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革命老區、貧困山區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申報材料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1.81W

漢中市南鄭區碑壩中學

關於革命老區、貧困山區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申報材料

關於革命老區、貧困山區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申報材料

中國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

碑壩中學是一所有着60餘年建校史的山區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西南邊陲的紅色革命老區碑壩鎮。該鎮地處米倉山腹地、宕水河之濱,境內山大溝深,道路崎嶇,信息閉塞,條件艱苦,是漢中市域內重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轄區總面積183.7平方公里,距區政府93千米,與陝西西鄉、四川通江、南江3縣接壤,全鎮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13142人,總户數4494户,義務教育段學生1106人。碑壩鎮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深厚濃郁的紅色文化。1932年初,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王樹聲等率領下經此由陝入川,創建了全國聞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在碑壩鎮建立了“紅江縣”蘇維埃政權,開闢了著名的“紅色交通線”。境內現存紅色遺蹟30多處,至今還流傳着許多擁軍愛民、參軍助戰的動人故事,是當代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實體基地。碑壩人重視教育,崇尚文化,沿襲着“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數十年來,大量農家子弟通過讀書走出大山,走進廣闊的社會舞台,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為國家建設和家鄉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碑壩中學自1958年建校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幾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持續改善辦學條件。現如今校園佔地17.2畝,建築面積14035平方米,教學樓、實驗樓、男女生公寓、集體辦公樓、教職工宿舍、運動場、過街天橋等教學、生活設施完備,建有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計算機網絡教室、書法藝術室、音樂舞蹈室、勞動室、地理室、圖書閲覽室等22個功能部室,達到了國家“雙高雙普”的驗收標準。學校現有教師44人,學生334名,開設八個教學班。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各項工作全面發展。曾連續五年被區教育體育局評為“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單位,先後獲得區教體局“優秀學校”“綜合工作先進單位”“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區委區人民政府授予的“素質教育先進單位”“兩基迎國檢先進單位”、市體育局授予的“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校園”、省愛委會授予的“省級衞生先進單位”等榮譽。學校體育工作特色鮮明,先後被確定為“漢中市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國家田徑耐力項目高原人才開發計劃訓練點”,為省市體育運動學校和專業訓練隊輸送生源30餘名,先後產生了王偉、張利軍、王友榆、張海、張悦、王元芝等在中長跑、摔跤、皮划艇等運動項目中屢獲佳績的國家一級、二級優秀運動員。

加強對青少年科技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是我校堅持不懈的追求和目標。學校高度重視科技文化教育,在上好各門科學課的同時,每年定期舉辦校園“科技節”活動。山區孩子對科學技術普遍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即使物理、化學、生物課上老師們紙上談兵式的科學常識普及,也能激起他們無限的好奇與嚮往。在科學技術大爆炸、網絡時代與知識經濟同步發展的今天,幾乎所有孩子都把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學技術視為走出大山、脱貧致富、改變自身命運的法寶。然而,碑壩不同別處,這裏落後的經濟條件和閉塞的信息環境,使他們一直都無法與城市孩子享受同等水平的優質教育資源,他們的心智與眼界,被大山牢牢的限制,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機械設計、人工智能這些新興科技,對他們來説,是那樣的虛幻和遙遠。當前,經濟條件優越的地區,各中國小校都紛紛建立校園科技館,以強化青少年科學技術素質,科技教育水平日新月異。但是碑壩中學這所山區農村學校,經費緊張,社會資源有限,在創建“雙高雙普”達標過程中已竭盡了全力,學校領導雖對科普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瞭然於胸,但苦於沒有經費來源,科技強校的願景和藍圖也就一直無法實現。

中國老科協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促進學風建設行動,助力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引領更多青少年從小立志投身振興鄉村的偉大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南鄭區老科協、南鄭區教育體育局、碑壩鎮黨委政府的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對照建館條件和標準,對我區農村中學進行了現場實地考查和評估,一致認為碑壩中學完全具備建館條件。故懇請貴協會將這一項目放在我校,我們堅決保證實施好該項目工程,制定好使用開放場館的工作細則,最大限度發揮好科技館的效益。讓碑壩的孩子有幸從小形成追求真理、勇攀高峯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習風氣,為成為新時代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特此報告!

漢中市南鄭區碑壩中學

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