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時記趣》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9W

《幼時記趣》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藉助註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讀懂全文,學習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學習文章細緻的觀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前蘇聯作家烏斯托夫斯基曾説:“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饋贈,誰要是在成年之後的漫長歲月中沒有失去這一饋贈,那麼,他就是詩人或作家”。沈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二、簡介沈復及《浮生六記》

沈復,生於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敍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遊覽見聞,記敍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娛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三、檢查預習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凹凸(āo tū) 溝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項為之強(jiāng) 癩蛤蟆(lài)

四、朗讀課文

1、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2、範讀——跟讀——自讀——齊讀

五、疏通第一節文意

1、生齊讀第一節。

2、藉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學生小組合作翻譯,教師巡迴參與。

3、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六、小結、鞏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七、作業

背誦第一節原文及字詞解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疏通文意

根據學習第一節的方法,學習課文的2-4節

1、強調翻譯的注意點:

①根據內容,調整句序。

②聯繫前後文,補充相應內容,保持語句流暢,句意明確。

2、學生對照註釋自行翻譯。

3、指名翻譯,討論指正。

4、按組輪流翻譯。

三、總結、鞏固

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成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項為之強 “強”通“僵”

4、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羣鶴舞(於)空”,“驅之(於)別院” 省略介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四、作業設計: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1段

①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明確:文章主要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②怎麼理解“物外之趣”?

明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來源是什麼?

明確:客觀:目力好; 主觀:好觀察,觀察細

2、瀏覽2-4段,説説共回憶了幾件趣事?

①觀蚊如鶴 ②神遊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學習第2段,分層次,討論:

這段中“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的原因是什麼?“如鶴唳雲端”的原因是什麼?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雲白鶴觀”

兩個“果”的作用是什麼?

強調情景的逼真,想象給人帶來的樂趣。

4、第3段寫了什麼事?作者怡然自得的來源是什麼?

神遊山林

“細視” “神遊” “以……為……”(①觀察細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寫什麼事?“龐然大物”是什麼?“拔山倒樹”一句中“山”“樹”本是什麼?這樣的變化得力於作者的什麼能力?(想象)

6、齊讀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後,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幼時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總結全文

四、作業設計: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把課堂上自己講述的幼時趣事整理成文,注重運用想象和聯想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幼時記趣

沈復

觀蚊如鶴 熱愛生活

物外之趣 神遊山林 觀察仔細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後感:

幼時記趣教案 篇二

預設目標:

1、口述作者及課文出處

2、讀準生字詞、學習斷句、熟讀課文

稚       藐      強     唳     凹    凸     礫    邱    壑

3、藉助字典、註釋、弄清有關字詞解釋

察   故   私   擬   強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譯全文

5、探究作者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

這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圍繞“記趣”這一中心,生動的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二、思路結構(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第1節總敍“物外之趣”

這一節敍述了作者幼時眼力很強,又十分愛好觀察,因而時常獲得與眾不同的樂趣。自然引出下文對“物外之趣”的具體分述。

第二部分、第2—4節,分別寫觀賞白鶴之圖、神遊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寫作特點

1、脈絡清楚、結構嚴謹

文章採用了先總後分、點面結合的結構形式,緊扣“明察秋毫”這一線索,使文章前後呼應,脈絡清楚,結構嚴謹。正因為“明察秋毫”能細察藐小之物的“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是總述,是面上的記述。正因為“明察秋毫”,所以能觀蚊如鶴,能“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為丘壑,能視蛤蟆為“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樣用三個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從點上具體記述了幼時的趣事。

2、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

從全篇來看,開頭總説“物外之趣”,文字簡潔。主體部分寫得詳盡具體,記敍了三件趣事,描繪了四幅圖畫,突出了“記趣”這一中心。

3、觀察仔細、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觀察的描寫,對藐小微物“細察”其紋理;對叢草、蟲蟻、土礫“定目細視”;

對二蟲相鬥,觀之“出神”。這樣的觀察,實際上是“觀”與“察”同時進行的。“察”這個動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觀察促進了想象和聯想。觀察越細緻,聯想就越豐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飛舞的蚊羣,想象成“羣鶴舞空”;把蚊羣衝煙飛鳴,想象成“鶴

唳雲端”;把叢草想象為森林,蟲蟻想象為野獸,土礫想象為丘谷。這些都是由兒童的眼光和心理來觀察,想象的;而這裏的聯想和想象,又是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寫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4、語言簡樸、自然、生動。

例如“夏蚊成雷”,寫出了蚊蟲之多,轟鳴之響。“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觀賞羣鶴舞空圖的專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吞”、“吐”兩個動詞,表現了蛤蟆用舌頭捕捉小蟲動作的迅速、準確,極為生動傳神。“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裏連用了“捉”“鞭”“驅”三個動詞,表現了驚恐方定,隨即懲罰蛤蟆,驅除強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詞語用得也很準確。如“衝煙飛鳴”的“衝”字,使人想見蚊羣在瀰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鶴唳”的“唳”字,彷彿使人聽到鶴翔雲端高亢的鳴叫。“拔山倒樹”,形容蛤蟆撲來的氣勢和力量,雖然在成人看來有違事理,但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卻是自然、貼切,所以真實、生動,使人如見如聞。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目標設定:(學生討論制定)(3分鐘)

目標設想:

1、  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學會斷句,注意感情和節奏。

2、  藉助字典、註釋,瞭解字詞解釋、句子含義。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3分鐘)

1、教師活動:生命的街車走過千坎萬坷,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已經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憶卻永遠定格在我們的整個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純潔的心靈製成的清淨的海藍色;童年的畫卷是用希望描繪成的五彩繽紛的夢想;童年的詩歌是用幻想寫成的一首完美的歡樂。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追億幼時的童真童趣。

2、學生口述作者及課文出處,教師補充。

沈復,生於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敍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遊覽見聞,記敍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娛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鐘)

1、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字詞讀音。(自讀、相互糾正)(5分鐘)

2、齊讀課文,注意節奏和感情。(教師引導)(5分鐘)

3、藉助字典、註釋,瞭解字詞解釋,句子含義。(自學、討論、交流、糾正)(10分鐘)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擬   強   怡然稱快   神遊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複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評價)(10分鐘)

三、複習鞏固。(10分鐘)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課後作業)

第二課時

目標設想:

1、翻譯全文

2、體會作者情感

3、認識觀察和想象之間的關係

教學步驟:

一、翻譯全文、(合作交流)(10分鐘)

1、交換筆記本,檢查翻譯情況

2、教師講述課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羣鶴舞(於)空”、“使之(於)台齊”、“驅之(於)別院”等、

“作……    觀”、“以……     為”、“ ……   為所 ……    ”等

二、學生質疑、探究思考(10分鐘)

比如:1、你對文中哪件趣事最感興趣,為什麼?(討論、交流)

2、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討論回答)

①、私 擬作羣鶴舞空…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②、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怡然稱快。

③、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驅之別院。

3、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理?(討論明確仔細觀察與想象力的關係;這些樂趣反映了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動(20分鐘)

1、根據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憶、交流、評價)

2、學習課文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法,將自己的童年趣事組織成文。(提醒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佈置作業(5分鐘)

1、熟讀課文並爭取背誦

2、筆記本上整理字詞練習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癩

②、解釋加點的字詞

明察    項為之強   徐噴以煙  餘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數十

心之所向       項為之強              常蹲其身          徐噴以煙

之   昂首觀之  為    二蟲盡為所吞    其                 以

項為之強        以蟲蟻為獸            使其衝煙飛鳴     以蟲蟻為獸

3、短文欣賞(《課程標準新教案》第56頁《釣青蛙》)(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第七課    幼時記趣

沈復

一、觀蚊如鶴

總:物外之趣        二、神遊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二、教材分析

《幼事記趣》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裏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寫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童心和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導學生能借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教學設想

《幼事記趣》是一篇精讀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本課學習,我採用四步教學法:正確朗讀——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我覺得這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討論中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在質疑時引發學生求知慾,大膽探究。

四、課時安排新課標第一 網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圖片,提問: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一塊石頭,又經仔細觀察,認為象阿詩瑪。

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經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現它的審美價值。這説明,觀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的想象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

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文章——《幼時記趣》。(屏幕顯示標題)

二、學會正確的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我們可以解決文言文語言上的問題。

1、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音飽滿。(生齊讀)

2、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範讀)

(1)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明確: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還要讀出感情。

(2)請學生試着注意停頓和輕重,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3)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藴涵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讀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

三、佈置作業

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

2、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3、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4、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麼理解“物外之趣”?説説作者這種“物種之趣”是怎麼樣產生的?

(3)你還有什麼問題?

2、文言文要反覆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女生齊讀)

明確: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詞語。不過我們從題目《幼時記趣》來看,文章主要還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3、怎麼理解“物外之趣”?

明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4、請男生齊讀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體寫了哪一種“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明確:(男生齊讀)從蚊子飛舞中找樂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還有“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

5、大家自由朗讀3、4段,考慮一下,這兩段主要寫什麼地方的樂趣。(全班自由朗讀)

明確:“叢草之趣”。神遊山林:“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鞭打哈蟆。

6、作者為什麼會有“物外之趣”?

仔細觀察,加上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三、合作•分享

揚州出版社要編輯《幼時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説來聽聽,要善於從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練習

想象可以使我們發現美,並從中得到快樂。其實,想象不但可以發現美,還可以創造美。你們看見過樹根嗎?樹根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正是這不同的形狀,給人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而藝術家便藉助想象把它們雕成一件件令人賞心悦目的藝術品,這就是根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結晶,也可以使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每幅作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看誰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顯示《凌寒俏立》、《仰天長嘨》、《圖騰》等根雕的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取名、評議)同學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聰明的你,一定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放開眼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深入挖掘,大膽聯想,馳騁想象,就能發現美,創造美,做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五、佈置作業

課外大家可選讀一段《閒情記趣》的文字,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幼時記趣》。

附:板書設計

幼時記趣

沈復

觀蚊成鶴                            產生原因:

物外之趣   神遊山林                            觀察細緻,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教案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能初步讀懂課文並能正確朗讀。

2、通過誦讀課文,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3、學習文章細緻的觀察,奇特的想象。

教材分析:

作為七年級上冊的文言文,主要讓學生積累部分文言詞,藉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同時結合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生能感受到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學設想:

指導翻譯:《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關於文言文的課程階段目標是“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本堂課教師要指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藉助註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並能正確朗讀課文。

討論、想象:研讀課文,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產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體現出來的童心;説一説自己童年生活中類似的趣事。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1、掃除生字詞讀音障礙,正確句讀課文。

2、掃除句義障礙,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蘇聯作家烏斯托夫斯基曾説:“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饋贈,誰要是在成年之後的漫長歲月中沒有失去這一饋贈,那麼,他就是詩人或作家”。沈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二、簡介沈復及《浮生六記》

沈復,生於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敍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遊覽見聞,記敍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娛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三、檢查預習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凹凸(āo tū)

溝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項為之強(jiāng) 癩蛤蟆(lài)

四、指導正確朗讀

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1、範讀  2、跟讀  3、自讀  4、齊讀

五、藉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

1、強調翻譯的注意點:

①根據內容,調整句序。

②聯繫前後文,補充相應內容,保持語句流暢,句意明確。

2、教師翻譯一段作示範。

3、學生對照註釋自行翻譯。

4、指名翻譯,討論指正。

5、按組輪流翻譯。

六、總結、鞏固。

實詞積累:

餘:我 。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

故:所以

私:私下裏

擬:比

強:僵硬的意思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拔山倒樹:搬開土山,撞到大樹,拔,移,搬開

虛詞積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

昂首觀之:代詞,代蚊子。

項為之強:代詞,代“昂首觀之”。

以:徐噴以煙,用。

或:連詞,或者。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詞,自己的

蓋:連詞“原來是”

為:項為之強:因為

字同義不同的字:

觀:  昂首觀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  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時: 餘憶童稚時(時候)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  徐噴以煙(經常)              為: 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以叢草為林(當作)

之: 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成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項為之強  “強”通“僵”

省略字: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省略句:  羣鶴舞(於)空      使之(與)台齊        驅之(於)別院

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七、作業設計: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學習作者敍寫的童年生活中的樂趣。

2、瞭解細緻的觀察、奇物的想象對寫作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指名説本文作者的有關文學常識;

2、指名解釋相關字詞

餘    稚  明察秋毫   紋理  物外  強

素帳  唳  怡然       稱快  凹凸

以……為 ……         邱    壑    神遊   濃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譯相關語句。

二、學習分析課文內容,討論:

1、齊讀第1段,説説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作者幼時樂趣的來源是什麼?總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觀:目力好    ②主觀:好觀察,觀察細

2、瀏覽2-4段,説説共回憶了幾件趣事?

①觀蚊如鶴  ②神遊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學習第2段,分層次,討論:

這段中“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的原因是什麼?“如鶴唳雲端”的原因是什麼?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雲白鶴”觀

兩個“果”的作用是什麼?

強調情景的逼真,想象給人帶來的樂趣。

4、第3段寫了什麼事?作者怡然自得的來源是什麼?

“細視” “神遊”  “以……為……”

(①觀察細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寫什麼事?“龐然大物”是什麼?“拔山倒樹”一句中“山”“樹”本是什麼?這樣的變化得力於作者的什麼能力?(想象)

6、齊讀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後,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幼時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總結全文

四、作業設計: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把課堂上自己講述的幼時趣事整理成文,注重運用想象和聯想的方法。

板書設計:

欣賞羣鶴舞空圖

觀蚊如鶴                   熱愛生活

物外之趣             欣賞青雲白鶴圖   富有想象

神遊山林                   喜歡探索

自然奧祕

鞭打蛤蟆

幼時記趣教案 篇四

[教學設計A]

創意説明:由於本文是學生升入中學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並給予學生必要的示範和誦讀方法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知道“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嗎?知道“竹馬”是什麼意思嗎?其實,“竹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當馬騎的竹竿。在一個孩子的眼裏,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馳的駿馬,這是多麼奇特而美麗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時代有過類似的體驗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清人沈復所寫的《幼時記趣》。

這篇課文是用文言寫的,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豐富語言表達,提高審美修養。要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文言語感,概括起來説,就是這幾個字:多讀,多背,加強積累,用心體悟。只要我們有信心,學好文言文並不難。

二、板書課題,簡介作家作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ァ〉諞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師領讀。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要注意讀準字音,掌握停頓)

之後,教師繼續組織學生採取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要在語氣、語調、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誦讀練習,教師要及時評價、鼓勵。

四、點撥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點撥: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詞句的方法。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有的不妨採取講述大意的辦法解釋,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有的要注意將省略的內容補上,如“使(之)與台齊”;有的還要將文言文的詞序調整為現代文的詞序,如“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

2.學生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注意運用上述方法),落實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遇到困難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3.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各小組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4.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補充訂正,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出問題:

(1)本文圍繞着“物外之趣”記敍了哪幾件趣事?(2)課文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學生自主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簡單小結。

六、體驗反思,拓展遷移。

1.教師在上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你在童年時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你説出來和同學一起分享。(2)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3)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有創意的表達,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

2.推薦《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寫童真、童趣的作品讓學生閲讀。

幼時記趣教案參考 篇五

第二單元

單元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人是作品展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體會作者的豐富的情感

2、根據作品的內容展開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3、回憶童年生活,學會説真話抒真情,寫真實的感受

4、語言得體

六、幼時記趣

沈復

一、教學目標:

1能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二、教學重點

1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2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3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讀與自讀結合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二、教學重點

1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2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3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三、教學方法:講讀與自讀結合

四、教學過程

導入:讀單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們小時候有觀察過文字癩蛤蟆嗎?你覺得蚊子癩蛤蟆有趣嗎?

1、全體朗讀

2、生字詞

3、實詞積累

餘: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

故:所以

私:私下裏

擬:比

強:僵硬的意思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神遊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拔山倒樹:搬開土山,撞到大樹,拔,移,搬開

四虛詞積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因為

以:徐噴以煙,用

或:連詞或者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自己的

蓋:連詞“原來是”

為:項為之強:因為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五學生翻譯課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觀蚊如鶴之趣:觀賞羣鶴舞空圖

觀賞白鶴青雲圖

三:神遊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業:翻譯

第二課時

一全體朗讀

二抽查複習情況

三省略句

羣鶴舞(於)空

使之(與)台齊

驅之(於)別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五觀察――聯想――想象

觀察仔細:細察――定目細視

聯想豐富

想象奇特

六語言簡樸,生動,自然

動詞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鶴唳之端

拔山倒樹

作業:41頁一二

幼時記趣教案 篇六

幼時記趣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準備:

1、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幾件。你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為什麼?

第一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1、教師活動:糾正錯誤,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巡視過程中,隨      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學生活動: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結合書下注釋,運用工具書,儘量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討論、評價

3、教師活動:指出重要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標註,劃出重點。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複述文章最棒

1、教師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先組內複述,選派代表,然後集體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推薦代表

課後學習:1、回家將文章內容複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最好是自己不熟練的。

第二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活動:檢查學生的複述情況

學生活動:交流

第二塊:體會物外之趣

1、教師活動:在閲讀課文的過程中,作者的哪個樂趣你最為感興趣。請用短語來概括這種樂趣,並説明你感興趣的理由。

學生活動:閲讀、討論

備註:第一段: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觀蚊如鶴之趣

第三段:神遊山林之趣

第四段:寫蛤蟆吞蟲,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學生互評

3、教師活動: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物外之趣”

學生活動:閲讀,討論

備註:明察秋毫;必細察其紋理

4、教師活動:組織交流、評價

學生活動:組內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童年記趣

1、教師活動:學生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學生活動:寫片段、交流、評價

備註:教師提醒運用聯想與想象,並注意修辭手法

課後學習:1、摘抄一些名家記述的童年趣事到讀書筆記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二、教材分析

《幼事記趣》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裏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寫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懲罰、同情弱小的純真童心和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導學生能借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教學設想

《幼事記趣》是一篇精讀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本課學習,我採用四步教學法:正確朗讀――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我覺得這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討論中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在質疑時引發學生求知慾,大膽探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圖片,提問: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一塊石頭,又經仔細觀察,認為象阿詩瑪。

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經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現它的審美價值。這説明,觀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的想象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

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文章――《幼時記趣》。(屏幕顯示標題)

二、學會正確的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我們可以解決文言文語言上的問題。

1、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音飽滿。(生齊讀)

2、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範讀)

(1)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明確: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還要讀出感情。

(2)請學生試着注意停頓和輕重,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3)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藴涵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讀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

三、佈置作業

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

2、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3、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4、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麼理解“物外之趣”?説説作者這種“物種之趣”是怎麼樣產生的?

(3)你還有什麼問題?

2、文言文要反覆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女生齊讀)

明確: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詞語。不過我們從題目《幼時記趣》來看,文章主要還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3、怎麼理解“物外之趣”?

明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4、請男生齊讀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體寫了哪一種“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明確:(男生齊讀)從蚊子飛舞中找樂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還有“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

5、大家自由朗讀3、4段,考慮一下,這兩段主要寫什麼地方的樂趣。(全班自由朗讀)

明確:“叢草之趣”。神遊山林:“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鞭打哈蟆。

6、作者為什麼會有“物外之趣”?

仔細觀察,加上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三、合作分享

揚州出版社要編輯《幼時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説來聽聽,要善於從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練習

想象可以使我們發現美,並從中得到快樂。其實,想象不但可以發現美,還可以創造美。你們看見過樹根嗎?樹根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正是這不同的形狀,給人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而藝術家便藉助想象把它們雕成一件件令人賞心悦目的藝術品,這就是根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結晶,也可以使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每幅作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看誰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顯示《凌寒俏立》、《仰天長V》、《圖騰》等根雕的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取名、評議)同學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聰明的你,一定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放開眼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深入挖掘,大膽聯想,馳騁想象,就能發現美,創造美,做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五、佈置作業

課外大家可選讀一段《閒情記趣》的文字,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幼時記趣》。

幼時記趣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文詞的集納梳理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難點:

1、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文詞的集納梳理

教學設計:

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藉助註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並能正確朗讀課文。教學方法:朗讀、分析、討論。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夥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幼時記趣》,就記敍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紹

作者沈復,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敍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藴涵着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領讀課文;

⑴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凹凸(āo tū)

溝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項為之強(jiāng)

癩蛤蟆(lài)

⑵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⑶ 學生自由朗讀、集體朗讀課文,做到讀通順、有感情。

三、師生討論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學習的方法點撥

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詞句的方法。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有的不妨採取講述大意的辦法解釋,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有的要注意將省略的內容補上,如“使(之)與台齊”;有的還要將文言文的詞序調整為現代文的詞序,如“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

指導學生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要求字字落實,準確

1、簡介文言文詞語的特點:現代漢語一般用雙音節詞,文言文一般採用單音節詞,如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回憶 擴張 太陽

2、一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 ===增補適當的內容

調 ===調換詞語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內容

先給學生感性認識,具體做法,結合具體語句的翻譯

3、學生自己試翻譯課文的第一小節,指出學生翻譯中的問題,教師訂正。

4、學生試翻譯第二段,,教師訂正翻譯中的錯誤,並且將省與調具體

《幼時記趣》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這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圍繞“記趣”這一中心,生動的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的生活樂趣。

二、思路結構:(總——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述“物外之趣”,這一節主要敍述了作者幼時眼力很強,又十分愛好觀察,因而時常獲得與眾不同的樂趣。這就自然引出下文對“物外之趣”的具體分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別寫觀蚊如鶴之趣,神遊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寫作特點:

1、脈絡清楚,結構嚴謹。 2、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 3、觀察仔細,想象奇特。 4、語言簡樸、自然、生動。整合思路:

本課運用多媒體系統輔助教學,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播放童謠《找朋友》,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可觸感,觸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急切興趣。接着出示幻燈片回顧舊知,引入新知識的教學,播放課文朗讀及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通過課件展示及師生互動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後通過出示童趣圖片及分發文章《釣青蛙》進行拓展延伸,進一步昇華主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瞭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總——分結構;背誦全文。

2、學習文言文的朗讀方法;利用課本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字,讀懂大意;用現代漢語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提升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認識觀察與想象的關係,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注重讀音和停頓,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文言語感。 2.利用課本註釋。工具書疏通文字,理解課文大意。

3、通過討論交流,藉助集體的力量品讀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5.藉助想象,訓練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幼時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以及教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

2、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難點]

培養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及就一個事物展開奇特想象的思維方法。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文言的基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識積累,但是學生有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通過反覆朗讀把文言文學活尤為重要。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媒體設計

教學模式圖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