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集錦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篇《人教版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集錦3篇)

篇一:《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歷史史實。

2.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3.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繼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感受鄭和、戚繼光的人格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鄭和下西洋。

2.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鄭和下西洋》歌曲和紀念郵票導入。

二、課中學習

1.帆之榮——鄭和下西洋

(1)展示《鄭和下西洋》視頻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和課本完成有關問題並集體核實。

(2)結合材料分析:鄭和能成功地實現遠航的條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蘇祿國王訪問中國和南洋開發。結合兩則史料引導學生深入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4)設想鄭和遠航運載的貨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險,引導學生感受鄭和及其船隊的優秀品質。

(5)通過“航海日”的設立和世界各地對鄭和遠航的評價,感知鄭和遠航對世界的影響。

2.帆之危——戚繼光抗倭

(1)展示《戚繼光》視頻材料,結合課本引導學生完成自學的有關問題。

(2)展示戚繼光抗倭形勢圖,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戚繼光抗倭的過程。

(3)展示戚繼光的名言,引導學生分析戚繼光身上體現的精神,及時對學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

(4)分析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學生自學課本,找出有關問題。

(2)補充澳門迴歸的有關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門迴歸交接儀式。

(3)鞏固記憶前面所學知識,並進行知識搶答。

4.帆之盼——國家富強,祖國統一

回顧所學內容,聯繫香港迴歸、中國承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引導學生認識:國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國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祖國的統一大業定能實現,祖國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篇二:《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記住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鑑真東渡日本、唐與新羅的往來、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2、分析隋唐時期出現頻繁交往的原因和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3、感悟鑑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中體現的奮鬥精神,學習鑑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認識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 學習重點:遣唐使和鑑真東渡,玄奘西遊。 學習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自主學習:學生閲讀22-26頁,請同學們認真看書,勾出重點知識,圈點出五個重要人物,對疑惑點做出批註;完成知識建構: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都稱中國人為“”。

2、與唐朝交往的國家和地區遍及_,亞洲_,__,__,“”指今印度半島;“”指今阿拉伯半島;“”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兩國交往非常頻繁。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

4、唐與日本的關係:

(1)遣唐使: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除了使節外,還有“”,“”

①時間:從 年間開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學習。

②影響:政治: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進行改革,當時日本孝德天皇的年號為大化,故這次改革叫做 。這次改革是日本由落後的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文化:參照 創制日本文字片假名。

社會生活: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如“”,“等5、唐玄宗時,高僧

東渡日本,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和文化傳播作出重大的貢獻。

6、唐太宗時,高僧西遊

取經,並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為後世研究這些地區的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1 二,合作探究: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 、讀材料、鏈接、 答題 。

一、審題: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着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二、讀材料: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瞭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係,閲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三、鏈接: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係,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繫。

四、答題: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答題一般有四種問法,一是“根據材料回答”,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那樣你是寫不完整的;二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這種提問題文綜考試以來的新問法,是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作答案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準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答題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無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對題,即置材料於不顧一味迴歸教材;三忌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措詞隨便無中心;四忌堆積詞藻。

答完題後,檢查書寫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誤之處,再進行補充。 1,材料一:《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材料二: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請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繪的兩位唐代文化使者分別是誰?他們有哪些共同點?

(2)依據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3唐朝對外交往繁榮的原因?這對於我們今天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何啟示?

2材料一,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材料二,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裏,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1想一想,日本為什麼要向唐朝學習?有哪些人?

2

3從材料中,你感悟到日本民族具有怎樣的可貴精神?

三反饋測試

1.為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鑑真先後幾次東渡日本? (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2.“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詩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玄奘

3.“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現代·郭沫若)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遣唐使者來華 B.鑑真東渡日本 C.玄奘西行印度 D.文成公主入藏

4.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是

A.空海

B.鑑真 C.玄奘 D.晁衡

5.為日本文字“平假名”的創制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呂 C.吉備真備

D.鑑真

四位同學在看完動畫片《西遊記》之後有如下敍述,你認為不符合史實的是( )

A.唐僧走了那麼遠應該被稱為旅行家B.唐僧去的“西天”實際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島

C.別看他帶回了這些經書,實際上沒人看得懂,因為那都是梵文寫成的 D.哎,你別説,唐朝的皇帝還真夠開明的,外國的東西都敢學

7、唐朝時為中日兩國人民的效作出最突出貢獻的中國人是

A 空海 B 晃衡 C 鑑真 D 玄奘

8如果你想了解7世紀印度半島的歷史地理情況,最好的參考書籍是( ) A,《馬可波羅遊記》 B《西遊記> C 《大唐西域記》D 《一千零一夜》

9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以那個國家最多?( )

A新羅人 B阿拉伯人 C日本人 D天竺

10七一班小齊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他蒐集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玄奘西遊”“鑑真東渡”的相關資料,由此判斷他研究的課題是( )

A 政權的分立與民族的融合B 中華文明的起源 C統一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社會

四,巧記歷史

六、唐朝對外關係 (一)

3

2唐朝文化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你舉兩個例子説明。

中日關係淵源長, 日派遣使來隋唐, 鑑真東渡到日本, 文化交流美名揚。 (二) 唐與新羅是鄰居, 來往頻繁好關係, 仿唐建制用科舉, 中國文化傳過去。 (三) 高僧玄奘最傑出,西天取經有功績, 歷經艱險到天竺, 寫成《大唐西域記》。

篇三:《明朝的對外關係》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屬於人教版(2016)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本課的主題是通過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兩件史事,使學生認識到明代對外關係政策的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國家間關係,二是在面對侵略的情況下堅決捍衞國家主權,從而感受我國自古以來作為大國的氣度與骨氣,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説學情

分析完教材,我來説説對學生的認識。 知識上,七年級學生對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淺的印象,知道這兩件史事的存在,但沒有具體細節支撐,也不能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兩件史事。思維上,學生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能夠對歷史文本進行初步歸納與解讀,並開始有意識地去辯證分析問題,但理性思維仍舊較弱。情感上,學生對這兩件史事的發生有着直覺的欽佩與自豪,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細節根據,因此這種欽佩與自豪只停留在感覺層面。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和戚繼光抗倭鬥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圖文資料,概括歸納鄭和下西洋的概況、特點及戚繼光鴛鴦陣的優勢,提升歷史信息歸納收集能力。

通過分析史料、分小組討論探究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響,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同時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從鄭和下西洋的事蹟中感受鄭和不畏艱辛、大局為重的精神,能夠從戚繼光抗倭高超卓越的軍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衞國的民族情懷,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鄭和下西洋。 【難點】

體會戚繼光的軍事智慧。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圖示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説説教學過程,以踐行前面對本課的分析與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含了三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小結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採取了創設情境導入法。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在非洲發現明朝工藝品的視頻,並提出問題:我國明朝時期的工藝品怎麼會出現在萬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播放視頻創設情景進行導入,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奠定良好的基礎。

環節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2個部分,一是針對本課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學習,二是關於戚繼光抗倭鬥爭的學習。

(一)鄭和下西洋

對於鄭和下西洋內容的學習,首先,我會先讓學生分享課前收集到的關於鄭和的故事,使同學們對鄭和其人有一個簡單的瞭解。之後我會提出探究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明成祖為什麼會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為什麼能夠下西洋?學生在結合相關史料思考回答之後,我會加以總結幫助學生認識到鄭和能夠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鄭和的個人素質,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鄭和出生於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響,有豐富的航海知識經驗;三是鄭和對朱棣的忠誠。此外,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繫,尋找建文帝,及當時擁有先進的航海技術及造船技術,這也是鄭和能夠下西洋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法,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重點知識。

接下來我會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特色,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特點。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鄭和航海圖瞭解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程和經歷的國家地區等信息,從而瞭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並歸納出“航程遠、次數多”的特點。再比如通過觀察鄭和的寶船圖片和閲讀相關文字介紹,可以歸納出鄭和船隊“規模大、分工明確”的特點。

在瞭解完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特點之後,我會通過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鄭和下西洋場景表演,讓學生更加直觀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壯觀場景,引導學生認識到明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使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激勵他們為國家復興而努力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有利於實現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最後,我會展示相關史料,組織學生進小組討論思考: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和世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在學生組織討論後,我會進行必要的總結,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國際關係、航海等多種角度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從而挖掘歷史表象背後深刻的社會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二)戚繼光抗倭

對於戚繼光抗倭鬥爭的學習,首先我會播放相關紀錄片,引導學生直觀瞭解倭寇的概況及其肆虐的表現。之後我會補充關於戚繼光的相關材料及其來到浙江前線準備進行抗倭的相關史實,通過表格對比敵我雙方的實力,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戚繼光面臨的嚴峻困難和挑戰。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戚繼光練兵的具體實踐,比如招募新兵、訓練新兵、研究新型戰法等,歸納戚繼光抗倭的特點,感受戚繼光的軍事智慧,並且為之後理解戚繼光抗倭的勝利奠定基礎。

之後我會展示相關史料,引導學生了解戚繼光的抗倭過程及其輝煌戰績。在這一過程中我會着重對戚繼光的鴛鴦陣進行介紹,學生通過閲讀相關材料及觀察後人還原的歷史場景,

能夠分析出來鴛鴦陣的巧妙之處在於充分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迴避了我方因地形產生的軍事劣勢,可攻可守,從而更加深刻直觀地感受戚繼光的軍事智慧,也能夠體會到在這智慧背後戚繼光保家衞國的決心。

最後,我會向學生提問:在你們心中,戚繼光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通過提問,完成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戚繼光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當時以至後世人民的稱頌。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在小結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對比鄭和與戚繼光這兩位歷史人物,總結明朝對外關係的特點,從而鍛鍊學生歷史對比的能力,並且提升宏觀把握歷史的能力。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課下收集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

七、説板書設計

根據歷史課程的特點,我採取了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既簡明扼要,又條理清晰。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