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整本書閲讀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27K

整本書閲讀教學反思

整本書閲讀教學反思

張小燕

我們身邊的很多教師也越來越認識到整本書閲讀的重要性,但在一線的課堂上,始終處於邊緣和輔助地位,我們現在所謂的整本書教學仍處於碎片化、淺表化、功利化。我在執教四年級的一年裏,對於今年整本書課堂教學只給每個孩子們多佈置任務,缺少教學檢查,其次為考試的3、5分做一些背誦試題,課堂教學只呈現於縣局檢查中,對於今年孩子們的整體閲讀情況,我其實很茫然,這是一種自私的閲讀行為,種種捉襟見肘的閲讀情況,歸根結底還是來自效率崇拜和求全、求多的個人情結。在教學中,我們會出現的焦慮,着急讓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老師們捨不得課堂讓孩子們靜心閲讀,連中午那寶貴的十分鐘,也會被寫詞語擠掉。

眾所周知,整本書籍的閲讀教學過程可以細分為三種展示課型:導讀展示課、閲讀成果推進展示課和閲讀成果轉化交流展示課。理論的知識我們可以查到,但真正付諸行動的,我自己就做得非常不好。在執教兒童小説《總有一天會長大》閲讀課時,我發現孩子們都有書,但讀過的為數不多,連最基本的故事情節也不知道(這本書在講課的前三週我已佈置閲讀,並辦了一張手抄報)。我就很難引申到他們對“總有一天會長大”的理解,備課和孩子們的學情不能接軌。因此學校真實的教學情境,是整本書閲讀的當務之急。通過自己上課反思,我有如下思考和困惑:

整本書閲讀“整”的策略要制定整本書閲讀“整”的教學目標,這和文本精髓。首先引領學生通讀全書,從關注閲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到把握書中完整的文學藝術世界。從最容易使自己感動的人物、場景、故事、細節、語言、內在的精神等方面的反覆閲讀,仔細品味,到深入閲讀探究,品味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整體的藝術架構和感人場景,理解全書的藝術特色和社會價值。其次要指導學生藉助閲讀書中目錄、序言、註釋等信息,通過網絡檢索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相關評價、同類作品比較等資料,引發對作家作品的深入研讀,達到深閲讀。再次讓學生能夠聯繫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作品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如抄寫讀書筆記,通過口頭、書面與他人分享,發現經典的魅力,從中汲取營養,使自己茁壯成長。例如,在讀完《總有一天會長大》後,孩子們應該有心靈的收穫——其實每個人身上都隱居着一個小約根,或許他還躲在我們脆弱的心靈中,或許他還藏在我們幼稚的思想裏,但我們堅信,總有一天,約根會長大,我們也會長大。汲取人物形象中向上的精神力量。而《昆蟲記》就側重於知識性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整本書閲讀時不能是對整本書的割裂和孤立讀解,它應該注意前後勾聯,注意篇章與篇章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呼應,從整本書的“整體”“內容和形式”特徵出發,教學時安排好哪裏做基礎鋪墊,哪裏為核心專攻,哪裏是延伸或拓展,哪裏做鞏固和反思,等等。這種整體把控,才能保障整本書閲讀的有效推進。老師與學生共同設計活動,採取有效策略,讓整本書閲讀有意義,有意思,而不是“整”出一本書來“整”學生,讓學生畏懼、反感、甚至討厭。這是對經典的不敬,更是對語文的傷害。

卓立子老師説:“整本書閲讀‘本’的策略指的是以“學生學習”為本“學的活動”開發的研究策略。 整本書閲讀以“學生學習”為本的“學的活動”開發,是指對整本書閲讀的“知識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心理要素、思維要素、態度要素、情感要素、審美要素”等各種要素的組合開發設計。”這種理解倒是讓我耳目一新。原來總以為“本”是整本,是這本書的“本”,意在表現這類書共性的同時,更加凸顯這一本獨有的特徵與價值。不曾想,老師解讀成“以生為本”。乍聽有些詫異,不過仔細想來,無論什麼教學,終歸要落腳到“學”上來,終歸是要“以生為本”的,也就釋然了。

當我們任課老師儘可能從教學整體上重新確立讀書教學學習目標,制定各種讀書學習計劃,設計各種讀書學習活動,以這本書自身獨具的教學特徵性作為教學基點,充分發揮全體學生讀書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與學習積極性,引領全體學生當認真閲讀、深閲讀時,整本書閲讀的春天就來了。孩子們就可以在鳥語花香裏浸潤經典,向着藍天飛翔了!在以後的教學之路,我會為之去不斷學習,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卓立子 《整本書閲讀的“整”“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