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優質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79W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優質教案多篇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優質教案範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瞭解,理解作者先憂後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瞭解,理解作者先憂後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於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瞭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於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範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並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隨着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峯,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着。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鑑賞詞的上闋與下闋,瞭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後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動了大規模的三川口戰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後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範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於公元1040年8月,坐鎮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鋭,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後,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後,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説,“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着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後人稱為範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了戰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禦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説,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峯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説,“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着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悽婉,四面迴盪。

“千嶂裏”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士的思鄉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説,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髮老將喝着濁酒,真是悽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裏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的守將,又怎麼能只眷戀於家人鄉親,而忘記國家的重託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守將戰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裏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衞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鬥,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裏,俘獲敗軍不計其數,之後,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於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複雜心情。

“將軍白髮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戰在荒漠的邊疆,戰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髮,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後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瞭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後,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並説,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脣,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覆説,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這也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後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後,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餘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後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豔,表現範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脱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把描寫範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鬥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優質教案範文二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點: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難點:品味賞析體悟

學法指導

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藴和作者的情思。

討論——質疑——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鑑賞詞作。

描述法。激發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競賽法。通過同學間的競賽,打破古詩文教學單調沉悶的格局。

一、導語設計

讓學生欣賞激昂豪壯和婉轉 陰柔不同的兩首古典音樂,用合適的詞形容它們的風格

師:古曲可婉約如小橋流水,和風細雨,…也可.豪放如大江東去,暴風驟雨令人品嚐回味,

詞也擁有與古曲同樣的藝術特色,讓我們通過學習《漁家傲秋思》來進一步體味

板書課題:《漁家傲秋思》

二:新課

(一)讀 聽聽

1.注意聽範讀:點評好在哪裏?節奏 感情 意境

試試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 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 (看看註釋 處理好字音 節奏 感情)

個人表現讀 (生品評:…..)

理解性的齊讀一遍 (帶着感情讀出氣勢)

(二)品

3..同學們讀的時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闋裏我們看見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 長煙

落日 邊聲

千嶂 城閉

我看見了一幅--------------------------圖 (落日歸雁,長煙落日 邊聲四起 古城落日 歸雁孤城 戍邊圖)

4.這些景是扣着一個“異 ”而寫的?異在何處呢?

明確:異寒 異聲 異勢

5.品讀上闋説説:通過以上景緻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

明確:荒涼 蕭瑟 肅殺

5.此景會讓人產生什麼樣的感覺?

悲涼 寂寞 孤獨 思鄉

6.讓我們一起踏着文字,小組合作試着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

我從----------------中感受到--------------

(濁酒一杯 思鄉 思親 )

(燕然未勒 使命 責任 愛國 憂國)

(悠悠羌曲 無奈 淒涼 別愁 )

(人不寐 焦慮 苦悶 悲憤 擔憂 )

(白髮夫淚 悲愴 蒼涼 壯志難酬 痛心 )

教師小結:.在寥寥幾十字間,描寫了景融入了情,將宏達廣博濃縮在咫尺之間,真可謂是:古詩詞哪!想讓我不愛你可不容易!

7.同學們帶着此情此意來配樂試背一遍

(三)拓

根據你對詞的理解領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將《漁家傲》

(1)賞析本首詞中的任何句子,賞析時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例如:

'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

'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徵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歎。

'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

'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説,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2)用本站改寫,拓寫上片或下片內容

例如:

1)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麼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着四面邊聲一齊響起,叢山峻嶺之間,落照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剛。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迴盪,誰能安然入睡,將軍白了頭髮士卒淚流不盡。

2)一隊人馬在邊塞的戈壁灘上緩緩前行,滿身鎧甲的將軍猛地勒住棗紅色的坐騎,馬仰頭長嘯,嘶鳴聲在狹長的山谷中激盪迴響。眾人抬頭,疲憊的眼神中頓時閃過熠熠的光彩。將軍古銅色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震顫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滿面黃沙。“就地休息!”將軍一揚手中的長鞭,雄渾的聲音震盪着兩面山上的碎石。黃黃的斜陽,染黃了將軍灰白的鬍鬚,也給整個隊伍灑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彷彿突降在這荒漠邊緣的一隊天兵天將。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邊塞,天地彷彿在此相接。邊塞的蒼穹似分外開闊空曠,寂寥深邃,沒有浮雲的嫌礙,只有荒涼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飛的大

(3)學生習作交流:

三:作業課外積累

積累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王翰:《涼州詞》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漁家傲秋思》優質教案範文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清晰地瞭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瞭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註釋,通讀全詞;

2、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麼,這節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驗,所以詞中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麼,這樣一首充滿着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陝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後,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積極抵禦。這首詩就作於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在請同學們看看註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二)分析全詞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着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麼,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作於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同學們知道它是創作於哪個具體的季節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裏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節。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説,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峯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麼,這裏“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代的閲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麼正確的語序又是什麼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裏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在這裏,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麼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而這裏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面反映出邊塞環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願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士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裏所出現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註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由此可見當時戰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峯。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者無疑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於“敵強我弱”的狀態。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接着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裏,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可見此時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説,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裏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説明還未功成名就,戰爭還沒有結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説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悽切。

B、對於“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於冷色調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後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A、這樣淒涼的夜晚,詞人睡不着,心愁滿緒,連白髮都發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裏僅僅是將軍頭髮發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領全局,藉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境惡 劣、戰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在解析完整首詞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三個字“漁家傲”,從詞的結構來説,“漁家傲”是什麼呢?

詞牌名。

對,很好,詞牌名。詞牌名是詞的格式名稱,很顯然,僅僅從“漁家傲”,我們是很難聯想到這首詞的內容,其實,這首詞有一個題目“秋思”。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一篇與之相似的課文《天淨沙秋思》,你們還有印象嗎?

有。

好,那我們就一起把它背誦出來吧。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很好,看來大家對學過的知識都掌握的不錯。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部作品的區別之處。

(1)首先,從文體上看,《漁家傲》屬於宋詞,而《天淨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產生時間不同,詞產生於晚唐,盛於宋;元曲產生於金元時期,盛於元。從風格上來看,詞比較嫵媚清麗,而小令則比較通俗易懂。

(2)從內容上來看,這兩部作品都選用了一些意象來描寫秋景,但是,《漁家傲》的意象(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邊塞特有的,而《天淨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常見之景。

(3)那麼,通過這些景物描寫,作者各自又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漁家傲》抒發的是戍邊將士的壯志難酬、思家憂國之情;

《天淨沙秋思》則是抒發天涯遊子的思鄉之情。

無論是哪一種情感,作者都把他們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們才會被感染。我覺得,在我們的日常寫作中,只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更好的打動讀者。

同時,在比較閲讀兩篇相類似的文本時,同學們應該從“文體、內容、情感”,這三方面來分析其中的異同點。

六、課後作業

那麼,對於這兩部作品的比較閲讀就先到此為止,現在,全班同學再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最後,我來佈置一下今天的作業:

(1)背誦《漁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