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65K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精品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一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説明文。生動地有條理地説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説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本文運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説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舉事例能否用別的例子代替,這是學習的難點。説明文的教學要體現文體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説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説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説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通過學習,掌握説明文的特徵,以便能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學致的重點。

本文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為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學生齊讀“預習提示”第一段,整體把握本文説明的內容。

三、學習字詞。(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體教學,字詞采用窗口顯示,指名學生讀,

讀一個顯示一個讀音。)

衰草連天——鬢毛衰

連翹——翹尾巴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播種——耕種

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每個詞齊讀兩遍,讀準字音。

四、自由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完成課後練習題~。

五、根據課後練習題一中的四個問題,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六、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2.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説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明確:1.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

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甦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概説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説“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説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説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説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這兩段,然後總結段意。

第二自然段:舉例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三自然段:説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提問:本段以什麼為例來説明何為“大自然的語言”?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見下面板書)

草木榮枯杏花傳語耕地桃花暗示種穀子候鳥去來布穀鳥唱歌割麥插禾

本文用“傳語”“暗示”“唱歌”等詞將動植物擬人化,寫得有情有感,這種手法大大增強了説明的生動性。

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例,按時間安排農事的順序來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提問:第三自然段是按什麼順序説明的呢?

指名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仔細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嚴密。

“許多”説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密。

“植物生長榮枯’樹“桃花開”,“動物的養有往來”對“燕子來”,兩兩相對,十分嚴謹,體現了作者對語句的精心組織。

七、小結本課。

本文的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説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八、課後作業:

1.熟讀第一自然段,仔細品味生動形象的'寫景語言。

2.掌握本文所學的六個多音多義字。

3.用“籟籟”、“銷聲匿跡”、“翩然’等詞造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温故知新,複習舊知。

1.聽寫上節課所學的詞語。

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後總結段意。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有何作用?

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

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

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應用在農事上

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文中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説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説服力。

(二)默讀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説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有何作用?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四個:

首先是緯度(7)

第二個因素是經度的差異(8)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9)

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l0)

主要

次要

空間上

時間

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換順序説?為什麼?

明確答案: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條理。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

2.舉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説明方法。

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緯度因素)

如: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

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

(經度差異)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

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高下差異)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比較,後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異)

這些例子的運用能使讀者更具體地理解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成因,有説服力。

(三)齊讀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將問題的答案在書上標記。)

①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

②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③還可以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④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三、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學到這裏,你們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有什麼作用嗎?

採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説法,將大自然擬人化,將物候現象説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説明了物候對於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標題形象、生動,頗具文學性。

五、小結。

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説明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總。此,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裏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裏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或以時間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説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説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説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六、課後作業。

1.舉例説明幾種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數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為題寫一篇説明文,字數在300-400之間。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説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主要

次要

空間

I

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二

課題

大自然的語言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

瞭解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 材 分 析

概述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重點

難點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一、複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佈置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説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麼?課文為什麼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説:“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説:“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説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説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説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説明

1.導入:本文在説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舉例説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瞭地説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後補充説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穀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温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説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後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佈置作業(略)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語言》的公開課教案 篇三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罕、蝌、蚪、逗、間、如、粗、意”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9個生字和11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朗讀課文時注意句子的節奏和語氣。

2.正確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總也看不見”等句子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板書:大自然的語言,齊讀課題。

2.師講:別以為人才會説話,大自然也有語言,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內容。

1.藉助拼音讀課文,讀通課文,在讀時有讀不準確的語言,要停下來藉助拼音讀正確。

2.再讀課文,標畫出生字和會認的字。藉助拼音把生字和會認的字多讀幾遍。

3.分小節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讀不準的音。

4.電腦出示生字;讓學生讀一讀。

5.電腦出示詞語:請學生讀一讀。

語言化石告訴發現説話人們

鑲嵌山巔汪洋那是這是蝌蚪逗號粗心大意

6.學生選擇1個或2個或幾個詞語練習説話。

7.同桌同學互讀課,相互正音。

三、精讀課文內容,朗讀指導

1.指名讀課文,大家聽聽從大自然的語言中聽出了什麼?(學生説明小節的內容,就學習哪段內容。)

(1)學生A回答: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告訴我們那兒曾經是汪洋一片。

①教師板書

三葉蟲化石,汪洋大海

②為什麼找到三葉蟲化石的墳,可以推測那裏是汪洋一片呢?

③出示“三葉蟲化石”的標本或書上的圖,請查找到三葉蟲資料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在2億多年以前已經滅絕了,它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裏,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喜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的語言》的公開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説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3、瞭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教學難點:

瞭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温故知新

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後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台講課,

聽後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後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説明什麼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説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麼?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麼説明方法來分別説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麼?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採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並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穫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佈置作業。

課後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説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五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全文語言不僅有準確性,更具有生動典雅的特色。文章不僅告訴我們物候知識,更倡導我們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閲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説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點撥。

4.品析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學思路

本單元説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説明文的體裁、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説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説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説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質疑激趣

由古詩導入課文,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採用多種閲讀方法,師生共同參與,達到熟悉課文,瞭解內容的目的。

三、理清脈絡,梳理順序

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下快速梳理文章脈絡,並獲得新的閲讀方法,使學生的閲讀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賞析文章離不開品析語言,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讀激發興趣,以點撥代替串講,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準確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轉化已學知識,調動已有經驗,合作交流,既鞏固本課所學,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並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以學習説明文為契機,學習創作簡單的科普説明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課型: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絕句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歌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為背景。唐明皇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楊貴妃要什麼,唐明皇就給她什麼,這不,身在京城長安的楊貴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從南方千里迢迢送來新鮮的荔枝。當然,這一路上累死了幾個人,多少匹馬,我們無從考究。只是有人有疑問:當時為什麼不能在長安種幾棵荔枝樹呢?是啊,長安為什麼不能種荔枝樹呢?今天,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板書)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師生串讀,齊讀、默讀。邊讀邊思考:能否把所讀的內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來師生共同探究。(學會圈點勾畫,是閲讀的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閲讀效率?)

教師試讀第一段,找個學生讀第二段,齊讀第三、四、五段,默讀後文。

三、梳理結構,梳理順序

①學生較容易把握的部分:

決定氣候的因素

能説説這麼多的內容,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嗎?

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閲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②這四個因素的先後順序能不能調換?為什麼?(可不可以先寫古今差異?)

(説明文的順序可以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先主後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這樣條理就很清楚。

③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運用剛才介紹的方法畫出重點句或關鍵詞,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

重點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

“這些”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指的是“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的大自然語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着重要性

重點句:“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這裏”是指上文內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學有重要意義

重點句:“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此外”指除農業之外的範疇,即其他方面的意義。

教師總結:剛才同學通過圈點總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課文內容。作者條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作者對物候的介紹引起我們的興趣,文章的謀篇佈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

可貴的是,作為氣象學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的文章語言也非常獨特。

要説特別,先説一般:一般情況下,説明文的語言應該具備什麼特點?對,準確!(如果不知,可找幾個例句引導)

(一)語言的準確性(以6~10節為例)

1。理解

説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

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裏面講到“《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裏“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為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説得太絕對。

2。探究

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麼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確)

②、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模糊)

同學們找得很好,我們來深入體會一下,為什麼表精確性與表模糊性都體現着準確。第①句準確沒有問題,經過科學實驗與統計,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確。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籠統的,不能做精確的實驗,用模糊的語言,留有餘地。像我們平時用的一些概數詞、程度副詞都屬於模糊詞(約、左右、前後、一般、大多數、若干)。精確與模糊都體現準確。

那麼,本文除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一普遍特點外,還有什麼特點?對,生動!(如果學生感受不到,教師可通過朗讀、換詞等方法啟發學生)

(二)語言的生動性(以第一節為例)

1。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句,讀一讀,評一評。

2。説説你喜歡這句話的理由(説説語言生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例析:

“甦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融化”河水解凍,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湧動春的希望。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草木破土而出,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節變換的顯示器。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着報春的熱鬧情景。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

“孕育”擬人。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為什麼不是一片片?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人意的天使。

“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讀並小結

第一節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着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説作為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説明,也要做到這一點。生動而準確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

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温,風力。並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要説了解和觀察物候,農民們是最好的研究者。因為他們不僅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那就是諺語。

你知道哪些諺語呢?能不能説説這些諺語所傳遞的物候現象。

例析:

① 雞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雞曬翅又曬腿,出現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網天下雨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荔枝滿園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我,自然條件下的長安,是種不活荔枝樹的。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如果有機會觀察一下向日葵,就會發現向日葵的花盤總是隨着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給它起了這個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長了,花盤就不再隨太陽轉了。大家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或查閲相關書籍,瞭解瞭解,寫篇以“為什麼向日葵圍着太陽轉”的文章。

八、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對象: 物候(學)

含 義 觀 察 成 因 意 義

(物候現象) (緯度、經度、高下、古今)

《大自然的語言》的公開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閲讀課文,瞭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閲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着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裏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後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並説説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説説。教師巡迴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雲,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為它説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着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着: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着: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瞭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麼異同?

歸納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後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l)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彙。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 鬢 毛 衰 翹 尾 巴 連 翹

觀 測 道 觀 播 種 耕 種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 差

落 葉 丟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周而復始: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係。

(8)觀測:本課指觀察並測驗,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9)懸殊:相差很遠。

3、閲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説,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説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説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説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並歸納: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並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 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 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 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 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 象、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