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聽聽那冷雨教案(共6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聽聽那冷雨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聽聽那冷雨教案》相關的範文。

聽聽那冷雨教案(共6篇)

篇1:《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⑴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⑵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⑶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過程與方法:

⑴瞭解余光中的創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⑵通過反覆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導入:

1、今天是一個雪天,可是我們卻要走進一個下着雨的世界,這真有點難為同學們了,不過,我相信,同學們在雨的世界裏,也會感受到幾分詩意的美。這節課我們就將陪着78歲高齡的台灣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來《聽聽那冷雨》。

(幻燈片1:課題)

2、課前我佈置同學們蒐集古今中外關於“雨”的詩詞,同學們完成得怎麼樣?找幾位同學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寫的典型詩句,讀給大家聽一聽。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巴山夜雨》

雨聲裏飽涵了個人的離愁別緒和人生的悽苦感受。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

李後主晚年的詞裏總是充滿了雨聲,綿綿的春雨,淅瀝的秋雨,彷彿訴説着亡國的痛苦。

這樣看起來,雨在很多文人眼中總是一種感傷的情感符號,它承擔着演繹世事滄桑、抒發人生感慨的功能。但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月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雨來也無晴。

《定**》

這首《定**》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時光已逝去千年,我們彷彿還能看到東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嘯徐行的樣子。作者筆下不是悽風苦雨,展示的卻是一派樂觀開朗的心境。

看來,雨聲中的感悟,也與個人的氣質、遭遇有關,象蘇東坡這樣樂天知命的人,你很難在他的話語裏尋覓到雨中的哀愁。

3、台灣作家余光中對雨又懷着一種怎樣的感情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經歷: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離開大陸,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國大陸土地的時候,已是經歷了整整43個春秋。本文創作於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説,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浪跡天涯的苦痛與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着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詩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經在大陸轟動一時、廣為傳頌的《鄉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這篇《聽聽那冷雨》。

4、我們學習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覆誦讀,鑑賞優美語言,借鑑表達技巧。

②沉吟涵泳,體味思想深情,培養愛國情愫。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現在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全文,看看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題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過對台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抒發了一個遠離祖國大陸多年的遊子對久別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熱切眷戀之情。

⑵ 思路明確:

①由雨季的開始,引發思念。(春雨引發思念)

②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濃濃的相思。(由雨展開聯想)

A寫在文化、文字方面關於“雨”的聯想。(雨的文字)

B從嗅、看角度寫“雨”,抒發了思鄉的愁緒。(嗅雨、觀雨)

C從聽的角度寫“雨”,盡情抒寫他對大陸生活情景的回憶與思念。(聽雨)

③聽不到雨聲的失落,將對故鄉的思念與回憶埋入心底,沉澱。(將雨的回憶沉澱)

二、文本研習:

作者對雨的獨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現在我們來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段來賞析。

1、首先,我們來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請位同學朗讀第一節,大家充分展開想象。然後找位結合具體語句説説你的體會。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作者以聯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與內心的情思巧妙地聯繫起來,表現了見景生情的悠遠的思索,富有詩意。

2、課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聯想到關於雨的漢字,流露作者怎樣的感情?還有什麼作用嗎?

作者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題。

3、本文題目為“聽聽那冷雨”,雨只能聽嗎?不,還可觀、可嗅、可嘗。雨的味道是怎樣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樣的味道呢?我們來齊讀課文第三節。

學生齊讀第三節。

①雨的氣味是怎樣的?一學生讀相關語句,説説自己的感覺。

②這段文字語言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好處?

疊字、疊詞、疊句;對偶重疊、排比重疊、反覆重疊。增強了散文的節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使人如聞如見,身臨其境。(聯想、想象)

4、課文第4節主要寫的什麼內容?

用美國的落基山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寫山中的雨。

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誦兩個層次的描寫,找出美國和中國山不同的特點、作者對二者的不同感覺。

學生體味。

明確: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中國韻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而在台灣溪頭,他枕着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才有幾分山水的真味。

那麼大家能不能理解這種不同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月是故鄉明。對祖國懷着特別的感情,所以對祖國一切都深深的眷戀,懷有深情。

三、重點探討

1、我們走進雨季,嗅了雨帶有土腥氣的味道,觀賞了山水中雨的獨特風景,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雨落的聲音。請同學們輕聲地自由朗讀課文5~8節,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學生讀。

2、這段文字的語言尤其美麗,修辭手法也多種多樣,請同學結合具體語句來談一談。

擬人、比喻、通感、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一個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着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奏感,訴之於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此外還有長短句相結合(錯落的句式造成一種迴環往復、連綿不絕的語勢和耐人尋味的效果)的寫作特色。

四、總結:

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選擇了“雨”作為情感表達的依託,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討論。

明確:“聽聽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的外在感受,內在的“冷”則是作者遠離祖國大陸而產生的內心的淒冷。作者在最後一節就寫到聽不到雨聲,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實更是為25年沒有回到祖國的深深遺憾和感傷。

五、佈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陪着余光中先生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觀賞了山水中雨的風景,聆聽了雨的聲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體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卻對祖國文化情有獨鍾的古稀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與熱愛之情。

①本文的`語言尤其獨具特色,同學們在學習之後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課後展開聯想與想象,借鑑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自然景色,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②另外余光中的文化內涵相當深厚,他的這篇《聽聽那冷雨》將原汁原味的唐宋詩歌化用在課文之中,卻絲毫不給人以斧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讀者自然進入古典的情境,請同學們課後通過查閲資料,整理本文中化用的古詩詞,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聽聽那冷雨(之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過程與方法]

1、瞭解余光中的創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2、通過反覆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2、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閲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第一課時

目標:瞭解余光中的創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教學設計:

(一) 以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1、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愁”是文學創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説:“大概作單純的鄉愁應該就是同鄉會式的鄉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於親人、鄉人的感情在裏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於讀書人來講,鄉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裏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於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裏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恆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於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台灣,本文創作於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説,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台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二)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三) 小組討論交流。

(四) 明確

(一) 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繫到祖國。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實,將對故鄉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澱。

(五)小結與作業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台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着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並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台灣溪頭,他枕着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悽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目標:品味文章豐富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文章豐富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二、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課作業對於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言時教師板書其發言要點並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文章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穫?通過學生談收穫總結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緻恰當地烘托出思想情緒。

四、學習之後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想,展開充分的聯想與想像,借鑑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交流寫“雨”詩句。

教學設計:本節課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後在班內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後也可適當講解。

《聽聽那冷雨》中相關詩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嶽》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脣》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 《鍾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詩作:

《虞美人 聽雨》 蔣捷(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積累,學會蒐集同題材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篇2:《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在朗誦中感受語言的美。

在評點和提問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朗誦到位,文章主旨體會深刻。

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教學時間:12月11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雨夜(北宋·張詠)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無端:沒來由,沒道理)

這首詩的題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對這雨是什麼態度?(不喜歡,討厭。)為什麼?張詠討厭雨因為雨一聲一聲喚起了他無限的思鄉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歡這雨,還要我們也“聽聽那冷雨”。這原因又在哪裏呢?且讓我們走進他的文章,聽聽他的雨聲,聽聽他的心聲。

二、解讀文章

1、我們同學已經讀過他的文章了吧?大家從他的雨聲裏都讀出什麼來了?(學生自由談,教師根據學生所言小結)

2、那具體這雨聲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韻味要讓余光中去聽聽那冷雨,我們就要具體走進作者的雨聲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聲音,當然要在聲音中體會,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師先來朗誦一段,體會一段,雖然獻的可能是醜,但希望能引出你們的美來。翻到課文第96頁,看第五段。

大家剛才聽了老師的朗誦,對哪些句子特別有感覺?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緒卻被綿綿的雨絲牽引到大陸,引用了李清照在《聲聲慢》裏吟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詩句,又引用了元好問“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表現的是國破家亡的説不盡的惆悵,元好問的曲主要是表現“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慨歎,作者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淒涼、悽清、悽楚,但是畢竟與古大陸隔了25年了,又覺得有些迷茫惆悵,就變得“悽迷”了。後邊作者又引用蔣捷的詞,聽雨,從少年聽到中年,再到老年,歷經人生百態,在冷冷的雨聲中老去。卻是在樓上、江上和廟裏,始終不得歸家,無盡的悵惘從心底裏生起,可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呢!老師將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來表達: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聲來自遠方的呼喚卻靈敏了他的聽覺,牽走了他的思緒,佔據了他的靈魂!那聲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兒眼睜睜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風中飄搖的梧桐葉上的滴滴聲,雨滴在梧桐葉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濺起的是無盡的愁滋味。那聲音也是元好問在聆聽一陣驟雨彈遍新荷彈出如珠似玉的聲音後,所發出的“人生幾何,休放虛過”的慨歎。那聲音更是餘先生歷經風吹雨打,飄飄蕩蕩幾乎迷失了自己之後心底最深沉的吶喊: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那聲音雖然被一片海阻隔,卻泛起了先生籠住心臟的悲傷悵惘。那聲音就是古大陸的聲音,那聲音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聲音,那聲音就是故鄉的.聲音。

2、接下來就由我們同學前後桌四人一小組,來個小組活動。活動項目如下:

確定一段你們最喜歡的寫雨的段落;

聲情並茂地自由朗誦;

將解讀化為優美的文字,小組間交流補充;

確定一個朗誦課文的代表和一個朗誦你們的體會的代表。

(時間是8分鐘)

3、約三組學生朗誦評價,老師評價、指導

朗誦小結:大家剛才用自己的聲音解讀了這篇美文,不僅讀出了情感還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文段的理解,看來余光中讓我們同學來聽聽他的雨聲這選擇是對的。

4、現在我們或許能夠更加明確地解決余光中要聽的這冷雨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吧?我們用“這冷冷的雨聲裏有……”句子來形容。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來確定你們小組裏能想到的最優美、最貼切的語言來形容。

小結: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蒼蒼的人生歲月。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遙望故鄉母親永遠不滅的鄉愁。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餘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

這冷冷的雨聲裏有……

三、總結

“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裏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愁。但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遊子“同鄉會”式的鄉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藴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文中涉及的詩歌: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元好問《[雙調]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蟑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虞美人 · 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析: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着亡國愁情。

點絳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註釋] ①燕雁:北來之雁。 ②商略:商量,籌劃。 ③第四橋:又稱甘泉橋。

④天隨:唐詩人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居松江甫裏,曾乘扁舟漁樵於太湖。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韻譯: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峯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點鑑賞第二聯: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篇3:《聽聽那冷雨》教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記敍、描寫、抒情方法的綜合運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地朗誦,瞭解作品藴涵的觀點,培養審美意識並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高雅的情趣,養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放飛想像,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

突出朗讀,強調合作,注重創新,努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義,瞭解觀察冷雨的方式,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縱橫交錯的行文結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打印好的材料及作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前播放古箏演奏曲《夢江南》。

剛才我們欣賞的樂曲是《夢江南》,那在人們的夢裏,江南又是什麼樣的呢?想起江南,人們往往會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濛煙雨。這種感覺在遊子的夢裏更是讓人魂牽夢縈,讓人淚濕枕巾。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今天讓我們跟隨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來聽一聽、來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薄荷(b)薄餅(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鳥聲啁啾(zhōu)(jiū)蓊鬱(wěng)樹香沁鼻(qìn)窺見(kuī)(讓學生板書,教師投影答案)

2、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哪位同學能向我們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台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49年赴台灣。其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思鄉是他詩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代表作有詩歌《鄉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鄉的牧神》、《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

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説“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還説“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3、這位同學介紹得很好,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國中曾學過余光中的一首詩嗎?

4、那請我們全體同學一起背誦一下《鄉愁》。(畢,教師放投影並簡單賞析)

三、同學們預習得不錯,下面我們一起來“品雨”。

1、同學們讀了這一篇文章後,是不是有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如果有的話,説明我們的同學並沒用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妙處。下面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各個小節都各寫了什麼內容?如果有幾個小節的內容可以並在一起的話那就並在一起説説看。

第1節:聽雨引起作者濕潤潤的情思。

第2節:“雨”字在視覺上的美感。

第3節:寫嗅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從嗅覺)

第4節:寫觀雨在美國:難睹中國詩詞裏雨的意趣

在台灣:濕度很高,雲氣氤氲,雨意迷離

第(5—11)節:聽雨的感受。

第12節:作者不能平靜的內心——深深鄉愁的流露。(首尾呼應)

2、很明顯文章的大量篇幅是在“聽雨”這一部分那我們就重點來欣賞文章的這一部分,和同學們一起來體會文中的意境美。那麼請哪位同學説説什麼是意境?

學生會從語文教材P96找到相關內容: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範疇。┅┅運用到文藝領域,意境是指獨創性的藝術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形神皆備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教師補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3、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託?為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涼。

5、按照散文的一般結構,請列出這一部分的結構提綱。

學生交流後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並隨學生髮言板書如下(擇其要點並鑑賞這一部分的意境美):

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陸聽雨:淒涼悽清悽楚

於今在今島上回味:悽迷

(此處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麼會感到悽迷?)

第6、7段在瓦屋內聽雨清脆可聽輕輕重重輕輕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

想到歷史上王禹偁在黃岡竹屋內聽雨聲如瀑布

第8—10段日式的古屋裏聽雨黃梅雨霏霏不絕濕黏黏

颱風雨浪濤翻滾鋪天蓋地

雷雨滂滂沛沛

秋雨雨打芭蕉秋意瀰漫

是單調而耐聽的音樂

是回憶的音樂(江南四川)

第11段台北公寓內聽雨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在此我們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體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

——抒發遊子思鄉之情(請學生回答)

那麼作者這種思鄉之情的具體內涵又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愛祖國愛中華愛傳統文化民族情結懷舊之情(從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

教師小結:這樣的情跟景結合就帶來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境隨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藝術以情感人。本文運用物象羅列的散點鋪排手法,立體交構起朦朦的愁雲,濛濛雨幕,從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陸江南的杏花春雨,從美國的丹佛到台灣基隆港,從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到王禹偁的“聽雨竹屋”……全由一條雨網編織,全憑千傘萬傘裝點。全文縱橫交錯,思鄉之情融貫其中,熔鑄成一個典雅細膩、極富詩情畫意的境界,充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那麼我們這篇文章的“神”——主旨應該如何來概括呢?哪位同學來試?

四、結合學生髮言來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台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投影)

五、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師:古人有語,情動於衷而言於外。

問:這種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呢?請同學們分析下面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

1、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運用疊詞,表現了雨的形態、氣勢、聲音,把雨的質感充分寫出,同時疊詞具有音韻之美讀來自有節奏感

2、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參差跳躍,簡潔乾脆,具有珠落玉盤的效果

3、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長句,一氣呵成,連綿不斷,表達了豐富的內容,氣勢非凡

4、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使用擬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了穀物漸漸消失的情景,藴含着作者惋惜惆悵的心情

(投影揭示語言特點)

六、課堂小結

品讀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滿口餘香,好的文章,多讀多品,才能品得深!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定會獲益匪淺。

七、佈置作業: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説,“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麼,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麼呢?請以“我心中的冷雨”為話題寫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嶽》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脣》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鍾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化用: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聲聲慢(宋)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篇4:《聽聽那冷雨》教案

《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覆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於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儘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温暖我們一生的夢。那麼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之後,就一直在、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説“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國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裏面又包含着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倉頡氤氲米芾羯鼓寒瀨驚悸淅瀝滂沱

揪(揪住)鍬(鐵鍬)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並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最後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後兩句話,提問為什麼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繫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麼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遊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裏?()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説這裏的霜雪雲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裏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裏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於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閲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裏,並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乾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雖然這裏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託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裏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雲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於中國,這裏用美國反襯出“雲氣氤氲,雨氣迷濛”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裏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麼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閲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從聽覺上來説,作者聽出了什麼?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

(2)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温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裏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裏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篇5: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品讀,理清思路,體會余光中筆下“雨”的美。

2、鑑賞文中的優美的語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3、體味文中藴涵的深摯的感情 。

重點難點

1、體會“聽聽那冷雨”中“聽冷雨”所藴含的深深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2、品位語言,體悟意境。

教學方法

1、運用美讀法,引導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朗讀,沉潛到作品的深處,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過提問和思考讓學生體悟余光中先生那濃濃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教學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從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學生齊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 郵票 母親 親情 長大後 船票 新娘 愛情

後來呵 墳墓 母親 親情 而現在 海峽 大陸 鄉土情、愛國之情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藉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

二、作者簡介: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同時又是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1950年遷居台灣。之後一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寫下散文《聽聽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説,他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是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的創作,他自稱為自己的“四維的寫作空間”,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曾經説:母親是大陸,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余光中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三、感知課文內容。

1、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雨的?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視覺:淋淋漓漓 淅淅瀝瀝 點點滴滴 滂滂沱沱

嗅覺: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淡淡土腥氣

觸覺:冷雨潮濕

味覺:舔舔吧那冷雨

第5節 淒涼悽清悽楚悽迷

第6節 清脆可聽如瀑布比碎玉 淒涼悽清悽楚悽迷

聽覺 第7節 黑鍵灰鍵“拂弄、奏

第9節 羯鼓 電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節 雨是一種音樂。單調而耐聽、回憶、潮潮潤潤

3、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喜愛的是哪裏的雨?

地域感:美國 → 台灣 → 大陸(橫向 ) 形象密集

聽雨(主線) 歷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時代(縱向) 述寫瑰麗

現實感:中年後洞明人生 現代都市對傳統文明的破壞 情切意濃

對永恆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愛的是:古大陸瓦上的雨。

4、體會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寫到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寫到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沉”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寫到滄桑過後晚年的白頭體悟。內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盼望故鄉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恆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或者傳達了作者的鄉愁、故國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對古典詩意生活的嚮往

6、作者為什麼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現故國之思的纏綿悠長。“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冷。

四、雨連着台灣與大陸,連着悠悠的歷史和難盡人意的現實,儘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與海峽兩岸“參(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由此來找一下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並説明理由。

1、句式上 長短配合,短句參差跳躍,產生了珠落玉盤的效果,長句一氣呵成,彷彿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疊音詞寫雨,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雨態表現得更形象。參差有致的韻語段落,在訴諸讀者五官感覺是着重了聽覺,充分應用雙聲疊韻,講究平仄,轉換同音異字,創造了音樂美。

3、詩化的語言。

4、修辭。勻稱的對偶、生動的比喻、整齊的排比,別緻恰當地烘托出思想情緒。

五、你覺得那冷雨裏有---------------------------------------------------------------------------------

第1段:那冷雨裏有餘光中對故鄉母親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裏有餘光中對美麗中文的熱愛;

第3段:那冷雨裏有餘光中對古中國歷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裏有餘光中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名家點評:雨是古今作家反覆歌詠的對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創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經過獨有的審美感受創造出來的。余光中筆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鮮明的獨創性。這是作家獨具慧眼的發現。《聽聽那冷雨》借“冷雨”這個意象,把人帶進了一個冷寂、悽迷的氛圍之中,抒發了身在海島、異城的遊子對故國、故土的無盡的鄉愁

這篇散文運用通感、比喻、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一個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着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奏感,訴之於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

篇6: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欣賞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練地美讀課文,在朗讀中涵詠文章的情感意藴。學習文章的寫法

[教學重點]

突出朗讀,仔細品位詩性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種心境,一種濃濃的割捨不斷的鄉愁”。

2、適度遷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教學設想]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習效果。

2、安排兩課時。

3、課前加強預習。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學生齊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二、簡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現代作家、評論家。福建永春人。1940年入南京青年會中學(當時校址在四川),1947年畢業(此時校址又遷回南京)。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1948年轉入廈門大學,開始詩歌創作。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灣,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讀書。當過軍中翻譯,退伍後在台灣東吳大學及台灣師範大學任教。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是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的創作,他自稱為自己的“四維的寫作空間”,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他的詩和散文多以抒寫鄉愁和思鄉之情為主。

三、分別指名學生分段美讀課文,教師交代朗讀的要領,涵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體感知課文:

1、理解冷雨之“冷”?“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表現的是毛澤東的冷眼向洋,樂觀豁達的心境。“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之“寒”與“冷”表現的是林黛玉寄人籬下的悲苦心境。其實“冷”是一種心境,一種割捨不斷的濃濃鄉愁。

2、感知行文思路。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寫到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寫到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沉”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寫到滄桑過後晚年的白頭體悟。內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盼望故鄉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恆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五、小結:本文寫雨,多寫心中的感覺,借“雨”寫自己的心境,寫自己的一種鄉愁,借“雨”追尋自己的中華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源。“一切境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説“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都著我之色彩”。本文寫雨,都飽含作者濃濃的主觀色彩。

六、作業

1、收集古典詩詞中寫雨的詩詞佳句。

2、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户內聽聽,户外聽聽,冷冷,那音樂”的獨特意境和美妙的感情,我們還感受了“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清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的傷感與無奈。那麼,《聽聽那雨聲》到底留給我們什麼,我們心中自然有一種湧動的感情,下面,我們沿着作者的筆觸體會這種深沉而豐富的感情意藴。

二、品讀課文寫雨的優美的詞句。

1、古人有那些寫雨的佳句?

“小樓一夜聽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沾衣欲濕杏花雨”寫的是温柔綿綿的春雨;“亂雨跳波濺入船”,“黃梅時節家家雨”,“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夏日的張狂的密雨;“留得殘荷聽雨聲”,“寒雨連江夜入吳”“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風秋雨愁煞人”,寫的是悽清悲苦的秋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雨,在作者的心中都是那冷雨。

2、你能説説雨可以比喻成什麼嗎?

朱自清把春雨比成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杜甫把秋雨比成“雨腳如麻未斷絕”。

三月的春雨像少女,正值豆蔻年華,她文靜、温柔、清新、羞澀。於人不覺間她輕悄悄的走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如紗如夢,沾衣不濕。

像散花的仙女,春雨一過,萬紫千紅總是春。

像丹青高手,將茫茫單調的大地着上了滿眼的綠色和五彩的花朵。

夏天的雨像健壯的小夥,是個急性子,來去匆匆,充滿力量和生機,有時也脾氣暴躁,感情激越。

秋天的雨是飽經滄桑的老人,顯得那麼深沉和悠長,額頭和心中裝滿了對生活和人世的觀察和感悟。

3、本文第三節開頭寫到“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分別挑出自己所喜歡的相關段落(第四、五、七、九、十段為主)進行涵泳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美美;嘗試美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

簡析:本文通過異彩紛呈的意象,傳達了豐富又集中的思想感情。對故園的思念所體現的濃濃的鄉愁;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深情的追憶和熱愛;對人生與祖國的不解情緣;對人生無常和世事難料的深刻感悟以及渴望擁有自己永恆的精神家園等都有充分的體現。這裏貫穿始終的是作者心靈的呼喚,對“根”的呼喚,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作者從台北的長街短巷“悽悽切切”的“風裏雨裏”,“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縣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身在異國他鄉,覺得“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需回來中國”。人生的感喟,歷史的呢喃,文學的情致,浪漫的懷想,都深蓄着蒼涼與感傷,一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三、作者如同中國山水話畫的寫意高手,揮動如椽巨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水墨山水。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詩情畫意,都用了怎樣的筆法?

學生討論後明確:

1、烘托渲染之法,如第四節寫看雨,並未用多少筆墨寫雨,而是寫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煙嵐,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虛無飄渺間”。

2、對比映襯之法,古今對比、中外對比、大陸和台灣的對比,綿綿春雨和瀟瀟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襯和對比,讓人回味不已。

3、化用點染之法,本文深深根置於古典詩詞的底藴之中,“要聽雞叫,只有到《詩經》的韻裏去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疊詞修飾之法,《聽聽那冷雨》文字幾近奢華,充滿了漢語的魅力,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而且還宜誦之於口,悦之於耳,大量的疊詞的運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運用,讓本文的語言平添一層音樂美和繪畫美。

四:總結:《聽聽那冷雨(節選)》是一篇感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柯靈語),需要讀者用心用腦用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時參與享受。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體會語言的詩意美。

2、閲讀《讀本》上的有關文章,體會優美的意境。

備課札記:《聽聽那雨聲》所表達的是余光中先生對山水的獨特感悟。這位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呼吸在當今,卻已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新中國文學的史冊上。“小樓一夜聽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為什麼作者寫的是冷雨?有什麼深刻的內涵?這個問題要讓學生作為思考研習文本,體驗作品內涵的主線。原來作者的“冷”事實上是一種心境,一種濃濃的割捨不斷的鄉愁。在教學時,除了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提出疑問,也可以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對文本的研習,不能按部就班的進行,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品讀,提高涵泳鑑賞能力。所以,第一課時以教師指導學生的美讀為主,在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第二課時是一種“非預設性的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讀書-——質疑——對話——釋疑的環節進行。一定要作到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Tags:冷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