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十四五規劃的調研材料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5K

按照領導安排,為推動河東新區的近遠期高質量發展,分局經認真研究準備,現就相關情況彙總如下。

關於十四五規劃的調研材料

一、河東新區基本情況

(一)河東新區簡介

遂寧市河東新區地處遂寧城區涪江河畔以東,與遂寧市船山區、蓬溪縣、經開區接壤,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所在地。新區成立於2002年9月,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建成面積16平方公里,轄有2個街道、3個管理辦公室,12個村、17個社區,是遂寧市正着力打造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綠色宜居幸福城市典範。2018年末,全區户籍人口8.3萬人,常住人口16萬人,均屬於城鎮人口。

新區人文厚重,秦漢開埠,隋唐繁榮,區內佛教勝地靈泉寺,隋朝開山以來,高僧輩出,聲名遠播海內外,享有盛名的語言學家李實、賈島、蘇軾、林則徐、郭沫若、趙樸初等古今名人、文壇大師都曾登臨於此,揮毫潑墨,賦詩作文。根據遂寧市委、市政府的發展定位,河東新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商貿會展、健康養老、科創教育、總部經濟五大產業和數字經濟。現有4A級景區2個,五彩繽紛路在“四川最美街道”評選中被評為“十大最宜商街巷”第一名。城市綠地率達到6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55%,觀音湖水域面積達14.8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佔遂寧市80%以上。2018年GDP完成18.6億元,同比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47億元,同比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85億元,增長11.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7億元,同比增長9.7%,佔GDP比重為24.3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3億元,同比減少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7.66億元,工業增加值1.09億元。

(二)現狀及發展歷程

第一個階段,是從2002年9月新區成立到2004年9月的開發建設啟動階段。剛成立的河東新區幾乎是白手起家,只有市政府注入的2000萬元作啟動資金,當時主要採用由施工企業墊資建工程,待政府出售土地後支付工程欠款,或以土地折價抵付工程款的方式開始啟動城市建設,相繼建成了涪江東岸防洪堤、東平幹道和涪江三橋。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4年9月到2007年12月與中鐵八局合作,進入以道路為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經過多方考察,引進了中鐵八局合作整體開發河東新區,由河東新區所屬的河東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中鐵八局成都鐵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資2億元人民幣,組建"四川成工河東實業有限公司"。其中,中鐵八局出資1.2億元,河東新區出土地資產折資8000萬元,計劃融資9億元人民幣對河東新區實施整體開發建設。在此基礎上,中鐵八局又以自己的資質和信譽,以及在河東的開發項目與農行四川省分行簽定了銀企合作協議,獲得了銀行對該項目4億元人民幣的授信。全面拉開了河東新區以城市道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城市交通主次道路建設。

第三個階段,是2008年以後,進入以形成城市經濟支柱產業為主的全面開發建設階段。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建設,以美化、黑化、亮化為主的環境建設全面實施,房地產開發、文化教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河東新區"人居第一城"新城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以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西部農村職業教育基地";以靈泉風景區、五彩繽紛路景觀帶、觀音文化園為重點的旅遊休閒產業;以光電高科技產業園為平台的電子高科技產業;以河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濃厚的文化底藴為依託的房地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三)河東新區建設成就(產城相融,高標建設)

昔日灘塗成綠洲、荒地變新城,見證着河東新區十七年的成長變遷。

城市拓展全面提速。行政中心、會展中心、體育中心、觀音湖隧道投入使用;觀音湖濕地公園、五彩北路城市公園、觀音文化園、蓮裏公園等濱水綠地驚豔呈現,不斷創造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實施全域海綿,讓城市在綠水青山中自然生長,生態優美已成為河東的城市標籤。

產業協同全面提升。萬達集團、保利集團、金科集團等紛紛搶灘河東,拉動產業河東、現代河東加快成型,以文化旅遊、科創教育、健康養老、商貿會展、總部經濟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初顯。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構建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形成15分鐘生活圈;聯福家園、紫竹美庭媲美高端商住小區;河東國小、洋渡實驗學校等有效滿足羣眾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成功承辦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在遂寧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貢獻“顏值擔當、文明擔當”,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線攀升。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城市特色不明顯,城市規劃建設略顯滯後。河東新區現在城市風貌特色有待優化,特別是城市的天際線,臨山、濱水、門户等重點片區的建築風貌管控等,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程度仍不夠,體現在前期設計考慮不夠詳盡,後期管控未沉下心。二是產業載體不顯著、文化旅遊產業特色不明顯。從產業分佈上來看,河東新區產業載體不顯著,次區域產業重合性較高,文旅相關產業載體競爭激烈,健康養老、休閒度假、文旅古鎮已經成為產業重合集中地帶,從城市規劃上來看,河東新區從規劃細節入手,將觀音文化融入整個城市規劃設計中,但是基於觀音文化的產業差異化競爭策略尚待明確和細化,特別是靈泉寺周邊區域,市政規劃與產業集聚之間的協調性不強,城市空間的產業活力不夠,導致河東新區文旅產業特色不明。三是配套功能不完善、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受限。河東新區健康養老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產業規模小、整體水平偏低、產品類型單一,尚未形成集中的產業鏈條,明顯滯後於大眾消費需求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四是產業鏈條不全面、商貿會展產業空間受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新區已經擁有旅發大會、綠博會等區域知名會展品牌,但是商貿會展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的發展不全面,導致商貿會展產業無法與本地產業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致使產業成長空間有限。五是科技創新產業平台不夠。從人才成長環境來看,河東新區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協助人才成長平台建設相對滯後,國開區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研究院,推進電子科大學研究人員為國開區電子信息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取得很好的人才孵化效果。而我區甲骨文研究院剛剛興建,產業服務功能尚待彰顯,人才孵化功能尚待發揮。六是民生社會保障不足不優。河東新區正處於開發建設的攻堅階段,公共服務中的民生社會保障事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和公共該服務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教育公共產品領域尚未建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公辦與民辦、職教和培訓協調發展的較為完備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在醫療社會保障領域,公共衞生和預防保健網絡尚待完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尚待細化。

二、新區發展思路

(一)當前發展的重點

當前要重點突出河東作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彰顯“綠色河東、美麗新城”的魅力。一是全速推進河東二期建設。全速推進“五路一環一湖”建設進度,五彩繽紛北路景觀建設和東湖引水入城建設,全面完成聯盟河水系治理,成型東湖及周邊景觀,全線貫通環湖道路,快速建成任家渡片區城市新區,開工建設鍾靈寺、馬田、二教寺等安置房。二是精品打造仁裏古鎮。先行先試城市“雙修”,重塑仁裏特色文化小鎮的人文風貌。修復城市公共設施,加快提升古鎮老街“兩橫三縱”風貌,優化小街小巷空間環境,加快建設靜音別院等精品大院;修復城市生態環境,加快推進聯盟河堤景觀提升,統籌推進古鎮海綿化改造,改善古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快啟動古鎮營銷,鼓勵居民、吸引企業參與古鎮產業發展,為古鎮特色及產業聚集註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建設科教園區。加快建設A2線、科教園安置房等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推動能源學院和經濟技術學院落地建設,再引進1-2所大專院校、科研科創機構落户科創園區,加快河東二小、二幼的建設進度,保障公共教育資源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四是積極構建以健身、養生文化為主題的產業體系。儘快建成養生谷保利花卉公園,加快榮海温泉酒店建設,打造高品質養生旅遊地。打造高品質的詩畫綠道,承辦到水平國際馬拉松比賽。

(二)近期發展計劃

在全速建設二期、科教園及養生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構建以文化旅遊、科創教育、商貿會展、健康養老、總部經濟為支撐的現代服務產業體系。一是要優先發展文化旅遊業。加快仁裏古鎮、保利花卉博覽園、仁裏水鄉等旅遊項目建設進度,營銷“拜觀音、遊古鎮、賞花海、逛萬達”的精品遊線,加快建成成渝週末休閒度假目的地。二是要加快發展科創教育業。圍繞東湖創想東岸,積極承接智能化、大數據的創新創意產業,中關村高科技孵化中心、清華大學啟迪創新中心等高科技孵化項目力爭簽約落地;圍繞能源學院,加快構建大學與高職、民辦與公立同步發展的教育體系,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三是突破發展健康養老業。支持醫養融合發展,開工建設宇帆醫療健康城,做強養生谷健康養老項目,支持一批特色高端的民辦醫療、養老機構做大做強,打造輻射全省的醫養基地。四是謀劃佈局總部經濟。依託東湖ECBD核心商圈,重點引導銀行、保險、證券等企業總部入駐河東,形成總部辦公聚集區。五是快速推進省市區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今年新區共計省市區重點項目63個,總投資金額56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0億元,近期要確保二期海綿城市建設、科教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市民中心、二期污水廠、醫療健康城等重大向項目建設如期開工建設。

(三)發展設想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勇擔使命責任、積極有效作為,堅持綠色引領、產城共進、開放帶動、創新驅動,推動各項工作終端落實見效,高品質打造河東二期,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5+1”產業體系,着力優化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努力實現民生保障從“七有”到“七優”,推動城市空間協同一體、現代產業協作共興,在中心城區極核發展中勇當主力軍,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綠色宜居幸福城市典範。

“四大主題功能區塊”:

行政商務區,重點發展行政辦公、商業商貿,實施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宜居幸福指數。

養生度假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建設仁裏古鎮、保利花卉博覽園、靈泉禪意養生區,打造以養心文化為主題的國際知名特色康養和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科創教育區,重點發展教育培訓、科技研發,構建本專科、職業教育、國際學校等多類別、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培養高端人才,營造科創優環境。

樂活水都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科創文創、會議會展產業,建設智慧園區。實施“引水入城、河湖聯通”,塑造“島狀發展、藍綠交織“的城市形態,呈現”水城相融、產城一體”的水都盛景。實施交通外聯內暢,搶抓高鐵發展機遇,全面融入成渝;構建小地塊密路網,水陸有效銜接零距換乘的綠色交通體系,三級綠道串聯濱水空間、居住空間、公共空間;33座橋樑,一橋一景,一橋一故事,打造最具詩意的橋樑博物館;塑造“蜀風橫溢、曠幽清雅”的西蜀園林,建設中國西部水都、“東方威尼斯”。

1.找準目標定位。按照全市“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的定位,圍繞建設“綠色宜居幸福城、現代產業創新城、觀音文化旅遊城”的要求,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按照“三城四區五產業”的總體定位,堅持“生態為底、綠色發展、規劃引領、高點起步”,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遂寧城市新中心,打造綠色宜居幸福城市典範,力爭在2025年新區建成區面積達24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3,為中心城區形成百萬人口大城市提供城市空間載體、科教人才支撐、產業協同升級,建成中心城區經濟極核的“綠色核中核”。

2.加快空間拓展。堅持“南北撬動”,有序推進空間擴張,建成綠色生態的公園城市。大力實施城市“北進”,全面推動河東二期建設,重點推進東湖引水入城、五彩北路城市景觀、聯盟河水系治理3個PPP項目包,力爭3年內城市路網、水系、景觀全部建成,全面展現西部水都的水城盛景。大力實施城市“南延”,匠心營造仁裏古鎮,實施城市“雙修”,重點推進道路海綿改造、房屋修繕復古、景觀文化重塑等項目,全面展現特色小鎮風貌,同步有序推進科教園、養生谷建設。

3.加快交通銜接。對接交通規劃,啟動高鐵“無軌站”、水陸交通樞紐規劃,參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規劃,完善河東交通體系。完善路網建設,對外加快建成遂蓬快捷通道、永興大道、鳳台大橋等重點工程,與市域其他區域快速連接;對內推動五彩北路、東平北路、香林北路、芳洲北路、環湖路等“主骨架”建設,打通中環線與城市主路的道路銜接;啟動清湯湖及周邊水系、碼頭建設,完善東湖等內湖水系,貫通河東二期水上游線。

4.加強產業協作。堅持發揮優勢、錯位融合,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融合“大文旅”產業,重點依託仁裏古鎮、保利花卉博覽園等精品文旅項目,融入全市全域旅遊大環線;融合“大健康”產業,佈局基因檢測、精準治療、高端體檢、美容抗衰等專科特色醫療,建設專業性的特色康養首選地;融合綠色“新經濟”,依託科教園、東湖ECBD打造文創中心、科創中心、智慧中心,加快推動金融中心項目落地,為建設金融辦公、總部經濟聚合力,積極探索數字經濟應用,為全市產業發展配套提供創新平台、人才培養。

三、區域合作開展情況

市委七屆六次、七次全會後,新區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革軍書記關於推進“一核三片、四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把實施“中心城區經濟發展極核”戰略作為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重大使命,加快新區城市建設和產業培育步伐,推動城市空間協同一體、現代產業協作共興,積極為做大做強中心城區貢獻力量。

(一)空間協同取得新進展。嚴格落實《遂寧市總體規劃(2013-2030)》要求,從產業規劃和體系搭建上注重與全市總規對接,河東一期16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基本完成疏解老城區城市功能的歷史使命;全面拉開河東二期22平方公里開發進程,高效推進“五路一環一湖”基礎設施建設,為下一步做大中心城區提供空間載體。

(二)互聯互通取得新進展。全力融入市域交通網,全面暢通新區南北向道路“主骨架”,中環線河東段13.86公里已率先貫通,遂寧至蓬溪快速通道河東段基本通車,已初步形成“一環三向七線”市域公路交通網(中環線,318線、二橋、觀音湖隧道、三橋、鳳台大橋、遂蓬快捷通道、仁三路),轄區內有遂寧東、永興兩個高速出口。

(三)產業協作取得新進展。與周邊區域“錯位發展”,新區不發展工業,專注於培育現代服務業。當前,夯實仁裏古鎮、河東二期、養生谷等產業平台,建成萬達廣場、體育中心、保利花卉公園、仁裏水鄉、中心醫院河東院區、嘉慧婦兒醫院等產業項目,以文旅為引領,康養、科創、商貿融合配套的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科教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建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能源大學可望在年內落地,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四)環境共治取得新進展。建立了大氣監測信息共享、水環境污染共治等合作機制。與船山區實行上下游聯動,協調配合抓好聯盟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