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德育論文【多篇】

欄目: 師德師風建設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教師德育論文【多篇】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一

少年兒童在同一年齡段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是存在明顯差異的,他們對同一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既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別。雖然一名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成績,並非是件難事,但在短時間內轉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卻是難上加難。所以在國小啟蒙階段,也就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把德育融入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師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把《國小生守則》和《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為教師的眼睛在監督學生行為的同時,還有眾多的眼睛注視着自己。教師做事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精神,説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可以研讀的教科書。

“身教重於言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教師的言行將會成為樣板轉化為學生的言行,教師的品德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品德。因為國小生受年齡和閲歷的制約,分辨是非的能力較低,然而他的模仿能力較強,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自己做錯了事也要不遮不掩勇敢承認。如教師要求國小生寫字要一筆一畫地把字寫規範,教師就要紮紮實實地練好板書基本功。如果教師的板書寫得歪歪扭扭,自己怎樣去要求學生的字寫得規規矩矩呢?打鐵還需自身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二年級學生自制能力較差,在自習課上總有部分學生愛搞小動作,或者説一些與學習無關的閒話,儘管我多次強調自習課紀律,卻收效甚微。後來一遇到自習課,我就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空位上認真備課或者批改作業,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果然,堅持一段時間後,之前愛搞小動作、愛説話的現象杜絕了,學生都能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真學習。

二、擺在首位,重在實踐

思想道德教育在國小生成長的道路上,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品德教育,他們無不把德育置於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清華大學的校訓中“厚德載物”就能充分説明這一點。擺在首位,重在實踐具體地説,需要做到“三個結合”即: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以人為本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就目前國小生課堂實際看,應當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注意培養學生興趣和習慣,提高其道德素養。在學校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拉近距離,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國小生懂得怎樣與人和諧共處,能夠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校外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拓展,教師要定期和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單位聯繫,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多與革命老前輩、戰鬥英雄、勞動模範等社會精英人物建立聯繫,以他們的先進事蹟為榜樣,開展品德教育活動。讓國小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師”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很高。有的學生親自動手為教師製作了節日賀卡,有的在父母的協助下為教師發祝福短信,還有的利用週末時間到教師家中幫助料理家務等等。每位學生都用不同的方式深深地感恩這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園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提高了國小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淨化了他們的心靈,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勞動能力。

三、抓住機遇,優化環境

國小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這是國小生德行養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行為僅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伴隨着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國小生上網獲得外界的信息量猛增,一些宣揚暴力色情的場面隨處可見,他們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會變得逐漸複雜起來,甚至有些國小生還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如不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勢必嚴重影響國小生的道德品質。淨化網絡環境已經刻不容緩。同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超前謀劃,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班會、國旗下的講話、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不是時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古語云:“有賢子必有賢母。”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多種方式,積極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營造有利於國小生品德養成的家庭氛圍;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如請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進課堂,讓學生時時刻刻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與呵護。這樣,學生的道德品質必定會有大的提升。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併產生強烈的感情。要做到這一點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德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醜”“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國小教育的靈魂,必須融入學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必須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同時要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四、總結

國小德育論文 篇二

在以往的國小德育管理工作中,作為學校管理層更多的是從學校管理目標出發來要求學生怎樣做,而不是從學生“我該怎樣做”的角度來考慮。這樣的管理更多是滿足管理者的需要,忽視被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動性。於是,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現管理制度和學生的行為的矛盾化。以日常行為規範管理為例,學校制度中明確要求男同學不能留長髮、穿奇裝異服,而很多學生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覺得學校的管理和我的需要之間存在矛盾。但這是否就意味着學校必須滿足學生的全部需要呢?答案是否定的。轉變意識,關注學生的需要,就是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管理,而不是從學校要求角度來思考管理。傳統德育管理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做什麼,而以人為本的管理則提倡從學生“需要”角度來實施管理。以“集體主義教育”為例,傳統管理中要求學生團結同學、關心集體,有責任感和榮譽感,但很多學生對為什麼要這樣做較為模糊。而以人為本的管理則提倡在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去要求自己。這就實現了從“要求”向“需要”的轉變。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學校管理層要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轉變教學方式而實現這一轉變,如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瞭解我國曆史、展開討論、交流、演講活動等而內化愛國主義教育。又如在日常行為規範管理中,通過班級間的對比、小組間的對比等來激活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成為管理過程中的主體,激發起參與興趣,從而促進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降低身份,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德育管理活動實質上並不是強制行為,而是一個引導與感染的過程。在以往國小德育管理中,學校管理層更多是通過要求形式對學生進行管理,結果常常出現“説”和“做”不統一的現象,甚至學校管理者認為學生和管理者之間在年齡、知識、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故而只要求學生而不要求自己,德育內化更多成為一種形式。同時,因傳統教育中教師更多是站在統治者角度來進行管理,服務意識不強,德育管理只是作為學校管理日常活動展開,沒有立足學生髮展角度展開。從學校德育管理的實質來看,在管理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的引導者而非統治者,在德育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要去引導學生怎麼做,而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怎麼做。以“衞生管理”為例,無論是學校的公共衞生還是班級衞生,學校管理層更多的是向學生提出要求,如公共衞生要做到清掃乾淨、沒有死角、注意保持等,要求提出後就讓學生實施,然後看結果。忽視了過程在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性。降低身份,就是要讓學校管理者從統治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引導者,在德育管理活動中充分發揮好學校管理者的榜樣示範作用,關注過程去內涵德育管理。以“衞生管理”為例,學校要求學生不亂扔垃圾,首先就要要求教師做到這一點,在實施過程中,可發揮學生的監督作用,採用舉報方式來監督教師,通過教師的行為規範來給予學生榜樣示範。又如學校要求學生保持環境衞生,在實踐中以“彎腰行動”(凡教師或學生,只要見到地上有垃圾就應彎腰撿起並扔垃圾桶)方式來進行,在教師的示範和引導下,學生被帶動起來,然後輔以衞生評比、衞生標兵等獎勵,學生的行為習慣逐漸養成,德育教育目的得到實現。

三、關注差異,促進學生不斷髮展

德育管理所面對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個體。在以往國小德育管理過程中,學校所提出的要求常常是“大”而“統一”,如學校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書寫習慣,展開了“晨讀午寫”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要求學生早八點開始晨讀,對超過該時間段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懲罰。在實踐中發現有的學生常常因為諸多原因而受到懲罰,不僅其習慣未能得到培養,反而對活動失去了興趣。從這一實踐來看,目的是較好的,但因忽視了學生的差異而未受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在德育管理中能以獎勵優秀、鼓勵後進、減少批評的方式進行,其效果會更好。關注差異,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構建德育管理機制,從而讓學生在德育管理活動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以“熱愛勞動”的主題德育教育活動為例,在實踐中展開了“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主題班會活動,以“我勞動我光榮”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然後以“勞動小標兵”的評選活動來對學生實施鼓勵。從活動效果來看,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更多得到了是獎勵,其興趣更加濃厚,參與度更高。又如在個人衞生管理活動中,學校制定要求後,班級根據學校要求再製定班級要求,學生在班級中根據班級目標、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個人衞生計劃,然後再展開實踐活動,這種從上到下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要求讓學生從自己需要出發去實踐,讓德育教育具有了豐富內涵,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發展。

四、結語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三

1.課前找準德育滲透點

在國小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宣泄,這就是語文科目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利條件,因此,要在授課前找準每一篇課文的德育滲透點,才能使滲透教育順利進行。教師要充分運用語文學科的有利條件,對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進行充分挖掘,將切入點找準,從而加強德育滲透。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與思想品德學科的教育是不相同的,我們要做到有的放矢,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只有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找準德育滲透點,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才能在課堂中有目的的進行德育滲透。以《愛如茉莉》為例,這篇文章講述的爸爸去醫院照顧生病的媽媽的故事,是對父母之間雖平淡無奇,但潔白純潔,猶如茉莉一般的愛情的讚美。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應重點捉住“一句叮嚀”、“一個撫摸”等這些細微的詞語。以此作為滲透點,讓學生明白細微動作之間的愛的表現,使其聯想到身邊父母、朋友對自己的關愛,感受被愛,從而懂的去愛。這樣的愛與電視劇中那些低俗、氾濫的愛是不同的,讓學生在課文中獲得感悟,可使其情感得到昇華。

2.在審題、時代背景介紹中滲透

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個題目,從另一個角度來説,課題就是文章內容的概括,在教授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審題,從題目入手,初步瞭解課文,對課文形成大概的輪廓。在對課文背景進行介紹時,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教授《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時候,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解《史記》在我國曆史學上的重要地位,因為《史記》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史學性和文學性的文章。然後,讓學生通過查閲文獻,瞭解司馬遷的寫作背景,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對司馬遷“忍辱負重”的行為進行分析,即使受到了酷刑,他也不顧個人榮辱,毅然獻身於事業,這正是民族精神中,個人講究內修的最高境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向祖國曆史中的偉大人物學習,熱愛祖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幫助其形成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時激起其愛國主義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3.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

國小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通過對人物的事蹟進行描寫而將其心理活動和道德品質表現出來。讓學生對人物形象增加了解,不僅可以從中學到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還能讓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豐滿,令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人物的崇高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對文章情節的敍述以及環境的描寫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讓學生受到感染與薰陶,以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以《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談遷在艱苦的條件下,歷經挫折、排除萬難,最終堅持完成鉅著《國榷》的故事,塑造了談遷不畏艱辛、矢志不渝的形象。教師應重點指出:“借書抄寫”、“家境貧寒”等詞語,以表現談遷寫作環境的惡劣;從“歷史二十多年”、“六次修改”、“五百多萬字的書稿”等詞語中不難看出,談遷對《國榷》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所以才會在書稿被偷之後寢食難安,重新燃起寫新《國榷》的熱情。學生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更能體會到談遷追求理想時的堅定意志,從而領悟到即使在面對挫折時也要鼓勵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

4.結語

一名語文教師除了做好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應遵循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給予關心。在國小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中創造與抓住各種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與感悟,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作者:王力 單位:重慶市雲陽縣龍角鎮龍角國小

第二篇:國小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

1國小階段中德育工作的基本特點

1.1內容方面的廣闊性

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往往奉行“先德後智”的教學原則,在幼兒園、國小等初級階段重點教授道德層面的理念知識,及至中學、大學階段再轉變以知識為主的方針模式。這種教學體制的優越性在於,有利於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即便在學業上沒有突出的建樹,至少也不會因幼時德育的缺失而造成潛在犯罪主體的增加。在西方國家的國小階段,德育工作並沒有獨立的課程,而是在日常教學體系中通過潛移默化的途徑得以完善的,內容很廣泛,主要包括基督教層面的“天佑善人”思想、獨立自主的意識以及孝敬家長等各種倫理觀念。中國國小的德育工作雖然以“思想品德”這一科目課程為主要陣地,但講授的內容範疇大體比較匱乏,而且難以深入人心,達到影響國小生行動的效果。

1.2理論與實踐的並行性

德育工作在國小階段的開展,無疑是要提升國小生的道德意識,並且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之下,形成對生活的良性疏導,為校園文明和社會文明填充無盡的正能量。這就涉及到了國小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要重在突出理論與實踐的丙型發展。班主任作為責任的主體,不但要在課堂環節中實現理論層面的整合,還要在實踐生活中深入貫徹,將國小生的道德境界實現根本上的提升。

1.3教育宗旨的非功利性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説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向人傳達生命的氣息。”所謂生命的氣息,便大體上指對社會生命的關愛和對人情倫理的尊重與恪守。德育工作因此從根本上説,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教育工作。然而當前的國小德育環節中,雖然思想品德這種課程形式在各類學校中已然是根深蒂固,但仍舊沒有擺脱以考試為主要目的的功利性的體制模式,以至於除了分數之外,各種道德理念對國小生的影響啟蒙作用並不明顯,而這也是造成當今社會中,少數學生高分數、低品質的重要原因。除了國小之外,初高中的思想政治以及高校階段的馬列主義、思想以及各類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等課程的講授,依然沒有實現由知識教育朝向信仰教育方面的蜕變和飛躍。

1.4承前啟後的過渡性

:國小階段的學生成長體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的跡象,處於幼兒園、育紅班和初高中學習期間的過度階段,國小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二重性的跡象特徵,既保留着幼兒園時代的純真與稚氣,也萌生出類似於青少年時期對周邊事物感性層面的認知能力。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實現對國小生的道德認知定位,因此作用至關重要,引導國小生走向好的方向,便能夠充分發揚道德具備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在國中學習期間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反之則容易誤導學生走入歧途,造成人生的退步與墮落。因此從這一角度上看,國小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需要踐行的努力和付出的精力,並不能亞於知識講解所奉獻的汗水和辛苦,只有在國小期間將德育工作付諸不踏虛的努力實踐,引導國小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準則,方可為國小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和生活天地。

2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務

2.1增加國學啟蒙的授課內容

作為國小班主任而言,由於對人才的培養工作主要奮守在培養對象人生觀、價值觀尚且模糊的發展階段,所以國小教師的責任從實際上説,育人責任的重要性實則大於中學和高校的執教人員。在國小階段的德育工作中,由於社會實踐層面的限度,班主任需要在內容上填充的主要實料,便是以國學啟蒙為主體的故事講授,不但能夠為課堂環節帶來情趣,也能夠通過知識的渠道,將學生的瞭解視野擴大到不拘泥於教材的境地。其中一些名人在道德方面的勵志故事,完全可以在國小教育的體系中成為點綴的資本。就像英國學者培根説得那樣:“用名人的實例激勵孩子,遠勝於一切教育。”

2.2虛擬生活情境的有機設置

如果説國學啟蒙故事的有機填充,可視為理論層面的講授的話,那麼生活情境的虛擬化設置,則可稱為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實踐成分。這種生活情境的設置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通過班級生活中關於各種好人好事的收集,在班會中予以表揚通報,增進孩子對正能量的渴望心理;第二,藉助各種班級活動的形式,實現對德育成果的展現和發揮;第三,寒暑假期間在家長的呵護下,適當從事一些小型的實踐活動,在勞動中得到自我價值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2.3以身作則的榜樣意識

最為重要的是,班主任要秉持“身教勝於言教”的執教原則,要從自身做起,通過自己對品德的恪守與弘揚,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生們。由於國小階段的孩童獨立思維較差,對於父母有着較強的模仿意識。班主任教師作為廣大學生在校園中的“第二父母”,其言行舉止對於學生的影響,也是需要深入考慮的。

2.4詩性與理性手段的合一

鑑於國小生處於二重性與過度性的成長階段,班主任教師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上也要採納雙重性的手段,既要以成人的準則對學生的道德行為予以約束規範,在具體的踐行活動中,也不得過於刻板和嚴厲,不能完全脱離父母對孩子的那般寬容的心態,簡而言之,即詩性與理性手段的合一。前者通過人文層面的教育灌輸和表揚批評,增進學生樹立道德意識;同時又要樹立成人化的榜樣權威,成為學生的第二父母。因此國小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除了要重視,更要講方法。

3結論

時至當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教育界人士與社會各界許多權威人士的普遍認可。正如古訓中所提及的那句名言:“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大學》中也開篇談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道理。因此德育工作在國小教育中,甚至要重要於知識教育,只有將德育內容實現對國小生的信仰化的轉變,才能真正有效指導國小生的素質構成漸趨符合現代人才的要求標準,並在將來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王曉麗 單位:長嶺縣永久鎮中心校

第三篇:國小德育層次及結構初探

一、國小德育的層次性

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特點,應該採用不同側重點的德育結構。我發現,隨着年級的增長,在課堂紀律的約束方法大體一致時,約束結果各有不同。低年級學生對切合自身利益的約束方法,如獎勵、懲罰的反應更好,對不要影響別人一類的説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級學生則明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見,對教育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學生分層區分顯得十分必要。學齡初期(一至四年級)的兒童處在一生髮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髮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他們能逐漸進行具體邏輯推理,並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還不能進行抽象推理和歸納。而他們的人格發展正處於勤奮感與自卑感的對立之中,應主要培養兒童的勤奮感。此時兒童的自我意識,尤其是人我關係的意識正在向社會自我發展。也就是説,此階段的兒童,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生,更易於接受與具體事物相關的教育,他們對“社會”這個概念的認識十分表面,與他人的關係認識也不深刻,因此較難接受從為了別人的角度進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級學生相對發展成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體事物相關教育基礎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時他們對社會及他人的認識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學齡中期(五至六年級)的兒童處於過渡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他們的人格發展也進入了重要時期,開始培養自我同一性,幫助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他們的社會自我意識基本成熟,能夠接受“為了社會,為了大家”進行的品德教育。

二、國小德育的結構性

國小德育論文 篇四

學校和班級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這個家庭中的主要單位就是班級,班級在老師的帶領下負責全班學生的德育塑造、知識傳遞,所以很多的班主任都實施一種形式管理班級,那就是班會。班會是全體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德育反思的機會,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途徑之一。因此,班會應該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國社會上由於實施市場經濟,社會風氣趨於金錢化,很多學生的家長受着社會風氣的影響,缺乏信仰、思想頹廢。學生是來自家庭中的成員,父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的成長,思想、思維、心理素質等都和家庭息息相關,所以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有針對性。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摒棄空洞的説教方式,開展紮實有效的班會,對國小生實施德育滲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針對國小生對電子遊戲成癮的現象,開展“走出虛擬世界”的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給學生播放玩網絡遊戲導致兒童受傷害的案例影音資料,讓學生分析和討論玩電子遊戲的害處,組織班級學生進行“遠離網吧、遠離網絡”承諾簽名的活動。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現低齡化、暴力化的傾向。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學習有關法律知識、學校規章制度,邀請法律工作者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展及聽取少年犯的報告錄音,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避免犯罪。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國小生的道德素質和品德修養。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中的人文性教育中就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內容。教材文本內容中藴含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就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和內容。新時期人才培養標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説學生素質的提高,那麼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才是關鍵也是前提。文以載道説明了語文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是統一的道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説的也是文中有道的意思,這説明語文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和重要的本質聯繫。教師應該利用語文教學的實踐發揮語文教學在德育滲透教育方面具有的得天獨厚作用。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應該把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的德育滲透作為關鍵內容進行實施,使學校的德育教育“入於學生之耳,根於學生之心,導於學生之行。”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作用,所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教書育人是關鍵一環。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還是因為國小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是經過教材編委們嚴密篩選而確定的。因此文本內容在題材、體裁、思想內容、知識結構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連帶着也要學習文本中藴含的德育內容和做人的道理,感悟和學習文本作者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和特點進行德育滲透。做到文道結合、文道統一,實時、有效、高效地進行德育教育和德育滲透,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地同時進行,並能有機的結合、巧妙地滲透德育觀點和行為觀點。比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通過對一些邊塞詩詞的學習,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通過對自然風光描寫的詩詞學習,感染學生熱愛自然,提高生活品質,陶冶學生靈魂和性情;通過那些勵志性的詩詞的學習,感悟生活帶給人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健康成長。

三、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

國小德育論文 篇五

在傳統的國小德育工作中,德育教學的教師中心傳授制模式注重對學生道德思想的培養,學生在道德認識上發展很快,有了明確的是非觀念,但是在道德行為上卻表現出一些不良的道德習慣,這樣的知行矛盾是國小德育工作應該深思的問題,也是德育工作的難點所在。

二、提高國小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榜樣示範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道德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的自身教育。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向學生灌輸思想,注重教師的外力作用而忽視學生的內化過程,造成學生的知行不一。國小生德育工作的改善離不開學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説,德育工作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的45分鐘來完成,而且藉助45分鐘的學習激發學生更多地自我學習。例如圍繞某一道德主題,教師可以推薦更多的書籍或者組織辯論會等,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使得道德認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認同。當然,德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外力的影響,但是外力的影響不能侷限於德育思想的傳播,更要注重榜樣的示範作用。國小生的行為處於模仿階段,成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行為。在國小教育階段,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國小教師,因此國小教師需要保證最基本的道德素質,文明禮貌、尊重關愛、愛護環境等,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榜樣示範和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與學生自身教育的有效結合點,使德育工作充滿活力。

(二)德育工作的開展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

國小生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思想和行為的改變依賴於具體事物和具體現象,國小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體事件是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和教育資料。國小階段是學生良好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階段,明確讓學生知道作為國小生應該具有什麼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什麼,作為國小生應該怎樣做,而國小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範例。同時,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夠形成思想上的共識,這是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推動學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體來説,教師可以國小生的日常行為作為教學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圍繞自己的道德行為展開思考,通過觀看和討論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來確立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通過這樣的德育教學就將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密切結合,引導學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僅要是具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德育工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國小德育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道德行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要將德育教學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國小德育教學是以德育主題的方式呈現的,教師通過德育主題向學生傳遞一定的德育思想,促進高尚道德思想的滲透,這是德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需要教師改變的是,結合德育主題為學生制定每週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主題實踐活動是道德行為實踐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主題實踐活動,避免了個人道德實踐的分散性和無序性,同時也以同伴的監督促進學生知行轉化。班主任應組織班級學生圍繞教學內容確定本週的主題實踐活動,並由學生選取道德主題實踐監督員,負責記錄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監督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例如,在文明中國人的德育課教學後,學生討論確定本週的主題活動是“建設文明校園,爭做文明學生”,學生討論確定具體的活動內容包括:第一,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費水、不浪費糧食、尊敬教師、愛護同學、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地亂畫等;第二,及時糾正校園中的不文明行為,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進行提醒,並督促改正。

(四)優化德育環境,開展間接教育

環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環境對學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的改變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小德育環境的建設具體來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合理進行教室的文化建設。每一個國小班級都有學生的展示牆,教師可以圍繞本週道德主題引導學生設計一些道德行為的板畫、道德行為的宣傳語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過環境的創設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要注意根據道德主題的改變及時改進內容,並增加國小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展示欄。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師生和生生關係。新課程倡導平等對話的師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於文化環境下師生髮展狀況的。在國小德育實踐中,一些教師和學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共同安排班級活動,給每一個學生髮表觀點和活動建議的機會,這個班級在每一個值得紀念的傳統節日裏,都能通過製作一些小的手工,開展主題演講,寫祝福卡片來紀念,在這樣的班級文化中,學生和教師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平等的師生關係,相互關愛的班級文化是最好的德育,學生在友善的環境中自然會養成關愛、相信、捨己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德育環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國小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而且要注重班級精神環境的創設。

三、結語

國小德育論文 篇六

我校是一個偏遠農村國小,這裏教室簡陋,設備陳舊,但是卻有一羣天真聰明可佳的孩子。為了學生,為了適應新環境新時期的需要、保證德育工作內容的落實,我校重新組建了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德育工作的組織建設,學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長為核心的督導指揮系統,以德育校長為核心的具體實施落實系統。以全校教師為核心的評議反饋系統。從而構建了嚴密科學的管理系統。

2探索適應農村環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2.1樹立老師良好的師德風範影響學生

單獨的德育工作不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更不只是説服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師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的儀表形象,更應是德育工作者,古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親其師,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古代教育名言,有助於學校德育工作。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所説的”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我們應用這種完美的偶像力量啟開學生的那嚮往美好的心靈。每一位教師都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種習慣,以自己的良好的師德風範,循序漸進地影響學生,反過來再讓孩子去影響家長,這樣便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於德育工作的進行,更有利於改變同代素質。

2.2抓住班級這塊德育工作的主陣地

以班級的德育工作推進全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學校某個人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職工的工作,從校長到教師每一個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更應是一個好的德育工作人員。在學校裏班主任和學生走得最近,學生的每一個缺點,最先知曉者那就是班主任,每一位教師都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品德的差生。那麼就看班主任的工作,只要班主任耐心、細緻的做好每一位同學的工作,善於把握他們向好的方向上引路,才能以班級的德育工作推動全校的德育工作。

2.3發揮課堂教學這塊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國小生在學校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學活動中的,所以無論哪個學科都應理所當然地成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師要善於利用這個渠道,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語文課《桂林山水》、《富饒的西沙羣島》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山河,從而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而《小音樂家楊科》、《凡卡》則能培養學生辨別美與醜,善與惡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課:教育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學生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國。

3摸索農村國小德育工作的新規律

3.1根據年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滲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幾年來,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進行各項活動的同時,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內容:國小一年級進行爭做一名合格的國小生一系列活動,向國小生進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級進行社會調查活動,觀察鄉村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激情。五年級為畢業班,進行“我為學校添光彩。”培養學生關心集體,熱愛校園的思想感情,這樣在不同的層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3.2根據不同的月份的重大節日和紀念日

開展系列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如三月份“我為媽媽唱首歌”的孝心獻給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勞小幫手”的熱愛勞動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隊員”的組織觀念教育;七月份“黨的光輝傳萬化”的愛黨教育;八月份“寫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的熱愛解放軍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獻上一份祝福”的尊師教育;十月份“祖國好兒女”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月都以演講、徵文、文藝匯演等形式開展不同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聲的説服教育轉化成一種輕鬆活沷的無聲教育,這種教育更容易在學生心中激起波瀾,更容易讓學生的心靈得到震撼,不斷的爭取進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3.3德育工作要善於觀察,根據學校的情況

而改變德育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德育教育不能關門造車,那樣只能把腳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腳踏實地的去細心觀察,觀察學校學生的問題,多年來,我很少坐在辦公室裏,我要麼和教師聊天、談心。瞭解他們對德育工作的想法,要麼在走廊、樓梯、班級間行走,去發現德育教育的問題,記得在上學期,我在走廊行走時,有幾次聽到學生説髒話,為了改變這一現象,使學生養成文明用語的好習慣,我連續一年在班級“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題隊會活動。一年後,學生講髒話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了。學校的德育活動不是想搞什麼就搞什麼,為檢查而設計,而是要細心的觀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德育工作做到實處,這就需要我們善於觀察。

4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國小德育論文 篇七

(一)德育工作管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學校在開展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為切實達到使學生遵從學校的相關管理要求,或知悉國家有關規定的目的,多是依靠學校或教師自身在學生面前的權威性,通過“教條式”命令來告誡學生,哪些是自己不能夠做的行為,哪些行為又是違反學校相關規定的。從學生的外在表現上看,似乎已達到所預期的目的,學生在學校期間,表現出對學校相)(關規定的徹底服從,學校明確要求不允許的行為,堅決不做,而且對學校公佈的學生管理等相關條例也背的滾瓜爛熟。殊不知,學生做出如此完全“遵從”的表現,很大程度是出於學校現行管理規定的壓力下,從內心上真正將這些規定內化成自身自覺行為的比例很少。以學校外“我行我素”的行為表現最為突出。

(二)德育教育內容和方式缺乏系統性。

當前,各學校針對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內容方面與學生的個人發展實際情況聯繫不夠緊密,無論是以政治教育課的形式還是以思想品德教育課的形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更多的是出於貫徹落實某些政治要求,而非切身源自於學生本身的需求。而且,國小階段與國中階段乃至高中、大學階段施行的德育教育內容,存在着嚴重的交叉或是重複現象,導致學生經常會產生一種非常困惑的感受,即自己在國小時期就已經接受過的德育知識,到了國中階段,彷彿又要重新學習一次,兩次之間如果説有不同,也僅是教育形式的差異。德育教育內容的這種無系統性,使得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不佳。與之同時,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德育工作方式的系統性也比較差。採用“教條式”説教的德育教育方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的比較多,且這種課程往往使學生感到乏味,偶爾會穿插一些展現實際案例的宣傳片或活動,但這種活動開展的連續性、系統性較差,還未被完全提上教育議程。所以,在舉辦這種活動的時候,學生經常會感到異常興奮,完全沒有將其視為是德育教育,嚴重影響了德育知識框架的完整性。

二、提高國小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一)搭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是關鍵。

如今,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已不再僅僅侷限於學校,正逐漸向着家庭和社會傾斜。因此,要着實提高國小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德育工作的主戰場就不能停留在學校,而是要團結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着力搭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促進德育工作的不間斷和全方位性。對於學校,要切實轉變傳統的課堂“説教式”德育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校園廣播等德育宣傳陣地,在樓道、圖書館、操場等場所開展德育工作,不斷拓寬德育教育的場所和方式。對於家庭,主要是配合學校德育工作,以身作則的向學生展現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具有道德的形象。對於社會,即多向學生免費提高參觀道德模範紀念館、科技館等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加真實的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標準。

(二)將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學的全過程是實質。

德育教育雖然是作為一門獨立的教學課程來教授,但它實質針對的是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而非純知識性教育。因此,無關是否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德育教育應該被融入到其他各個教學科目中。通過開展其他科目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性的夾雜着德育教育,或在其他科目教學中,遇到有關德育方面知識時,順勢開展德育教育,使學生領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針對學校各個科目的教師,而不單單針對於專門的德育教育教師,樹立德育教育的責任理念,使他們清楚的認識到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與德育教育教師有關,與自己也密不可分。

(三)構建科學的德育水平評價機制是根本。

德育教育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德育水平的評價機制也要隨着新問題的發生和新現象的出現而不斷更新。因為只有隨着社會變化不斷更新的德育水平評價機制,才能更真實的反映出學生的德育情況。因此,學校要加大對學生德育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全面分析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原因和發展趨勢,並將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補充到現行的德育評價標準中,不斷完善德育評價的標準。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