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03W

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時間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大約生活於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説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説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説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説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説《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説。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C)

A馬謖(shu)曹叡(rui)寨柵(zha)

B偏裨(bi)文幾(ji)咽喉(yin)

C張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長史(chang)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B)

A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平常的人)男親自哨見(探見)

B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長歎(跺腳)

C把魏延圍在垓心(戰場的中心)又命馬岱、姜維斷後(在後面掩護軍隊後退)

D只鼓譟吶喊(擊鼓喧譁)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

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五、分析小説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3、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高二語文教案 篇二

《老人與海》

【創意説明】

通過誦讀,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活動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老人的頑強與睿智。

2、欣賞與鯊魚搏鬥的場面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

3、在閲讀中“迅速捕捉閲讀信息”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激情·導入

鯊魚這種兇猛的動物,在人們都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人們談“鯊”色變。可在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一位老人與幾十條鯊魚作戰。是什麼促使老人與之戰鬥?是精神!是頑強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文學最的“硬漢”形象之一。老人所説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便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一種標誌。多少腳步聲來,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聆聽

調動積累·資訊共享

1 談談自己對海明威的印象或感受: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説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説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説《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鉅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説。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説《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蔘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交流、記錄

2 瞭解《老人與海》的故事梗概:

漁民桑提阿果老了,運氣也糟透了。84天以來,他天天出海,卻又天天空船而歸,連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標誌着老打敗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魚的小孩曼諾林也在父母的強迫下,到其他船幫忙去了。但曼諾林很尊重老人,每見老頭回來,總要走下岸去,幫他收拾釣絲、魚鈎、魚叉什麼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與小孩説着晚上的飯菜(其實並不存在),談着喜愛的棒球隊,將對話日復一日繼續下去。曼諾林照顧着老人,為他買來便餐,準備好明日用的魚餌。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老夢見狂風巨浪、大魚、搏鬥之類的事,而是夢見異域他鄉和沙灘上的頑皮可愛的獅子。

這是老人沒打到魚以來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氣晴朗,海面平靜。他向遠海劃去,決心衝破黴運,捕一條大魚。他一面划船,一面與大海、魚、海鳥交談,自孩子曼諾林離開他以後,他便養成了這種自言自語的習慣。他感到釣竿動了。他覺得在下面100尋深處,一條馬林魚正吃着鈎尖上的沙丁魚。他拉拉釣絲,知道魚很大。魚很聰明,上鈎後並不驚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緩緩游去。整個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過了。老人拉着釣絲的肩痠痛異常。此時,他多渴望孩子仍舊留在他身邊,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時,他對魚也產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賞魚的勇氣和聰明。夜裏,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會兒。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憊外,左手又開始抽筋,而且痛得厲害。他終於看見了浮出海面的魚,它比小船還長,非常漂亮。午後,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點生魚,為即將到來的抗衡積蓄能量。夜裏,老人的手在魚的又拉又跳中,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第三天,魚開始打轉兒,這是較量即將結束的跡象。魚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將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氣,將魚叉乾淨利落地扎進魚腰。大魚很快在掙扎中死去,老人將它捆在船邊,開始返航。可是,老人的麻煩並未結束。死魚的血招來了鯊魚。它們循着航線游來,大口大口地咬掉魚肉。老人成功地殺死了一條鯊魚,但鯊魚下沉時也帶走了魚叉,不得已,老人只好湊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與鯊魚們搏鬥。當半夜小船駛進港時,晝夜的搏鬥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條大魚也已殘缺不全,它的美麗和它那貴重的魚肉都已不復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損壞了漁具,神情恍惚、踉踉蹌蹌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憊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諾林先是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後給他送來熱咖啡,他表示無論父母怎麼反對,他也要跟老頭兒一起打魚。

大魚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魚骨,被扔在垃圾堆裏。茅棚裏,喝過咖啡的老頭兒又睡着了,他正夢見獅子。孩子曼諾林陪在他的身邊。閲讀、理解

朗讀·感知

1有感情誦讀節選文段。

誦讀

2 找出文中搏鬥場面的描寫和心理活動的描寫的句子,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勾畫、討論、交流

3 《老人與海》描述了一個發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人們認為它確實是一部好書,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好書,因為它給予人們太多太多的人生啟示。那麼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呢?

示例一:老人筋疲力盡地回到岸上,什麼都沒有得到,相反,連漁網、魚叉都沒有了。是的,他的確輸了,可是同時他也贏了,因為精神是世上無法戰勝的!即便一無所獲,仍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目標奮鬥,這不正是《老人與海》想要給人們的啟示嗎?一個人一旦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可戰勝的人!

示例二:人生誰能沒有失敗?就像人學走路,也得有過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人才能學會走路。失敗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造就一個,有人因為害怕失敗不敢追求成功,這就是弱者。那麼作為一位強者,就不應該面對失敗而消沉悲觀,就不應該因為沮喪而停止追求!

示例三:做人應該這樣,不要一副貪生怕死的樣子,要對自己有信心。即便我們遇到重重困難,也絕不應該讓它們給_,應該勇敢地去消滅它。人無論怎樣,最怕的就是沒有信心。信心好比是汽車的馬達,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本書中主人公充滿信心、鍥而不捨的精神,正是我們所要取的。

討論、交流

誦讀·品味

1 《老人與海》有博大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語言藝術,請你瀏覽選取的三個片段,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有感情朗讀,並説説自己的感受或喜歡的理由。 誦讀、交流

2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結合《老人與海》的故事説説你對“失敗”的認識。

這是老人的內心獨白,也是一個強者直麪人生的宣言。老人戰勝了大海,捕獲了大魚,殺死了鯊魚,雖然最後只剩下了一副魚骨架,從一個漁夫的角度,從人的與自然的角度看,他似乎是一個失敗者,白乾了一場;但是,從精神上看,他是一位勝利者,因為他的意志仍舊是那樣頑強,根本就沒有被打垮。 思索、交流

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桑地亞哥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一條“硬漢”形象,他的人生信條就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種堅定的信念,敢於挑戰生活、戰勝自我的強者。你能列舉這樣的典型事例嗎?

1、巴蜀漢子金家貴走馬上任47醫院院長不到一年,醫院面貌便令人刮目相看。醫院向社會招聘藥師、技師和合同制護士。消息一出,打招呼的、遞條子的、送票子的、求情説情的絡繹不絕,把金家貴層層圍住。經過深思熟慮,金家貴寫了一份招聘方案,主張實行招聘條件、程序、結果“三公開”,成立招聘評審委員會,對應招人員進行嚴格的篩選、考核。為了不給搞不正之風的人留空子,他還提出“公佈招聘結果不過夜”的辦法。結果,招聘一結束,金家貴得罪了一批人。一些事先給金家貴打過招呼的領導和親友,氣得罵他“死腦筋”,説他不給自己留後路。金家貴卻坦然地説:“我給自己留後路,誰給醫院找出路呀?”

2、一名在美國的中國女留學生,飽受了房東在肉體、精神上非人的折磨,為替自己討回公道,她在十年內上告了無數次,最終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打贏了這場官司。我記得在最後,這名女留學生只要求房東誠懇地對她説一句:“對不起”,她當着所有法官的面將那張給予她賠償的支票撕得粉碎。當時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10的努力,要為尋求正義!

3、一名美國戰士,在被槍決之前,向眾人豎起了兩個手指,展示在人們眼前的是代表單詞victory的字頭“V”,那是美國人民表示勝利的方式,他以此來表示自己無法用聲音來傳達的那句“正義戰勝一切”,劊子手見狀,殘酷地砍下了他的手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名美國戰士又舉起了自己的雙臂——那是一個巨大的“V”字,彷彿不斷地向空中延伸、延伸、再延伸……這是怎樣的震撼力啊! 交流發言

賞讀·抒懷

《老人與海》可以説是一部寓言色彩很濃的小説,書中人物少,情節簡單,但寓義豐富而深刻。閲讀它可以領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請寫一篇讀後感,記下自己讀書的收穫。

課後動手寫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過程和方法:通過分析與大海的鬥爭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重難點】

重點: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説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難點: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教學層次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入(2分鐘)

“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毀滅,可就是打不敗他”相信這句話大家有所耳聞,它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老人與海》,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樣的人永不能被打敗。

二、知人論世 (8分鐘)PPT

1.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説:“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戰後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馬紮羅的雪》《喪鐘為誰而鳴》(一譯《戰地鐘聲》)和以“精通現代敍事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2.關於《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馬克吐温的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面又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上進行了革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52年發表的中篇小説《老人與海》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利策獎,兩年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着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理清結構,分析寓意(30分鐘)

1、小説節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麼? 明確: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犁頭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羣鯊魚鬥。

2、老人與鯊魚搏鬥的五個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怎樣?大馬林魚又怎樣? (以小組形式找出答案) 第一個回合:用魚叉(丟)、繩子(斷) 老人手受傷 大馬林魚被吃掉40磅 第二個回合:刀子(鈍)、槳 老人手傷嚴重(淌血) 魚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個回合:刀子(折斷) 第四個回合:短棍 手痛得厲害 半個身子被咬爛 第五個回合:短棍(丟)、舵把(折) 極疲乏(簡直喘不過氣) 僅剩殘骸

3、從鬥爭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品質?老人為什麼説:“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明確: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説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説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4、鬥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獨白,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説的思想,構成小説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説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説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從文中可知,老人實現了他的願望,捕到了魚,但是,儘管他費盡力氣,勇敢搏鬥,但是最終的結局,得到的卻是一副殘骸。你認為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明確: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説,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衞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説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説,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這場鬥爭僅僅是老人與鯊魚的鬥爭嗎?小説有什麼象徵意味 明確: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説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的代表,大海則是人生舞台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人生中的挫折、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説,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衞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説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説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小説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説,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7、人們稱海明威的作品具有“電報式風格”,在本文中,這種特點有哪些體現?

明確:

(1)結構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本文中直接出場的人物只有老漁夫桑地亞哥一個,情節也主要是圍繞大馬林魚的捕獲以及因此而引來的與鯊魚之間的搏鬥,可謂單純而集中。海明威曾經對《老人與海》的原稿進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閲,正如他自己所説,“《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小説裏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麼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過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宂言贅語,刪去了所有別人寫過的東西,刪去了解釋、討論,甚至議論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使小説單純而集中。

(2)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儘量採用直截了當的敍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因此,句子簡短,語彙準確生動。在塑造桑地亞哥這一形象時,他的筆力主要集中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上。鯊魚的來勢兇猛,老人的沉着迎戰,機敏矯捷,都寫得生動逼真。如寫鯊魚出現的情形,“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湧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示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敍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對大海的描寫粗獷簡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3)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海明威善於從感覺、視覺、觸覺着手去刻畫形象,將作者、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總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簡潔的對話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如寫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頭兒用魚叉攮到鯊魚頭上的時候,他聽得出那條大魚身上皮開肉綻的聲音。”這種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便會過電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懼,同緊張,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讓讀者去如實地吸取印象”,而“不擠到對象與讀者之間去礙事”,他要讓對象與讀者直接溝通,這也是這篇小説的場景描寫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曾經以冰山來比喻創作,説創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應該隱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隱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鮮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闊大,他還藉助於象徵的手法,使作品藴涵深意。

【作業佈置】(2分鐘)

課後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寫300字左右的感想

【板書設計】(3分鐘)

老人 → 硬漢精神 大海 → 人生舞台 鯊魚 → 挫折厄運

高二語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學點

1、細節描寫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個性體現上的作用。

2、體會人物語言中藴涵的人物狀態和思想活動。

3、瞭解中國古代話本、擬話本的特點。

(二)訓練點

1、訓練掌握以典型細節刻畫人物的。

2、訓練學生從精從巧方面構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養學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明代傑出的小説家馮夢龍,字猶龍,江蘇吳縣人。他廣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進行整理加工、潤飾、編輯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話小説集,文學史上合稱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間白話小説創作的成就。

“三言”內容複雜,有些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宿命論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頌善者,同情弱者,鞭撻鄙者,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擬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三、師生共同賞析

1、編寫全文情節提綱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出小説的情節提綱

參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從良情投李公子(開端)

②杜十娘籌贖資痴戀李公子(發展)

③李公子為千金背棄杜十娘(再發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憤絕李公子(高潮結局)

2、研讀表現主要人物性格的語句

師生共同研讀表現主要人物性格的語句,看看哪些典型細節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特徵。

參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積百寶,為從良作物質準備:計激鴇母,脱離火坑;假託借銀備車船——這些細節一步一步地顯示了杜十娘慮事的周密和細緻,突出表現了杜十孃的機智。

李甲愈窮,杜十娘心頭愈熱;面對夜歸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撫慰、滿斟熱酒、抱持懷間、軟言撫慰”——杜十娘隨時隨地精心呵護自己的愛情,表現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譏諷負心郎,梳粧別人世,三擲珠寶,抱匣沉江——這些細節表現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滅的悲憤絕望的心情,更表現了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堅貞剛強的性格。

李甲:

貪戀美貌,懼怕老爺,動輒疑惑,流淚不語—&mdash 高中學習方法;怯懦自私、動搖不定。

千金賣十娘,見珠寶則大悔——重財輕人、見利忘義。

孫富:千金奪佳人——陰險狡詐、卑鄙無恥。

注意:

在師生共同分析鑑賞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明晰:杜十娘與李甲、孫富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孃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這一光彩奪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讀者心中。

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分析鑑賞的過程中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藴涵的情感。

四、總結、擴展

明代的擬話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敍寫委婉,善於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性格,展開故事情節的特點,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小説描寫技巧的進步。同學課外賞析“三言”中其它優秀的篇章,認真體會上述特點。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幾篇“三言”中的小説,並做簡要的讀書筆記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重點難點

1、把握哈姆萊特複雜的人物性格;

2、品味詩一般優美的語言。

二、整體感知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2、莎翁悲劇的特點: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3、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為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裏,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麼,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並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説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裏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德找哈姆萊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藉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並在公文裏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展到這裏,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佔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

(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作的特點。

3、概述節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係着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在大臣來徵詢哈姆萊特是否願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於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為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為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霍拉旭認為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裏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為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裏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於“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為友善,但是危險並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為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裏稍感寬慰。可是風雲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並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絃。

4、【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

(1)動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裏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後劇情的發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幹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後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又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後,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脱口説了一句:“你怎麼説?”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鬥志。他對克勞狄斯説:“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於,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2)性格化。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話。

5、【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課文裏,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為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着二定的聯繫。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後一幕裏,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説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註定。”“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一,對於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為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於天意。其二,哈姆萊特接連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着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為上天註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儘快對克勞狄斯採取行動,可是在腦子裏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於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麼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為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所以,對於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願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儘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説:“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萊特眼裏,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於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於哈姆萊特,一般認為,憂鬱、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徵。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鬱、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

6、【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説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所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徵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藉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製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裏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説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為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戲曲裏,也有類似的情況。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斑紋”的內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學重點: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瞭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富於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采采蠅是非洲一種傳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蟲,經常叮咬馬、羚羊和其他草原動物。奇怪的是,它們對斑馬卻很少騷擾。這是什麼原因呢?斑馬的斑紋能幫助它抵禦采采蠅的叮咬。

2、斑馬的條紋是一種“護身符”。因為黑白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線各不相同,這樣可以使斑馬的身體輪廓變得模糊起來,遠遠望去,很難將它同周圍環境分辨開來,也就不容易被猛獸發現了。通常,獅子是在黃昏或黎明時狩獵的。一旦它發現了斑馬,對方黑白分明的條紋,也往往使獅子難以判斷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如果對方是一匹正在運動的斑馬,那麼準確估計它的實際位置和運動速度,就更加困難了。

二、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畫出有“斑紋”一詞的語句。

2、思考:結合語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麼?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是按照由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由生命現象到對神祕自然的敬畏。

三、研習文本

1、朗讀1—5節,思考:文中詳寫哪種動物的“斑紋”?為什麼?

明確:詳寫蛇。

蛇的斑紋最為典型、醒目,重點寫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紋”;不只寫了蛇的斑紋,還寫了它的生活習性、生存狀態等內容,豐富了文章的表現範疇,作者寫“斑紋”並不為單一地介紹動物皮毛,同時也是向我們展現一個豐富真實的自然界。重點突出,便於下文畫卷式地展開豐富生動而神祕的自然乃至整個筆底世界。

蛇的文化內涵豐富,相關的寓言和傳説較多,可以引發讀者興趣,以作者強烈的情感來加強讀者的情感體驗,豐富文章的文化內涵。不只説明了蛇這種動物的斑紋,更生動細緻地塑造了一個陰險、詭祕、惡毒的形象,使文章富於情趣,饒有意味。

2、哪裏還可以有“斑紋”?

明確:其他動物;植物;一切生物;人類。

3、關於“斑紋”的含義,課文中有沒有相關表述?

明確:課文對“斑紋”的表述:斑紋起源於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複製構成驚人的繁複效果。

4、朗讀課文最後四小節,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1)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到在作者的筆下動物界的斑紋,客觀存在的其他斑紋,如何理解這裏所説的“大地都是有斑紋的”,“斑紋無所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並損害的生活”?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示着自然規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醜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2)作者最後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的眼裏,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結尾,你怎樣理解?

明確:這裏的“神”,可以理解為神祕的自然,或者自然規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眾生平等。“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的一切生活,愛恨悲歡,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這裏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裏,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讚。

5、小結。準確理解文中“斑紋”的含義。

文章主要寫了動物皮毛的顏色和圖案,也寫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會現象、人類生活的印跡。文中的“斑紋”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斑紋,又指社會現象、人們內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記憶的印記等,這樣就帶有哲學的意味,寬泛的説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暢談:我和“斑紋”

“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

2、關注生態:我的綠色家園

五、課堂總結

周曉楓以帶着一種人與自然眾生平等、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來看待這個世界,動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對天地自然持久的熱情關注和對世間諸多存在的悲憫及敬畏之心”來描述這個世界,愛,以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之出類拔萃。如果我們也能夠以對自然、對一切生命、對人類生活的飽滿的情感來觀察,來感知,相信我們筆下的文字也是血肉豐滿的,我們的心靈中也一定能夠綻放一座有着姿態萬千的風景的花園。

六、佈置作業

1、隨筆《我的綠色家園》

2、預習下一課。

板書:

斑 紋

周曉楓

斑紋:生活習性——生存狀態——生活體驗——生命印記 無所不在

啟示:關注生命現象 敬畏生命本身 禮讚自然規律 和諧共存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作者對斑紋的形象描述和對斑紋的理性闡述,我們已經很清楚瞭解斑紋的深刻內涵,從而來把握作者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從中學生深切知道了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教學內容

1、瞭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説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國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説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合註釋①及課後關於孟子的介紹瞭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説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於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並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説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後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課文註釋強調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譯文:

梁惠王説:“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説:“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説:“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鼈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着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説‘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説‘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想您這兒來了。”

【語法知識】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導學生對文章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師生共同分析課文內容,歸納本文重點語法知識,體會孟子文章的語言魅力。

(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師生問答

提問:梁惠王説:“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於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2、3、4段。

(2)師生問答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説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於啟發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請一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説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説:“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請一學生朗讀5、6、7段 (2)師生問答

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那麼,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採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

明確:“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採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進行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二)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總的來説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着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四)、課堂小結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論在我們今天仍然適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幾千年來,孟都受到眾人的膜拜,我們還尊稱其為“亞聖”。讓我們懷着對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其思想內涵。

(五)佈置作業

思考:孟子關於治國的言論,對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何啟示?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觀”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語文高二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2、引導學生快速閲讀,把握小説的主要內容,藉助資料瞭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3、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⑴ 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説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⑵ 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2、教學難點:

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説:“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戰後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馬紮羅的雪》《喪鐘為誰而鳴》(一譯《戰地鐘聲》)和以“精通現代敍事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二、關於《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馬克·吐温的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面又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上進行了革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52年發表的中篇小説《老人與海》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利策獎,兩年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着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課文節選部分情節:

課文節選的是老人與鯊魚搏鬥的情景,是小説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説情節的高潮,約佔全書的六分之一。從書中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老人與鯊魚的搏鬥共分五個回合。用魚叉殺死一條灰鯖鯊,魚叉被帶走,大馬林魚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殺死兩條星鯊,大馬林魚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殺死一條犁頭鯊,刀子折斷;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大馬林魚半個身子都被咬爛了;用短棍劈打成羣結隊的鯊魚,短棍丟掉又用舵把,大馬林魚再也沒什麼可吃的了,只剩下殘骸……五個回合的搏鬥結果卻是一無所有,“他知道他終於給打敗了,而且一點補救的辦法也沒有”。

三、教學過程

1、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説,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衞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説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説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小説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説,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2、人們稱海明威的作品具有“電報式風格”,在本文中,這種特點有哪些體現?

⑴ 結構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本文中直接出場的人物只有老漁夫桑地亞哥一個,情節也主要是圍繞大馬林魚的捕獲以及因此而引來的與鯊魚之間的搏鬥,可謂單純而集中。海明威曾經對《老人與海》的原稿進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閲,正如他自己所説,“《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小説裏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麼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過程……”然www本站uawen.本站cn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宂言贅語,刪去了所有別人寫過的東西,刪去了解釋、討論,甚至議論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使小説單純而集中。

⑵ 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儘量採用直截了當的敍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因此,句子簡短,語彙準確生動。在塑造桑地亞哥這一形象時,他的筆力主要集中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上。鯊魚的來勢兇猛,老人的沉着迎戰,機敏矯捷,都寫得生動逼真。如寫鯊魚出現的情形,“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

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湧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示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敍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對大海的描寫粗獷簡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⑶ 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海明威善於從感覺、視覺、觸覺着手去刻畫形象,將作者、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總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簡潔的對話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如寫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頭兒用魚叉攮到鯊魚頭上的時候,他聽得出那條大魚身上皮開肉綻的聲音。”這種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便會過電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懼,同緊張,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讓讀者去如實地吸取印象”,而“不擠到對象與讀者之間去礙事”,他要讓對象與讀者直接溝通,這也是這篇小説的場景描寫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⑷ 着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曾經以冰山來比喻創作,説創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應該隱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隱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鮮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闊大,他還藉助於象徵的手法,使作品藴涵深意。

3、難點探究:

⑴ 老人為什麼説:“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明確: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説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説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⑵ 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説的思想,構成小説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説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説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