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必修二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8W

必修二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精品多篇】

必修二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覆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於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儘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温暖我們一生的夢。那麼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台灣,之後,就一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説“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國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裏面又包含着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 倉頡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並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台灣,最後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後兩句話,提問為什麼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繫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麼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遊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裏?(台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説這裏的霜雪雲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裏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裏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於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閲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裏,並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乾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雖然這裏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託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裏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雲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於中國,這裏用美國反襯出台灣“雲氣氤氲,雨氣迷濛”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裏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麼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閲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説,作者聽出了什麼?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温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裏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裏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台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那冷雨》教案 篇二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記敍、描寫、抒情方法的綜合運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地朗誦,瞭解作品藴涵的觀點,培養審美意識並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高雅的情趣,養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放飛想像,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

突出朗讀,強調合作,注重創新,努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義,瞭解觀察冷雨的方式,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縱橫交錯的行文結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打印好的材料及作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前播放古箏演奏曲《夢江南》。

剛才我們欣賞的樂曲是《夢江南》,那在人們的夢裏,江南又是什麼樣的呢?想起江南,人們往往會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濛煙雨。這種感覺在遊子的夢裏更是讓人魂牽夢縈,讓人淚濕枕巾。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今天讓我們跟隨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來聽一聽、來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薄荷(b)薄餅(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鳥聲啁啾(zhōu)(jiū)蓊鬱(wěng)樹香沁鼻(qìn)窺見(kuī)(讓學生板書,教師投影答案)

2、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哪位同學能向我們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台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49年赴台灣。其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思鄉是他詩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代表作有詩歌《鄉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鄉的牧神》、《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

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説“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還説“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3、這位同學介紹得很好,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國中曾學過余光中的一首詩嗎?

4、那請我們全體同學一起背誦一下《鄉愁》。(畢,教師放投影並簡單賞析)

三、同學們預習得不錯,下面我們一起來“品雨”。

1、同學們讀了這一篇文章後,是不是有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如果有的話,説明我們的同學並沒用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妙處。下面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各個小節都各寫了什麼內容?如果有幾個小節的內容可以並在一起的話那就並在一起説説看。

第1節:聽雨引起作者濕潤潤的情思。

第2節:“雨”字在視覺上的美感。

第3節:寫嗅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從嗅覺)

第4節:寫觀雨在美國:難睹中國詩詞裏雨的意趣

在台灣:濕度很高,雲氣氤氲,雨意迷離

第(5—11)節:聽雨的感受。

第12節:作者不能平靜的內心——深深鄉愁的流露。(首尾呼應)

2、很明顯文章的大量篇幅是在“聽雨”這一部分那我們就重點來欣賞文章的這一部分,和同學們一起來體會文中的意境美。那麼請哪位同學説説什麼是意境?

學生會從語文教材P96找到相關內容: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範疇。┅┅運用到文藝領域,意境是指獨創性的藝術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形神皆備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教師補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3、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託?為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涼。

5、按照散文的一般結構,請列出這一部分的結構提綱。

學生交流後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並隨學生髮言板書如下(擇其要點並鑑賞這一部分的意境美):

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陸聽雨:淒涼悽清悽楚

於今在今島上回味:悽迷

(此處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麼會感到悽迷?)

第6、7段在瓦屋內聽雨清脆可聽輕輕重重輕輕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

想到歷史上王禹偁在黃岡竹屋內聽雨聲如瀑布

第8—10段日式的古屋裏聽雨黃梅雨霏霏不絕濕黏黏

颱風雨浪濤翻滾鋪天蓋地

雷雨滂滂沛沛

秋雨雨打芭蕉秋意瀰漫

是單調而耐聽的音樂

是回憶的音樂(江南四川)

第11段台北公寓內聽雨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在此我們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體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

——抒發遊子思鄉之情(請學生回答)

那麼作者這種思鄉之情的具體內涵又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愛祖國愛中華愛傳統文化民族情結懷舊之情(從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

教師小結:這樣的情跟景結合就帶來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境隨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藝術以情感人。本文運用物象羅列的散點鋪排手法,立體交構起朦朦的愁雲,濛濛雨幕,從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陸江南的杏花春雨,從美國的丹佛到台灣基隆港,從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到王禹偁的“聽雨竹屋”……全由一條雨網編織,全憑千傘萬傘裝點。全文縱橫交錯,思鄉之情融貫其中,熔鑄成一個典雅細膩、極富詩情畫意的境界,充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那麼我們這篇文章的“神”——主旨應該如何來概括呢?哪位同學來試?

四、結合學生髮言來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台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投影)

五、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師:古人有語,情動於衷而言於外。

問:這種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呢?請同學們分析下面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

1、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運用疊詞,表現了雨的形態、氣勢、聲音,把雨的質感充分寫出,同時疊詞具有音韻之美讀來自有節奏感

2、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參差跳躍,簡潔乾脆,具有珠落玉盤的效果

3、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長句,一氣呵成,連綿不斷,表達了豐富的內容,氣勢非凡

4、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使用擬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了穀物漸漸消失的情景,藴含着作者惋惜惆悵的心情

(投影揭示語言特點)

六、課堂小結

品讀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滿口餘香,好的文章,多讀多品,才能品得深!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定會獲益匪淺。

七、佈置作業: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説,“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麼,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麼呢?請以“我心中的冷雨”為話題寫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嶽》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脣》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鍾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化用: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聲聲慢(宋)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篇三

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很難,由於他語言上的特點。很多學生全向我反映讀不順,感覺不對勁。寫景散文只能靠讀去感受語言的優美。結合自己幾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記錄:

1、預習至關重要,課前必須熟讀課文,不然課堂上老師再精彩的講解都有可能沒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紹,理解文章所寫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現狀才能更好的領會文章的感情基調。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穀咕咕的啼聲。”一個男生提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停頓,第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穀咕咕的啼聲。”另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穀咕咕的啼聲。”,有點出乎意料,讓我激動。兩種停頓就是兩種氣勢,兩種畫面,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就是大師的手筆。

4、好的寫景散文是連貫而一的,這裏卻是節選,使文章失去了應有的美感,也防礙了學生的理解。文章的開頭提到了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學生對於這個意大利電影導演的風格一無所知。有點反感這種節選的形式。

這種經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斷的朗讀、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語言的美。越來越感覺學生的學習很被動,早自習時間如果不是老師督促根本就不願開口大聲朗讀。學習是自覺的行為,只有懷有對知識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穫

《聽聽那冷雨》自讀提示 篇四

一、瞭解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 ,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外 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 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 長。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 餘種。

二、讀課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詞

驚蟄( ) 滂沱( ) 霏霏( ) 偁( ) 椽( ) 齧( ) 吟哦( ) 羯鼓( ) 驚悸( ) 寒瀨( ) 冥想( ) 舐( ) 擎( ) 料料峭峭( ) 滂滂沛沛( ) 蠢蠢而蠕( ) 叩吧撻撻( )

寒瀨 吟哦

鏗鏗 料料峭峭

霏霏 滂滂沛沛

想入非非

三、再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的感情。

課文內容提示:

《聽聽那冷雨》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台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之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説不盡的複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讚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歎,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三、教師總結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蒼蒼的人生歲月。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遙望故鄉母親永遠不滅的鄉愁。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

“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裏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愁。但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遊子“同鄉會”式的鄉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藴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聽聽那冷雨》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在朗誦中感受語言的美。

在評點和提問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朗誦到位,文章主旨體會深刻。

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教學時間:12月11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雨夜(北宋·張詠)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無端:沒來由,沒道理)

這首詩的題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對這雨是什麼態度?(不喜歡,討厭。)為什麼?張詠討厭雨因為雨一聲一聲喚起了他無限的思鄉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歡這雨,還要我們也“聽聽那冷雨”。這原因又在哪裏呢?且讓我們走進他的文章,聽聽他的雨聲,聽聽他的心聲。

二、解讀文章

1、我們同學已經讀過他的文章了吧?大家從他的雨聲裏都讀出什麼來了?(學生自由談,教師根據學生所言小結)

2、那具體這雨聲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韻味要讓余光中去聽聽那冷雨,我們就要具體走進作者的雨聲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聲音,當然要在聲音中體會,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師先來朗誦一段,體會一段,雖然獻的可能是醜,但希望能引出你們的美來。翻到課文第96頁,看第五段。

大家剛才聽了老師的朗誦,對哪些句子特別有感覺?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緒卻被綿綿的雨絲牽引到大陸,引用了李清照在《聲聲慢》裏吟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詩句,又引用了元好問“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表現的是國破家亡的説不盡的惆悵,元好問的曲主要是表現“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慨歎,作者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淒涼、悽清、悽楚,但是畢竟與古大陸隔了25年了,又覺得有些迷茫惆悵,就變得“悽迷”了。後邊作者又引用蔣捷的詞,聽雨,從少年聽到中年,再到老年,歷經人生百態,在冷冷的雨聲中老去。卻是在樓上、江上和廟裏,始終不得歸家,無盡的悵惘從心底裏生起,可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呢!老師將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來表達: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聲來自遠方的呼喚卻靈敏了他的聽覺,牽走了他的思緒,佔據了他的靈魂!那聲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兒眼睜睜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風中飄搖的梧桐葉上的滴滴聲,雨滴在梧桐葉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濺起的是無盡的愁滋味。那聲音也是元好問在聆聽一陣驟雨彈遍新荷彈出如珠似玉的聲音後,所發出的“人生幾何,休放虛過”的慨歎。那聲音更是餘先生歷經風吹雨打,飄飄蕩蕩幾乎迷失了自己之後心底最深沉的吶喊: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那聲音雖然被一片海阻隔,卻泛起了先生籠住心臟的悲傷悵惘。那聲音就是古大陸的聲音,那聲音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聲音,那聲音就是故鄉的聲音。

2、接下來就由我們同學前後桌四人一小組,來個小組活動。活動項目如下:

確定一段你們最喜歡的寫雨的段落;

聲情並茂地自由朗誦;

將解讀化為優美的文字,小組間交流補充;

確定一個朗誦課文的代表和一個朗誦你們的體會的代表。

(時間是8分鐘)

3、約三組學生朗誦評價,老師評價、指導

朗誦小結:大家剛才用自己的聲音解讀了這篇美文,不僅讀出了情感還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文段的理解,看來余光中讓我們同學來聽聽他的雨聲這選擇是對的。

4、現在我們或許能夠更加明確地解決余光中要聽的這冷雨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吧?我們用“這冷冷的雨聲裏有……”句子來形容。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來確定你們小組裏能想到的最優美、最貼切的語言來形容。

小結: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蒼蒼的人生歲月。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遙望故鄉母親永遠不滅的鄉愁。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

三、總結

“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裏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愁。但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遊子“同鄉會”式的鄉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藴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文中涉及的詩歌: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元好問《[雙調]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蟑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虞美人 · 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析: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着亡國愁情。

點絳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註釋] ①燕雁:北來之雁。 ②商略:商量,籌劃。 ③第四橋:又稱甘泉橋。

④天隨:唐詩人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居松江甫裏,曾乘扁舟漁樵於太湖。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韻譯: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峯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點鑑賞第二聯: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