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教案《三國鼎立》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歷史教案《三國鼎立》精品多篇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本課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併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2、這節課主要介紹東漢政權從分裂到局部出現統一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各派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結果,三國鼎立的形成,在中國形成了三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局面,為下一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作出鋪墊,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事件發展關係,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學情分析:

1、很多學生看過小説《三國演義》或電視劇《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比較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學生在國小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這篇課文,對赤壁之戰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已經顯著地發展起來,但是他們認識能力水平還不高,仍然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學生很容易帶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歷史,就很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我們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評價歷史事件,這樣的評價才是比較客觀的。

3、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具有簡單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比較活躍、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些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為完成本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情基礎。但是由於七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有限,自學能力比較差,幾乎沒有自覺總結反思的習慣,因此在以後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給他們創造自我表現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施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同時,通過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事件本質的能力。

③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

④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等方式,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③學習歷史使人獲得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國鼎立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曆史上先後建立了曹魏、季漢、東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稱為“三國鼎立”。

教學設想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這一課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主要介紹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過渡時期的歷史。上承秦漢大一統,下啟兩晉南北朝。教材簡單介紹了兩個重要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聯繫。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小説、電視電影、電腦遊戲瞭解了三國時期許多生動的故事,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但七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不高,容易把文學作品當成真實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別。

策略選擇:

根據本節課故事性強和圖文並茂的特點,我從學生年齡特徵出發把學生課外已有的喜聞樂見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新知識結合起來,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問題情境和輕鬆、活躍、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對知識的歸納過程中,掌握新知識,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能讓學生談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指出兩場戰役與三國鼎立形成的關係。

2、通過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對歷史事實和透過現象尋求本質的能力。

3、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根據史實材料製作歷史圖表,根據地圖提煉並製作歷史示意圖,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熟悉三國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因果倒置,讓學生探尋三國鼎立的原因。通過讓學利用戰役形勢圖,講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經過,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

2、本節課通過層層設問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經驗教訓,完善自我修養。

3、通過共唱《三國演義》主題曲、齊讀曹操的詩篇,使學生懂得欣賞音樂、文學之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統觀念,正確認識曹操對中國歷史的重要貢獻。

2、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從這些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身上,學生們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優缺點,達到“讀書明智”的目的。

3、孫權派衞温到達夷洲,告誡我們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重 難 點

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法學法

教法:指導學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層層設疑問,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表格歸納、歷史劇表演、讀詩學史、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課前準備

1、將課本中“許攸見曹操”的閲讀材料改編成歷史劇,並安排學生表演。

2、安排學生課前收集三國曆史小故事。

3、課堂活動用的紙張、記號筆、膠水。

4、準備課件、視頻資料。

《三國鼎立》教案 篇三

第一範文23三國視頻1 三國視頻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採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影片情境,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後,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學生響亮齊答:《三國鼎立》。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係呢?下面請大家猜想一下,好嗎?(生答:曹操、諸葛亮、劉備…)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我們要探究三國形成的歷史,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説起(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麼,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願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3、(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其次是誰?(生看示意圖作答)

4、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麼,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課件顯示曹操勢力發展壯大的錄音材料,讓生分析)

5、隨着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動態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問:你能根據示意圖上提示的交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兵力對比、交戰結果,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官渡之戰嗎?

6、一起歸納:

官渡之戰

時間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

7、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那麼,曹操為什麼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請看歷史劇場:①生先自我介紹②師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紹和謀士的對話 ④曹操和許攸的對話 (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表演完畢後,師説:這個短劇不斷再現了歷史場面,而且再現了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現在你能根據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生答略)

8、在剛才的短劇中,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正可謂:(課件顯示)

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

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焉得屬曹家。

從上述表演及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並建議偷襲烏巢,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勝、袁紹失敗的關鍵。

9、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天下形勢圖》)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10、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但這時南方有兩股勢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個是江南的孫權,一個是依附於荊州的劉備。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於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後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説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生講故事)

11、設身處地: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分析天下形勢?

表演對話 (再現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請劉備、諸葛亮上台)

12、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XX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請看錄像《火燒戰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們看到

赤壁之戰

時間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

14、(課件顯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麼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於優勢的曹操為什麼會失敗?(分組討論:從戰爭雙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説,那天晚上恰好刮東風,是天意。你怎麼看?(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佔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沒有刮東風,曹操會失敗嗎?(在會與不會的激烈爭論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實際上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後,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8、(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問:是哪三國?生答後指出: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課件依次顯示三國成立情況)首先看魏國成立情況(一起讀)。那麼蜀國呢、吳國呢?

19、下面根據三國鼎立知識一起回答:

政權名稱

時間

創建者

都城(今名)

20、學以致用,史實辨析:(課件顯示)在一本連環畫上有這樣一個場面,諸葛亮領兵攻打曹操,曹操率軍迎敵。諸葛亮身後的大旗上寫着“蜀丞相諸葛”;曹操身後的大旗上大書一個“魏”字。請你説説這幅畫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如果不符合,錯在哪裏?

21、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未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並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三國的治理與開發。(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國,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中國台灣有往來?生答後指出:這證明中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中國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鬥爭。)

22、通過三國代表的介紹,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後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三、課堂小結,承前啟後,留下懸念 (屏幕顯示)

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麼?生答後指出: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後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我們將在下一課學習。

四、輕鬆闖三關 (屏幕顯示)

(一)評價歷史人物(課件顯示三國曆史人物)

我們先説曹操。説起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戲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依你之見呢?

a: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

c: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d:曹操戎馬一生,兼併羣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

接下來我們再來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在後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諸葛近妖”的説法。你該怎樣看待諸葛亮?

a: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b: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c: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d:他幫劉備統一了西南地區,並採取措施使西南地區得到開發。

e:他是人,不是神。

師:從剛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全面,對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這裏,老師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二)看圖分析

課件顯示(1、諸葛亮與周瑜作品中像。2、史書記載:亮生於公元181年,瑜生於公元175 年。)問:①從畫像上看,二人誰的年齡大?實際上呢?②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一樣嗎?為什麼?

(三)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學習三國曆史後,你有什麼感悟?

①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得到啟示:戰爭帶給人民的是災難、是痛苦。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②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我得到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③從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中,我得到啟示: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④從三國經濟的發展中,我得到啟示: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穩定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⑤從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過中國台灣,證明中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中國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鬥爭。

⑥從三國曆史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⑦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⑧從對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的比較中,我認識到: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五、課外實踐活動

1、遊覽三國名勝古蹟──隆中、赤壁,尋覓歷史足跡,開發三國曆史文化。

2、小組合作設計三國鼎立示意圖。

3、舉辦三國曆史故事會。

附學生活動:

1、歷史劇場(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袁紹、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曹操)(劃線為旁白部分)

兩軍交戰,相持不下,袁紹的一個謀士勸袁紹説:“袁將軍,烏巢乃屯糧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勸將軍派一支部隊駐紮在屯糧處外側,以防曹軍偷襲。”

袁紹傲慢地説:“我籌策已定,你休操心!”

這時,另一謀士許攸拿着搜獲來的曹操催糧書信,徑直來見袁紹説:“袁將軍,曹操主力屯兵官渡,與我相持已久,後方必定空虛。現在,若分一軍,星夜偷襲許昌,不但可把許昌連根拔起,而且還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袁紹説:“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

許攸氣憤地出來,恨恨地説:“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

許攸見袁紹驕傲輕敵,註定失敗,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説許攸來了,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光着腳跑出來迎接,還拍着手笑道:“您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請先生教我破紹良策。”

許攸説:“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曹操高興地説:“願聞良策。”許攸説:“袁紹軍糧輜重,盡積在烏巢。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機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出三日,將不戰自亂。”

曹操大喜。隨後,曹操率5000騎兵,襲擊袁軍屯糧處烏巢,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趁勢進攻,大敗袁軍。

2、設身處地

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為備分析天下形勢?

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備欲伸大義於天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備治國安邦之策、濟世安民之術。”

亮:“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競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備拱手謝:“先生之言,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願先生出山相助。”

亮:“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作者簡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已有十年。《三國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學會XX年組織的“走進新課改──優秀--”活動中榮獲省一等獎,並被選入由省教育學會編輯的《新課改優秀--》一書。論文獲省一等獎並發表、課件《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獲市一等獎、多媒體教學課堂實錄獲市二等獎、曾獲縣優質課一等獎等。

<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篇四

課 程 標 準:瞭解三國形成的史實

教 學 目 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瞭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2、瞭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係、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係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後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並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嚮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一局面的形成,瞭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曆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國小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關於學法和教法

鑑於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了局部統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一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於“初步瞭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併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於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並滲透歷史的發展規律。

2、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蒐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蒐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製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演示、啟發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後經西漢、東漢,歷時4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統一的時期,但到了東漢末年,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上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亂的時間多於統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全國範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麼透過這一歷史現象,我們還能獲得什麼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境將是什麼樣?你的願望將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羣眾渴望早日結束戰亂,實現統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思考:從圖上的形勢分析,當時有哪些割據政權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北方的使命?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一的實力。那麼統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一大業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袁紹為扼制曹操勢力的發展,200年,統率10萬大軍渡過黃河,發動進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萬人。雙方在官渡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多次拒絕謀士的建議,一意孤行,結果坐失戰機,他的謀士許攸料定袁紹必敗,於是投奔曹操,並向曹操獻計,襲擊烏巢,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燬袁紹的全部糧草,袁軍人心渙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大敗。(演示《官渡之戰形勢》),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

教師講述:官渡之戰後,曹操繼續與袁紹的殘餘勢力作戰,到207年終於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徑渤海邊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示投影)這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那麼他的“壯心”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一全國。

教師講述:(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但曹操統一全國,還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孫權,孫權在江南苦心經營,百姓生活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地位日益鞏固;一是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在207年,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後卻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的關鍵在於劉備起用了諸葛亮。你們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並與孫權結盟,聯合抗曹。)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一全國,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矇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計,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衝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軍趁勢發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教師提問:赤壁之戰發生在陰曆的11月,按一般規律,在十一月的時候,中國盛行的是西北風,可為什麼這時會颳起東南風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諸葛亮在七星祭壇上向上天求來的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後,由於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温逐漸冷卻,海洋上温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 西北風是氣候現象。由於地區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即我們通常所説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於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着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説的區別,小説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髮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併諸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逃回北方,無力南下,在北方修養生息。大家想一下,這時劉備和孫權為何不趁機北上,一統天下呢?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孫劉聯盟內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聯合抗曹的威力。劉備向西擴張,並奪取漢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體)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繼續鞏固自己的勢力,並向嶺南發展,孫權、劉備、曹操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無力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説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劉備、孫權也先後稱帝,222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嗎?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採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後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敍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後作業)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教案説明:在尊重《課標》,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力求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通過歷史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通過揭開“諸葛亮借東風”這一事件的神祕面紗,使學生分清文學作品和歷史真實之間的距離,並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歷史;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使學生學會蒐集有用的資料和正確分析歷

史事件的方法並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一:

人物:曹操 謀士甲 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儘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 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謀士乙:雖然如此,丞相亦不必憂慮。丞相禮賢下士,多少英雄豪傑天下智士皆來投奔,這是袁紹萬萬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來募民墾荒屯田,積蓄軍糧,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紹必勝呢?

曹操:如此説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二:

人物:袁紹 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麼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麼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餘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教研員教案點評:

從整個教案設計來看,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設計題目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使大家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過濾篩選,自己組織課本劇,並表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學習探究中發現問題並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國中歷史三國鼎立教案優秀髮文大 篇五

教學目標: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瞭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説一説,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二)、探究合作,學習新知

一、官渡之戰

1、出示官渡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①學生找出作戰時間、雙方、特點、結果、影響。

②學生討論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

= 3 GB3 ③ 出示《龜雖壽》中句子,點出曹操具有雄心鬥志:統一天下,引入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

1、出示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①交代背景,學生介紹劉備、諸葛亮、孫權的情況。

②學生找出作戰雙方、結果、特點、結果、影響。

= 3 GB3 ③ 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 4 GB3 ④ 出示赤壁之戰前後形勢變化圖

= 5 GB3 ⑤ 學生討論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三國鼎立》教案 篇六

以下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説課稿,歡迎大家閲讀借鑑!

《三國鼎立》説課稿

一、教學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第一課。本課主要介紹了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上承漢文化,下啟西晉統一全國。教材內容較為單薄,對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體來開發課程資源,採用地圖在課件上的直觀呈現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

B.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表現欲強、思維活躍。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常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課件中我主要用地圖、動畫、圖片來使抽象歷史形象化。

二、目標定位

基於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根據《新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A.“魚”:

瞭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課標內容標準】

B.“漁”: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掌握:

1.從史實歸納出歷史論斷的方法;

2.客觀、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發學生渴望統一、熱愛和平的情感;

2.使學生形成主動了解歷史知識、研讀歷史資料的願望,形成古為今用運用歷史經驗的願望。

重點、難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瞭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從積累歷史知識的角度出發,我將其確立為本課的重點。突出重點的策略是看圖説史強化記憶。)

難點在於客觀、辯證地評價曹操。

(難點難在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分析和綜合能力,突破的關鍵在於牢牢把握“論從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學法

為了順利實現目標,突破重難點,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我選擇採用“精問啟導,情境再現”的教法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法。

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關鍵在於: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還原歷史,組織學習活動。這點將在教學過程三環節中一一體現。

四、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的三環節實質是:導入—新授—拓展。

(一)現實出發,設疑激趣

課前,我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來營造氛圍。上課伊始,我提問學生:你知道三國中的哪些歷史人物?學生回答後我指出:歷史上的曹操,有人認為他是“英雄”,有人稱他為“奸雄”,還有人喚他作“奸賊”,你怎樣評價曹操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三國,首先去了解曹操。(歷史學習從現實開始,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感知理解,歸納建構

新授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現——話説曹操——梳理鞏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組合作學習,從課本中提取相關信息,完成填表競賽卡。

戰役

名稱 作戰

時間 作戰

雙方 戰役

特點 戰鬥

結果 原因

分析 意

官渡

之戰

赤壁

之戰

教師暫不評價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讓學生隨學習深入自主校對。這樣來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實現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現

知識重點1——官渡之戰

①幻燈片定格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上,我提問學生:

東漢末年人們的生活環境怎樣呢?人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北方有實力的割據政權有哪些?

(讓學生通過感性瞭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一的嚮往。明確袁、曹勢力,引出官渡之戰。)

②結合課件演示,學生簡述官渡之戰的概況,再結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為什麼能以弱勝強打敗袁紹?

引導學生歸納: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

●經濟上,實行屯田,重視農業。

●知人善任,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

●袁紹傲慢輕敵,不能聽取正確意見。

③出示《官渡之戰後形勢圖》,引導學生認識官渡之戰的意義在於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那麼,下一步曹操統一南方面臨的對手是誰呢?

知識重點2——赤壁之戰

①學生結合課件演示簡述赤壁之戰的概況,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戰曹操以多敗少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引導學生明確:

●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

●曹操驕傲自滿。

●孫劉聯軍戰術正確。

●曹操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礎上,學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競賽卡,完成對知識重點的強化積累。我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會給三方帶來什麼變化?

知識點3——三國鼎立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完成填圖練習,教師再課件演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識點4——三國經濟

請三名學生分別代表三國談談本國的經濟發展情況。結合圖片我將引導學生明確以下要點:(課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話説曹操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曹操的故事?請同學們聯繫與曹操相關的史實,評一評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導學生:以史為據評價,看主要功績,做到全面客觀、一分為二。難點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鞏固

1.梳理板書

師生共同回顧,圖文示意,梳理板書。不僅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位人物、五個時間”的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實現歷史知識樹的建構。

2.課堂搶答

是對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檢測。

(三)拓展遷移,古為今用

1.以古啟今

你最喜歡三國中的哪位人物?他的為人品質給你哪些啟示?

2.以今尋史

有人説: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陸與中國台灣的分離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處?請同學們課外查閲相關史料進行比較歸納。

使學生形成主動了解歷史知識、運用歷史經驗的願望,讓歷史學習“從現實中來,回現實中去”。歷史與現實無縫對接。

五、優化思考

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我在嘗試 “以一根主軸串聯所有歷史知識、用一個問題落實所有知識點”的模式,於是本課的設計我從“評價曹操”切入;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圖片、地圖、圖表、音像等媒體來創設情境,學生便能走進歷史去理解歷史。凸顯了“信息技術為課程服務,信息技術與課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強歷史與現實間的聯繫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藉此機會想和專家們商榷的是:這是否完全適用於世界史的教學?

請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