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生態課堂教學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4W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生態課堂教學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生態課堂教學

一、數學生態課堂產生的背景

盧梭曾經説過:教育需要順應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人的本性就會被損傷。著名數學家楊樂曾提起過:“我國的學校教育,即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太過急迫,提出的需求太高,而學生的發展成長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是一個相對自然的過程。”若是教育要進行改革,首當其衝的就是課堂變革。沒有課堂改革作為基礎,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都會變成空中樓閣。數學現階段的課程改革指出數學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表現學生自我發展的思想,彰顯學生學習數學方式、老師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方式、教材呈現方式的轉變,構建數學生態課堂已經成為優化教育改革的一項迫切性任務。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新時期,探究數學生態教育現狀,開展數學生態教學,就是教育領域落實生態文明的具體途徑。

在2021年7月底,國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也就是説,一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二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減負”的目的就是為了增效。“減負增效”就是要把孩子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合理安排他們的課業負擔,從興趣入手,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可見“減負增效”的核心是減輕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內涵是減少課內外那些機械重複、低效的活動,提高孩子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就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在的國小數學課堂上還存在有很多的問題,主要的課堂時間還是被教師們佔據了,教師會把自己當成課堂上的主體,給學生灌輸很多的知識,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也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而且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還是以教材為主,沒有注意開展一些相關的教學活動和擴展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也很難吸引學生,讓學生髮揮自己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了適應教學的改革,生態課堂應運而生。那麼,什麼是生態課堂呢?國小數學生態課堂有什麼意義?又該怎樣構建國小數學生態課堂呢?

二、什麼是生態課堂?

“生”是指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長大;“生” 是活着的,有生命的; “生”又是“學生”。 “態”是指形狀、樣子。 那麼,“生態”也可理解為“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成長的樣子。”

“生態課堂”:指在課堂中,教師、學生和環境三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關係。“生態課堂”是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性、學習規律、成才原理的學習環境, 釋放學生天性、人人能動學習,綻放學生靈性、全面自我成長的科學課堂、活力課堂、智慧課堂、卓越課堂!它要求我們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點規律、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成長成才的特點規律,並藉助科學任務驅動、價值問題撬動、多樣方法調動、有效全員互動,最終實現使學生釋放天性、綻放靈性的智慧課堂。因此在生態課堂中,教師、學生和環境三者之間按照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建立起一種自然的、和諧的、幸福的教育模式。

葉聖陶説:“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樣,是讓植物自然生長,而不是像工業生產,用模具去鑄造成批的產品或機械零件。因此,面對植物的種子,我們要準備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陽光和水分,順其內在的生長規律,相信種子內在的力量, 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讓他們快樂自主地發芽、開花、結果。

生態課堂倡導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課堂成為生命體平等對話共同生長的場所,體現生態課堂“尊重生命”的基本理念;生態課堂倡導學生自主進步與發展,讓學生在生態課堂中舒適、健康生長, 體現生態課堂中的“生長自由”的基本思想;生態課程倡導學生在活 動中體驗,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動交流中共享,在教師點撥中明晰疑 惑與知識結構,在遷移應用中鞏固知識和發展能力, 體現生態課堂“關 注生成”的基本觀念。

總之,生態課堂力求通過創造充滿“生機”的 課堂教學環境,充分尊重每一個“生命”,巧妙處理課堂“生成”, 實現每一個生態元素都自由、健康的“生長”。這就是“生態課堂” 的核心理念。

三、數學生態課堂的意義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生態課堂其實就是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營造一個温馨的、融洽的、自由的、平等的課堂氛圍,這樣的一個課堂氛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構建國小數學生態課堂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也能夠讓呆板的、枯燥的國小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起來。這樣學生可以在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當中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也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夠高漲。生態課堂的構建強調教師們要以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為基礎來進行教學,教師們所有的教學活動的展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最終的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四、國小數學生態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1.張揚個性的調控

生態課堂的構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中心,要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分析來學習數學知識。以往的數學教學非常壓抑學生的個性,整個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開展的,學生們只需要跟着教師的步伐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養成了唯唯諾諾的性格,但如今既然要構建生態課堂,就必須要突出學生的個性。這需要教師們做到以下兩點,一點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此,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多去讚美學生,多鼓勵學生。第二點是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情景教學的教學模式,把所要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數學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國小生辨認年、月、日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快速瞭解知識點的意義,如果有些學生對知識點的含義不夠清晰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能在分析和探究中發現新知識。

2.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統一

傳統教學與生態課堂教學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學生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學生們以往的學習是以接受學習為主,整個課堂一直是教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們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學習模式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枯燥的,但是生態課堂下學生們的學習模式發生了轉變,他們變成課堂上的主體,教師們只對他們的學習起着一個引導的作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生是在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其實教師們應該把這兩種方式綜合一下,讓學生既可以進行接受性學習,也可以進行探究式學習,這樣對他們學習效率的提升也是很有幫助的。這需要教師們加強自己的引導作用,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也要幫助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和技巧。例如,混合運算的運算法則,這種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教師們還是要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讓學生記住這些法則就好,但對於一些解題類的實際應用題目,教師們需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進行探究式學習,既調動他們學習熱情,也讓他們總結解題的技巧。

3.教學行為與教學結論的統一

新課標下的國小數學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性,這可能會影響課堂教學的一致性,以往教師們進行灌輸式教學,整個課堂由教師把控,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教師的計劃當中,很少出現什麼變數,現如今,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之後,課堂會變得有些混亂,學生也可能最後離教學內容有些偏差,這些都是不好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們一定要加強自己的引導作用和把控能力,雖然學生們是課堂上的主體,但是教師們才是舵手,需要抓住教學的主線,引導學生去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無論教師們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們一定要注意教學行為和教學結論的統一,這樣才能夠切實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

五、數學生態課堂的探究模式

生態課堂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而建立的模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為“三步六環節”。三步:指按“感受—體驗—提升”三個階段來進行。

感受是指通過已有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來感受知識的複習和產生。他包括前置學習和情景導入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主要是建立學生的自主發言展示學生的學習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嘗試推理、提煉問題以及發現自己不足的能力。

體驗是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主體和核心環節,他包括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問題,在進行全班交流後提出質疑,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後提出知識的定義,或歸納規律,最後用得到的結論來解決當堂課程的問題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提升是在學生在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一步的自我拓展,其主要形式是整合拓展-互動評研。在這兩個環節中,我們需要讓學生在已學習的知識定義和歸納出的規律中拓展相關的知識,展示自己的所得,同時還要讓學生梳理知識點,以小組形式批改前置作業並在組內提出質疑及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歸納出問題後進行全班交流。

由此可衍生出六個基本操作環節:前置學習-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整合拓展-互動評研。而前置學習和互動評研則屬於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策略。

六、生態數學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

1、學生方面

創設主動求知、合作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通過生態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2、教師方面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3、學校方面

探索出本校數學生態課堂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學校現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學校教學教學質量的發展。

4、教育改革及社會發展方面

國小數學生態課堂的探究,有利於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適應了當今時代的發展情形,能恰當引導老師的自身成長和學校的健康發展,最終充分促進老師和學生的生命成長,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去探求思考、去完善踐行,從而構造出一個協調發展的課堂。

七、“數學生態課堂”的思考和展望。

構建數學生態課堂,要統一認識並思考以下幾點:

第一,就教育本身來説,數學生態課堂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都不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生態,而是要更遵從教育本身發展的規律,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人的發展,服務於人的生活。

數學生態課堂就是力求創設一種適應生命發展的良好課堂生態,能從生態的視角生髮出對人的整體生命發展的人文關懷,使師生超越對知識,能力的過分關注,更好地保護本真,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童心的率真,尊重人自然成長的規律,通過恰當引領,超越兒童與教育的本真,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讓師生能在充滿生命關懷的和諧氛圍中自由地展開,在合作、對話、探究、反思的過程中整體地提升,讓師生詩意地生活在課堂中。

第二,要塑造一支擁有先進的教育觀念與科學教育行為的高素質教師羣體,這是構建數學生態課堂與促進學生髮展取得成效的奠基之石。

首先,生態課堂的實踐者——教師,必須是敬業的、精業的,在關注數學學科發展的同時,能重視學生身心發展,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關注中國教育走向何方。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善於擷取鮮活的課程資源,不斷構建課堂教學生態場,讓學生通過生態課堂收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化,對人格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領悟。教師還要有較高的課堂教學藝術。再次,教師還應該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意識,生態課堂要通過最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夠有效開發,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統一。所以,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校本培訓分層次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宣傳生態課堂教學理念,研究生態課堂教學方法,提高生態課堂教學藝術。

第三,數學生態課堂需要良好的課堂環境,這是生態課堂實施效果的保障。其中包括數學的設施設備等物質環境和師生的習慣性用語、師生關係、人文氣息等精神環境,這就要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各級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學校管理,改善課堂環境。

第四,數學生態課堂教育教學理念的拓展、延伸。一是學科方向的拓展,諸如如何將生態課堂的理念向學校課程的其他學科延伸;二是學校管理的方向拓展,如生態德育,生態科研,生態的師生、生生、師師關係,乃至生態校園等等。

聚焦數學生態課堂 奏響教學本真主旋律

案例1:人文關懷—生態課堂的“陽光”

在數學生態課堂中,教師的身份與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一人高高在上,而是開始走進學生當中,凸顯人文的關懷。因此,教師要創設充滿人文情懷的教學情境,走向學生的內心,發現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全國著名教師張齊華老師的課堂正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以下是《圓的認識》中的教學片段:

師: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沒有圓規的話——

生:——無法畫出圓來的。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都拿好圓規,看看可以畫出圓來嗎?

生:能。

通過實際的操作,學生們知道了如何使用圓規來畫圓。

師:以前沒有圓規,人們能不能畫出圓來呢?

生:畫不出來。

師:今天的課堂上還有許多不同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可以畫出圓來嗎?

生:可以。

生:老師,我們這個小組用圓圓的瓶蓋畫出了一個圓。

師:那叫“拷貝不走樣”。

學生們都笑了。

生:我們把繩子的一頭固定住,在另外一頭綁上一支鉛筆,然後把繩子拉直,用鉛筆繞一圈也可以畫圓。

師:看到你們的成果,老師覺得你們基本上掌握了畫圓的規律。

師:沒有使用圓規我們也畫出了圓,那麼為何古人要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呢?

生:應該是古代的人沒有想到可以使用這些方法吧!

學生們都笑了。

生: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原先是指在沒有圓規和“矩”的情況,是沒有辦法畫出圓形和方形的,不過隨着時間的遷移,這句話可以指代許多的事情,表示做事情要遵守規矩。

……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數學這門課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累積,培養學生們的邏輯思維也是很重要的。通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情景,讓學生們自主地去體會圓的魅力,也讓學生感受研究的樂趣所在。

案例2:引導探究—生態課堂的“生長素”

數學生態課堂上的探究活動,要以生為本,以學生活動和問題探究為中心,讓學生們在實踐當中去主動去發現新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的自信心能夠得到提升,學習的樂趣也大大地被激發了,自主的創造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鍊。如劉鬆老師執教的《眾數》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眾數,劉老師設計了挑選舞蹈隊員的活動,有效地利用這一素材,引導學生分析:“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在對由不同統計量得到的結果進行比照過程中,這個問題解決了。通過這樣一個活動,學生們在體驗中理解了眾數的含義,得益於教師的悉心引導。又如,筆者在福建省福清市“新課程與我共成長在”研討活動中執教的《克和千克》教學片段:

1.認識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師:請小朋友輪流掂一掂籃子裏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説一説。

師:這個重量和一克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

2.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1)出示重500克的食鹽2包。

師:這包鹽有多重?兩包呢?

(2)介紹盤秤並驗證鹽的質量。

(3)得出1千克=1000克

3.實踐活動:體驗1千克

(1)估一估、稱一稱。小組合作活動要求:

估一估:大約1千克的物品有幾個,然後把它們裝入塑料袋裏。

稱一稱:稱稱大約1千克的東西,並數一數有幾個。

(2)小組彙報,實踐活動。

估一估:一個小朋友大約有多重?

背一背:來看一看幾十千克是什麼樣的感覺?

……

通過實踐,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了,在實踐的過程中親眼見識了知識是怎麼樣產生的,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的深刻。這使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獨立發現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案例3、根植現實—生態課堂的“土壤”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數學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問題轉變成為數學問題,並將其解答出來。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要把數學與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習。

如《圓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應該知道圓是什麼吧?你們在生活中看到過什麼東西是圓形的呢?

生:輪胎是圓的。

生:有些鈕釦也是圓的。

……

師:老師也發現了一些圓,大家有沒有看過平靜的水面?丟一個石頭到水裏以後,大家會看到什麼呢?

生:可以看到水紋、圈圈、圓……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圓,老師給大家展示一下。

……

事實證明,將數學教學根植於現實生活,讓學生們善於在生活當中去發現一些數學的素材,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此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們運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4:多維互動—生態課堂的“營養液”

加強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是生態課堂的“營養液”。黃愛華老師執教的“24小時計時法”一課中,讓學生們展開相應的討論,然後呈現兩個鐘面並提出不同的時刻,學生則要説出各應該在哪個鐘面上。老師再提出:“這種計時法哪裏不一樣?為什麼沒有25點?”老師接着演示一天裏鐘面和背景逐漸變化的動畫,在師生共同活動中再認識:從中午1點起是13時、14時……讓學生在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流中明白24小時計時法的特點,瞭解了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對不同計時法方法的改寫,老師先提問:“如果寫20時,下面寫什麼?”再讓同桌互相説説:“如果(上面)寫什麼,(下面)就寫什麼。”同時提出為什麼要用24小時計時法,體會其對生活有方便的作用。然後又引導學生:“見到一個時間(24小時計時法),你能很快地判斷下面是什麼(時間)嗎?”並即刻板書出24小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在學生以普通計時法迴應後讓學生“反過來玩”,並且要求想想出的題“難度夠不夠”“看看誰能附上標準答案”。學生在這種“激將”驅使下形成互動,學會了改寫方法。這樣的啟發與引導,成就了課堂多向交流、互動生成,使學生不僅認識了“24小時計時法”的相關內容,而且學得愉悦、輕鬆、有效,對學生積累學習的感情與信心也十分有益。

結束語:

數學生態課堂與學生生命發展是一個寓意深遠的話題,是一個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它是一份體現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歷程的見證,我們要意識到國小數學生態課堂構建的重要性,切實發揮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給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生涯,苦樂相伴,讓我們在這片生命的綠洲上共同體驗學習教書育人的樂趣、成功的艱辛。

下面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們不是太陽,但我們托起的是太陽,我們不是希望,但我們播撒的是希望。

希望我們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謝謝大家!

202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