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上冊語文《開國大典》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7W

六年級上冊語文《開國大典》教案(多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開國大典》教案 篇一

文本分析:

本文圍繞“盼”字記敍了“我”因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場雨的到來,展現了兒童細膩、有趣的內心世界,讚美了童真、童趣,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懷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線,圍繞着盼,作者描寫了一系列小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蕾蕾純真可愛的童心。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圍繞“盼”字展開,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環境。讓學生理解作者圍繞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動、細膩的心理活動,還要注意文中的環境描寫與人物心情之間的關係。學生都有過“盼”的心理,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曾經“盼”的經歷去體會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樂。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斗篷、瓦藍、預報、理直氣壯”等詞語。

2.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4.關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瞭解“我”盼的過程,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寫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上下文,透過細膩的描寫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縮”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斗篷、袖子、遮蓋、油鍋”等詞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學難點

1.讀寫並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把握主要內容,概括文章圍繞中心思想寫的幾件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感悟課題。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是《盼》。一個“盼”字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呢?老師看到“盼”字,腦海裏就浮現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頭: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來臨,經過了一個寒冬的人們,對温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是多麼盼望啊!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盼”的經歷呢?

2.學生自由發言,説一説“盼”的經歷。

預設:本文的題目只有一個字,但這一個字卻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盼”的經歷,盼生日、盼節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長大……,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盼”的經歷,能回憶起當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為全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鐵凝 195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小説《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總計300餘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説《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説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錄在鐵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説集《夜路》當中,這本書出版於1980年。

2.學生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區別形近字並組詞。教師提示易讀錯字、易寫錯字,整理特殊結構的詞語。(課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縮着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醬油 蒜薹 燉肉 嘴脣 蹦出來 樓梯

◆需注意的字音:

“縮”和“蒜”是平舌音;“甩”和“脣”是翹舌音;“篷”“瘋”和“蹦”是後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錯字:“脣”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鍋—禍

(2)理解詞語。教師説詞語的意思,學生根據意思在文中找出詞語。

①擬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窸窸父)

②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藉以取樂。(逗引)

③狀態詞,形容很滿。(滿滿當當)

④理由充分,因而説話做事有氣勢或心裏無愧,無所畏懼。(理直氣壯)

(3)整理文中特殊結構的詞語。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靜靜 滿滿當當 瓶瓶罐罐)

②ABB式:

(涼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靜悄悄 甜絲絲)

③ABAB式

(瓦藍瓦藍 滴答滴答)

預設:課文中ABB式詞語特別多,讀來十分親切、生動,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們描述她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種。種事物,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這些詞語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4)學生提出自己在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與小組成員交流,全班彙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交流後進行彙報:課題中的“盼”指的是什麼?

(盼着變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確:課文是通過以下事例來寫“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熱天在屋裏試雨衣,並且開始盼着變天。②下雨天,“我”主動要求幫媽媽去買醬油,卻被媽媽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來,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氣壯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學。

3.學習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緣由及心情。

(1)學生快速默讀這幾個自然段,圈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句子。

(2)組織學生交流,出示語句及問題。

①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麼?雨衣上竟然還長着兩隻袖筒……

思考:加點的詞語表現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立刻”寫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寫出了“我”看到雨衣後驚奇、高興的心情。)

②我一邊想,一邊在屋裏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響。

思考:結合句中的動作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儘管現在沒有下雨,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新雨衣了。這裏的動作描寫表現出了“我”試穿雨衣時開心的心情和神氣的樣子。)

過渡:讀到這句話,老師彷彿想起了小時候過年時試穿新衣服的情景。因為新衣服要大年七年級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點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覺前自己還是會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來,在家裏轉呀轉呀,覺得自己漂亮極了。大家有過這樣類似的心情嗎?(可引導學生談一談,側重點在描述當時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裏,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櫃裏。

思考:讀到這兩個“安安靜靜”,你有什麼感覺?你能體會到蕾蕾當時的心情嗎?

(有種無奈、失望的感覺。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氣一直這麼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裏睡大覺,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處關於“盼”的心理描寫,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句話中有一些擔心,擔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沒有機會穿雨衣了;還有些生氣,覺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對,故意不讓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這裏寫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請學生稍詳細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把緣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媽媽送給“我”一件既漂亮又實用的雨衣,“我”特別喜歡,儘管天氣炎熱,“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試穿了它,在家裏神氣地走來走去,直到被媽媽訓説才脱下來。於是,“我”開始盼着變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過渡:同學們描述得不錯,但要注意語言要更簡潔些,抓住重點。大熱天試穿雨衣,天天盼下雨,這是文章圍繞“盼”字安排的第一個小故事。雨真的會被蕾蕾盼來嗎?我們下節課再去看一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盼”的滋味我們許多人都嘗過,盼的過程或許有憂愁,但也有憧憬與美好。正是盼的過程中的那份等待讓我們在願望實現時有種非常快樂的感覺,雖然沒有“美夢成真”那麼誇張,但一定有心滿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們體會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閲讀一個個有趣的小插曲,我們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願的簡單、純真、可愛。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讓我們有所共鳴,是因為作者把“盼”寫得活靈活現,所安排的材料都緊緊圍繞着“盼”展開。這節課,大家通過默讀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文中敍述的幾件小事,體會了作者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同時,我們圍繞着重點字詞、語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體會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圍繞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動的心理描寫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導語、課後習題和旁批閲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品味“我”的情感。

2.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真的可愛,學會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生動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2.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教師出示詞語卡)

袖筒 斗篷 收縮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醬油 燉肉 嘴脣 蹦跳 樓梯 逗引 預報 滿滿當當 理直氣壯

預設:本課生字較多,個別字比較難寫(如“嚷”),有的字容易寫錯(如“篷、醬”),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告訴學生易寫錯的字可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後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回顧上節課內容,過渡到新課。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麼特點,讓她這麼喜歡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歡這件新雨衣了,她幹了件什麼“傻”事?

?因為想穿上這件新雨衣,蕾蕾開始“盼”什麼呢?

過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場。可是她盼啊盼啊,一連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過天怎麼可能老不下雨呢?這不,這一天,終於下雨了。她有機會穿上新雨衣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習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來、希望卻落空的複雜心理。

(1)學生快速默讀第4—17自然段,教師出示三大閲讀任務。

任務一:畫出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句子。

任務二:標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任務三:與同桌一起讀一讀,分角色表演蕾蕾與媽媽的對話。

(2)學生大聲讀出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句子,交流讀後的體會,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對比,表現了雨來時“我”興奮的心情。)

②“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語言不連貫,“嘟囔”是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多表示不滿,可見其神態;心理描寫顯出了對媽媽有些生氣,對媽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擔心的情緒。雖然今天穿上雨衣的願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還下雨的話,自己還有機會,所以祈盼着雨別在今天下完,這種天真的想法讓人讀來既覺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時她能夠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會兒就好了!)

④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牀上,一心想着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時雨點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時她對雨的期盼更強烈了。)

小結:這四處心理描寫,若分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蕾蕾當時的心情,可以用:興奮——失望——擔心——期盼。

預設:在第四單元,學生已經重點學習、交流了心理描寫的寫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寫常常會與語言、動作、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心理描寫隨處可見,如果學生仔細讀一讀,會發現這些心理描寫也伴隨着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文中有些句子雖然沒有“想,心想”這些心理描寫的提示詞,也沒有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但通過其他細膩、生動的描寫,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孩子蕾蕾的內心活動,如:①“你沒説,爸爸可説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②我不再説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留意類似的句子,去體會蕾蕾的心理活動。

(3)學生讀一讀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它們的寫法特點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環境描寫:

①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雲彩飄遊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預設: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嘻嘻地笑”“變了臉色”,這些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讀來非常生動。“嘻嘻地笑”雖然是用來描寫小楊樹,其實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開心。“天一下子變了臉色”形象地寫出了變天時的樣子,蕾蕾盼望的雨終於要來了。環境描寫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常會用陰天雨天暗示低沉、傷心的心情,而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烘托輕鬆、愉悦的心情。教師這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出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着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着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

(這兩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雨後清新、亮麗的風景。因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這裏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我”高興的心情。)

(4)請三名同學讀一讀第5—14自然段中的對話,兩人分別扮演媽媽和蕾蕾,另一人讀旁白。

過渡: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讀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嗎?讀出媽媽的表面一本正經而心中在笑的情態了嗎?有誰覺得可以讀得比他們更好?可以舉手示意。

預設:文中的這一大段對話描寫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想方設法要媽媽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媽媽偏偏不解風情,始終不答應“我”的請求。母女的這場“暗戰”,以“我”的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肯定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的同時,也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談談對這段對話描寫的體會。

對話描寫:〖〗

①“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髮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可見媽媽平時對蕾蕾要求比較嚴格。)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樂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門的方法。)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衝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媽媽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絕了“我”。)

③“我什麼時候説過要燉肉?”“真的嗎?”(媽媽雖然沒有直接揭穿“我”的謊言,卻用兩個有力的問句暗示“我”,她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會不敢再去看媽媽了。)

質疑交流:為什麼媽媽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卻不給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機會呢?吃完了晚飯,其實“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轉一轉,為什麼“我”不出去呢?

預設:可能有的同學會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媽媽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應,還很有技巧地拒絕了“我”,似乎有點不通情達理。學生提出此疑問很正常。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説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教師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點半要聽英語講座,媽媽肯定不希望她這個時候出去而打亂了學習計劃。哪怕還有半個小時,媽媽更希望她能安靜地休息一會兒,再去聽講座。第二,媽媽看出蕾蕾是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説謊,她可能不會縱容女兒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學會説謊,所以不會同意她出門。第三,在大人看來,雨衣是實用性的工具,媽媽給女兒買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學或出門時遇雨而穿的。此時既不是上學,也不需要出門,所以沒有必要讓她穿上雨衣。第四,為了情節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説,有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戲劇性的內容。如果此時寫媽媽同意讓她出門,那麼就沒有後文了,也就寫不出這種“盼”的急切以及最終心願達成的快樂了。這個質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結合寫法來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也會有類似的矛盾。

2.學習第18—21自然段,體會所“盼”成真的快樂。

(1)學生自由朗讀,畫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

(2)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生動:“我還以為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着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脣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裏蹦出來一樣。”我覺得雨不可能是“甜絲絲”的,作者這樣寫是因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這下她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學了,所以才覺得連雨都是甜的。即使一個人高興到了極點,他的心也不可能從嗓子裏蹦出來,這裏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蕾蕾激動、興奮的心情。

生2:我覺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氣壯”這個詞用得特別好,讀到這個詞時我都笑出來了,彷彿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時肯定在想:這下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拒絕(我)了,(我)心心念唸的雨衣終於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歡課文的最後一段。因為蕾蕾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她的心情特別好,所以她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她的雨衣上落。這種感覺非常真實,我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1.本文寫法特點歸納。

過渡: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重點從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肯定也發現了這三種描寫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常常要結合多種描寫方法。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本文的寫法特點,然後再來進行幾個小練筆的訓練吧!

寫作特點歸納:

(1)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我”的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

(3)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寫出了兒童的純真、可愛。

2.小練筆。

(1)出示小練筆要求。

小練筆一:不同的心情下,我們看到同一個景物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所以唐代大詩人杜甫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請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寫一處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於景”。

小練筆二:文中蕾蕾與媽媽“鬥智鬥勇”的對話讀來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對話中還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你也來寫一組對話,注意將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相結合。

(2)學生朗讀所寫片段,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開國大典》教案 篇二

文本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麼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藴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範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範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説説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彙報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麼?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彙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讚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麼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於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願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鏈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鬥爭,為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後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麼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彙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資料鏈接: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裏説:“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先生以野草作比,為了革命他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

B.“爛”字在詩歌中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寫出了什麼?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實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實亡,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裏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

C.“下場”是指誰怎麼了?與此相對,“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會怎樣看待他呢?

(“下場”是指壓迫人民的反動派,終會因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終將被人民摔垮,遺臭萬年。對於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羣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人民將永遠崇敬並懷念他。)

(5)先讓同桌之間分別對讀第2、5節,第3、6節,第4、7節,再請幾組同學在班上展示朗讀。注意詩句中描寫的不同人物,根據他們的作為來選擇不同的語氣。

2.加深對文中“活”與“死”的理解。

過渡:同學們,我們通過反覆朗讀了解了作者筆下的兩種人。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詩歌的第1節,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這一節詩中,兩個“活”與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

(1)學生思考,與同學交流。

明確:這裏的兩個“死”與兩個“活”的意義都不相同。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這些人不過是肉體和生命還存在罷了,相當於行屍走肉;第二個“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對魯迅先生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第一個“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經消亡了,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的意思是肉體與生命已經消亡了,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資料鏈接: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2)結合實例,加深理解。

過渡:通過上面的交流,我們明白了“活”與“死”不僅僅指個體的生命,更關係到個體的精神與價值。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雖生實死,什麼樣的人雖死猶生呢?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妨再舉出典型的例子來證實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無為者雖生實死,拼搏進取者雖死猶生。

②賣國求榮者雖生實死,精忠報國者雖死猶生,比如秦檜和岳飛就是典型的例證。

③貪官污吏雖生實死,清正廉潔的人雖死猶生,後者如孔繁森。

3.感悟魯迅精神,昇華情感。

(1)學生看課文題目,齊讀副標題。

過渡:這首詩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們發現了嗎?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先生的名字。但你們一定能從詩篇中找到魯迅先生的影子,請大家找出相關詩句讀一讀。

(2)彙報讀詩句,感悟魯迅精神。

小結:這首詩並不只是在讚揚魯迅一個人,更是在讚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見大,“魯迅”成了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3)學生説説學完本詩的收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交流示例:

生1: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呢?從魯迅先生的事蹟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生2:我也想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頭勤奮的“耕牛”,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生3:學完這首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魯迅的精神就重於泰山,我也想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人。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與魯迅先生有關的課文,本課《有的人》作為這一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深化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它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希望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多閲讀一些魯迅先生的文章,繼續走近魯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筆,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反反覆覆朗讀了詩歌,大家的朗讀也從最初的平淡,到最後讀出了作者情感的強烈對比。詩歌,就是要在反反覆覆地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更深的體會。儘管這篇文章創作於1949年,但是我們讀來卻絲毫不覺得“古舊”,在當今的社會,依然有着現實的意義。通過大家的課堂交流,我很高興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諦——做有價值的人。是的,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永遠是最可愛的人,魯迅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學生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開國大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民羣眾參加開國大典的激動、迫切的心情。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開國大典時人民羣眾的反應來感受中國人民為新

中國的誕生而無比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感受人民羣眾參加開國大點的激動、迫切的心情。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無比激動、自豪的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引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開國大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複習提問:

師:誰來説説課題的意思?(指名回答)

師: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寫了開國大典的哪些場面? (學生回答,師課件引導學生回顧)

過渡: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開國大典,一起體驗新中國成立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歡欣,去感受開國大典的重大意義吧!

二、新授

(一)學習“羣眾入場”部分

1、師提出學習目標: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體會: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2、學生回答,師課件出示句子:“工人隊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趕來的。”

3、指導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注意讀出當時人民羣眾參加開國大典時激動、迫切的心情。

(二)學習體會“典禮的主體儀式”部分

過渡:在人民羣眾的熱切企盼中,下午三點整,毛主席出現在了主席台上,開國

1、課件出示要求:請大家細讀5-10自然段,畫出描寫“參加開國大典的儀式時,

人民羣眾的反應”的句子。並思考: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學生默讀思考。

3、集體交流。

三、課堂總結。

四、練筆。

如果你參加了開國大典,你會怎樣描寫當時的場面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想一想,試着把它寫下來

開國大典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無比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並領悟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述、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第七自然段。

3、幫助學生認識“聳、渠、鈕、枳、聶”;會寫“防、聳、旗、擎、渠、鈕、徐、枳、融、司、緩”;理解“典禮、城防部隊、擎、徐徐上升、緩緩、就位、肅立、瞻仰”等詞語。

4、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培養學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開國大典盛況,正確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難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幫助學生握11個生字,理解新詞。

2、掌握課文大意。學習第一段,感受會場上喜慶的氣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讀題。

2、理解題意。開國:建立新的國家;典:典禮,鄭重舉行的儀式;大典:隆重的`典禮。

3.介紹時代背景

(放一段《開國大典》電影片斷然後介紹。)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全國人民為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頑強鬥爭。八年抗戰,多少英雄兒女前赴後繼、浴血奮戰、保家衞國;三年的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終於推翻了的反動統治,迎來了全國的大解放,迎來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從此,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二、學習生字新詞

要求:

1、自己讀課文,學會字詞。

2、劃出課文中解釋課題的一句話。

3、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劃出場面間的連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三、反饋交流

1、説説開國大典分為幾個場面?

2、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開國大典的?

(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記敍。根據會場、典禮、閲兵、遊行四個動人場面寫的。)

3、交流疑難,解決部分問題。

四、學習第一部分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2、讀完這段你有什麼感受?

理解重點句

“總數達三十萬人。”

“丁字形的廣場彙集了從四面八方來的羣眾隊伍。”

“他們清早到了北京車站,一下火車就直奔會場。”

“天安門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會羣眾範圍廣:“四面八方、彙集”而來;來得早:早上六點鐘就入場;到會人數多:成了人海;熱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預定的地點排列。)

3、選擇一句,讀出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思想感情,並領悟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述、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理清典禮過程。

默讀本段,理一理典禮的過程。

(宣佈典禮開始→奏國歌→升國旗→放禮炮→宣讀中央公告→閲兵式→羣眾遊行。)

簡要敍述開國大典的典禮過程。

2、通過分析比較,想想哪些場面寫得特別詳細?哪些場面寫得較為簡略?

(領悟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地記敍的寫作特點。)

(1)教師適時引導

(閲兵式最能體現開國大典的盛況。受檢閲的部隊有海軍、步兵、炮兵、戰車師、騎兵、空軍,兵種很多。)

(2)聯繫上下文説説句子的含義,體會思想感情。

理解1“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在今天成立了!”用“莊嚴”和“雄偉”形容這聲音不是一般的聲音,它是非常莊重、嚴肅、雄壯、偉大的,這一宣佈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聲音“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説明這一宣告已傳遍中華大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指全國各地。“長城”、“大江”代表中國,再用“內外”、“南北”這樣相對的詞語,既表達了全國各地的意思,又使語言非常生動、整齊、有力。“全國人民一齊歡躍起來”,“歡躍”,歡騰跳躍。毛主席的宣佈,震動了全中國,使全中國人民感到無比歡快、無比激動、無比自豪,它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聯繫下文,課文對天安門廣場慶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的寫照和縮影。)

看書上插圖:這是董希文的著名紅色經典油畫《開國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現了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誕生了的生動而宏大的場面。

指導朗讀:把重點詞語表達的感情通過恰當的停頓、節奏、輕重處理用聲音表現出來。

自己讀、朗讀、齊讀

指導背誦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個戰車師,各種裝甲車和坦克車兩輛或三輛一排,整整齊齊地前進;戰士們挺着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

理解3“歡呼聲蓋過了飛機的隆隆聲”

(因為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威武雄壯,它是人民的武裝,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強大安全保障。羣眾看到自己的武裝那樣強大,戰士那樣威武,用歡呼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用喊聲和掌聲表達着對人民軍隊的熱愛之情。)

理解4“羣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還覺得不能夠表示自己心裏的歡喜和激動。”

(是中國人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表達的快樂和激動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達高興和激動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啞了、手掌拍麻了,説明了人們心情歡快、激動到了極點。表達了人民羣眾對人民子弟兵無比信賴和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繪的畫面,帶着體會到的情感自由讀,感受人民羣眾的心情。(激動、興奮、喜悦)

朗讀(自豪,揚眉吐氣)

4、體會寫作方法:描寫人民羣眾的心情,課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聲;轟雷似的掌聲。排比:四個“傳到”。體會排比氣勢,朗讀排比句。

二、學習第三部分

1、齊讀第三部分。

思考:從這一部分中,你讀懂了什麼?

(晚上九點半遊行隊伍才完全走出了會場,典禮持續時間長。)

(“兩股紅流”指的是人民羣眾的隊伍,舉着燈籠、火把遊行,遊行隊伍一片火紅,所以用“紅流”代表遊行隊伍。)

(“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講光亮外,還可以象徵人民解放了,擺脱了黑暗社會的統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導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三、總結全文

四、小練筆:寫一段話: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五、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開國大典》教案 篇五

《開國大典》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五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5課,是新增的講讀課文。課文記敍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個自然段,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可分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寫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先概括交代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典禮的成員和人數,然後分別描述會場的佈置和羣眾隊伍的場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寫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莊嚴的五星紅旗升起來了。第三件是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佈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這是開國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寫了閲兵式的盛況。寫了三層意思:1.閲兵式開始的情況。2.各兵種通過天安門受檢閲。3.羣眾看到檢閲部隊後的激動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寫天安門廣場燈火輝煌的景象和羣眾隊伍遊行的情況。第五段(最後一個自然段)寫散會的情況。

課文突出了場面描寫:會場的佈置、龐大的羣眾隊伍、典禮開始、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星紅旗升起、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佈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閲兵式、燃放禮花、羣眾隊伍遊行等眾多場面都描繪得有聲有色,令人激動萬分,突出了開國大典的喜慶、莊嚴、隆重、熱烈氣氛。記敍詳實、條理清楚、用詞準確是課文的另一突出特點。

這篇課文安排在第九冊第二組,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是“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説,通過本課和本組其他幾課的學習,要使學生在練習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懂得怎樣才能提高閲讀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閲讀的速度。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本課要把握特點,突出重點,以讀為主,紮實訓練。具體做法如下:

一、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然後填空。①開國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時舉行的。②升旗的時候,禮炮響起來。每一響門大炮齊發,一共響。③閲兵式進行了鐘頭。

3.快速讀課文,説説課文大意。

二、熟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描述開國大典盛況的?按照課文的敍述順序分段,列出提綱。

3.討論分段,理清課文敍述順序,修改所列提綱。

三、精讀課文,分步訓練。

1.學習課文第一段。先讓學生快速瀏覽第一段,準備做填空練習:開國大典於年月日在首都舉行,參加典禮的成員有,有,有,估計總數。會場在。主席台設在。以此掌握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典禮的成員和人數,瞭解會嘗主席台的佈置情況。然後細讀課文,體會會場的精心佈置和羣眾隊伍場面的壯觀。最後品讀課文第一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如:①分別找出“彙集”、“擎着”、“提着”的近義詞,想想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詞語;②比較“他們清早到了北京車站,一下火車就直奔(走向)會潮這句話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麼不同;③用“迎風招展”口頭造句。

2.學習課文第二段。先快速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這段課文主要講了幾件事,讓學生掌握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再細讀這段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時的情景的。接着,通過回憶看《開國大典》的電影、電視,結合課文中的彩色插圖,進一步體會這一段課文所描寫的動人場面。然後進行重點詞句的訓練:(1)比較下面句子中帶點的詞語跟括號裏的詞語有什麼不同:①30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萬人一齊脱帽肅立,一起抬起頭,·瞻·仰(望着)這鮮紅的國旗。(2)這段課文中有幾處寫了掌聲,寫法有什麼不同?(3)用“誕生”、“雄偉”、“熱烈”各説一句話。

3.學習課文第三段。快速朗讀課文第三段,進行填空練習,使學生掌握閲兵式的程序。“閲兵式的檢閲司令員、閲兵總指揮分別是和。受檢閲的部隊開頭是兩個排,接着是、。當部隊經過的時候,人民空軍的飛機也一隊隊排成,飛過天空。”然後細讀這段課文,體會閲兵式的壯觀場面和人民羣眾看到檢閲部隊時的激動場面。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段。

4.學習課文第四段。可先讓學生快速閲讀這一段,説説作者是抓住哪兩個方面來描繪這動人的情景的。然後抓裝天上是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是萬萬千千的燈火一片紅”,讓學生閉上眼睛,結合過去看到的類似的場面體會天安門上禮花此起彼落,廣場上燈火輝煌的綺麗景象。最後讓學生用“次序”口頭造句。

5.學習課文第五段。先齊讀這段課文。然後比較“·兩·股·紅·流(遊行隊伍)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帶點的詞語跟括號裏的詞語有什麼不同。6.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跟“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説説這些句子好在哪裏,然後聯繫生活實際,試説兩個這樣的句子。

四、品讀課文,綜合訓練。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中心思想。

2.快速讀課文,按列出的提綱複述課文。

3.做課後“思考·練習”4。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要求背誦的段落。

《開國大典》教案 篇六

【典禮】

〖解釋〗

鄭重舉行的儀式。

〖造句〗

今天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協商】

〖解釋〗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見。

〖造句〗

老師正在和家長協商關於學生交費的問題。

【城樓檐下】

〖解釋〗

本課指天an門城樓的屋檐下。

【迎風招展】

〖解釋〗

隨着風飄動。

〖造句〗

運動場上彩旗迎風招展。

【彙集】

〖解釋〗

聚集。

〖造句〗

我們把整理的資料彙集在一起,準備寫一個調查報告

【擎着】

〖解釋〗

往上託着、舉着。

〖造句〗

升旗儀式快要開始了,一名少先隊員高擎着五星紅旗邁步走來。

【直奔】

〖解釋〗

直接趕赴(某地)。

〖造句〗

一下火車,球員們不顧旅途的勞累,直奔賽場。

【五更天】

〖解釋〗

從黃昏到拂曉一夜間分為五更,五更天就是指第五更的那段時間。

【正午】

〖解釋〗

中午12點。

〖造句〗

小李從學校趕回家已經是正午時間了。

【排山倒海】

〖解釋〗

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過來。形容力量強大,來勢兇猛,不可阻擋。

〖造句〗

中國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進行經濟建設。

【投向】

〖解釋〗

指光線等射向。

〖造句〗

我們把崇敬的目光投向前面這位戰士。

【誕生】

〖解釋〗

出生。

〖造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歡躍】

〖解釋〗

歡騰,形容歡喜得手舞足蹈。

〖造句〗

得知我班運動員在這次接力賽上獲得了冠軍,同學們歡躍起來。

【電鈕】

〖解釋〗

控制電開關的按鈕。

【徐徐上升】

〖解釋〗

慢慢地向上(運動)。

〖造句〗

紅旗在晨風中徐徐上升。

【瞻仰】

〖解釋〗

恭敬地看。

〖造句〗

每天來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主席遺容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