯水車薪。特別在對待中小門生餬口生涯上存在堅苦方面,社會廣泛存在較為渺視的現象。家庭貧苦不是孩子的差錯,他們一樣必要關愛、高興和營養。我覺得,在中小黌舍經費廣泛緊急的環境下,一級當局要負擔起應有的責任。

總之,辦學辦理方法的改革和美滿是個安分守紀的進程,不大略一蹴而就。它必要我們連續深切的摸索和實踐,也必要黌舍、家庭、社會三者互助協作和互助。**鄉中間黌舍的集結辦學,履行門生寄宿制的做法為我們供給了有益的鑑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